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份在校大學生數量排名,揭露中國城市的一個真相

文 | 陳一朵

​在中國(內地),說到科教實力,北京、上海是無可爭議的冠亞軍。

有爭議的是第三名,武漢、南京、西安三城呼聲最高,各自實力也在伯仲之間。排在後面的重慶、天津、廣州、成都、杭州、長沙等城市也不差,未來都有潛力成為角逐第三名的種子選手。

在這個賽道上,我們可以說,鐵打的冠亞軍,流水的第三名。

那麼,誰才是中國(內地)科教第三城?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數量,是一個簡單粗暴但足夠有說服力的參考指標。

第一財經近日製作了一個排行榜,關於各大城市在校大學生數量的排名如下:

"
一份在校大學生數量排名,揭露中國城市的一個真相

文 | 陳一朵

​在中國(內地),說到科教實力,北京、上海是無可爭議的冠亞軍。

有爭議的是第三名,武漢、南京、西安三城呼聲最高,各自實力也在伯仲之間。排在後面的重慶、天津、廣州、成都、杭州、長沙等城市也不差,未來都有潛力成為角逐第三名的種子選手。

在這個賽道上,我們可以說,鐵打的冠亞軍,流水的第三名。

那麼,誰才是中國(內地)科教第三城?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數量,是一個簡單粗暴但足夠有說服力的參考指標。

第一財經近日製作了一個排行榜,關於各大城市在校大學生數量的排名如下:

一份在校大學生數量排名,揭露中國城市的一個真相

如上圖所示,廣州以108.64萬的本專科數量,排名全國第一,而且很可能也是全球第一。廣州排名第一,並不奇怪,因為廣東人多,全省常住人口達到1.13億,差不多是湖北省的兩倍,而且廣東人讀大學不太願意出省,作為省會的廣州,承接了絕大多數省內考生。

鄭州雖然只有一所211大學,但本專科生數量居然僅次於廣州,超過武漢、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鎮。鄭州能排名第二,也和強大的人口腹地有很大關係,河南省常住人口超過9600萬,比湖北省多了3700萬左右。

武漢以96.9萬的本專科生數量,排名全國第三。不過,武漢擁有7所211大學,大學的平均實力遠遠高於鄭州,也高於廣州。

北京、上海雖然名校雲集,但本專科生的總量並不算多,大約只有廣州的一半,表明京滬更在乎大學的精,而不是多。

深圳的本專科生數量只有8.62萬人,比無錫和溫州還少,在所選城市中排名墊底,表明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歷史欠賬不是一般的大。當然,深圳高校的含金量還是比無錫和溫州強得多,包括哈工大、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眾多名校都在深圳開設分校區,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排名近年來也顯著提升。

細看這份榜單,我們還能發現什麼呢?

省會城市幾乎全部都是高教大市,承接了絕大多數的省內考生,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專科院校,表明我國的專科教育主要由省會城市主導,京滬在這方面興趣不大。

另外,計劃單列市在大學生數量上完全不是省會城市的對手。畢竟,計劃單列市設立的初衷,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科教文衛沒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這是省會城市相對計劃單列市的一個結構性優勢,那就是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省會天然就是一個省的人才中心。

這本質也是一種“港口功能”,來自全省、全國的高考生源源不斷來到一座城市上學,在這裡逗留幾年後又各奔東西,這實際上承擔的就是一種人才流的集散功能,所謂“人才港”是也。

所以,現代城市不僅有海港、空港、鐵路港、信息港,還應該有“人才港”。現在是科技金融時代,“人才港”的重要性甚至超過海陸空等傳統的客流和物流港。

這兩年各大城市打響的人才爭奪戰,也反映出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如果說本專科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大學數量,那研究生數量則反映的一座城市的大學質量了。畢竟,不是什麼大學都能招收研究生的。

下面是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的全國主要城市在校研究生數量排名:

"
一份在校大學生數量排名,揭露中國城市的一個真相

文 | 陳一朵

​在中國(內地),說到科教實力,北京、上海是無可爭議的冠亞軍。

有爭議的是第三名,武漢、南京、西安三城呼聲最高,各自實力也在伯仲之間。排在後面的重慶、天津、廣州、成都、杭州、長沙等城市也不差,未來都有潛力成為角逐第三名的種子選手。

在這個賽道上,我們可以說,鐵打的冠亞軍,流水的第三名。

那麼,誰才是中國(內地)科教第三城?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數量,是一個簡單粗暴但足夠有說服力的參考指標。

第一財經近日製作了一個排行榜,關於各大城市在校大學生數量的排名如下:

一份在校大學生數量排名,揭露中國城市的一個真相

如上圖所示,廣州以108.64萬的本專科數量,排名全國第一,而且很可能也是全球第一。廣州排名第一,並不奇怪,因為廣東人多,全省常住人口達到1.13億,差不多是湖北省的兩倍,而且廣東人讀大學不太願意出省,作為省會的廣州,承接了絕大多數省內考生。

鄭州雖然只有一所211大學,但本專科生數量居然僅次於廣州,超過武漢、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鎮。鄭州能排名第二,也和強大的人口腹地有很大關係,河南省常住人口超過9600萬,比湖北省多了3700萬左右。

武漢以96.9萬的本專科生數量,排名全國第三。不過,武漢擁有7所211大學,大學的平均實力遠遠高於鄭州,也高於廣州。

北京、上海雖然名校雲集,但本專科生的總量並不算多,大約只有廣州的一半,表明京滬更在乎大學的精,而不是多。

深圳的本專科生數量只有8.62萬人,比無錫和溫州還少,在所選城市中排名墊底,表明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歷史欠賬不是一般的大。當然,深圳高校的含金量還是比無錫和溫州強得多,包括哈工大、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眾多名校都在深圳開設分校區,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排名近年來也顯著提升。

細看這份榜單,我們還能發現什麼呢?

省會城市幾乎全部都是高教大市,承接了絕大多數的省內考生,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專科院校,表明我國的專科教育主要由省會城市主導,京滬在這方面興趣不大。

另外,計劃單列市在大學生數量上完全不是省會城市的對手。畢竟,計劃單列市設立的初衷,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科教文衛沒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這是省會城市相對計劃單列市的一個結構性優勢,那就是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省會天然就是一個省的人才中心。

這本質也是一種“港口功能”,來自全省、全國的高考生源源不斷來到一座城市上學,在這裡逗留幾年後又各奔東西,這實際上承擔的就是一種人才流的集散功能,所謂“人才港”是也。

所以,現代城市不僅有海港、空港、鐵路港、信息港,還應該有“人才港”。現在是科技金融時代,“人才港”的重要性甚至超過海陸空等傳統的客流和物流港。

這兩年各大城市打響的人才爭奪戰,也反映出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如果說本專科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大學數量,那研究生數量則反映的一座城市的大學質量了。畢竟,不是什麼大學都能招收研究生的。

下面是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的全國主要城市在校研究生數量排名:

一份在校大學生數量排名,揭露中國城市的一個真相

如上圖所示,在校研究生的數量排名,和高教實力的排名基本一致。北京遙遙領先,在校研究生數量達到33萬,比上海的兩倍還多。

僅次於北京、上海的是武漢和南京,分別達到13.8萬和13萬,和上海的差距不算太大。廣州的研究生數量也有10.11萬,和西安、成都相當,顯示廣州的大學質量也還行。

比較特殊的是鄭州,本專科數量接近100萬,排名全國第二,而研究生數量只有3.02萬,在被統計城市中位居第20位。第一財經的分析認為,河南的高考人數雖然全國最多,但整個河南只有鄭州大學這一所211大學,河南的一本大學錄取率也是全國最低之一,大量的考生只能選擇上高職大專院校。因此,鄭州乃至河南的高教實力十分薄弱。

與鄭州相反,北京和上海雖然在校本專科生數量都只有50多萬人,但兩市在校研究生數量分別達到了38.6萬人和15.85萬人,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十分明顯。

京滬大學的平均質量非常高,高職大專生佔比很少。比如,從211大學的數量來看,北京達到26所,上海達到10所,穩居第二。京滬之後,武漢和南京基本旗鼓相當,兩市2018年的在校研究生數量分別為13.8萬人和13萬人。

所以,武漢和南京是我國科教第三城最有實力的兩個種子選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