'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

◆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 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未來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三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對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今後的重大發展戰略。


"

◆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 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未來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三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對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今後的重大發展戰略。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當前,中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再過3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當下,仍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農業在四化同步發展中還是一條短腿、農村在全面小康建設中還是一塊短板。

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這正是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


"

◆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 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未來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三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對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今後的重大發展戰略。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當前,中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再過3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當下,仍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農業在四化同步發展中還是一條短腿、農村在全面小康建設中還是一塊短板。

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這正是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代化進程不能忽視“三農”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如果不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大量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民的收入、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生活狀況都不可能得到如此大改善。所以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動力。

截至2016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8億,城鎮常住人口的有7.9億多人,其中包括2.2億戶口在農村,但在城鎮工作生活超過半年的人口。如按這個口徑計算,2016年底常住農村的人口還有接近5.9億人。這正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人口眾多,而且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高。

很多預測認為,2030年前後中國的總人口會達到15億人,城鎮化率達到70%,這意味著屆時農村還有約4.5億人口。可以設想,如果不把一個有著4.5億人生活的地域建設好、不讓他們能夠獲得像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穩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進。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但無論如何,在這麼大數量農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國絕不能讓農村衰敗,否則國家發展將面臨巨大壓力。

所以,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由於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 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未來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三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對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今後的重大發展戰略。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當前,中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再過3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當下,仍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農業在四化同步發展中還是一條短腿、農村在全面小康建設中還是一塊短板。

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這正是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代化進程不能忽視“三農”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如果不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大量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民的收入、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生活狀況都不可能得到如此大改善。所以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動力。

截至2016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8億,城鎮常住人口的有7.9億多人,其中包括2.2億戶口在農村,但在城鎮工作生活超過半年的人口。如按這個口徑計算,2016年底常住農村的人口還有接近5.9億人。這正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人口眾多,而且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高。

很多預測認為,2030年前後中國的總人口會達到15億人,城鎮化率達到70%,這意味著屆時農村還有約4.5億人口。可以設想,如果不把一個有著4.5億人生活的地域建設好、不讓他們能夠獲得像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穩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進。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但無論如何,在這麼大數量農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國絕不能讓農村衰敗,否則國家發展將面臨巨大壓力。

所以,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由於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三方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雖然一定要逐步減少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但是如果這部分被減少的農業人口進不到城市的非農產業中,那麼農民的就業問題就會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現代化強國,可能都是不夠格的。

因此,對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農村發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視,就是要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給生活在農村的幾億農民帶來更大的福祉。這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大的要求。

"

◆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 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未來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三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對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今後的重大發展戰略。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當前,中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再過3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當下,仍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農業在四化同步發展中還是一條短腿、農村在全面小康建設中還是一塊短板。

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這正是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代化進程不能忽視“三農”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如果不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大量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民的收入、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生活狀況都不可能得到如此大改善。所以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動力。

截至2016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8億,城鎮常住人口的有7.9億多人,其中包括2.2億戶口在農村,但在城鎮工作生活超過半年的人口。如按這個口徑計算,2016年底常住農村的人口還有接近5.9億人。這正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人口眾多,而且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高。

很多預測認為,2030年前後中國的總人口會達到15億人,城鎮化率達到70%,這意味著屆時農村還有約4.5億人口。可以設想,如果不把一個有著4.5億人生活的地域建設好、不讓他們能夠獲得像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穩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進。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但無論如何,在這麼大數量農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國絕不能讓農村衰敗,否則國家發展將面臨巨大壓力。

所以,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由於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三方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雖然一定要逐步減少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但是如果這部分被減少的農業人口進不到城市的非農產業中,那麼農民的就業問題就會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現代化強國,可能都是不夠格的。

因此,對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農村發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視,就是要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給生活在農村的幾億農民帶來更大的福祉。這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大的要求。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西廣昌: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項目建設(圖片來源:東方IC)

1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產業體系講的是結構問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至少包括兩方面內容:

  • 一是如何充分地、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使其各得其所,產生最大效率。
  • 二是如此眾多的農產品被生產出來之後,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進入加工、流通等領域,同時這些領域也必須要發展。

所以發展農業的產業體系,第一講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講產業鏈的延長和價值鏈的增值。

生產體系講的是運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從事生產。著重在於農業的科技進步,包括從良種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到使用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一直到加工營銷的技術等,以此實現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經營體系講的是如何讓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實現優化組合,形成強大的生產能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和運行中。


"

◆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 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未來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三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對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今後的重大發展戰略。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當前,中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再過3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當下,仍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農業在四化同步發展中還是一條短腿、農村在全面小康建設中還是一塊短板。

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這正是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代化進程不能忽視“三農”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如果不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大量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民的收入、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生活狀況都不可能得到如此大改善。所以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動力。

截至2016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8億,城鎮常住人口的有7.9億多人,其中包括2.2億戶口在農村,但在城鎮工作生活超過半年的人口。如按這個口徑計算,2016年底常住農村的人口還有接近5.9億人。這正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人口眾多,而且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高。

很多預測認為,2030年前後中國的總人口會達到15億人,城鎮化率達到70%,這意味著屆時農村還有約4.5億人口。可以設想,如果不把一個有著4.5億人生活的地域建設好、不讓他們能夠獲得像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穩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進。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但無論如何,在這麼大數量農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國絕不能讓農村衰敗,否則國家發展將面臨巨大壓力。

所以,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由於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三方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雖然一定要逐步減少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但是如果這部分被減少的農業人口進不到城市的非農產業中,那麼農民的就業問題就會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現代化強國,可能都是不夠格的。

因此,對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農村發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視,就是要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給生活在農村的幾億農民帶來更大的福祉。這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大的要求。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西廣昌: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項目建設(圖片來源:東方IC)

1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產業體系講的是結構問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至少包括兩方面內容:

  • 一是如何充分地、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使其各得其所,產生最大效率。
  • 二是如此眾多的農產品被生產出來之後,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進入加工、流通等領域,同時這些領域也必須要發展。

所以發展農業的產業體系,第一講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講產業鏈的延長和價值鏈的增值。

生產體系講的是運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從事生產。著重在於農業的科技進步,包括從良種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到使用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一直到加工營銷的技術等,以此實現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經營體系講的是如何讓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實現優化組合,形成強大的生產能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和運行中。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蘇海安:項目農業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入世之後,我國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對農業各種各樣的支持和保護政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才逐步建立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真正建立的時間不足20年,仍然缺乏經驗,但是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比如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幾年豐收就和國家的支持保護政策分不開。

如果有心支持但方法不對,可能也會帶來負面效應,所以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在此過程中,要認真學習發達國家的補貼方式,因為要符合WTO規則中對農業支持保護的規則。

正在進行的東北玉米定價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提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既要讓市場發揮作用,又不能虧待農民。在這樣的背景下怎麼完善各種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機制、補貼政策、收儲制度,這是未來農業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3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發生土地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現象,但是中國的國情是很難在短期內讓大量的農民退出農業來實現土地的大規模經營,這需要條件和時間。

  • 第一,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只有在農業人口大規模轉移之後才能水到渠成地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 第二,農業科技要有明顯進步,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要避免粗放經營就必須要有科技進步作基礎。
  • 第三,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要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去幫著辦。

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應當先創造這三個條件,要把改變中國農業分散的、粗放的經營方式這個過程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對此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

◆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 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未來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三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對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今後的重大發展戰略。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當前,中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再過3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當下,仍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農業在四化同步發展中還是一條短腿、農村在全面小康建設中還是一塊短板。

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這正是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代化進程不能忽視“三農”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如果不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大量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民的收入、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生活狀況都不可能得到如此大改善。所以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動力。

截至2016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8億,城鎮常住人口的有7.9億多人,其中包括2.2億戶口在農村,但在城鎮工作生活超過半年的人口。如按這個口徑計算,2016年底常住農村的人口還有接近5.9億人。這正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人口眾多,而且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高。

很多預測認為,2030年前後中國的總人口會達到15億人,城鎮化率達到70%,這意味著屆時農村還有約4.5億人口。可以設想,如果不把一個有著4.5億人生活的地域建設好、不讓他們能夠獲得像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穩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進。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但無論如何,在這麼大數量農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國絕不能讓農村衰敗,否則國家發展將面臨巨大壓力。

所以,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由於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三方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雖然一定要逐步減少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但是如果這部分被減少的農業人口進不到城市的非農產業中,那麼農民的就業問題就會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現代化強國,可能都是不夠格的。

因此,對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農村發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視,就是要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給生活在農村的幾億農民帶來更大的福祉。這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大的要求。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西廣昌: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項目建設(圖片來源:東方IC)

1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產業體系講的是結構問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至少包括兩方面內容:

  • 一是如何充分地、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使其各得其所,產生最大效率。
  • 二是如此眾多的農產品被生產出來之後,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進入加工、流通等領域,同時這些領域也必須要發展。

所以發展農業的產業體系,第一講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講產業鏈的延長和價值鏈的增值。

生產體系講的是運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從事生產。著重在於農業的科技進步,包括從良種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到使用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一直到加工營銷的技術等,以此實現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經營體系講的是如何讓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實現優化組合,形成強大的生產能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和運行中。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蘇海安:項目農業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入世之後,我國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對農業各種各樣的支持和保護政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才逐步建立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真正建立的時間不足20年,仍然缺乏經驗,但是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比如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幾年豐收就和國家的支持保護政策分不開。

如果有心支持但方法不對,可能也會帶來負面效應,所以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在此過程中,要認真學習發達國家的補貼方式,因為要符合WTO規則中對農業支持保護的規則。

正在進行的東北玉米定價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提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既要讓市場發揮作用,又不能虧待農民。在這樣的背景下怎麼完善各種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機制、補貼政策、收儲制度,這是未來農業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3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發生土地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現象,但是中國的國情是很難在短期內讓大量的農民退出農業來實現土地的大規模經營,這需要條件和時間。

  • 第一,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只有在農業人口大規模轉移之後才能水到渠成地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 第二,農業科技要有明顯進步,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要避免粗放經營就必須要有科技進步作基礎。
  • 第三,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要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去幫著辦。

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應當先創造這三個條件,要把改變中國農業分散的、粗放的經營方式這個過程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對此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蘇省海安: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圖片來源:東方IC)

農村現代化不可缺位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句話作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體現的是“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廢。這其中,產業興旺和治理有效,是下一步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針對產業興旺,就是要給農民的創業就業開拓更大的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收入渠道。回顧近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農民就業的第一空間就是耕地,這可以解決溫飽,但很難實現富裕。於是第二就業空間被開闢出來,即向非農產業、向城鎮轉移。

一開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隨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民工潮興起,現在有將近2.8億的農民工。但從近期看,民工潮已很難帶動大幅度的農民就業增長。

這不是說以後城市不會增加新的就業,事實上,在城鎮經濟發展轉型到位之後還必然會給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但至少在當前一段時間,需要開闢農民的第三就業空間,就是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在農村創造不主要依賴於耕地、但同時又不必進城務工經商而增加的就業機會。

惠農聚寶聚焦富民增收,展現鄉村振興的新作為,要以實幹擔當精神,解決好農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在農業特色產業方面潛心鑽研。

"

◆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 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未來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三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對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今後的重大發展戰略。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當前,中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再過3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當下,仍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農業在四化同步發展中還是一條短腿、農村在全面小康建設中還是一塊短板。

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這正是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代化進程不能忽視“三農”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如果不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大量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民的收入、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生活狀況都不可能得到如此大改善。所以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動力。

截至2016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8億,城鎮常住人口的有7.9億多人,其中包括2.2億戶口在農村,但在城鎮工作生活超過半年的人口。如按這個口徑計算,2016年底常住農村的人口還有接近5.9億人。這正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人口眾多,而且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高。

很多預測認為,2030年前後中國的總人口會達到15億人,城鎮化率達到70%,這意味著屆時農村還有約4.5億人口。可以設想,如果不把一個有著4.5億人生活的地域建設好、不讓他們能夠獲得像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穩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進。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但無論如何,在這麼大數量農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國絕不能讓農村衰敗,否則國家發展將面臨巨大壓力。

所以,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由於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三方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雖然一定要逐步減少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但是如果這部分被減少的農業人口進不到城市的非農產業中,那麼農民的就業問題就會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現代化強國,可能都是不夠格的。

因此,對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農村發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視,就是要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給生活在農村的幾億農民帶來更大的福祉。這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大的要求。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西廣昌: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項目建設(圖片來源:東方IC)

1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產業體系講的是結構問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至少包括兩方面內容:

  • 一是如何充分地、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使其各得其所,產生最大效率。
  • 二是如此眾多的農產品被生產出來之後,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進入加工、流通等領域,同時這些領域也必須要發展。

所以發展農業的產業體系,第一講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講產業鏈的延長和價值鏈的增值。

生產體系講的是運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從事生產。著重在於農業的科技進步,包括從良種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到使用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一直到加工營銷的技術等,以此實現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經營體系講的是如何讓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實現優化組合,形成強大的生產能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和運行中。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蘇海安:項目農業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入世之後,我國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對農業各種各樣的支持和保護政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才逐步建立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真正建立的時間不足20年,仍然缺乏經驗,但是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比如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幾年豐收就和國家的支持保護政策分不開。

如果有心支持但方法不對,可能也會帶來負面效應,所以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在此過程中,要認真學習發達國家的補貼方式,因為要符合WTO規則中對農業支持保護的規則。

正在進行的東北玉米定價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提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既要讓市場發揮作用,又不能虧待農民。在這樣的背景下怎麼完善各種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機制、補貼政策、收儲制度,這是未來農業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3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發生土地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現象,但是中國的國情是很難在短期內讓大量的農民退出農業來實現土地的大規模經營,這需要條件和時間。

  • 第一,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只有在農業人口大規模轉移之後才能水到渠成地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 第二,農業科技要有明顯進步,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要避免粗放經營就必須要有科技進步作基礎。
  • 第三,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要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去幫著辦。

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應當先創造這三個條件,要把改變中國農業分散的、粗放的經營方式這個過程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對此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蘇省海安: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圖片來源:東方IC)

農村現代化不可缺位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句話作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體現的是“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廢。這其中,產業興旺和治理有效,是下一步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針對產業興旺,就是要給農民的創業就業開拓更大的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收入渠道。回顧近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農民就業的第一空間就是耕地,這可以解決溫飽,但很難實現富裕。於是第二就業空間被開闢出來,即向非農產業、向城鎮轉移。

一開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隨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民工潮興起,現在有將近2.8億的農民工。但從近期看,民工潮已很難帶動大幅度的農民就業增長。

這不是說以後城市不會增加新的就業,事實上,在城鎮經濟發展轉型到位之後還必然會給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但至少在當前一段時間,需要開闢農民的第三就業空間,就是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在農村創造不主要依賴於耕地、但同時又不必進城務工經商而增加的就業機會。

惠農聚寶聚焦富民增收,展現鄉村振興的新作為,要以實幹擔當精神,解決好農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在農業特色產業方面潛心鑽研。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惠農聚寶下一步將按照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要求,培育知名品牌,開發新業態,拓展多元功能,實現農業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城鄉中國的主要表現在哪呢?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第一、就是整個城鄉的結構狀態是怎麼樣的?

第二、就是中國的農民的行為現在變成了什麼?

第三、就是我們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農業的內涵和功能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四、就是看我們要振興的鄉村,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態和未來的趨勢?

第五、最後一個就是城鄉關係。

首先我們來看城鄉結構,城鄉中國的結構,我講鄉土中國的形態就是費孝通意義的鄉土中國的形態,我把它概括為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個就是以農為本,以土為生,以村而治,根之於土。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農業。我們的農業已經告別過密化的農業。

第三個就是鄉村已經變故鄉。

第四個特徵就是城鄉互動。所以我們的整個大的結構形態,必須在一個城鄉中國的結構形態下,來討論我們的鄉村振興的問題。

城鄉中國的第二個表現就是農民。這個農民最主要的特徵我覺得是主要是兩個:

第一個是農民高度的分化。你比如我們現在只有百分之十幾的農民完全靠農業收入,20%以上的農民完全不靠農業收入。另外就是兩個中間形態的精英農民,一個是以工為主,以農為輔。還有一個就是以農為主,以工為輔。

第二個特點是代際革命。代際革命的表現主要是在哪裡?就是我們整個80後和我們40、50、60後的,包括部分的70後,農一代在經濟社會行為特徵上已經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每一個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的代際的變化,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整個中國這一輪的城鄉關係,在我看來,未來對中國轉型影響最大的就是農民的這一場代際革命,代際革命的主要表現在哪呢?農一代,泥土、出村、回村返農。農二代的特徵是什麼呢?泥土、出村、不回村。所以他基本上跟鄉土跟村莊已經發生若即若離的變化。這一些變化就是農民我們振興的這個主體的這個變化,是對我們未來鄉村振興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三個是我們要重新定義農業。

整個中國在鄉村振興階段,或者我講的城鄉中國階段,對於農業的內涵,農業的定義,農業的功能,農業的形態,農業的發展方式,事實上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未來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我覺得在座的山東同志是一個機遇,就是我們整個中國的農業正在經歷一場遲來的革命,遲來的革命的表現在哪呢?就是整個中國的農業以及從過去的主要是生產型的種植型的農業,轉向如何提高土地的回報。

另外就是農業的功能,從過去主要就滿足糧食安全的功能,轉向多功能性,面向城市的需求。所以在這兩個變化的基礎上,農業的形態和農業的產業的演化都在發生變化。農業的發展方式從2003年開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有兩個率。一個就是那個土地生產率,一個就是勞動的生產力。我們長期以來農業是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的,但是2003年以後,這兩條線發生重要分野,就是土地生產率基本上還是平滑的,但是勞動生產力快速增長,所以我講整個中國的農業的發展方式已經在發生重大轉型,所以我覺得中國正在迎來一場農業的革命。

第四個就是村莊的演化,村莊的演化,我覺得這大家注意的幾點。

第一個就是一定要注意村莊高度的分化。我們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尤其是山東的同志,我覺得要提醒一聲的是不能指著所有的村莊齊頭並進,一定要吸取我們上一輪新農村建設的教訓。就一定要重視鄉村高度分化的特點,對鄉村進行分類的治理,分類的振興和分類的處置。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要注重鄉村兩種制度的交匯。 一種制度就是我們共產黨以來我們建立的那一套制度,在鄉村的效力到底怎麼樣?第二件是什麼?就是非正式制度在農村的迴歸。就我們經常提的鄉賢和傳統的那些理智傳統等等。這些東西有的變了,有的沒有變,但是這些東西的作用都在加強。所以我覺得我們整個的村莊,大家一個是注重形態上的,物質形態上的是分化,制度形態上是兩種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交匯。

第五個特點就是城市和鄉村的關係,已經自我的發生重大變化。我們上一輪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徵就是政府主導的城市化,政府主導的城市化下,我們的整個要素,從鄉村過渡向城市快速的流動。但是這一輪我們看到已經發生的變化是什麼呢?就是勞動力現在開始出現迴流。因為我們現在全國的情況,將近15%的人往內地在迴流。第二個就是資本。大量的資本,現在在鄉村尋找機會。另外就是我們土地制度的配置,通過改革已經開始為為鄉村留下發展空間,所以我覺得整個中國的城鄉關係已經從上一輪的單向的城市化,轉向城鄉互動。


"

◆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

◆ 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及未來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農民大國,黨中央在建國之初就提出要實現中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持續推進,中國“三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產生了很多意義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對中國國情和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做出的重大判斷,也是今後的重大發展戰略。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當前,中國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交匯點:再過3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當下,仍可以非常明顯地感受到,農業在四化同步發展中還是一條短腿、農村在全面小康建設中還是一塊短板。

在實現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這正是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背景。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現代化進程不能忽視“三農”

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如果不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讓大量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轉移到城鎮就業,農民的收入、農村的建設、農民的生活狀況都不可能得到如此大改善。所以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動力。

截至2016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8億,城鎮常住人口的有7.9億多人,其中包括2.2億戶口在農村,但在城鎮工作生活超過半年的人口。如按這個口徑計算,2016年底常住農村的人口還有接近5.9億人。這正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人口眾多,而且農業人口的比重比較高。

很多預測認為,2030年前後中國的總人口會達到15億人,城鎮化率達到70%,這意味著屆時農村還有約4.5億人口。可以設想,如果不把一個有著4.5億人生活的地域建設好、不讓他們能夠獲得像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穩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進。

一個人口超過10億的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及實現現代化以後,城鄉呈現什麼樣的格局?人口在城鄉間的分佈到底會是怎樣?世界上還沒有總結出這個規律,只能靠中國自己去探索和總結。但無論如何,在這麼大數量農村人口的背景下,中國絕不能讓農村衰敗,否則國家發展將面臨巨大壓力。

所以,中央在這個時候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由於中國在未來二三十年發展中的階段性特徵,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絕不能忽視農業、忽視農村、忽視農民。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三方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要解決農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福祉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雖然一定要逐步減少在這個產業中就業的人口,但是如果這部分被減少的農業人口進不到城市的非農產業中,那麼農民的就業問題就會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全面建成小康、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現代化強國,可能都是不夠格的。

因此,對未來二三十年中國的農村發展予以更加高度的重視,就是要同時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給生活在農村的幾億農民帶來更大的福祉。這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大的要求。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西廣昌: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項目建設(圖片來源:東方IC)

1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產業體系講的是結構問題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至少包括兩方面內容:

  • 一是如何充分地、科學地、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使其各得其所,產生最大效率。
  • 二是如此眾多的農產品被生產出來之後,如何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進入加工、流通等領域,同時這些領域也必須要發展。

所以發展農業的產業體系,第一講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講產業鏈的延長和價值鏈的增值。

生產體系講的是運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從事生產。著重在於農業的科技進步,包括從良種培育到栽培、養殖技術的創新,到使用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一直到加工營銷的技術等,以此實現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經營體系講的是如何讓資源、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實現優化組合,形成強大的生產能力,投入到農業生產、經營和運行中。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蘇海安:項目農業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

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入世之後,我國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實行了對農業各種各樣的支持和保護政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才逐步建立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真正建立的時間不足20年,仍然缺乏經驗,但是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比如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十幾年豐收就和國家的支持保護政策分不開。

如果有心支持但方法不對,可能也會帶來負面效應,所以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在此過程中,要認真學習發達國家的補貼方式,因為要符合WTO規則中對農業支持保護的規則。

正在進行的東北玉米定價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提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既要讓市場發揮作用,又不能虧待農民。在這樣的背景下怎麼完善各種大宗農產品的定價機制、補貼政策、收儲制度,這是未來農業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

3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然會發生土地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現象,但是中國的國情是很難在短期內讓大量的農民退出農業來實現土地的大規模經營,這需要條件和時間。

  • 第一,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只有在農業人口大規模轉移之後才能水到渠成地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 第二,農業科技要有明顯進步,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要避免粗放經營就必須要有科技進步作基礎。
  • 第三,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要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去幫著辦。

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應當先創造這三個條件,要把改變中國農業分散的、粗放的經營方式這個過程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審視,對此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江蘇省海安: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圖片來源:東方IC)

農村現代化不可缺位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句話作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體現的是“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廢。這其中,產業興旺和治理有效,是下一步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針對產業興旺,就是要給農民的創業就業開拓更大的空間,讓他們有更多的收入渠道。回顧近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農民就業的第一空間就是耕地,這可以解決溫飽,但很難實現富裕。於是第二就業空間被開闢出來,即向非農產業、向城鎮轉移。

一開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隨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民工潮興起,現在有將近2.8億的農民工。但從近期看,民工潮已很難帶動大幅度的農民就業增長。

這不是說以後城市不會增加新的就業,事實上,在城鎮經濟發展轉型到位之後還必然會給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但至少在當前一段時間,需要開闢農民的第三就業空間,就是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在農村創造不主要依賴於耕地、但同時又不必進城務工經商而增加的就業機會。

惠農聚寶聚焦富民增收,展現鄉村振興的新作為,要以實幹擔當精神,解決好農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在農業特色產業方面潛心鑽研。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惠農聚寶下一步將按照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要求,培育知名品牌,開發新業態,拓展多元功能,實現農業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城鄉中國的主要表現在哪呢?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第一、就是整個城鄉的結構狀態是怎麼樣的?

第二、就是中國的農民的行為現在變成了什麼?

第三、就是我們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農業的內涵和功能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四、就是看我們要振興的鄉村,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態和未來的趨勢?

第五、最後一個就是城鄉關係。

首先我們來看城鄉結構,城鄉中國的結構,我講鄉土中國的形態就是費孝通意義的鄉土中國的形態,我把它概括為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個就是以農為本,以土為生,以村而治,根之於土。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農業。我們的農業已經告別過密化的農業。

第三個就是鄉村已經變故鄉。

第四個特徵就是城鄉互動。所以我們的整個大的結構形態,必須在一個城鄉中國的結構形態下,來討論我們的鄉村振興的問題。

城鄉中國的第二個表現就是農民。這個農民最主要的特徵我覺得是主要是兩個:

第一個是農民高度的分化。你比如我們現在只有百分之十幾的農民完全靠農業收入,20%以上的農民完全不靠農業收入。另外就是兩個中間形態的精英農民,一個是以工為主,以農為輔。還有一個就是以農為主,以工為輔。

第二個特點是代際革命。代際革命的表現主要是在哪裡?就是我們整個80後和我們40、50、60後的,包括部分的70後,農一代在經濟社會行為特徵上已經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每一個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的代際的變化,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整個中國這一輪的城鄉關係,在我看來,未來對中國轉型影響最大的就是農民的這一場代際革命,代際革命的主要表現在哪呢?農一代,泥土、出村、回村返農。農二代的特徵是什麼呢?泥土、出村、不回村。所以他基本上跟鄉土跟村莊已經發生若即若離的變化。這一些變化就是農民我們振興的這個主體的這個變化,是對我們未來鄉村振興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三個是我們要重新定義農業。

整個中國在鄉村振興階段,或者我講的城鄉中國階段,對於農業的內涵,農業的定義,農業的功能,農業的形態,農業的發展方式,事實上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未來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我覺得在座的山東同志是一個機遇,就是我們整個中國的農業正在經歷一場遲來的革命,遲來的革命的表現在哪呢?就是整個中國的農業以及從過去的主要是生產型的種植型的農業,轉向如何提高土地的回報。

另外就是農業的功能,從過去主要就滿足糧食安全的功能,轉向多功能性,面向城市的需求。所以在這兩個變化的基礎上,農業的形態和農業的產業的演化都在發生變化。農業的發展方式從2003年開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有兩個率。一個就是那個土地生產率,一個就是勞動的生產力。我們長期以來農業是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的,但是2003年以後,這兩條線發生重要分野,就是土地生產率基本上還是平滑的,但是勞動生產力快速增長,所以我講整個中國的農業的發展方式已經在發生重大轉型,所以我覺得中國正在迎來一場農業的革命。

第四個就是村莊的演化,村莊的演化,我覺得這大家注意的幾點。

第一個就是一定要注意村莊高度的分化。我們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尤其是山東的同志,我覺得要提醒一聲的是不能指著所有的村莊齊頭並進,一定要吸取我們上一輪新農村建設的教訓。就一定要重視鄉村高度分化的特點,對鄉村進行分類的治理,分類的振興和分類的處置。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要注重鄉村兩種制度的交匯。 一種制度就是我們共產黨以來我們建立的那一套制度,在鄉村的效力到底怎麼樣?第二件是什麼?就是非正式制度在農村的迴歸。就我們經常提的鄉賢和傳統的那些理智傳統等等。這些東西有的變了,有的沒有變,但是這些東西的作用都在加強。所以我覺得我們整個的村莊,大家一個是注重形態上的,物質形態上的是分化,制度形態上是兩種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交匯。

第五個特點就是城市和鄉村的關係,已經自我的發生重大變化。我們上一輪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徵就是政府主導的城市化,政府主導的城市化下,我們的整個要素,從鄉村過渡向城市快速的流動。但是這一輪我們看到已經發生的變化是什麼呢?就是勞動力現在開始出現迴流。因為我們現在全國的情況,將近15%的人往內地在迴流。第二個就是資本。大量的資本,現在在鄉村尋找機會。另外就是我們土地制度的配置,通過改革已經開始為為鄉村留下發展空間,所以我覺得整個中國的城鄉關係已經從上一輪的單向的城市化,轉向城鄉互動。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應呈現怎樣的的城鄉格局?


這是我給大家講的,就是鄉村鎮振興的第一點,就是我們的大的結構形態,大家一定要認清,我覺得它是一個城鄉中國的結構形態。第二點就是鄉村振興的路徑。鄉村振興的路徑,我們現在從全國各地看到的情況,有兩個不好的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說非常自以為的把人往鄉村去引。我們所謂的年輕人回鄉創業等等這一類的。投了大量的資金下去,這是順序的問題,就是說以為首先通過活人,第二,通過“活村”,大量的財政資金轉向村莊去治理村莊。在我看來鄉村振興的第二件事,大家一定要注重這個路徑選擇。我覺得這個路徑選擇的順序應該是什麼呢?是以活業實現活人帶動活村。如果沒有業態的活,就不會有人的活,沒有人的活就沒有村的活。所以你如果從人開始做起,或者是村開始做起都不可持續,而且得不償失,花大量的錢,沒有好的結果。

第二,很多地方有文化有歷史。它活業是什麼?是以文化激活它的產業。通過文化保持了原來村莊的肌理,然後恢復鄉村的價值,然後使整個鄉村的產業文化的產業得到復活。這兩個活的背後是什麼呢?要有人去活。所以你看同樣的例子給我們的啟示什麼?我覺得是一個知識資本的進入。光靠原來的農民在村莊裡面它是活不了的,那幾千年都沒活的,怎麼現在就活了,是吧?所以我覺得就是知識資本的進入村莊,利用傳統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尋找地方的獨特產業,然後最後形成這個地方的活業、活人再活村,這我想講的第二個觀點。

第三個觀點就是鄉村振興的目標。鄉村振興的目標裡面,我前面已經講過,未來比如說我們到2022年,或者到2050年,我們講鄉村這些到底怎麼叫振興?我給大家的一個目標就是我自認為的一個目標,實際上我們未來就是兩類村莊,一類村莊就是活態的村,還有一類城市體面的村。千萬不要指著,把所有的村莊都全面振興,活態的村莊。我覺得是未來,比如說我們山東,你有個20%的村農活就不得了了。

這一類村莊的活態我覺得有幾個條件:

第一個就是跟城市互動,第二個就是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第三個就是你有獨特的產品。第四個你還得要有人,好的帶頭人。鄉村沒有好人來折騰這件事,完全靠我們的政府是不行的。最後就是農業的現代化。農業這裡面我講核心是兩點,第一個就是我們要改變農業的觀念。我們原來農業的觀念就是提高多少產值多少數量。我覺得下一步我們山東是不是可以帶一個頭?農業的核心是在那單位土地的回報,如果單位土地的回報,你不能做到比較高的利潤的話,你這個農業是活不了的。我覺得核心農業強的標誌是提高土地的報酬。第二就是正確認識農業的多功能性。兩個公式,第一就是1×2×3等於6,第二是0×2×3等於0。這兩個公式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就是說你光靠農業,你是不可能富的。所以這樣就研究三個產業之間的觀念。你沒有強大的農業,你的產業是不可能復活的。第三個就是要研究農業本身的工業化。我給大家這個做一個解讀。1949年的時候,中國有一個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就是張培剛先生,哈佛大學的論文就是叫《農業國的工業化》。他的觀點就是全面的工業化,不光是製造業的工業化。

第二個就是這個政府持之以恆的不懈的培養一個主導產業。

第三個就是幾個規模化的基層,一就是區域種植的規模化。二是服務的規模化,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規模化。三是市場的規模化。四是整個資本的進入。就你前面幾個東西做好,後面才有資本的進入。

第二類,鄉村。

我覺得大多數的鄉村,我們未來鄉村振興的目標是體面的鄉村。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中國和日本。你看前面有同志講,老,人老,人老都老啊!日本的人老到什麼程度,我上半年去,平均年齡73歲,比我們還老吧!他們的這個老年人創新協會,年輕化,年輕化以後還63歲。

核心是什麼呢?這個鄉村要體面。鄉村要體面,我覺得主要是三個,第一個就是基本的公共服務對這些村莊要到位。第二個是什麼?就是鄉村的人群的重點是老人。現在我們整個鄉村最絕望的群體是幹不動農活以後的老人沒有著落。第三個就是自然村落的思路聚集。我覺得體面村莊重點要做的幾個事,第一個就是你的建築特色。首先進到村莊就是看你的居住。我們現在的居住,我覺得一定不能搞成跟城市一樣,千篇一律。給大家舉的這個例子是安順的,居住的獨特性到底在哪兒?第二個就是基本的環境的改善,是吧?改水改造改廁改圈,另外就是治理的鄉村的髒亂差。還一個就是什麼?鄉村的適度的公共空間,讓大家有一個可以聚合的地方,比如說這個貴州建的這個為民服務中心,他就在一起有個說話的地方是吧?你不能讓老人都呆在橋底下是吧?最後就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即便是體面的鄉村,也要研究它帶有地方特色的獨特產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