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 鄧超佳作 清華北大不是結果,只是過程,找到人生目標'

"


"


銀河補習班 鄧超佳作 清華北大不是結果,只是過程,找到人生目標

(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全片給我留下最深的一句臺詞就是“考上清華北大隻是過程,不是結果”,是的,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高考過後,大學就輕鬆了,結果無數大學生在步入高校後不知道讀書的意義何在,本該學謀生技能的大學變成了混文憑的四年。這和高考後撕書不是一樣對教育的諷刺嗎?高中畢業後要把書撕掉,那讀書不就是一種負擔嗎?高考就是讀書的最終的目的嗎?讀書的目的難道不是為了獲取知識嗎?

主人公觀看完航展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立志成為一名飛行員,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這個夢想的燈塔,就一直照亮著他夜行的路,在他以後遇到什麼困難都知道,自己要為了自己的飛天夢去努力,不會失去方向!

你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嗎?

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或許是一名學生,只想著高考考個好學校,將來找個好工作,這無可厚非,當年的我也是這樣,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就是好好高考就得了,那往往在受挫的時候就沒動力繼續努力了,本想考個重點大學,到後來覺得其實考個一本也挺好到,最後一本沒考上,認為二本也能讀大學啊,最後到大學也是渾渾噩噩,不知讀書到意義是什麼?

或許你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等著大學畢業,考公務員事業單位,那你是為了就業而考編還是為了在某個單位才能發揮你到才能而考編呢?這樣導致到後果是你不知道你是否喜歡這份工作,結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比獲取特定的知識更重要

電影中,主人公馬飛在98年洪水中被困,靠自己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用身邊可以獲取的工具,用門板做成木筏,用晾衣線當繩子,翻箱子找到手電筒照明,找到口哨像外界求救,自制了木筏,逃出了洪水中。製造木筏的方法書本上是不會講的,但是學習的目的就在於培養一個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遇到變幻莫測的危機困難的時候,我們能夠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融會貫通,解決具體的問題。

馬飛在成功飛天后,飛船非常不幸地遭到了太空垃圾撞擊,導致飛船與地面失去聯繫,馬飛想起了當年被困洪水中父親的教導,善於運用身邊的事物,不怕困難,永遠去嘗試的思想,用自己的膽識,維修好了航天器,成功完成了飛天任務。

學校教書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而更重要的目的在於,塑造一個人的精神,因為知識是不斷更新的,也在不斷淘汰,隨著AI大數據的發展,很多簡單重複工作的職業如翻譯、手工勞動者等等都將消亡,機器將取代人類,我們的記憶力比不過機器,但是老師有一種功能是機器永遠取代不了的: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自己未來奮鬥的人生方向,挖掘學生的閃光點、興趣愛好,這是機器永遠取代不了的事情。

而現在我們的教育存在的問題就是單純的傳授學生知識灌輸知識,而沒有去挖掘學生,內心真正的夢想,所以說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只關心分數,成為利己主義者,沒有夢想、沒有胸懷。

學校把優秀畢業生的照片掛在牆上,捧起來供起來,成績不好的就要開除。更有甚者,現在的學校,高額獎學金邀請狀元入讀學校,考上清北獎勵幾十萬,這樣確實保證了生源,也確保了學校能夠有很好的升學率。但是真正的教育只是讓這些尖子生繼續變成尖子生嗎?我們往往忽略的是,沒有讓那些暫時還沒有找到學習目標成績平平的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發掘他的閃光點,培養他成為尖子生,這難道不是教育最大的意義嗎?

往往畢業多年後還能回去看望老師的是那些學習一般,經過老師的點撥,改變了人生的孩子。很多一直都是尖子生的學生往往並不會記得當初他的老師對他有多少的恩德,因為他們成績本來就好,認為考出好成績是理所應當的。


不足的地方

電影中的教育顯得比較完美理想化:

第一,鄧超扮演的父親,鼓勵孩子逃課,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親可謂極其少見。在電影的最後拿出兒子語文試卷和教委領導理論作文評分標準,主角光環過重

第二,文中的主人公,經濟條件並不好,但是卻在98年就買了電腦,這對於後來的情節推動並不大

第三,馬飛從小就是一個問題孩子,被戲稱“缺根弦”,沒有了父親的關愛,馬飛成績全班倒數第一,差點被退學。父親出獄後,和教導主任打賭,要把馬飛在一個學期內,從全班倒數第一,培養成為成績全年級前10的學生。一個全班排名倒數第一的孩子,能夠在一個學期跳到全年級前10嗎?

第四,教導主任的孩子成了瘋子,這段感覺有一點強行加戲

本片全長兩個半小時,劇情曲折反轉,十分精彩,推薦大家到影院觀看!


更多精彩


微博:做特效的張sir

頭條:做特效的張sir

抖音:做特效的張sir

公眾號:做特效的張sir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