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年輕時勞君展)

許德珩和勞君展後來成為著名的民主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解放後,許德珩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0年去世。

勞君展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許鹿希 1928年8月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

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的先生鄭華熾教授與許德珩先生同在北大任教、又是鄰居。鄧仲先對鄰家女孩許鹿希品學兼優的情況是相當瞭解,由衷地喜歡。許德珩也經常偕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鄧稼先深得許老夫婦垂愛,直到鄧稼先成了許德珩先生的女婿之後,許老夫婦還是視如己出一般稱呼鄧稼先:“鄧孩子”。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年輕時勞君展)

許德珩和勞君展後來成為著名的民主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解放後,許德珩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0年去世。

勞君展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許鹿希 1928年8月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

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的先生鄭華熾教授與許德珩先生同在北大任教、又是鄰居。鄧仲先對鄰家女孩許鹿希品學兼優的情況是相當瞭解,由衷地喜歡。許德珩也經常偕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鄧稼先深得許老夫婦垂愛,直到鄧稼先成了許德珩先生的女婿之後,許老夫婦還是視如己出一般稱呼鄧稼先:“鄧孩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46年,許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此時,鄧稼先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許鹿希上物理課時第一次見到了鄧稼先,鄧稼先和學生們年齡相仿,給學生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許鹿希一遇到不懂的課程就去請教鄧稼先,再加上兩人的父親都是著名的大學教授,許鹿希家和鄧稼先姐姐家又是鄰居,在姐姐和勞君展的牽線下,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1953年,許鹿希北大醫學系畢業,兩人結束了長達7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這一年,鄧稼先29歲,許鹿希25歲。他們的主婚人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教授。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年輕時勞君展)

許德珩和勞君展後來成為著名的民主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解放後,許德珩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0年去世。

勞君展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許鹿希 1928年8月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

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的先生鄭華熾教授與許德珩先生同在北大任教、又是鄰居。鄧仲先對鄰家女孩許鹿希品學兼優的情況是相當瞭解,由衷地喜歡。許德珩也經常偕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鄧稼先深得許老夫婦垂愛,直到鄧稼先成了許德珩先生的女婿之後,許老夫婦還是視如己出一般稱呼鄧稼先:“鄧孩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46年,許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此時,鄧稼先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許鹿希上物理課時第一次見到了鄧稼先,鄧稼先和學生們年齡相仿,給學生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許鹿希一遇到不懂的課程就去請教鄧稼先,再加上兩人的父親都是著名的大學教授,許鹿希家和鄧稼先姐姐家又是鄰居,在姐姐和勞君展的牽線下,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1953年,許鹿希北大醫學系畢業,兩人結束了長達7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這一年,鄧稼先29歲,許鹿希25歲。他們的主婚人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教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一家和父母)

婚後,鄧稼先在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許鹿希在北京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任教。兩人有了一雙兒女。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

以下情節是描寫鄧稼先的文章和影視作品都要出現的情節:

那晚,鄧稼先睡在床上不斷地翻身,許鹿希問:“你今天是怎麼了?”鄧稼先坐了起來,說:“我要調動工作。”她忙問:“調哪?”他說:“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許鹿希又問。“這也不能說。”“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仍然說:“這不行。”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年輕時勞君展)

許德珩和勞君展後來成為著名的民主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解放後,許德珩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0年去世。

勞君展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許鹿希 1928年8月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

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的先生鄭華熾教授與許德珩先生同在北大任教、又是鄰居。鄧仲先對鄰家女孩許鹿希品學兼優的情況是相當瞭解,由衷地喜歡。許德珩也經常偕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鄧稼先深得許老夫婦垂愛,直到鄧稼先成了許德珩先生的女婿之後,許老夫婦還是視如己出一般稱呼鄧稼先:“鄧孩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46年,許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此時,鄧稼先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許鹿希上物理課時第一次見到了鄧稼先,鄧稼先和學生們年齡相仿,給學生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許鹿希一遇到不懂的課程就去請教鄧稼先,再加上兩人的父親都是著名的大學教授,許鹿希家和鄧稼先姐姐家又是鄰居,在姐姐和勞君展的牽線下,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1953年,許鹿希北大醫學系畢業,兩人結束了長達7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這一年,鄧稼先29歲,許鹿希25歲。他們的主婚人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教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一家和父母)

婚後,鄧稼先在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許鹿希在北京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任教。兩人有了一雙兒女。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

以下情節是描寫鄧稼先的文章和影視作品都要出現的情節:

那晚,鄧稼先睡在床上不斷地翻身,許鹿希問:“你今天是怎麼了?”鄧稼先坐了起來,說:“我要調動工作。”她忙問:“調哪?”他說:“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許鹿希又問。“這也不能說。”“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仍然說:“這不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許鹿希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從1958年到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一共28年時間。所以坊間有了鄧稼先28年拋妻別子,在大漠風沙的核試驗基地生活。“整整28年,鄧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痴情等待。”的傳言。

這樣的文章在網上屢見不鮮。至今“百度” 許鹿希,仍是這樣介紹。鄧稼先真的28年裡“不知去向、生死未卜”,甚至一次都沒見過愛妻嗎?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年輕時勞君展)

許德珩和勞君展後來成為著名的民主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解放後,許德珩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0年去世。

勞君展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許鹿希 1928年8月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

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的先生鄭華熾教授與許德珩先生同在北大任教、又是鄰居。鄧仲先對鄰家女孩許鹿希品學兼優的情況是相當瞭解,由衷地喜歡。許德珩也經常偕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鄧稼先深得許老夫婦垂愛,直到鄧稼先成了許德珩先生的女婿之後,許老夫婦還是視如己出一般稱呼鄧稼先:“鄧孩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46年,許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此時,鄧稼先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許鹿希上物理課時第一次見到了鄧稼先,鄧稼先和學生們年齡相仿,給學生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許鹿希一遇到不懂的課程就去請教鄧稼先,再加上兩人的父親都是著名的大學教授,許鹿希家和鄧稼先姐姐家又是鄰居,在姐姐和勞君展的牽線下,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1953年,許鹿希北大醫學系畢業,兩人結束了長達7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這一年,鄧稼先29歲,許鹿希25歲。他們的主婚人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教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一家和父母)

婚後,鄧稼先在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許鹿希在北京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任教。兩人有了一雙兒女。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

以下情節是描寫鄧稼先的文章和影視作品都要出現的情節:

那晚,鄧稼先睡在床上不斷地翻身,許鹿希問:“你今天是怎麼了?”鄧稼先坐了起來,說:“我要調動工作。”她忙問:“調哪?”他說:“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許鹿希又問。“這也不能說。”“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仍然說:“這不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許鹿希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從1958年到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一共28年時間。所以坊間有了鄧稼先28年拋妻別子,在大漠風沙的核試驗基地生活。“整整28年,鄧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痴情等待。”的傳言。

這樣的文章在網上屢見不鮮。至今“百度” 許鹿希,仍是這樣介紹。鄧稼先真的28年裡“不知去向、生死未卜”,甚至一次都沒見過愛妻嗎?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我們聽聽許鹿希自己接受記者採訪時是怎麼說的:

“也不是說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來,也有中間回來,就是他到這個工作因為它保密性質太強了,而且他那個所謂的當時規則也是非常的嚴厲,就是不許接觸這個不許接觸那個,然後甚至於我北京醫科大學我的同事不能到我家裡去,免得出事。

“另外就是囑咐我說,不要向北醫的領導,就是每個人不是要說明你家裡丈夫幹什麼事,這些都不能說,領導要問的話,你就說做保密工作,真正北醫領導知道我丈夫是幹什麼事,是在追悼會的報紙上。”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鄧稼先的工作,嚴格保密是真的,28年裡,雖然聚少離多,兩人的聯繫並未中斷。

證實這一點,並不影響鄧稼先以身許國的偉大。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年輕時勞君展)

許德珩和勞君展後來成為著名的民主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解放後,許德珩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0年去世。

勞君展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許鹿希 1928年8月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

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的先生鄭華熾教授與許德珩先生同在北大任教、又是鄰居。鄧仲先對鄰家女孩許鹿希品學兼優的情況是相當瞭解,由衷地喜歡。許德珩也經常偕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鄧稼先深得許老夫婦垂愛,直到鄧稼先成了許德珩先生的女婿之後,許老夫婦還是視如己出一般稱呼鄧稼先:“鄧孩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46年,許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此時,鄧稼先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許鹿希上物理課時第一次見到了鄧稼先,鄧稼先和學生們年齡相仿,給學生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許鹿希一遇到不懂的課程就去請教鄧稼先,再加上兩人的父親都是著名的大學教授,許鹿希家和鄧稼先姐姐家又是鄰居,在姐姐和勞君展的牽線下,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1953年,許鹿希北大醫學系畢業,兩人結束了長達7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這一年,鄧稼先29歲,許鹿希25歲。他們的主婚人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教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一家和父母)

婚後,鄧稼先在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許鹿希在北京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任教。兩人有了一雙兒女。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

以下情節是描寫鄧稼先的文章和影視作品都要出現的情節:

那晚,鄧稼先睡在床上不斷地翻身,許鹿希問:“你今天是怎麼了?”鄧稼先坐了起來,說:“我要調動工作。”她忙問:“調哪?”他說:“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許鹿希又問。“這也不能說。”“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仍然說:“這不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許鹿希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從1958年到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一共28年時間。所以坊間有了鄧稼先28年拋妻別子,在大漠風沙的核試驗基地生活。“整整28年,鄧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痴情等待。”的傳言。

這樣的文章在網上屢見不鮮。至今“百度” 許鹿希,仍是這樣介紹。鄧稼先真的28年裡“不知去向、生死未卜”,甚至一次都沒見過愛妻嗎?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我們聽聽許鹿希自己接受記者採訪時是怎麼說的:

“也不是說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來,也有中間回來,就是他到這個工作因為它保密性質太強了,而且他那個所謂的當時規則也是非常的嚴厲,就是不許接觸這個不許接觸那個,然後甚至於我北京醫科大學我的同事不能到我家裡去,免得出事。

“另外就是囑咐我說,不要向北醫的領導,就是每個人不是要說明你家裡丈夫幹什麼事,這些都不能說,領導要問的話,你就說做保密工作,真正北醫領導知道我丈夫是幹什麼事,是在追悼會的報紙上。”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鄧稼先的工作,嚴格保密是真的,28年裡,雖然聚少離多,兩人的聯繫並未中斷。

證實這一點,並不影響鄧稼先以身許國的偉大。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6

研製原子彈之初,鄧稼先主持的是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這期間每天還能回家,但是理論物理方面的突破在當時只有計算尺和手搖計算機的條件下,科學家們只有以夜以繼日地工作來和時間賽跑,據鄧稼先的學生胡思得院士回憶,那時候因為完成一天的工作往往要到凌晨,而鄧稼先回到北醫的小兩口的宿舍的時候往往大門都關了,鄧稼先只好先翻過鐵絲網,再由胡思得等幾個年輕學生把自行車從鐵絲網上舉過去,當鄧稼先躡手躡腳地回到宿舍,開門迎來的往往是許鹿希擔心的目光。

到了進入試驗物理研究階段,鄧稼先有一段時間在 “人間蒸發”了。直到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鄧稼先和妻子許鹿希才重新相聚。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年輕時勞君展)

許德珩和勞君展後來成為著名的民主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解放後,許德珩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0年去世。

勞君展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許鹿希 1928年8月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

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的先生鄭華熾教授與許德珩先生同在北大任教、又是鄰居。鄧仲先對鄰家女孩許鹿希品學兼優的情況是相當瞭解,由衷地喜歡。許德珩也經常偕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鄧稼先深得許老夫婦垂愛,直到鄧稼先成了許德珩先生的女婿之後,許老夫婦還是視如己出一般稱呼鄧稼先:“鄧孩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46年,許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此時,鄧稼先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許鹿希上物理課時第一次見到了鄧稼先,鄧稼先和學生們年齡相仿,給學生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許鹿希一遇到不懂的課程就去請教鄧稼先,再加上兩人的父親都是著名的大學教授,許鹿希家和鄧稼先姐姐家又是鄰居,在姐姐和勞君展的牽線下,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1953年,許鹿希北大醫學系畢業,兩人結束了長達7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這一年,鄧稼先29歲,許鹿希25歲。他們的主婚人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教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一家和父母)

婚後,鄧稼先在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許鹿希在北京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任教。兩人有了一雙兒女。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

以下情節是描寫鄧稼先的文章和影視作品都要出現的情節:

那晚,鄧稼先睡在床上不斷地翻身,許鹿希問:“你今天是怎麼了?”鄧稼先坐了起來,說:“我要調動工作。”她忙問:“調哪?”他說:“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許鹿希又問。“這也不能說。”“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仍然說:“這不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許鹿希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從1958年到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一共28年時間。所以坊間有了鄧稼先28年拋妻別子,在大漠風沙的核試驗基地生活。“整整28年,鄧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痴情等待。”的傳言。

這樣的文章在網上屢見不鮮。至今“百度” 許鹿希,仍是這樣介紹。鄧稼先真的28年裡“不知去向、生死未卜”,甚至一次都沒見過愛妻嗎?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我們聽聽許鹿希自己接受記者採訪時是怎麼說的:

“也不是說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來,也有中間回來,就是他到這個工作因為它保密性質太強了,而且他那個所謂的當時規則也是非常的嚴厲,就是不許接觸這個不許接觸那個,然後甚至於我北京醫科大學我的同事不能到我家裡去,免得出事。

“另外就是囑咐我說,不要向北醫的領導,就是每個人不是要說明你家裡丈夫幹什麼事,這些都不能說,領導要問的話,你就說做保密工作,真正北醫領導知道我丈夫是幹什麼事,是在追悼會的報紙上。”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鄧稼先的工作,嚴格保密是真的,28年裡,雖然聚少離多,兩人的聯繫並未中斷。

證實這一點,並不影響鄧稼先以身許國的偉大。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6

研製原子彈之初,鄧稼先主持的是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這期間每天還能回家,但是理論物理方面的突破在當時只有計算尺和手搖計算機的條件下,科學家們只有以夜以繼日地工作來和時間賽跑,據鄧稼先的學生胡思得院士回憶,那時候因為完成一天的工作往往要到凌晨,而鄧稼先回到北醫的小兩口的宿舍的時候往往大門都關了,鄧稼先只好先翻過鐵絲網,再由胡思得等幾個年輕學生把自行車從鐵絲網上舉過去,當鄧稼先躡手躡腳地回到宿舍,開門迎來的往往是許鹿希擔心的目光。

到了進入試驗物理研究階段,鄧稼先有一段時間在 “人間蒸發”了。直到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鄧稼先和妻子許鹿希才重新相聚。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根據資料,從1958年到1972年的這14年間,鄧稼先一直和妻兒一起在北京生活。直到1972年後,他才調往四川省梓潼縣,在那裡一直工作到病重返京。

雖然並非28年裡“不知去向、生死未卜”,但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那就是因為“保密規定”,許鹿希確實並不知道丈夫的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

鄧稼先曾經教同事們“騙”許鹿希:“要是她在單位附近看見你們,就告訴她你們是來這邊辦事兒的!”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鄧稼稱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年輕時勞君展)

許德珩和勞君展後來成為著名的民主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解放後,許德珩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0年去世。

勞君展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許鹿希 1928年8月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

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的先生鄭華熾教授與許德珩先生同在北大任教、又是鄰居。鄧仲先對鄰家女孩許鹿希品學兼優的情況是相當瞭解,由衷地喜歡。許德珩也經常偕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鄧稼先深得許老夫婦垂愛,直到鄧稼先成了許德珩先生的女婿之後,許老夫婦還是視如己出一般稱呼鄧稼先:“鄧孩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46年,許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此時,鄧稼先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許鹿希上物理課時第一次見到了鄧稼先,鄧稼先和學生們年齡相仿,給學生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許鹿希一遇到不懂的課程就去請教鄧稼先,再加上兩人的父親都是著名的大學教授,許鹿希家和鄧稼先姐姐家又是鄰居,在姐姐和勞君展的牽線下,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1953年,許鹿希北大醫學系畢業,兩人結束了長達7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這一年,鄧稼先29歲,許鹿希25歲。他們的主婚人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教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一家和父母)

婚後,鄧稼先在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許鹿希在北京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任教。兩人有了一雙兒女。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

以下情節是描寫鄧稼先的文章和影視作品都要出現的情節:

那晚,鄧稼先睡在床上不斷地翻身,許鹿希問:“你今天是怎麼了?”鄧稼先坐了起來,說:“我要調動工作。”她忙問:“調哪?”他說:“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許鹿希又問。“這也不能說。”“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仍然說:“這不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許鹿希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從1958年到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一共28年時間。所以坊間有了鄧稼先28年拋妻別子,在大漠風沙的核試驗基地生活。“整整28年,鄧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痴情等待。”的傳言。

這樣的文章在網上屢見不鮮。至今“百度” 許鹿希,仍是這樣介紹。鄧稼先真的28年裡“不知去向、生死未卜”,甚至一次都沒見過愛妻嗎?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我們聽聽許鹿希自己接受記者採訪時是怎麼說的:

“也不是說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來,也有中間回來,就是他到這個工作因為它保密性質太強了,而且他那個所謂的當時規則也是非常的嚴厲,就是不許接觸這個不許接觸那個,然後甚至於我北京醫科大學我的同事不能到我家裡去,免得出事。

“另外就是囑咐我說,不要向北醫的領導,就是每個人不是要說明你家裡丈夫幹什麼事,這些都不能說,領導要問的話,你就說做保密工作,真正北醫領導知道我丈夫是幹什麼事,是在追悼會的報紙上。”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鄧稼先的工作,嚴格保密是真的,28年裡,雖然聚少離多,兩人的聯繫並未中斷。

證實這一點,並不影響鄧稼先以身許國的偉大。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6

研製原子彈之初,鄧稼先主持的是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這期間每天還能回家,但是理論物理方面的突破在當時只有計算尺和手搖計算機的條件下,科學家們只有以夜以繼日地工作來和時間賽跑,據鄧稼先的學生胡思得院士回憶,那時候因為完成一天的工作往往要到凌晨,而鄧稼先回到北醫的小兩口的宿舍的時候往往大門都關了,鄧稼先只好先翻過鐵絲網,再由胡思得等幾個年輕學生把自行車從鐵絲網上舉過去,當鄧稼先躡手躡腳地回到宿舍,開門迎來的往往是許鹿希擔心的目光。

到了進入試驗物理研究階段,鄧稼先有一段時間在 “人間蒸發”了。直到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鄧稼先和妻子許鹿希才重新相聚。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根據資料,從1958年到1972年的這14年間,鄧稼先一直和妻兒一起在北京生活。直到1972年後,他才調往四川省梓潼縣,在那裡一直工作到病重返京。

雖然並非28年裡“不知去向、生死未卜”,但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那就是因為“保密規定”,許鹿希確實並不知道丈夫的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

鄧稼先曾經教同事們“騙”許鹿希:“要是她在單位附近看見你們,就告訴她你們是來這邊辦事兒的!”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鄧稼稱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84年,鄧稼先參加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一次核試驗,鄧稼先寫詩記之:

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

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

1985年,鄧稼先因直腸癌於7月30日住院。 這時,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進了醫院,再也沒能走出來。

"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文/老張在路上

01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懷寧鄧家的世系如下:

鄧石如(1743~1805)是鄧稼先的六世祖。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石如)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皇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鄧石如是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傳密是鄧稼先五世祖,鄧石如之子。

鄧傳密生於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原名尚璽,字守之,號少白。曾從清代名士李兆洛(字申耆)學,晚入曾國藩幕。書法家,學者。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曾有詩句稱讚鄧傳密的書法:“上客有鄧子,法紹斯冰嚴”,他認為鄧傳密的篆字“有家法”,而且是與秦代的李斯、唐代的李冰陽一脈相承。鄧傳密卒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享年七十六。

鄧傳密兒子叫鄧解,早逝,是鄧稼先四世祖。

曾國藩在同治二年(1862年)除夕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午刻,鄧守之(鄧傳密字守之一一引者注)來,攜一幼孫,僅八九歲,蓋完白先生(即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引者注)之子孫僅存此耳,相對悽然。”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家祖屋)

曾國藩日記裡所說的這個八九歲的孩子,就是鄧稼先的祖父鄧繩侯。

鄧繩侯跟著著祖父讀了幾年書,祖父也棄他而去。這個鄧家三世單傳的孩子,不負眾望,不墜家聲,後來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民國後安徽省首任教育司司長,安徽省今日有名的幾所大學、中學,安微省圖書館,都是在他任內創建的。1913年秋,鄧繩侯出任安徽高等學堂校長。

對於安徽懷寧鄧家來說,鄧繩侯還有一個貢獻,就是生了幾個光耀門庭的兒子。

鄧繩侯的二兒子鄧仲純,留日學醫,與陳獨秀為好友。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獨秀從南京獄中釋放,次年8月初鄧仲純在重慶上石板街尋訪到陳獨秀,遂接陳獨秀一家到他所在的江津去居住。

鄧仲純在江津開了一家“延年醫院”,此後鄧仲純便是陳獨秀的義務保健醫生兼通訊員。直到陳獨秀死,都得到鄧仲純、鄧季宣兄弟和鄧蟾秋、鄧燮康叔侄的悉心照顧,喪事也是鄧氏叔侄協同民國江津縣政府料理。

鄧繩侯的四子鄧季宣,著名教育家。赴法留學,歸國後歷任復且大學、光華大學、安微大學等校教授。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範校長;抗戰時期,任國立九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九中代理校長。他在自傳中說,鄧家“上溯祖先七代,皆屬知識分子,多從事文藝及教育工作”“格守明末遺老之民族思想,從不參加有清一代之科舉考試。”

鄧繩侯的三兒子鄧以蜇,與美學大師宗白華齊名,時稱“南宗北鄧”,是我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就是鄧以蜇的兒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以蜇)

02

鄧以蟄(1892年~1973年),字叔存。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

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系統學習美學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剛回國不久,他與魯迅相約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談論美學,兩人聊得熱火朝天,很是忘我,直到天黑才各自回家。《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

鄧以蜇和林徽因、陸小曼各有一段美好的交往。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林徽因)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州因英年早逝。悼唁儀式上,眾多親朋故舊、好友學生送來了花圈輓聯,最醒目的是生前摯友金嶽霖、鄧以蜇聯名撰獻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曾經有“太太客廳”,鄧以蟄是那裡的常客。有趣的是,張奚若楊靜仁夫婦、陶孟和沈性仁夫婦、費正清費慰梅夫婦都是成雙成對參加,而鄧以蟄是舊式婚姻,習慣獨來獨往,“原因是他家仍然維持了男女分別活動的原則”。

“太太客廳”話題中,經常要說到藝術。“火爐一砌,老朋友的畫就掛上了”,畫就是鄧以蟄帶來的。金嶽霖說:“鄧先生不只是欣賞美術而已,而且是美術家。他的字寫得好,特別是篆體字。”

解放後,鄧以蟄還將先祖鄧石如的書畫珍品,全部捐獻給國家。故宮博物院專門舉辦“鄧石如先生誕生220週年紀念展覽”,讓觀眾大飽眼福。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陸小曼)

1931年春夏之交,在徐志摩的鼓勵下,陸小曼畫了一幅山水長卷。徐志摩帶著這幅山水到了北平京,請鄧以蟄、胡適、楊杏佛、賀天健等好友們題跋指導,以期激發陸小曼更濃厚的創作興趣。

鄧以蟄先以詩評價小曼畫作:“華亭端的是前身,綠帶陰濃翠帶醺,肯向溪深林密處,巖根分我半簷雲。”

鄧以蟄又說明此畫來由:辛未夏日,志摩來自滬上。一日攜此函相示,予詫為誰家傑作,志摩曰:“小曼之作也!”予復問日:“予不見小曼僅兩年,今已有此巨構,能不令人歎服耶。”志摩托予為之裝池於都舊,串廠既成,爰系一絕而歸之。老鈍蟄並識於北平寓廬。

華亭為松江的古稱。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即出生於此。鄧以蟄借陸氏先祖鼓勵和稱讚小曼。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準備到北平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此件成為徐志摩唯一的一件遺物。

陸小曼一直保存著這幅珍貴的畫作, 1965年病危前夕,才將它和梁啟超一副集字對聯交給陳從周。後來,陳將梁啟超的對聯和陸小曼山水長卷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氏族譜的記載)

1973年5月2日,鄧以蟄逝世。金嶽霖送別老友,撰寫輓聯:露霜葭蒼,宛在澄波千頃水;屋深月滿,依稀薜荔百年人。

鄧以蟄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其書畫論對中國近代美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成為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重要美學家。

鄧稼先就出生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之家。鄧以蟄有二子二女,鄧稼先是老三,大姐鄧仲先(姐夫:鄭華熾,物理學家)、二姐鄧茂先、弟弟鄧槜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3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鄧家祖屋,也叫鐵硯山房的祖居內。母親王淑蠲,一生操持家務。鄧稼先出生8個月以後,隨母親和兩個姐姐來到北平(即北京);1936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學初中二年級,讀至高一(因抗日戰爭,崇德中學在1939年停辦)。在崇德中學,與高他兩班的楊振寧成為好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 22天后,北平淪陷了。不久北大和清華都撤向南方,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咳血不止,全家滯留下來。1939年9月,鄧稼先再入北平志成中學,讀高中二年級。

早在北平淪陷後不久,日本侵略者召開了“慶功會”。時年13歲的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並扔在地上踩了幾腳。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這件事發生後,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你還是儘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1940年5月,鄧稼先未讀完高二,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

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後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裡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鄧稼先進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績圓滿完成了大學四年的學業。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1946年,鄧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這時,鄧稼先認識了他的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中)和楊振寧(左)及楊的弟弟)

04

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母親勞君展。

許德珩(1890~1990),原名許礎,字楚生,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許德珩)

許德珩五四運動時是著名學生領袖,起草《五四宣言》。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在北大圖書館工作的毛潤之,成為好友。

勞君展(1900-1976),原名啟榮,湖南省長沙縣人。青年時代就讀於長沙周南女校,和蔡暢是周南女中第一班的同學。五四運動期間,創辦《女界鍾》雜誌,加入毛澤東創建的新民學會。

1925年4月16日,許德珩和勞君展在巴黎中國飯館舉行婚禮。徐悲鴻、劉半農等人到會祝賀,蔡元培題贈賀詞:“愛心同結,互助互利。學術事業,勤奮不已”。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年輕時勞君展)

許德珩和勞君展後來成為著名的民主人士,發起成立九三學社,是該社創始人。解放後,許德珩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90年去世。

勞君展歷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九三學社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全國婦聯執委,全國政協第二至四屆委員。1976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許鹿希 1928年8月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

鄧稼先的大姐鄧仲先的先生鄭華熾教授與許德珩先生同在北大任教、又是鄰居。鄧仲先對鄰家女孩許鹿希品學兼優的情況是相當瞭解,由衷地喜歡。許德珩也經常偕夫人勞君展到鄧家做客,鄧稼先深得許老夫婦垂愛,直到鄧稼先成了許德珩先生的女婿之後,許老夫婦還是視如己出一般稱呼鄧稼先:“鄧孩子”。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46年,許鹿希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院,此時,鄧稼先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許鹿希上物理課時第一次見到了鄧稼先,鄧稼先和學生們年齡相仿,給學生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許鹿希一遇到不懂的課程就去請教鄧稼先,再加上兩人的父親都是著名的大學教授,許鹿希家和鄧稼先姐姐家又是鄰居,在姐姐和勞君展的牽線下,兩人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10月,鄧稼先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1953年,許鹿希北大醫學系畢業,兩人結束了長達7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這一年,鄧稼先29歲,許鹿希25歲。他們的主婚人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教授。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一家和父母)

婚後,鄧稼先在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許鹿希在北京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任教。兩人有了一雙兒女。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

以下情節是描寫鄧稼先的文章和影視作品都要出現的情節:

那晚,鄧稼先睡在床上不斷地翻身,許鹿希問:“你今天是怎麼了?”鄧稼先坐了起來,說:“我要調動工作。”她忙問:“調哪?”他說:“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許鹿希又問。“這也不能說。”“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他仍然說:“這不行。”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許鹿希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從1958年到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一共28年時間。所以坊間有了鄧稼先28年拋妻別子,在大漠風沙的核試驗基地生活。“整整28年,鄧稼先不知去向、生死未卜,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痴情等待。”的傳言。

這樣的文章在網上屢見不鮮。至今“百度” 許鹿希,仍是這樣介紹。鄧稼先真的28年裡“不知去向、生死未卜”,甚至一次都沒見過愛妻嗎?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劇照)

我們聽聽許鹿希自己接受記者採訪時是怎麼說的:

“也不是說28年他完全一天都不回來,也有中間回來,就是他到這個工作因為它保密性質太強了,而且他那個所謂的當時規則也是非常的嚴厲,就是不許接觸這個不許接觸那個,然後甚至於我北京醫科大學我的同事不能到我家裡去,免得出事。

“另外就是囑咐我說,不要向北醫的領導,就是每個人不是要說明你家裡丈夫幹什麼事,這些都不能說,領導要問的話,你就說做保密工作,真正北醫領導知道我丈夫是幹什麼事,是在追悼會的報紙上。”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鄧稼先的工作,嚴格保密是真的,28年裡,雖然聚少離多,兩人的聯繫並未中斷。

證實這一點,並不影響鄧稼先以身許國的偉大。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06

研製原子彈之初,鄧稼先主持的是理論物理方面的研究,在這期間每天還能回家,但是理論物理方面的突破在當時只有計算尺和手搖計算機的條件下,科學家們只有以夜以繼日地工作來和時間賽跑,據鄧稼先的學生胡思得院士回憶,那時候因為完成一天的工作往往要到凌晨,而鄧稼先回到北醫的小兩口的宿舍的時候往往大門都關了,鄧稼先只好先翻過鐵絲網,再由胡思得等幾個年輕學生把自行車從鐵絲網上舉過去,當鄧稼先躡手躡腳地回到宿舍,開門迎來的往往是許鹿希擔心的目光。

到了進入試驗物理研究階段,鄧稼先有一段時間在 “人間蒸發”了。直到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鄧稼先和妻子許鹿希才重新相聚。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根據資料,從1958年到1972年的這14年間,鄧稼先一直和妻兒一起在北京生活。直到1972年後,他才調往四川省梓潼縣,在那裡一直工作到病重返京。

雖然並非28年裡“不知去向、生死未卜”,但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那就是因為“保密規定”,許鹿希確實並不知道丈夫的工作地點和工作內容。

鄧稼先曾經教同事們“騙”許鹿希:“要是她在單位附近看見你們,就告訴她你們是來這邊辦事兒的!”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鄧稼稱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採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 8年零6個月 、美國用7年零3個月、蘇聯用6年零3個月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1984年,鄧稼先參加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一次核試驗,鄧稼先寫詩記之:

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

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

1985年,鄧稼先因直腸癌於7月30日住院。 這時,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進了醫院,再也沒能走出來。

鄧稼先的家族往事和關於他婚姻家庭生活的誤傳

(鄧稼先和許鹿希)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去世後,許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悼念鄧稼先:“稼先逝世,我極悲痛!”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