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城市高校在校生比較:廣州第一,但京滬實力更強

大學 經濟 中山大學 創業 第一財經 第一財經 2017-09-03

今年以來,武漢、西安、長沙等地紛紛提出吸引百萬大學生就業創業計劃,並出臺各種吸引人才的優惠舉措,人才爭奪戰正進入白熱化狀態。

對這些城市來說,在吸引人才過程中,本地的在校生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塊。這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對就讀的學校和城市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如果所在的城市有較好的發展機會和不錯的待遇,那麼就讀時的城市的可能性就很大。

那麼,哪些學校的在校生最多?哪些學校的科教資源豐富?一般來說,直轄市、省會城市作為政治文化教育醫療等中心,擁有的高教科研資源也最為豐富。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梳理髮現,目前廣州的本專科在校生達到了105萬,位居各城市首位。在研究生方面,北京、上海、武漢、南京、西安位居前五。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各地統計公報的口徑差異,部分城市的在校生數據沒有具體分本專科和研究生。另外,個別城市如瀋陽和大連採用的是2015年的數據。

廣州在校生最多

從全國範圍看,武漢與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是高等院校較為集中的六座城市,每年招收大學生數量始終位居全國前列。

根據教育部2016年公佈的最新數據,目前全國共有高校2879所,其中武漢有89所、北京91所、上海64所、廣州81所,南京53所、西安63所,六城共有高校441所,佔全國高校總數的約15%。

這其中,2016年,廣州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30.38萬人,在校生105.73萬人,畢業生27.68萬人,在校生數量位居各大城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本專科在校生數量超過100萬大關的城市。即便是加上在校研究生的數量,廣州也仍然位居首位。

不過,儘管本專科在校生位居榜首,但是廣州的高教科研水平仍有諸多欠缺。尤其是在衡量高教高端的部分——在校研究生數量方面,廣州不僅遠不如北京和上海,而且也排在了武漢、南京和西安之後。

也就是說,廣州的本專科數量雖然高,但其中高職大專部分佔的比重非常大。例如今年廣東考生75.7萬人,規模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河南省,但是能上一本的比例很少。而進入高職院校的比例非常高。

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2013年,廣東全日制專科在校生68.76萬人,佔全省本專科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40.2%。當年,全日制專科招生數為24.6萬人,佔全省本專科全日制招生總數的46.8%。也就是說,當年廣東高校招生中,高職學生佔比接近1/2。

2016年廣東全日制高職在校生規模為72.8萬人,較2015年增加了2.1萬人,增幅近3%。而廣州作為廣東的省會和教育文化中心,高職院校在校生佔比也基本與全省吻合。

一般來說,高校招生都有一定的在地化比例,往往辦學層次越低的學校,在地化的比例越高。儘管不少高職大專院校也有面向全國招生,但相比重點大學,高職大專院校本地化的比例相當高,來自本省的學生佔據大多數。

廣東的高等教育發展滯後一直為教育界所詬病。全國人大代表、中山紀念中學校長賀優琳曾多次公開談到,廣東高等教育滯後,與經濟強省的地位極不相稱。廣東的孩子讀不到好大學,已被嚴重邊緣化。廣東是一個人才就業大省,但只有極少數學生能上好大學,導致本地學生在就業中被嚴重邊緣化,本地學生在就業中競爭力不如外省的學生。

教育專家、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對第一財經分析,從總體來看,廣州的高教發展水平還是明顯不如其他5個科教大市。一方面是歷史基礎原因。比如解放後,廣東處於海防前線,大學較少,當時把中山大學拆分成幾個學校了才有現在的格局。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廣東經濟崛起之後,並沒有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發展好高校和學科,原有的學校沒有做強,新的學校也沒有建設發展起來。馮增俊告訴記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廣東對高等教育的重視明顯不夠。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辦教育比較需要花錢, “當時廣東有領導就認為,‘孔雀東南飛’,把經濟搞好了,人才就自然會來。外面大把人要來廣東,還要花那麼多力氣去辦大學幹啥”。

“如果當時廣東能用賺來的錢發展好大學和好的學科,現在廣東經濟發展優勢就大多了。”馮增俊不無遺憾地說,如今廣東的好大學太少,每年重點大學錄取率僅略高於河南,名列全國倒數幾位。雖然後來廣東新建了很多高職院校,高職大專生的就業率是很高,但是在高端這一塊還是偏弱。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說,現在廣東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但要完全改變高教落後的面貌,至少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表1:重點城市本專科在校生數量

重點城市高校在校生比較:廣州第一,但京滬實力更強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部分城市的研究生數據沒有單獨列出,因此數據略有出入。瀋陽和大連的數據為2015年數據)

四城研究生在校生數量超10萬

與廣州情形相似的還有鄭州。鄭州市2016年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市普通本專科院校56所,招生27.9萬人,比上年增長8.3%;在校學生88.9萬人,增長7.9%;畢業23.4萬人,增長8.8%。

這其中,鄭州本專科在校生數量僅次於廣州和武漢,位居各大城市第三位。不過鄭州全市的研究生在校生數量僅為2.3萬人,這個與武漢、西安、南京、成都、重慶、長沙等地存在巨大差距。

這是因為,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高考生最多。數據顯示,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報名總人數86.58萬人,較去年增加4.53萬人,位居全國第一。但由於河南的好大學較少,目前河南的211大學僅有鄭州大學一所,河南考生一本的錄取率非常低,相當大一部分的學生只能上高職大專。因此作為河南的省會,雖然鄭州本專科在校生很多,但是高教發展水平還是與科教大市有較大差距。

相比之下,衡量一個地方高教實力,最主要的還是看高水平大學。所以研究生招生點越多,在校生越多的地方,高教科研實力往往越高。

從在校研究生數量看,北京以29.2萬遙遙領先,上海14.5萬緊隨其後。從數據上看,北京、上海的本專科在校生數量都是50多萬,在各大城市中並不靠前,但研究生數量卻優勢十分明顯。這說明目前京滬的高校中,以名校、好學校居多,高職大專部分佔比較少。整體高教科研實力十分雄厚。

京滬之後,中部的武漢在校研究生數量達到了11.5萬,南京為11.04萬,西安為9.47萬。在這五大科教中心之後,廣州以8.23萬位居第五。廣州之後,重慶、長沙、天津、杭州和長春數量十分接近,都在5萬出頭。

表2:部分城市研究生在校生數量

重點城市高校在校生比較:廣州第一,但京滬實力更強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成都、哈爾濱、濟南等重點城市數據未公開,故在此沒有納入)

這種科教資源的分佈,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城市發展的格局。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在計劃經濟時代,大量的高校科教資源集中在武漢、南京、西安等大區中心城市,比如華中開頭的大學集中在武漢,西北開頭的大學集中在西安。改革開放後,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後,孔雀東南飛,大量人才向東南沿海集聚。

“但現在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漸縮小,中西部很多中心城市發展都很不錯。”彭澎說,現在高教資源豐富的大區中心城市,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之下,正在逐漸重新撿回計劃經濟時代優勢,並將這些優勢盤活充分發揮出來。

例如,武漢和西安紛紛提出吸引百萬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計劃,充分利用上百萬的校友資源,吸引他們迴歸武漢投資興業。今年初,武漢提出將校友招商作為招商引資的新突破口和生力軍,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其中僅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校友就為武漢帶回了近2500億元的投資項目大禮。

8月19日至20日,首屆世界西商大會在西安舉辦,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在大會致辭時寄語西安310萬校友,希望大家都參與西安的建設。

西安交通大學82屆校友、263網絡通信執行董事黃明生對第一財經表示,西安擁有大量的企業家校友資源,這是西安的寶貴財富。他說,人才培養的基地不一定是留住人才的基地。留住人才的關鍵是這個地方的人文生活,人才在這裡的發展前景。所以要想留住人才,就得把優秀的企業吸引過來。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校友,更多的投資者到西安。但作為投資者,不僅有情懷,更為重要的是他為什麼要來投資,來的目的是為了有盈利,為了有更多的發展。”黃明生說。

在彭澎看來,下一輪城市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這些科教大市對人才的爭奪,也會倒逼那些原來沒有這些優勢的城市加快佈局。比如深圳通過世界級的大企業如華為等來做平臺進行研發創新,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科研成果轉化率高。另一方面,通過引進名校設立深圳校區,以及中外合作辦學,來提高高教科研力量。

從現有的情況來看,非省會的中心城市,在高校科教方面與直轄市、省會城市存在著較大差距。例如,在五個計劃單列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以及經濟總量最大的地級市蘇州中,在校生最多的是青島,達到了34.1萬,大連為29萬。大連的在校研究生數量在4萬出頭,與省會瀋陽較為接近,目前大連擁有大連理工、大連海事、東北財經等強校。青島的在校研究生也有3.3萬,超過了不少省會城市。

其他幾個城市中,廈門雖有廈門大學這樣的老牌名校,但廈門全市的在校生也只有15.89萬。值得注意的是,廈門為數不多的幾所公辦本科院校中,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都是得益於愛國僑領陳嘉庚的創辦。此外寧波和蘇州均在校生也均只有20萬出頭,城市發展最晚的深圳最弱,在校生只有9.19萬。

對這些城市來說,如何利用大企業的平臺和沿海良好的城市環境,加快研發投入和創新,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吸引更多的人才十分關鍵。以深圳為例,深圳的科技人員不多,它的科研機構、科技成果也沒有廣州等科教大市多,但是在科技創新方面遠遠走在廣州的前頭。深圳經過30多年的發展培育了一個科技強區,一個南山區佔了深圳的科技企業的60%以上。

彭澎說,現在內地的中心城市也在逐漸發展起來,與沿海的差距沒有那麼大。另外人才自身也會考慮性價比的問題,即待在哪裡更划算。比如逃離北上深之後,也可以選擇杭州、鄭州等地,這跟以前的人才流向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表3:重點城市211大學數量

重點城市高校在校生比較:廣州第一,但京滬實力更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