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讓畲鄉綻放希望花

大學 朋友圈 山羊 汀江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6-08

“少年軍校是一所可愛的校園,這是勁旅官兵捐資援建……”5月18日上午,福建省上杭縣廬豐畲族鄉中坊小學的音樂課堂上,傳來《保障勁旅少年軍校校歌》的悠揚歌聲。

20年前,駐閩某部官兵與中坊小學結成幫扶對子,滿腔熱忱投身到老區扶貧事業。如今,曾經的土黃色教學樓煥然一新,寬闊的操場乾乾淨淨,新修建的學生宿舍、圖書室、電腦室已投入使用……教育扶貧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同心樓見證魚水情

沿著汀江,山路蜿蜒,車在大山中盤旋,抵達中坊小學時已近晌午。

中坊村位於上杭縣東部,在當地曾是出了名的貧困村,讓娃娃們有書念,成為幾代人心尖尖上的期盼。

“是人民子弟兵幫助山裡人實現了夢想!”剛坐下來,賴旭文校長便動情地說。

那是一個夏天,擔負演習任務的駐閩某部官兵臨時駐紮在中坊村。

村裡來了解放軍,群眾沸騰了!大夥兒像當年支援紅軍那樣,紛紛把房子騰出來給官兵住。然而,也正是這次駐紮,讓官兵切身體驗到了老區的貧窮。

閩西,在這片浸透著先輩熱血的土地上,子弟兵擎起了助民脫貧的紅旗。

扶貧先扶智。他們調研瞭解到,有一棟寬敞明亮的教學樓,是老區孩子共同的渴盼。很快,教學樓拔地而起。

“村民把這棟樓叫做‘同心樓’,它見證了軍民魚水深情。”80歲的藍永金老人說,如果不是子弟兵的幫助,辦學基礎相對較弱的中坊小學可能早就沒了。

提起變化,賴校長如數家珍。他說,他們不僅實現了互聯網多媒體教學,還建成了標準化塑膠運動場,學校被評為福建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

栽下梧桐樹,不愁鳳凰棲。賴校長介紹,辦學條件的改善,吸引了一大批學歷高、有見識的青年教師走進畲鄉,成為老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赤子心助圓求學夢

5月的八閩大地,花紅草綠。站在記者面前的藍素紅,靈動的大眼睛透著聰慧。

藍素紅的父親因傷致殘,母親在家務農,一家人生活相當艱難。“如果不是解放軍叔叔的幫助,我可能早已輟學。”她說。

在中坊小學,像藍素紅這樣得到子弟兵資助的貧困學生還有很多。“不讓一個貧困孩子失學,是我們的最大心願。”該部政委高智斌說。

父母體弱多病的李永明,就是在該部官兵的接力幫助下才順利唸完高中的。後來,他考上了一所軍校,實現了“大學夢”。如今,他每月拿出工資的一部分,用於資助山區貧困學生。

傳承,真情從未斷線。在該部,每逢官兵崗位調整、新舊更迭,交接幫扶對子成為必不可少的工作。這幾年,他們又設立了助學基金,對需要幫助的適齡兒童實施精準幫扶。

受到子弟兵善舉的感染,退休幹部黃鐸鳴拿出他生日時兒女孝敬的3000元錢,為學校定做了一批課桌椅,去世前還專門立下遺囑:將3萬元積蓄捐給學校。

這是一組令人欣慰的數字:幾年來,該部官兵資助的千餘名貧困學生,已有200餘名考入南開大學、廈門大學等高等學府。

“僅去年,我們村就有12名貧困學生考上了縣重點高中。”中坊村黨支部書記李嶽欽介紹說。

塑氣質促內生動力

李斌是廬豐畲族鄉遠近聞名的“山羊大王”。一度學業不順的他,曾陷入消沉。

“是資助我的解放軍不斷鼓勵,才堅定了我的信心。”後來,李斌結合家鄉山多地廣的優勢,承包了200畝荒山放養黑山羊。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目前黑山羊存欄近300只,年純收入達30多萬元。

“只有日子過好了,鄉親們才能更加意識到知識的價值。”回顧創業經歷,李斌的話意味深長。

“山羊大王”的成功,延伸了該部官兵教育扶貧的初衷。

“不僅要讓孩子讀上書、受教育,還要注重培育他們面對困難的品格意志,引導正確人生方向。”該部一位領導說。

為此,他們成立了福建省革命老區首家少數民族“少年軍校”,開設“國防與法”“國防教育”等課程,並抽調部隊素質全面的骨幹力量擔任“校外輔導員”,利用節假日組織“軍營一日”活動,著力培養山區孩子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的品格。

大山深處花兒綻。該少年軍校成立以來,先後有87名學生參加省、市、縣各類競賽活動,綜合成績在全縣65所農村小學中名列第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