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報到,有家長陪是福氣'

""大學新生報到,有家長陪是福氣

2019年9月6日,武漢各大高校迎來新生報到高峰,高校迎新志願者們在武昌站舉牌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新生,歡迎新同學。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9月5日《南方週末》)

二十年前,父母陪兒女去大學報到的不多,是因為彼時普遍的經濟拮据,造成了親情在重要人生節點的缺席。實屬無奈

又到一年開學季。一個爭議多年、仍無定論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大學新生報到,該不該讓家長或家人陪著去?

先談談一個從小鎮走出的青年我本人的兩段經歷。

二十年前,我收到入學通知書,爸媽喜憂參半。父親是鎮上的個體醫生,母親工作的工廠瀕臨倒閉,三個兒女讀書,經濟壓力可想而知。在東拼西湊好我的學雜費之後,爸媽打消了陪我報到的念頭,彼時往返北京和老家的費用就相當於他們在老家半個月的生活費了。

兒子考上理想的學校,讓步入老態的父母有了春種秋收的滿足感,如同操勞了半生的農民。然而,獨自赴京開學的我總有一種缺失感。這種缺失感伴隨了我整整二十年。

在這二十年裡,我一直在做彌補這種缺失感的努力:在學校安頓好之後,我跟爸媽通了近一個小時的電話,描述這所學校的面貌,讓他們知道兒子即將開始學習的環境;領到第一份工資的時候,我給他們買好車票來廣州,讓他們看看我工作的單位、我生活的城市;我和妻子預備婚禮時,發出的第一份邀請,是給我的父母;兒子出生時,我第一時間打電話給父母報喜;接到父親病危的消息,我在數個小時內奔波上千公里,只為趕到他的眼前,握著他的手,送他最後一程。

一個毫無背景、從小鎮走出的青年,全憑一己之力在外求學、工作、成家,我的經歷平淡無奇,卻也不乏艱辛,可以算是這個階層的一個縮影。我明白,當年那種缺失感是對親人在人生某個節點缺席的遺憾。

二十年後,我在家鄉參加了一場中學同學會,一些同學有孩子今年也上大學了。當年他們未能進入大學,早早步入社會、結婚生子,這些年的甘苦自知。如今,他們一如當年我的父母,臉上充滿了春種秋收的喜悅。有的談論如何送孩子去遠方的大學,是坐高鐵、乘飛機,還是提前自駕去、一路走一路玩。也有的同學這些年過得很不如意,同樣因為一張車票,無法陪孩子去大學報到。在他們的臉上,我能找到當年的那種缺失感。

對於父母來說,在子女入學時,一家人在校園裡多陪伴一會兒,是一種分享、一份親情。

陪伴並非依賴。有的人認為,大學生是成年人了,不必帶上家長。這個觀點看似合理。但是,任何觀點如果脫離親情、脫離現實生活,就少了人情味、缺了人間煙火味。

說在大學入學這個重要的人生節點上,帶上父母,就影響個人獨立,是很偏頗的。

入學後,一個大學生就算步入社會了。除了要完成學業,還要學會應對日常生活的瑣事,處理與室友關係,和各種人打交道,還可能要談戀愛。總之,要具備作為一個成人的所有能力。這一切在大學四年裡都要靠他自己一個人完成,誰也不可以替他來做。

二十年前,父母陪兒女去大學報到的不多,是因為彼時普遍的經濟拮据,造成了親情在重要人生節點的缺席,實屬無奈。如今,大多數家庭都具備遠行的經濟能力,自然開學時的校園裡多了家長的身影,這在歐美國家其實是常態。不僅如此,國外父母參加孩子畢業典禮的傳統,也逐漸擴散到國內。這同樣是大多數中國家庭擺脫貧困、增加親情陪伴的一個縮影。

前兩天,在和一位擔任某大學領導的學長談起這個話題時,我提議:以後給新生髮錄取通知書時,不妨給家長髮一份請柬(附上對學校文圖並茂的介紹)。在感謝他們多年含辛茹苦培養兒女的同時,把他們當做學校的貴客,邀請他們來學校看看。如果對學校感到滿意的話,請向親友多多推介。

這位學長笑言,那將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場景:新生尚未報到,就對學校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暖心;家長有機會了解孩子即將開啟四年學習的環境,放心;學校近乎免費招納上萬人為學校做推廣,贏得口碑,開心!

既然如此,大學新生報到,帶上家長,多好!

(作者系媒體人)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聶寒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