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範大學:學高為師 踐行行知精神

大學 陶行知 巴黎高師 梅貽琦 東北網 2017-05-26

東北網5月24日訊(記者楊帆 張璐)晨曦,哈爾濱師範大學江北校區的夢溪湖畔楊柳低垂,有學生在淺誦古文;高大的樓宇間矗立的陶行知先生的雕塑,彷彿一直默默守望著校園裡的莘莘學子。“行知”二字也始終伴隨著學校的成長,進而形成了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既體現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真諦,又極具學校特色的“行知精神”,“敦品勵學,弘毅致遠”的校訓精神就是全校師生員工在踐行“行知精神”的基礎上得到了凝練和彰顯。

哈爾濱師範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在黑龍江區域內依靠人民的力量逐步建立起來的第一所高等師範學校。其前身是1946年我黨在解放區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松江省立行知師範學校。從那個時候起,“行知精神”就成為哈師大人的光輝烙印,是哈師大蒸蒸日上的精神支撐,也是未來繼續前行的強大動力。

哈爾濱師範大學:學高為師 踐行行知精神

哈爾濱師範大學校訓。

1951年,哈爾濱師範專科學校正式成立。1956年擴建為哈爾濱師範學院。雖然當時學校的辦學條件十分艱苦,師生員工卻堅韌不拔、忠於事業,逐漸形成了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的優良校風。蘇淵雷、遊壽、戚佑烈、王大安、張志嶽、吳中匡、汪立三、齊亮祖、唐文中等一大批名師大家響應國家號召,來校任教,“弘毅致遠”成為了當時學校的價值主流,他們言傳身教、為人師表,認真踐行著“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詮釋著“敦品勵學”,有力推動了學校兼容幷蓄、吐納涵容,朝著學科門類比較齊全、學制系統和培養層次日趨合理的高等師範院校快速發展。

1980年,哈爾濱師範學院更名為哈爾濱師範大學。1981年5月,哈師大被教育部確定為省屬重點高師院校,並列入一表招生。隨著改革開放,學校進行了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索,為國育才、天下為公的氣魄,已經化為哈師大人永恆的信念與不朽的靈魂。培養出了出了“我去了就沒想過回來”、紮根西藏阿里的“全國勞動模範”王惠生,“給我一根時代的纖繩吧,中國的大車我們拉”、獻身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的李光武,投筆從戎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並榮立二等功的查強,全國抗洪搶險英模”邵俊龍,謝絕出任市長、堅守教學崗位的全國優秀教師宋立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特級教師袁乃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特級教師郭明俠,全國優秀班主任、特級教師馬熙如,全國十佳教師、特級教師高成慶等一大批優秀學子,他們用實際行動把“敦品勵學,弘毅致遠”的校訓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

梅貽琦先生曾說過,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張錦池教授可以說是哈爾濱師範大學的大師,今年80歲高齡的他在哈師大任教半個世紀,先後教過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古代文學等課程,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給本科生上課,還培養了大批碩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處事原則和教學風格,模範踐行了校訓精神,影響了幾代學人。

做了一輩子的老師,做了一輩子的學問,不論是教學還是研究,張錦池教授一直秉持著“識從疑處得,慧向拙中出”的信條。張錦池教授的課非常受本科生歡迎,因為他不講大問題,專從小地方入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主要教學生如何從方法和理論上思考。“求實求新、深入淺出”,是他一貫的教學方法。“深入”是他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科研成果,“淺出”是他的科研成果又轉化為教學內容。一以貫之的是以求實為基礎的求新。他感到“深入”固然不易而“淺出”尤難,更需要傾以全部心血。因此,搞科研還不是他的目的,目的是用它來促教學,他的近二百萬言的學術著作多來自他的講稿。

哈爾濱師範大學:學高為師 踐行行知精神

張錦池教授的藏書一角。

多年來,張錦池教授一直筆耕不輟,先後完成了《紅樓十二論》、《中國十大古典小說論稿》、《西遊記考論》、《紅樓夢考論》、《中國古典小說心解》、《漫說西遊》等著作。然而,翻看每本著作的後記,你會發現,張老師並沒有功成名就之感,卻有著深深的空虛和愧疚。他為自己身處高點而並未達到期望的成就而空虛;為自己未能如其師吳組緗所願,完成四大名著的考論而愧疚。

張錦池教授說:“此生別無所求,只有三個願望:一是子女超過自己;二是學生超過自己;三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比自己活得長一點。”張教授有一雙兒女,都在美國教書,子繼父業。張教授的學生遍及大江南北,有些已在各自工作的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張教授對自己研究成果的願望是能比自己活得長一點,而不是永世流傳下去。

在哈爾濱師範大學,還有很多像張錦池教授一樣的哈師大人,踐行著“敦品勵學,弘毅致遠”的校訓,讓行知精神薪火相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