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保安出書後回鄉創業演講 名片上印“教育專家”

大學 北京大學 創業 讀書 周其鳳 中國經濟網 2018-11-28

(原標題:北大保安創業,要當教育專家:是榜樣還是成功學販賣者?)

北大保安出書後回鄉創業演講 名片上印“教育專家”

演講開始前,甘相偉特意叮囑培訓機構工作人員播放視頻:“先讓學生們看,看好了我再講。”

在這段網上可以搜索到的視頻裡,一名小學校長面對鏡頭介紹,“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甘相偉老師是2011年中國十大教育影響人物……”

“甘相偉老師”穿著襯衫,瘦弱靦腆,有時還略顯拘謹。但一站上臺,他彷彿變了個人,無需講稿,就能滔滔不絕連講幾小時。幻燈片上,放著他自創的個人發展金字塔模型,“最底層是青年榜樣,一步步往上,金字塔的塔頂就是聖賢”。他自認為是青年榜樣,手上拿著7年前出版的《站著上北大》,提高了聲量。

這是甘相偉回到武漢創業後第一次在培訓機構演講,題為“品牌時代的個人發展”。臺下規規矩矩坐著數十名小學生,在此之前,無人聽說過“甘相偉”這個名字。此時,距離甘相偉成名,已經過去7年。

今年6月,甘相偉結束北漂生活,回鄉創業。他名片上印著的身份是“青少年成長教育專家”。

在國內一批批有著或者聲稱有著傳奇勵志經歷的演講師之間,如今多了一位“甘相偉老師”。

北大保安出書後回鄉創業演講 名片上印“教育專家”

甘相偉在培訓機構演講。受訪者 提供

“成功”

甘相偉覺得自己是成功的,尤其在打造個人品牌上,甚至勝過很多教育專家。他口中的教育使命,是打造青年榜樣,培養未來明星。但他又反覆強調,他不是在販賣成功學。

聽起來漏洞百出,可他的神情無比誠懇,“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別人不敢想的我都做了。沒有幾個人願意放棄工作去北大當保安,也不是每一個北大保安都會去讀書,更不要說出書。”

2011年,通過成人高考考上北大繼續教育學院的北大保安甘相偉寫書,並請時任北大校長周其鳳撰序。一時間,他的名字頻繁見諸於媒體,被不少人捧為勵志榜樣。再度出現在公眾視野時,他已變身創業者,一頭扎進演講教育市場。

自上世紀90年代,成功學悄然在國內興起,一批批身份複雜難辨的演講師走到臺前。他們瞄準了企業家、創業者乃至青少年,頗具感染力的演講生意風生水起。

還沒見到甘相偉時,他就給記者發來他構建的教育理論。他給這理論取了個大名——“甘相偉新時代人生髮展教育思想”。在36歲的甘相偉看來,這是比出版《站著上北大》更重要的成就。

甘相偉愛看名人傳記,但他深覺困惑:為什麼同樣在歷史上存在過,有人能被寫進名人傳記,而自己的祖輩卻沒有留下一點痕跡?這讓他痛苦,也讓他發覺一點——“如果不成名,無數普通人只能像祖祖輩輩一樣,被歷史刪掉。”

成長在湖北廣水的大山裡,甘相偉兒時沒見過城裡的模樣,一心想憑讀書走出去。初中在鎮上唸書,放寒假時他冒著大雪從鎮上走回村裡,十幾裡的山路走得渾身是汗,雪一落在頭髮上就化。一步一趔趄,他卻無論如何要把麻袋裡二三十斤重的書扛回家。

“絕大部分人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按部就班做著穩定的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闖勁。”甘相偉說,自己想要成為“少數人”。

小學六年級,甘相偉通過選拔,代表鎮裡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全村轟動,鄉親們誇讚他有出息。這是甘相偉第一次去縣城,也是他第一次嚐到“出名”的滋味。

高中時,甘相偉讀到一本北大學生寫的隨筆。“我當時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今生一定要去北大!這是我的精神家園!”提起北大,他至今難掩激動神色。

事與願違。成績下滑的他,在學業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退學了,隨表哥到上海打工。他帶上所有高中教材,以期在閒暇時看書,有朝一日重返校園。

他扛過工地上的鋼筋、水泥,擦過高樓的玻璃,每天早出晚歸,到了出租屋倒頭就睡,根本沒有時間看書。瘦弱的他難以支撐高強度體力活,在擦玻璃時險些喪命,幸好安全繩墜到2樓時救了他。驚魂時刻之後,甘相偉決定:回去讀書,考上大學。

“北大夢”暫時難圓。甘相偉考入武漢一所職業學院,學習法律。他放棄了小城的師範院校和可預見的當教師的未來。“我不要一輩子在農村,要走出去,才有更多機會!”

畢業後他南下廣州,要去改革開放的前沿積攢經歷。他在企業做知識產權方面的工作,月薪兩三千元,卻始終沒有放棄“北大夢”。2007年,他隨親戚來到北京,先是在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教書。一次偶然機會,他在北大遇見當保安的湖北老鄉,經老鄉推薦,他成功通過面試,成為北大保安。在昌平的基地訓練半個多月後,他被分配到北大西門站崗。他依然記得面試時對保安隊長所說的——“只要能讓我業餘時間在北大讀書,就夠了。”住在北大44樓宿舍,吃著食堂飯菜,彷彿與北大學生沒什麼區別,“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在北大,感覺格外幸福”。

一次次演講中,甘相偉喜歡一遍遍自述經歷。他認為,他的經歷挑戰了很多人的固有思維,他能夠指引無數與他一樣的普通人,找到個人長處,少走一點彎路。

“怎麼打造個人品牌?”他分析道,“你要跟別人不一樣,要有經歷,要出書。”在他看來,“名人都有傳記”。

北大保安出書後回鄉創業演講 名片上印“教育專家”

甘相偉在北大未名湖。受訪者 提供

風口

甘相偉自認為是在風口上抓住機遇而成名的明星。幾個月前,他回母校長江職業學院,給學生骨幹做了一場講座。

“我之所以出名,是抓住了兩個風口。一是正好那幾年媒體頻繁報道北大保安,二是我找到了北大校長給我的書作序。”

甘相偉並非第一個出名的北大保安。1998年,保安張俊成通過北大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考試,學習法律,被媒體稱為“北大保安讀書第一人”。從1994年北大保安大隊成立,到甘相偉成名的2011年,北大的保安隊伍裡,共有300多人取得大專及以上學歷。

初入燕園,甘相偉承認有過自卑感。他覺得校園就像社會的縮影,自己和一眾後勤人員身在最底層,常被想要進校園的外校人抱怨,“你不過就是個小保安,憑什麼攔我?”

換下保安服,背上書包,甘相偉坐在教室第一排旁聽。此刻,無人知曉他是一名西門保安。

他加入北大學生社團,交了不少學生朋友;他向朋友打聽想要旁聽的課程表,拿本子默默記下。在人來人往有時堵得走不動路的三角地,他看著張貼的講座信息,熱血沸騰。他抓住機會在講座上舉手,但他告訴記者,“我不像外面來的人,總喜歡問些莫名其妙、譁眾取寵的問題”。

甘相偉幾乎認得北大所有知名教授,每次都上前打招呼。一次遇到教育學院的鮑威老師,他主動詢問研究生課程表。“我每次都提前30分鐘到教室,往往比其他人早。鮑威老師特意叮囑助教,材料多打印一份給我。”回憶北大往事,他一臉自豪。

在他的理論裡,人要走向成功,得講策略。“要學會自我定位,就是SWOT定位法。SWOT你聽過的吧?”他用手指在桌子上比劃。每提到一個理論或學術名詞,他總要抬頭與記者反覆確認,“除了這個以外,還有聚焦法則和槓桿原理”。

實際上,準確而言,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管理學教授提出的SWOT分析法,常被用於企業戰略制定,也可用於市場定位。

2008年,甘相偉進入北大平民學校讀書。隨後,他通過繼續教育學院的考試,以高出分數線60多分的成績,正式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

讀書期間,他把北大求學經歷寫成文章,幾年後,將電子稿在複印店打印成冊。看到封面上的“甘相偉著”,他直呼“神奇”。他把書稿遞給在北大認識的教授和學生朋友,請他們幫忙寫評語。

在朋友建議下,他加上了成長經歷,渴望出版。出版社卻澆來一盆冷水,“交2萬元才能出版。更何況你不是專家名人,為什麼要給你出?”當時的甘相偉,月工資不過2000多元,他出不起這個錢。

那幾年,時任北大校長的周其鳳經常成為新聞人物。在甘相偉眼裡,“周校長好像做什麼、說什麼都會火”。他給記者細數週校長引起轟動的幾次熱點事件,“連寫一首《化學之歌》都能火。如果周校長給我寫了序,那出版應該沒問題”。他決定給校長寫信。

周其鳳看過手稿後,同意寫序。甘相偉難忘,當他拿到那份打印在A4紙上的千字序言時,看了一遍又一遍,幾乎能完整背誦。“周校長在序言裡說,最聰明的學生應該是那些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北大資源武裝、提高自己的學生。”

媒體風聞而至,拒絕過他的出版社也找了過來。半年後,《站著上北大》出版。甘相偉發現,他在全國範圍內出名了。家人和朋友打來電話說,老在網上看到他在北大穿著保安制服的照片。

甘相偉穿著印有北大校徽的T恤出現在電視屏幕裡、論壇和演講臺上,拿著書,一次次講述自己的逆襲經歷。

成名就像雙刃劍,站在高處,難免跌落。但直到今天,他依然覺得成名是有好處的:“這為我的理論探索包括創業打下了基礎。”

離開

在最紅的時候,甘相偉離開了北大。2012年,他辭去保安隊的工作。“不斷有媒體打電話進來。”他覺得不好意思,總是要請假接受採訪。最忙時,他一天接到十幾個採訪邀約。也有普通人致電,從老人到學生,想要聊聊人生感想。

尤其麻煩的是上電視,“電視節目要錄很多鏡頭”,製作人要求他在未名湖邊,在北大西門,在教室裡反覆拍攝。甚至有人以他為原型拍了微電影,很久之後被朋友告知,甘相偉才知道。

他開始婉拒找上門的記者。“一遍遍說過去的事,說多了也沒意思。”

辭職後,甘相偉換了好幾份工作,卻依舊沒有離開海淀區。他還與幾位朋友合作“創意寫作”。“我寫了小說,是北大保安最後奮鬥成大學教授的故事。”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他租住在北大附近,一間十餘平方米的小屋內,勉強擺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最多的是書,屋裡堆放了5000多本書,繞牆圍了3層。

從剛進北大起,甘相偉每個月三分之一的工資都用於買書。北大附近的週末書市和中關村圖書大廈,時常可見他淘書的身影。他有時不考慮書的價格,哪怕在書中看到一句有意思的話,也毫不猶豫買下。比如,在一本科學史著作上看到有關創造力的說法,“你知道嗎?很多科學家的例子顯示,人在35歲之前最有創造力。”他尤為認真。但甘相偉當時已30歲,焦慮感時不時冒出頭,“三十而立,我就出了一本書而已……”

甘相偉告訴記者,如果自己學的是理工科,一定會去找領域內最牛的老師,鑽進實驗室搞科研,“但我是文科腦袋,最高級的就是構建理論、創造思想!”

他下定決心要在35歲前,搞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基礎。

他繼續在北大蹭課、聽講座,不再侷限於人文課程。與此同時,有培訓機構找來,請他演講。

甘相偉生平第一次演講,就在北大。平民學校的結課儀式上,甘相偉作為優秀學員被邀請上臺,說是演講,也不過是內部的小型分享。可他提前兩天準備,上臺時捏著紙條,緊張得全是汗。“臺下一鼓掌,我就瞄一眼紙條上的提綱,才能不緊張。”

此前的甘相偉,穿梭於教室和報告廳,仰望來北大演講的眾多名人、教授。而這一次,他親身站在臺上,觀眾是北大工會主席、北大學生與志願者。掌聲不斷,那是他從未有過的感受。“別人可以講,為什麼我不可以?”演講次數越來越多,他日益從容。

那時他的演講對象多是青少年,偶有大學生。每到寒暑假,一批批全國各地的中學生赴京遊學,他被遊學機構請去,向來北大參觀的孩子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一次演講的酬勞兩三千元,平均每個月他會講上四五次。他不僅在北京講,還往全國各地跑。他習慣於做別人眼中的勵志榜樣了。

不過,回到蝸居的小屋,甘相偉仍會把自己淹沒在5000冊的書堆裡,也仍會迷茫,跑去未名湖的石舫上思考。

他北漂的十幾年間,北大一直在變。一起站崗的保安兄弟早都離開,校園裡的樓拆了又建。他最惋惜三角地的消失,再想找講座信息,就只能去未名BBS。

曾經一心往外闖的甘相偉想回家了。

“榜樣”

“走在哪都是走在路上,活在哪都是活在心中。”與北漂時的豪情萬丈不同,甘相偉頓了頓,緩緩拋出一句,“時間會改變人。”

今年5月,他回了趟武漢,與十幾年未見的大學室友蘇小勇約了頓飯。蘇小勇第一次聽甘相偉說了這些年的經歷,大呼不可思議。“你既然會演講,又有這麼勵志經歷,為何不創業搞演講?”

回京考慮一個月,甘相偉決定回武漢創業。

“我的教育理論,算得上是對複雜系統的運用。”在他看來,那套引以為豪的教育思想是他的底氣。

“你知道複雜系統嗎?”他又一次向記者確認。這個關乎國際學術前沿的名詞,他在北大旁聽時首次接觸,實際上與平行管理、智能控制、機器人技術等相關。但在他理解中,“它本質上打通了學科,將各領域知識聯結起來。只有站在更高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問題。”

甘相偉的理論基礎是三句話——“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感受體驗都是與眾不同的。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人生。”他一字不落,向記者認真複述。

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後,北大一個雲南籍的社團組織去慰問。甘相偉主動申請捐贈100本書,並給當地孩子演講。他穿著印有“北京大學”字樣的紅色T恤,舉著他的書,告訴在帳篷上課的孩子,“我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只要努力,就能改變命運!”

網上不乏質疑,說他的理論無非是心靈雞湯。起初甘相偉會瀏覽評論,“時間久了我也不看,說來說去都是那一套”。

在甘相偉與合作伙伴看來,組建演講團隊並非難事。近年來,針對不同群體的“大師”遍地開花。他們走南訪北演講,動輒幾萬元的培訓費用,也擋不住前呼後擁的受眾。例如一位不止一次被主流媒體質疑為騙子的演講師,生於東北村莊,南下闖蕩深圳,迷上了演講和成功學,短短几年就被無數小企業主膜拜為“成功學大師”。

甘相偉覺得自己與這些演講者不一樣。他想成為教育家,成為青年榜樣。

剛回武漢時,就有教育機構尋來,想與甘相偉簽約一年,做演講。蘇小勇拒絕了,“我們講正能量的勵志故事,再談錢,俗!”

在創業規劃裡,甘相偉要先做免費的公益演講,打開知名度,再運營好公眾號和APP。目標群體則是青少年、高職高專學生和麵臨創業的人。簡言之,是一群和曾經的甘相偉一樣,處於迷茫階段,渴求希望的年輕人。

甘相偉在給別人的贈書上寫過一句話,被媒體反覆提及——“起點低不代表終點低,最終是你的夢想和長期不懈的努力決定你的成功。”

顯然,甘相偉有夢想,也有努力。而何謂成功?

答案是他眼中的金字塔頂端,站著聖賢。“古人說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甘相偉說,未來他還想著書立說。

還有一句話或許也是答案。“現在有很多閱讀類APP,光會員就有幾百萬,僅是會員收入就不得了。”蘇小勇感慨,他們最近要攻克的難關,是找到贊同他們想法的投資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