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臺電視機誕生始末

1936年,英國開始世界上最早的電視廣播。之後,美國、蘇聯、法國、意大利、西德和日本等十多個國家相繼有了電視廣播。至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全球已有500多個電視臺,4000萬臺電視機。

但是,直到1958年,我國的電視廣播還是空白。為了改變這種落後局面,國家決定發展電視廣播事業。當時的電子工業主管部門—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把研製電視發射中心設備的任務交給北京廣播器材廠(即761廠)承擔,把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即712廠)承擔。從此,揭開了我國電視工業的發展的序幕。

新中國第一臺電視機誕生始末

國營天津無線電廠研製的“北京牌”電視機鋁牌標誌

天津無線電廠接受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後,為了儘快攻下這個課題,立即組織成立一個電視機試製小組,由黃仕機擔當產品主持設計師,此外還有對無線電接收技術較熟悉的老工程師王克中和錢瑞芬,有對機電設計經驗豐富的老技術員黃現培,有擔負儀器設計的技術員吳公超,有對電路調試比較熟練的技術員龔行健、工人楊茂林和馮佩如等人負責開展電視機的研製工作。8個人接受了這個任務後,喜憂參半,喜的是工廠領導對他們的信任,把如此光榮的任務交給他們;憂的是心中無底,能否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沒有把握。當時大家認為電視技術是一門高深的新學問,老的技術人員沒有學過電視理論,解放初期畢業的新技術人員也沒有上過專門的電視課。而且負責研製的幾個人都沒有見過電視機,參考資料少得可憐,更談不上對電視機的瞭解,研製工作感到無從下手。在既無理論基礎,又缺乏感性認識的情況下,8個人認為只能靠邊幹邊學習,由外行變內行。他們勇敢地承擔這個艱鉅而陌生的任務,決心迎難而上,全力以赴,為開創我國電視工業而奮鬥。

1957年下半年正處在“大躍進”年代的前夕,研製組的成員鬥志旺盛,雄心勃勃,信心百倍。那時中央廣播事業局的廣播科學研究所正好有剛從捷克斯洛伐克學習電視理論回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參加北京廣播器材廠的電視中心設備的研製工作,工廠為了使小組儘快瞭解和掌握電視機的設計技術,立即派黃仕機和幾位工程技術人員去北京廣播器材廠瞭解和學習電視發射中心設備的研製工作。他們利用此機會,邊學習邊考慮電視的設計。在此期間,他們還多方收購出國人員帶回國內的蘇聯“記錄牌”“先鋒牌”電視機,作為樣機分析研究。1957年底,二機部十局局長劉寅到蘇聯參觀訪問時,帶回來幾套蘇聯新型的“紅寶石牌”電視機散件,提供給天津廠進行研究。此外,二機部十局根據蘇聯專家在華顧問組的建議,從蘇聯訂購了一些新型的“旗幟牌”電視機樣機、散件和資料,也提供給天津廠參考研究。所有這些樣機、散件和資料,對研製小組瞭解和掌握電視機的設計和工藝技術均有較大的幫助。他們對各種電視機的電路、結構、元器件性能、外觀造型和使用維修的方便性等進行了認真的分析比較,消化吸收它們的優點,並在此基礎上考慮制訂自己的設計方案。

新中國第一臺電視機誕生始末

天津無線電廠試製的華夏第一屏

經分析,研製小組發現蘇聯“紅寶石牌”電視機是一種設計要求較高的產品,其電路結構也較複雜。而蘇聯“旗幟牌”電視機的電路設計較巧妙,結構上較簡單,工藝性較好,性能也好,很適合於他們借鑑參考。但研製小組仍覺得國外電視機的設計不完全符合我國國情。我國電子工業配套水平與國外尚有較大的差距,許多電視機用的元器件和材料還沒有發展和生產,不可能照抄國外樣機的設計。要在短時間內拿出國產的電視機,他們必須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才能適合本國的國情,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經過緊張的研究和技術準備,1958年初,研製小組確定了電視機的設計方案。根據我國當時的元器件配套能力、工藝加工水平、使用維修方便等國情考慮,設計了一個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單底盤組合機芯結構、通道和掃描分開供電、採用國產電子管器件、控制旋鈕設在前方的電視機方案。方案確定後,開始進行分塊試驗。由於缺乏實踐經驗,一切都需從頭摸索,所以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是很多的。例如各部分電路有哪些特殊的性能要求,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分配和匹配、各部分如何能獨立設計和試驗等等問題,都需要自己考慮解決。但研製組的工程技術人員和老師傅們的工作熱情非常高漲,試驗室經常燈火通明到深夜。當時既沒有電視專用儀器,又沒有開始廣播的電視信號用以檢查電視機的實際接收質量,只能靠一般的簡單儀表來進行試驗,往往測試某個電視寬頻帶的特性就得逐點頻率進行,費時又費力。大家在條件如此差的情況下,潛心鑽研,艱苦攻關,排除一個個困難,在失敗中總結經驗,解決了許多關鍵技術問題。例如大電流磁偏轉技術、超高壓產生和絕緣技術、電磁干擾隔離和屏蔽技術,以及電視圖像和伴音質量的高保真技術等。這些技術大多是國內首次接觸的,幾乎都要經過許多次失敗後才逐步得到解決的。電視機中有一個馬鞍形的偏轉線圈,它是一個比較難製造而又要求較高的零件。試製車間50多歲的姜仲元老師傅,為了完成這個精密的零件,帶病堅持工作,並特地去配了新的老花鏡。他看著這個形狀古怪的線圈,日夜琢磨,在沒有任何圖紙資料的情況下,姜師傅和技術人員想盡了各種方法,反覆試驗,效果均不滿意,而且壓制時漆包線容易折傷。失敗一次接著一次,眼看時間一天天地流過去了,但總不成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請教了在廠的蘇聯工具設計專家齊爾奈克,他正在忙著收拾行李,已決定次日離廠回國。但專家還是很熱情地接待了姜師傅,並答應當晚想一下。第二天一早,專家果然提出了一個辦法,姜師傅根據專家的啟發,結合自己屢次失敗的經驗,重新修改了工具,終於完成了這個關鍵零件的試製任務。像這樣艱苦奮鬥取得成功的例子,舉不勝舉。

新中國第一臺電視機誕生始末

北京牌電視機

研製組負責的電路設計、結構設計、儀器設計,經與有關試驗人員、老師傅一起,夜以繼日地奮戰了兩個月,終於勝利完成了分塊試驗工作。第一臺試驗電視樣機在1958年3月初裝配出來了。

但這臺樣機的試驗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曾出現了許多預想不到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電視機特有的電磁干擾圖像。針對樣機在性能和結構上存在的問題,他們全力以赴,群策群力,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終於在3月中旬把樣機存在的問題解決了。這樣,我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終於誕生了。

樣機雖然裝配出來了,但是大家心情仍很緊張,擔心這第一臺電視機的實際接收效果,擔心能不能一次試驗成功。

3月17日晚,我國電視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試播電視節目的時刻到了。

在天津廠試驗大廳一共擺著兩臺電視機,一臺是蘇聯電視機,一臺是他們的電視樣機,成功或失敗,一經對比,便見分曉。他們懷著十分緊張而激動的心情,凝神屏氣地注視著他們心血和汗水灌注的結晶—我國第一臺試驗電視機。晚上7時整,在他們的電視屏幕上準時出現了廣播員清晰的圖像和洪亮的聲音,圖像和聲音的質量與蘇聯電視機完全相像。此情此景,大家無比興奮,流出了激動的淚水。隨後,電視上播送動畫片,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在場觀看的同志樂不可支。最後播放電影片,大家感到如同在電影院一樣愉快地欣賞影片。當晚電視節目播送完畢後,在場的領導和參加研製的同志互相握手致意,祝賀我國第一臺電視機試製成功。長期徹夜不眠地進行攻關的技術人員和老工人,都從這一激動場面感受到了極大的欣慰,看到了半年多來付出的辛勤勞動換取的優異成果。大家都為自己能在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視機的創業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而自豪。

第一臺電視樣機試驗成功後,工廠立即組織全廠有關的研製和生產部門,乘勝前進,提出要在“五一”勞動節前生產10臺電視機向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獻禮。為此,廠領導向全廠職工發出了動員令,設計、生產、加工等有關部門數百人全力以赴,其餘部門大開綠燈,只要是涉及趕製電視機任務的工作,都放在各項任務的首位,暢通無阻。戰鬥的號令一經發出,全廠職工懷著為國爭光的激動心情積極投入到這場突擊戰中,領導親臨前線,實行工人、幹部、技術人員三結合,晝夜不停地連續奮戰。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在“五一”前夕趕製出15臺電視機。這些電視機的前臉兒邊框都噴塗了高貴喜慶的金黃色,前臉兒下方貼有“獻給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的字牌。

4月30日上午,天津廠黨委書記張珍和廠長吳新、副總工程師施復言及研製組的黃仕機、馮佩如等,攜帶著10臺電視機來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及黨中央獻禮。當時由譚震林副總理代表毛主席和黨中央接待了他們。當他們唸完賀詞,把電視機獻上後,譚震林代表毛主席和黨中央感謝天津廠工人階級發奮圖強,自力更生,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視機,為國爭了光,並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為發展我國電視機工業繼續努力。天津廠參加獻禮的同志們為能代表廣大職工以優異成績向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獻禮而感到十分光榮和激動,大家紛紛表示,今後要用更好的成績來報答毛主席和黨中央對他們的關懷。

為了鼓勵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電視機的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國家特以首都“北京”的名字命名該廠生產的電視機,這就是“北京牌”電視機的來歷。這樣,在天津誕生的“北京牌”電視機填補了我國電視工業的空白,揭開了我國電視工業的發展的序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