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大中街道美麗鄉村建設紀實'

"

本網特約(朱成祖)初秋時節,走進大中街道的每個村莊,發現這裡“水清、岸綠、河暢、景美”,到處呈現出水景相連、田園風光、綠色生態、宜人宜居的新景象。

大中街道是國家級生態鎮、省文明標兵鄉鎮(街道)。近年來,該街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推動產業大發展、生態大修復、面貌大提升,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路徑清晰、富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18年財政公共預算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5.9%。農村、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66萬元、3.66萬元,同比增長8%和8.8%,列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114位,連續三年鹽城市第一。

產業大發展,讓農民腰包鼓起來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金鑰匙”。從生機勃勃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到欣欣向榮的鹽城市5A級鄉鎮工業園區,農民越來越鼓的腰包,開啟了“三農”發展的嶄新局面。

恆北村在鄉村振興戰略機遇面前,因地制宜發動農戶種植林果,大力發展早酥梨、柿子等新品種,並在種植“一產”的基礎上發展採摘遊、休閒遊、體驗遊等“三產”,不斷豐富產業鏈條。由此每年吸引遊客20多萬人次,帶動旅遊收入5000多萬元,實現了農、文、旅融合發展。

農業轉型,厚植了該街道的農業“家底”。街道黨工委書記沈剛介紹,近年來,該街道把做強特色現代農業產業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全力推進規模化佈局、標準化生產、組織化引領、品牌化打造、融合化發展,以“創名牌、育龍頭、抓有機、建平臺、佔市場、解難題”為主線,積極打造“綠色食品牌”,探索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全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打造“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目前,該街道共培育高效種養殖項目20多個,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29個,新建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面積達2.4萬畝,同時擁有恆北早酥梨國家地理標誌商標1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1個,省五星級鄉村旅遊區2個。

除了發展現代農業,借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搭上發展快車,該街道工業發展蒸蒸日上,這些為村民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海聆夢股份有限公司上班的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王海芹說:“以前生活困難,在家看孩子種地,現在我通過培訓上崗後,每個月都有3000多元的穩定收入,很滿足!”

在大中街道有1.2萬餘農民成為上班族。自2016年大中工業園區被確定為5A級工業園區以來,已經建成標準化廠房120萬平方米,入駐各類企業300多家,吸納就業1.5萬人,初步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產業集群。今年,將進一步強化載體平臺建設和億元以上重點項目招引,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和產業支撐力。力爭到2020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60家,新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開票銷售收入超50億元,並新增億元項目10個以上。

生態大修復,讓鄉村環境美起來

“家底”豐厚的同時,該街道鄉村的“顏值”也同步提升,白牆黛瓦、朱門明窗,新團村村民盧定成站在自家農家小院門前喜笑顏開:“40年前住泥草房,後來改建了磚瓦房,現在只掏了20多萬元就住進了漂亮的兩層小別墅,想想都覺得美。”更令盧定成高興的是,現在出門都是寬闊的水泥路、河道兩岸綠樹成行,環境變美了、生活富裕了,誰也沒想到如今他們也像城裡人一樣,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了。

留得住鄉愁,才能吟唱動人的田園牧歌。該街道分管領導鄧穎峰介紹,在去年啟動的農房改善項目中,他們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的原則,圍繞“哪些人要搬”“人往哪裡去”“錢從哪裡來”“房子怎麼建”“穩得住、能致富”等五個方面的要求,尊民意、解民憂、除民困,提前謀劃、打好組合拳,全面加快農房改善進程。該街道農戶搬遷意願達70%以上。

生態宜居,要有“面子”,更要有“裡子”。該街道在加快農房改善進程的同時,持續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對轄區汙染防治工作實行網格化管理,成立生態環境督查辦公室,建立環保長效管理機制;從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髒亂差問題入手,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嚴把項目審批關。對汙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大力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三年來鋪設供水管網100多公里,在全區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開展“廁所革命”,該街道農村廁所無害化改造率達85%以上,新建農村公共廁所31座,8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汙水處理配套管網;實施農村道路“戶戶通”工程,完善路網結構,推進農村道路提檔升級。

環境變美了,鄉村振興之路開始“內外兼修”。“國家級生態鎮”“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鄉鎮”“省環境優美鄉鎮”……該街道環繞著眾多“光環”,在寬廣的農村道路間、建築圍擋內,新一輪集中建房的利民和紅花村集中居住點又孕育著新的希望。

面貌大提升,讓百姓精神足起來

道德講堂、文藝演出、體育比賽、農家書屋……各類文體惠民活動極大豐富了大中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日前,一場文藝演出在恆北村文化廣場舉行,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一道豐盛的文藝大餐。這場文化大戲,由群眾自編自演自導,講述的是身邊故事,演繹的是鄉村發展,充滿著鄉土氣息。既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重塑鄉村文化生態,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光明村鄉風的發展是該街道積極弘揚向上向善新風的一個縮影。從2010年開始,該村在村民中開展道德模範評選活動,村兩委會從孝敬老人、家庭親情、熱心公益三個方面組織全體村民提名,已連續評選出三屆村道德模範家庭18個,並專門開設精神文明宣傳欄宣傳他們的事蹟,有力促進了村風民風的好轉。村裡道路硬化缺資金時,全體村民踴躍捐款,該村使用公德碑的形式進行宣傳。如今的光明村,父慈子孝蔚然成風,熱心公益事業遍地開花。

該街道以“鄉土文化”復興為切入點,緊盯“鄉村振興”目標定位,加強陣地硬件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內外兼修“正”民風,讓鄉風文明“活”起來,讓鄉土文化“香”起來,讓百姓精神“足”起來。據介紹,去年街道組織20多個民間文藝團體演職人員1000餘人次深人鄉村開展活動,輻射觀眾2萬餘人次。異址新建4000平方米的大中文化活動中心,集圖書、閱覽、文體活動、多功能為一體,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連續3年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道德模範、大中好人、優秀黨員、最美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用身邊事引導身邊人,凝聚社會正能量。創新矛盾調解機制,招募老黨員和老幹部等“五老”人員組建專業調解組織20多個,化解各類複雜的矛盾糾紛近千件,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

如果說美麗的生態環境扮靚了大中外在的“顏值”,那麼生態與文化相融則沁潤了鄉風,涵養了大中內在的“氣質”,鑄造了“大中”品牌。大中街道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整體推進和構建了一張明德向善的鄉村文化生態網,奏響了一曲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幹群融合的田園牧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