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所謂“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筆賬到底是怎麼算的?'

"
"
互聯網所謂“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筆賬到底是怎麼算的?

導讀

廣大的吃瓜群眾注意到一個現象,網上買東西並不便宜了,很多商家還喊出了“線上線下同價”,不是說“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應該便宜啊,怎麼回事呢?

線上線下價格到底差多少?

2015年經過5個月的抽樣調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副教授向屹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消費者價格指數的編制方法所選取的7個行業大類(食品、菸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以及娛樂教務文化用品及服務)得出全行業線上線下價差指數為0.9201,這意味著對於全行業平均水平來說,線上線下商品的價格差只有8%不到。快速消費品甚至出現了線上零售價格(含運費)高出線下零售的情況。以蘇寧雲商為代表的的商家早幾年就喊出了“線上線下同價”的口號,線上價格大幅低於線下價格的時代已經消逝。

"
互聯網所謂“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筆賬到底是怎麼算的?

導讀

廣大的吃瓜群眾注意到一個現象,網上買東西並不便宜了,很多商家還喊出了“線上線下同價”,不是說“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應該便宜啊,怎麼回事呢?

線上線下價格到底差多少?

2015年經過5個月的抽樣調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副教授向屹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消費者價格指數的編制方法所選取的7個行業大類(食品、菸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以及娛樂教務文化用品及服務)得出全行業線上線下價差指數為0.9201,這意味著對於全行業平均水平來說,線上線下商品的價格差只有8%不到。快速消費品甚至出現了線上零售價格(含運費)高出線下零售的情況。以蘇寧雲商為代表的的商家早幾年就喊出了“線上線下同價”的口號,線上價格大幅低於線下價格的時代已經消逝。

互聯網所謂“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筆賬到底是怎麼算的?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是怎麼失靈的?

我們不做價值觀的判斷,我們僅分析商業現實。

我們來看線上的主要成本結構:

零售價格=進貨價+引流成本+客服成本+平臺佣金+物流成本+稅費+毛利率

早期來看在互聯網紅利時代,網民數量激增,線上零售企業較少,引流成本低、客服成本都很低,以京東、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為了增加平臺使用人數和活躍度僅收取很低的平臺佣金,團購大戰的時候各大團購網站對商家進行補貼;物流成本雖高但很多都是由消費者承擔;另外早期商家更多的是個體創業者對於毛利要求很低;由於監管環境的不規範稅費是不交的。

線下商家的成本結構:

零售價格=進貨價+分銷成本(價差)+房屋水電+人力成本+營銷成本+稅費+毛利潤

分銷成本就是所謂的中間商差價,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各中間環節追求較高的差價;房屋水電、人力成本年年增加;營銷成本由於地理因素帶來的自然人流相對成本較低;因為線下商家需要成本倉儲、物流、線下推廣等多項職能,因此要成立公司組建團隊,對毛利要求較高,同時稅費是跑不了的。

隨著互聯網紅利時代的結束,出現了哪些變化:

線上商家這端:

引流成本、平臺佣金、物流成本大幅提高。先看引流成本,隨著線上零售數量的激增,人口紅利的減少,為爭取消費者關注、收藏、購買的成本越來越高,為了排名靠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金,淘寶、天貓等電商首頁廣告費用驚人,以千萬計,刷單、刷直通車每年費用也以百萬計,這部分平臺推廣費用已基本與線下商家的房屋水電費用持平,甚至更高。

平臺佣金也在大幅增加,以團購網站為例,在團購大戰的時候補貼商家,2016美團單方面把佣金由1%提高到10%,Uber試圖將佣金提高到30%。

物流成本,為了應對線上零售的飛速增長,都在不斷增加物流體系建設,以京東為例,京東持續投入鉅額資金建設物流體系,其投資規模在100億,其結果呢,物流確實方便、快捷了很多但成本並未降低,再加上競爭的要求很多線上商家不得不自己承擔物流費用。

2016年,百草味被“好想你”收購了。在這起休閒食品電商併購第一案中,雙方公佈的審計報告披露了百草味近三年的銷售業績,其主要成本支出為平臺推廣費用、平臺佣金及快遞費,這三項佔據了銷售成本的69.8%。

線上商家多年發展已經不再是個體經營者,已經發展成了有規模、有組織的公司,不再可能逃避有關稅費,同時也開始要求較高的毛利率。

線下商家這端:

受到線上零售的衝擊,消費者能夠更加快捷、方便獲取商品信息,依靠壟斷信息再也無法賺取高額價差,中間環節的價差在迴歸理性;同時雖然房價、人工持續上漲,但速度上還趕不上線上商家的推廣費、佣金的增長速度;線下商家其他的成本變化不大。

線上價格在快速提高,線下價格在緩步平穩,結果就是線上線下價差的迅速縮小。

"
互聯網所謂“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筆賬到底是怎麼算的?

導讀

廣大的吃瓜群眾注意到一個現象,網上買東西並不便宜了,很多商家還喊出了“線上線下同價”,不是說“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應該便宜啊,怎麼回事呢?

線上線下價格到底差多少?

2015年經過5個月的抽樣調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副教授向屹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消費者價格指數的編制方法所選取的7個行業大類(食品、菸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以及娛樂教務文化用品及服務)得出全行業線上線下價差指數為0.9201,這意味著對於全行業平均水平來說,線上線下商品的價格差只有8%不到。快速消費品甚至出現了線上零售價格(含運費)高出線下零售的情況。以蘇寧雲商為代表的的商家早幾年就喊出了“線上線下同價”的口號,線上價格大幅低於線下價格的時代已經消逝。

互聯網所謂“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筆賬到底是怎麼算的?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是怎麼失靈的?

我們不做價值觀的判斷,我們僅分析商業現實。

我們來看線上的主要成本結構:

零售價格=進貨價+引流成本+客服成本+平臺佣金+物流成本+稅費+毛利率

早期來看在互聯網紅利時代,網民數量激增,線上零售企業較少,引流成本低、客服成本都很低,以京東、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為了增加平臺使用人數和活躍度僅收取很低的平臺佣金,團購大戰的時候各大團購網站對商家進行補貼;物流成本雖高但很多都是由消費者承擔;另外早期商家更多的是個體創業者對於毛利要求很低;由於監管環境的不規範稅費是不交的。

線下商家的成本結構:

零售價格=進貨價+分銷成本(價差)+房屋水電+人力成本+營銷成本+稅費+毛利潤

分銷成本就是所謂的中間商差價,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各中間環節追求較高的差價;房屋水電、人力成本年年增加;營銷成本由於地理因素帶來的自然人流相對成本較低;因為線下商家需要成本倉儲、物流、線下推廣等多項職能,因此要成立公司組建團隊,對毛利要求較高,同時稅費是跑不了的。

隨著互聯網紅利時代的結束,出現了哪些變化:

線上商家這端:

引流成本、平臺佣金、物流成本大幅提高。先看引流成本,隨著線上零售數量的激增,人口紅利的減少,為爭取消費者關注、收藏、購買的成本越來越高,為了排名靠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金,淘寶、天貓等電商首頁廣告費用驚人,以千萬計,刷單、刷直通車每年費用也以百萬計,這部分平臺推廣費用已基本與線下商家的房屋水電費用持平,甚至更高。

平臺佣金也在大幅增加,以團購網站為例,在團購大戰的時候補貼商家,2016美團單方面把佣金由1%提高到10%,Uber試圖將佣金提高到30%。

物流成本,為了應對線上零售的飛速增長,都在不斷增加物流體系建設,以京東為例,京東持續投入鉅額資金建設物流體系,其投資規模在100億,其結果呢,物流確實方便、快捷了很多但成本並未降低,再加上競爭的要求很多線上商家不得不自己承擔物流費用。

2016年,百草味被“好想你”收購了。在這起休閒食品電商併購第一案中,雙方公佈的審計報告披露了百草味近三年的銷售業績,其主要成本支出為平臺推廣費用、平臺佣金及快遞費,這三項佔據了銷售成本的69.8%。

線上商家多年發展已經不再是個體經營者,已經發展成了有規模、有組織的公司,不再可能逃避有關稅費,同時也開始要求較高的毛利率。

線下商家這端:

受到線上零售的衝擊,消費者能夠更加快捷、方便獲取商品信息,依靠壟斷信息再也無法賺取高額價差,中間環節的價差在迴歸理性;同時雖然房價、人工持續上漲,但速度上還趕不上線上商家的推廣費、佣金的增長速度;線下商家其他的成本變化不大。

線上價格在快速提高,線下價格在緩步平穩,結果就是線上線下價差的迅速縮小。

互聯網所謂“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筆賬到底是怎麼算的?

我們發現了什麼?

1.中間商一直存在,從未消失

什麼是中間商,按照定義,為廠家和消費者提供服務,參與銷售過程並獲取收益的經營者都稱為中間商。所以中間商不僅包含各級經銷商、零售店,也自然包含了賺取佣金的各大電商平臺。一方面是輿論的故意誘導,將電商平臺從中間商的陣營裡抹掉,擠到了消費者陣營,另一方面早期各大電商佣金很低,以這種方式矇蔽了大眾,好像沒有中間商,實際上中間商一直都在。

2.大融合時代的來臨

互聯網的大規模、深入的應用帶來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打造以BAT為代表的商業巨頭。線上線下價格的趨同表明了新型商業模式和傳統商業模式達到了暫時的平衡。線上和線下已經融合為一個戰場,電商平臺、經銷商、批發商、零售商同為中間商再互相掐架抹黑是沒有意義的。電商平臺必須走向線下,爭取佔比90%線下市場,傳統經銷商、批發商必須走向線上藉助於信息技術,更好的接近消費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