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雕塑 佛像 觀音 佛教 正瀚說石 2017-05-10

相信在博物館或寺廟中,都會看到造型各異,風格多樣的佛像,很多朋友疑惑怎麼去分辨漢傳佛像與藏傳佛像呢?

正瀚說石分兩期結合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的畫作、銅像、雕刻品等來跟大家繼續詳聊。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本期先介紹漢傳佛像的造像特點:


  • 臉相體型,圓潤豐滿

漢傳佛教自印度傳入,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融入中國傳統觀念,沒有了印度傳入犍陀羅造像的鼻直而高、薄脣等西方人特徵,造像與東方人輪廓相近,體型圓潤豐滿。

大家在漢傳佛教寺廟的“大雄寶殿”內,經常會看到三尊巨大的佛像,正中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細看就會發現三尊佛像臉相、體型豐滿健壯,除了手部動作,造型基本相同。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上圖為 上海玉佛寺大雄寶殿的三世佛)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漢傳 三世佛造像局部 網絡參考圖)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上圖 為藏傳唐卡中三世佛的造型)

從對比可以看出漢傳佛像比藏傳佛像圓潤豐滿很多,藏傳佛教更接近犍陀羅造像,無論漢傳藏傳,各自佛像形成一個體系,形象、姿態、服飾等均有一定儀軌(規範)。


  • 神態安詳,寫實風格

宋元時期外族的入侵,導致佛教日趨淡薄,在關注現實、側重於市井生活的畫風影響下,佛像從聖壇走向人間。

佛教結合了現實生活,造像出現了變化,除肉髻等顯著的佛像特徵外,已經改造為中國式的佛像形象:造型簡單,寬袍大袖,面相圓潤豐滿,容姿美貌,比例均稱,顯得十分逼真具有高度的寫實風格。佛像清純端莊,神態安詳。為中國民眾喜聞樂見的形象,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意識。

雖然中國古代皇室崇奉藏傳佛教,但藏傳佛像所特別強調的忿怒身造型同樣在內地逐漸淡化了。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上圖為首都博物館 彌勒佛銅像)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左為有樂禪師繪製的彌勒佛,右為澳寶彌勒佛澳寶雕刻擺件)

彌勒佛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大肚,笑口常開,造型隨和,是彌勒佛漢化後的造像,下期會展示藏傳佛教中彌勒佛的造像,造型相對差異較大。


  • 莊嚴肅穆,服飾完整

佛像帶有封建文明氣息,明、清兩代的宮廷造像大多以西藏造像為範本,同時又融入漢地審美觀念和傳統表現手法,風格獨特,傳承脈絡清晰,更加註重細節的表現手法,浮雕珠寶密實鑲邊。佛像莊嚴肅穆,服飾完整,衣裾自然流暢而優美,瓔珞遮掩,很少像印度早期佛像那樣袒露身體。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上圖為 首都博物館 觀音瓷塑)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左為程宗元繪製的三十三觀音,右為月照上人繪製的觀音)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澳寶 普慈觀音雕刻擺件)

隨著時間發展,目前漢傳佛像儀軌並不像藏傳的“硬性”嚴謹,除了漢傳佛教寺廟中擺放的佛像,漢傳佛像創作都繁為簡,以“神”達“意”。

例如程宗元老師以書入畫,講究筆法,功力深厚,創作了具有清新秀麗,工緻典雅和充滿現代感意味的觀音畫作;還有月照上人、有樂禪師等禪畫大師創作的觀音佛像畫作別具一格。推動著當代漢傳佛教文化藝術的發展。


  • 慈悲為懷,光明智慧

漢傳佛像滲透儒家仁愛觀,造型體現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精神,得到中國民眾的信賴和接受。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左為送子觀音白描,右為澳寶送子觀音雕刻擺件)

明清時期菩薩形象空前繁多,在表現內容上更加多元和實用,如送子觀音、水月觀音、如意觀音等觀音的在民間慈悲化現的流傳,從內容到形式逐漸走向民俗化。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左為範曾大師繪製的達摩祖師,右為澳寶達摩祖師雕刻擺件)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左為韓以晨老師繪製的長眉羅漢,右為澳寶長眉羅漢雕刻擺件)

例如上面的達摩祖師與長眉羅漢,都是寓意洞察大千,六根清淨,心明如鏡,都是漢傳佛像光明智慧的代表。

怎樣分辨藏傳佛像與漢傳佛像(1)

(上圖為 澳寶 臥佛雕刻擺件)

無論漢傳佛像還是藏傳佛像,佛像藝術蘊藏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與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人們審美觀念的密切關係,各個時代都創造出了不少工藝精湛、紋飾絢麗、造型優美、面目慈悲的造像精品,佛教造像所具有的那種獨特的神聖與莊嚴感,也總能給人一種心靈上的撫慰,並有著其他藝術品難以比擬和替代的價值。

下一期我們將會介紹藏傳佛教造像的特點,歡迎觀看。

(部分佛像畫作、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僅供參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