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建議設立的“大灣區大學”傳出落地消息!廣州深圳無緣,這個新區“爆冷”

5月19日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上,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肖亞非向媒體披露,不久前,國家已經初步同意,在東莞濱海灣新區設立一所高質量、高水平的大灣區大學,目前相關籌設工作正在抓緊推進。

從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伊始,各類有關設立“大灣區大學”的建議和傳言不絕於耳,甚至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建議研究設立“灣區大學”。

此番來看,大灣區大學有望花落東莞的濱海灣新區。這是該市近年為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和資源重點開發拓展的城市發展新載體平臺,並被定位為要“引領東莞經濟未來30年發展”。

大灣區大學為何備受各方期待與關注?東莞濱海灣新區為何有望脫穎而出?

馬化騰曾建議設立“灣區大學”

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之後,尤其是進入實質性建設以來,一直有聲音建議設立一座大灣區大學。

每年的全國兩會是此類建議的集中釋放的時間。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央政府工作報告連續3年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寫入,顯示出強大的推動意志;另一方面,高校設立需由頂層支撐和推動。

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就提出了“創建灣區聯合大學”的建議,具體是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多方合作創建一所新型聯合大學,打破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體制壁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支撐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

同年兩會,農工黨中央也在“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整體協同發展模式的建議”中提出,建立“粵港澳城市大學”,使大灣區成為人才政策、人才培養、人才聚集、人才成長和發揮人才作用的高地。

此外,2019年廣東兩會,民盟廣東省委也提出,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合作共建“灣區科技大學”,以全新的聯合辦學模式建設一所立足應用基礎研究、服務大灣區科技產業發展的新型理工科大學。

馬化騰也是一位積極的建言者。2019年全國兩會,馬化騰便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設立政府投資建設、社會力量管理運營的“灣區大學”,作為創新型灣區的高等學府,為灣區輸出更國際化、更創新的人才,促進該地區未來發展,並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允許先行先試,讓灣區大學成為“試點”。

為何大灣區大學引起如此大的關注?事實上,上述建議中已隱藏了原因,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所需,尤其是科技創新及科創產業發展。比如,李清泉提到,創建灣區聯合大學以支撐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馬化騰提到,為灣區輸出國際化創新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大戰略定位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在某種程度上明確了該地區未來一大重要發展方向,而從現實來看,大灣區內,廣東方面,需針對性強化高校作為智力對此的支撐。

事實上,這也與近年廣東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時重點推進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建設計劃”一脈相承。數據顯示,作為經濟大省,廣東理工類學生佔全省學生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其次,長久以來,廣東希望補齊其在高水平大學尤其是創新型大學方面的短板,而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正帶來了難得契機,使得高校創新資源的協同成為可能,尤其是藉助港澳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就明確,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從現實來看,近年港澳高校北上廣東辦學也有加速趨勢,如2018年底,香港科技大學宣佈在廣州南沙設立分校。

不過,現有探索多為點與點間的合作,而從上述諸多建議看,各方希望“大灣區大學”能作為平臺,探索推動更多元更深入的合作。2018年,針對“創建灣區聯合大學”,李清泉曾表示,作為平臺和樞紐,可打破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體制壁壘,進而探索區域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中國方案”。

中山大學副校長李善民早前也曾表示,目前通過多個粵港澳合作辦學項目落地,三地學生交流、交換已成為常態,有關方面正在醞釀創辦的“大灣區大學”,將是對未來大灣區教育模式的探索。

與廣深均只有咫尺之遙

事實上,官方層面亦有信號,根據今年3月份召開的2019年廣東省教育工作會議,加快推進大灣區大學建設已被寫入該省新一年的有關規劃。但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大灣區大學將花落誰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上述諸多建議中,不少已包括了對大灣區大學的落地城市。比如,民盟廣東省委員會建議在深圳河套地區合作共建。該地區地處深港“直接結合部”,過去已有一定深港合作基礎,並在近期升格為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被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合作平臺之一。

此外,李清泉也曾有類似建議,“灣區聯合大學的實體校園可建設深港邊界河套地區、珠海橫琴或廣州南沙等地”。這其中,作為廣東自貿試驗區片區的橫琴和南沙亦均是對接港澳的重要平臺。

深圳的積極性和呼聲較高,但從2018年底以來,隨著香港科技大學宣佈在廣州南沙設立分校,以及廣州方面在港科大分校所在地塊增加高等院校用地,分析認為廣州亦有意在爭取。

令人意外的是,此前消息從未指向東莞,但此番東莞市長釋放的信息,卻似乎較之其它城市都更具“確定性”。

肖亞非是在談及東莞加強高校建設時作出以上表述,他說:“不久前,國家已經初步同意,在東莞濱海灣新區設立一所高質量、高水平的大灣區大學,目前相關籌設工作正在抓緊推進。東莞還計劃引進香港的大學到東莞設立校區,同時大力提升東莞理工學院的辦學水平,推動區域創新。

那麼,大灣區大學為何可能花落東莞濱海灣新區?這個一個什麼樣的新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濱海灣新區是東莞2017年提出的“園區統籌組團發展”戰略下的產物,通過整合過去的長安新區、沙角和威遠島構成,並通過填海造地,將成熟土地資源從大約40平方公里擴容至超過60平方公里。

馬化騰建議設立的“大灣區大學”傳出落地消息!廣州深圳無緣,這個新區“爆冷”

(東莞濱海灣新區概念規劃圖,來源:公開資料。)

具體來看,東莞濱海灣新區擁有區位和資源兩大交織疊加的突出優勢。

區位方面,濱海灣新區位於東莞西南部,瀕臨珠江出海口,作為東莞向海延伸的版塊,其與廣州和深圳均只有咫尺之遙,尤其與深圳前海僅距離25公里,約20分鐘可直達,與港澳也距離頗短,可供三地資源便捷往來。

事實上,東莞最早在提出規劃建設濱海灣新區時,便將其明確定位為:全面對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廣州南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引領東莞經濟未來30年發展。

資源方面,則體現在空間資源和創新資源兩大維度。空間資源上,濱海灣新區曾以“粵港澳大灣區內最大一塊連片待開發區域”重點宣傳自身。對此,多位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經濟密度較高的區域,未來發展中,連片待開發區域異常寶貴,尤其是產業人口密集的珠江東岸。

馬化騰建議設立的“大灣區大學”傳出落地消息!廣州深圳無緣,這個新區“爆冷”

(東莞濱海灣新區概念規劃圖,來源:公開資料。)

創新資源上,濱海灣新區的最大優勢在於,背靠當前已是創新高地的松山湖,而後者擁有全球第四臺也是全國唯一一臺散裂中子源。這一國家大科學裝置,將為該區域基礎研發能力提供支撐,並吸引人才。與此同時,目前東莞還正爭取同步輻射光源等更多大科學裝置落地,形成集群,並加快設立相關尖端實驗室,希望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此外,濱海灣新區本身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作為東莞經濟最發達區域,該新區擁有長安智能手機等諸多優勢產業,2017年經濟總量達1643億元,佔東莞全市約21.7%。同時,近年隨著被廣東定位為粵港澳協同發展先導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十大核心平臺,諸多高端產業項目加速落地該新區,如清華紫光千億級芯片項目。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