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iStock

瘋狂社交

多項研究發現青春期生物更喜歡和同齡夥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發現,處於同齡人中的個體相較於一個人呆著,作死的風險更高。

實驗人員開發了一個遊戲軟件,讓志願者操縱遊戲中的汽車,如果交通指示燈由綠變黃,就要把車停下來。根據停車所花的時間,可以算出志願者的冒險指數。研究人員招募了三組志願者,青春期組13-16歲,青年組18-22歲,和成人組24歲及以上,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個人作戰,一組團隊作戰。

測試結果顯示,一個人駕車的時候往往還比較謹慎,但當幾個同齡人聚在一起,就開始大膽作死闖紅燈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服從群體意見,哪怕這個群體意見往往是危險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會、享受群體福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被社會改變。他們期待獲得同伴的認可,害怕被拒絕,這種從眾效應在14歲到達頂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獨處的時候萬一出事都沒人來救,所以必須加倍謹慎,人多的時候危險係數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個人過馬路最好等紅燈,但是如果有幾十個人一起闖紅燈,車就得停下來讓你們過。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iStock

瘋狂社交

多項研究發現青春期生物更喜歡和同齡夥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發現,處於同齡人中的個體相較於一個人呆著,作死的風險更高。

實驗人員開發了一個遊戲軟件,讓志願者操縱遊戲中的汽車,如果交通指示燈由綠變黃,就要把車停下來。根據停車所花的時間,可以算出志願者的冒險指數。研究人員招募了三組志願者,青春期組13-16歲,青年組18-22歲,和成人組24歲及以上,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個人作戰,一組團隊作戰。

測試結果顯示,一個人駕車的時候往往還比較謹慎,但當幾個同齡人聚在一起,就開始大膽作死闖紅燈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服從群體意見,哪怕這個群體意見往往是危險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會、享受群體福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被社會改變。他們期待獲得同伴的認可,害怕被拒絕,這種從眾效應在14歲到達頂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獨處的時候萬一出事都沒人來救,所以必須加倍謹慎,人多的時候危險係數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個人過馬路最好等紅燈,但是如果有幾十個人一起闖紅燈,車就得停下來讓你們過。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網易教育

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討厭風險。研究發現政客(Kuhnen and Knutson 2005)和投資人(Heß, von Scheve et al. 2018)有高於常人的冒險傾向,他們似乎對風險有獨特的偏好,對風險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有更大的忍耐力。

政客需要做影響深遠的決定,多數時候政策得失都很難計算,可政客卻不得不為大眾做決定,政客的冒險特質一方面可能使決策偏離大眾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本身就承擔了高風險,不愛冒險的人不適合做政客,這或許是一種基於個人特質的合理分工。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iStock

瘋狂社交

多項研究發現青春期生物更喜歡和同齡夥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發現,處於同齡人中的個體相較於一個人呆著,作死的風險更高。

實驗人員開發了一個遊戲軟件,讓志願者操縱遊戲中的汽車,如果交通指示燈由綠變黃,就要把車停下來。根據停車所花的時間,可以算出志願者的冒險指數。研究人員招募了三組志願者,青春期組13-16歲,青年組18-22歲,和成人組24歲及以上,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個人作戰,一組團隊作戰。

測試結果顯示,一個人駕車的時候往往還比較謹慎,但當幾個同齡人聚在一起,就開始大膽作死闖紅燈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服從群體意見,哪怕這個群體意見往往是危險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會、享受群體福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被社會改變。他們期待獲得同伴的認可,害怕被拒絕,這種從眾效應在14歲到達頂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獨處的時候萬一出事都沒人來救,所以必須加倍謹慎,人多的時候危險係數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個人過馬路最好等紅燈,但是如果有幾十個人一起闖紅燈,車就得停下來讓你們過。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網易教育

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討厭風險。研究發現政客(Kuhnen and Knutson 2005)和投資人(Heß, von Scheve et al. 2018)有高於常人的冒險傾向,他們似乎對風險有獨特的偏好,對風險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有更大的忍耐力。

政客需要做影響深遠的決定,多數時候政策得失都很難計算,可政客卻不得不為大眾做決定,政客的冒險特質一方面可能使決策偏離大眾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本身就承擔了高風險,不愛冒險的人不適合做政客,這或許是一種基於個人特質的合理分工。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Atlantic

要命的好奇心

新的刺激總是誘惑與風險並存。青春期個體並非為了作死而作死,它們是為了探索新的環境,而不巧,新的環境通常有坑。

實驗人員把成年大鼠(Sprague-Dawley rats)和青春期大鼠分別關在一個無法逃脫的新環境裡五分鐘,新環境下的大鼠會四處探索,排除危險,和尋找食物來源。測量後發現青春期大鼠運動的總距離顯著比成年大鼠高13%。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iStock

瘋狂社交

多項研究發現青春期生物更喜歡和同齡夥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發現,處於同齡人中的個體相較於一個人呆著,作死的風險更高。

實驗人員開發了一個遊戲軟件,讓志願者操縱遊戲中的汽車,如果交通指示燈由綠變黃,就要把車停下來。根據停車所花的時間,可以算出志願者的冒險指數。研究人員招募了三組志願者,青春期組13-16歲,青年組18-22歲,和成人組24歲及以上,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個人作戰,一組團隊作戰。

測試結果顯示,一個人駕車的時候往往還比較謹慎,但當幾個同齡人聚在一起,就開始大膽作死闖紅燈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服從群體意見,哪怕這個群體意見往往是危險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會、享受群體福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被社會改變。他們期待獲得同伴的認可,害怕被拒絕,這種從眾效應在14歲到達頂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獨處的時候萬一出事都沒人來救,所以必須加倍謹慎,人多的時候危險係數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個人過馬路最好等紅燈,但是如果有幾十個人一起闖紅燈,車就得停下來讓你們過。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網易教育

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討厭風險。研究發現政客(Kuhnen and Knutson 2005)和投資人(Heß, von Scheve et al. 2018)有高於常人的冒險傾向,他們似乎對風險有獨特的偏好,對風險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有更大的忍耐力。

政客需要做影響深遠的決定,多數時候政策得失都很難計算,可政客卻不得不為大眾做決定,政客的冒險特質一方面可能使決策偏離大眾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本身就承擔了高風險,不愛冒險的人不適合做政客,這或許是一種基於個人特質的合理分工。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Atlantic

要命的好奇心

新的刺激總是誘惑與風險並存。青春期個體並非為了作死而作死,它們是為了探索新的環境,而不巧,新的環境通常有坑。

實驗人員把成年大鼠(Sprague-Dawley rats)和青春期大鼠分別關在一個無法逃脫的新環境裡五分鐘,新環境下的大鼠會四處探索,排除危險,和尋找食物來源。測量後發現青春期大鼠運動的總距離顯著比成年大鼠高13%。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Taconic biosciences

不僅如此,如果在它們的小窩裡放新的物品,青春期大鼠對新物品更感興趣,雖然這和成年大鼠的差異並不顯著(Philpot and Wecker 2008)。

青春期是從父母那裡獲得新的生存技能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時期,追求新刺激有助於探索新領域,尋找新食物和伴侶(Spear 2007)。

青春期大腦和成年期大腦不同,某種程度也可以體現為對新鮮刺激的喜好不同。

一種蜜蜂(Apis mellifera)群體裡有四處尋找新的食物來源的偵察蜂(scout),和接受偵察蜂命令定點採蜜的工蜂。研究發現,兩種類型的蜂大腦裡神經遞質多巴胺和穀氨酸的受體表達強度不同(Liang, Nguyen et al. 201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iStock

瘋狂社交

多項研究發現青春期生物更喜歡和同齡夥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發現,處於同齡人中的個體相較於一個人呆著,作死的風險更高。

實驗人員開發了一個遊戲軟件,讓志願者操縱遊戲中的汽車,如果交通指示燈由綠變黃,就要把車停下來。根據停車所花的時間,可以算出志願者的冒險指數。研究人員招募了三組志願者,青春期組13-16歲,青年組18-22歲,和成人組24歲及以上,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個人作戰,一組團隊作戰。

測試結果顯示,一個人駕車的時候往往還比較謹慎,但當幾個同齡人聚在一起,就開始大膽作死闖紅燈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服從群體意見,哪怕這個群體意見往往是危險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會、享受群體福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被社會改變。他們期待獲得同伴的認可,害怕被拒絕,這種從眾效應在14歲到達頂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獨處的時候萬一出事都沒人來救,所以必須加倍謹慎,人多的時候危險係數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個人過馬路最好等紅燈,但是如果有幾十個人一起闖紅燈,車就得停下來讓你們過。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網易教育

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討厭風險。研究發現政客(Kuhnen and Knutson 2005)和投資人(Heß, von Scheve et al. 2018)有高於常人的冒險傾向,他們似乎對風險有獨特的偏好,對風險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有更大的忍耐力。

政客需要做影響深遠的決定,多數時候政策得失都很難計算,可政客卻不得不為大眾做決定,政客的冒險特質一方面可能使決策偏離大眾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本身就承擔了高風險,不愛冒險的人不適合做政客,這或許是一種基於個人特質的合理分工。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Atlantic

要命的好奇心

新的刺激總是誘惑與風險並存。青春期個體並非為了作死而作死,它們是為了探索新的環境,而不巧,新的環境通常有坑。

實驗人員把成年大鼠(Sprague-Dawley rats)和青春期大鼠分別關在一個無法逃脫的新環境裡五分鐘,新環境下的大鼠會四處探索,排除危險,和尋找食物來源。測量後發現青春期大鼠運動的總距離顯著比成年大鼠高13%。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Taconic biosciences

不僅如此,如果在它們的小窩裡放新的物品,青春期大鼠對新物品更感興趣,雖然這和成年大鼠的差異並不顯著(Philpot and Wecker 2008)。

青春期是從父母那裡獲得新的生存技能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時期,追求新刺激有助於探索新領域,尋找新食物和伴侶(Spear 2007)。

青春期大腦和成年期大腦不同,某種程度也可以體現為對新鮮刺激的喜好不同。

一種蜜蜂(Apis mellifera)群體裡有四處尋找新的食物來源的偵察蜂(scout),和接受偵察蜂命令定點採蜜的工蜂。研究發現,兩種類型的蜂大腦裡神經遞質多巴胺和穀氨酸的受體表達強度不同(Liang, Nguyen et al. 201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Honeybees and beekeeping

根據同樣的邏輯,研究人員發現人類青春期前額皮質多巴胺的表達也達到一生中的峰值(Casey, Getz et al. 2008)。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更愛尋刺激,更愛作死。

一切為了自立

青春期為什麼這麼獨特?因為動物們要學著獨立——從一個要爸媽喂的寶寶成長為了一個可能會和爹媽搶繁殖機會的青少年,爸媽終於要對它下手了。

絕大多數會照看後代的物種中,孩子一到青春期,就至少要趕走一個性別的後代。如果後代死賴在家裡啃老,父母就會延遲它青春期的到來(puberty delay)。

實驗人員把幼年雄性田鼠(Microtus californicus)分為兩組,一種在乾淨的床墊上長大,一種在沾了爸媽體味的床墊上長大,結果伴隨爸媽體香長大的雄性青春期延遲了。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這影響到底來自於媽還是爸。採用同樣方法實驗,得出結論,媽會抑制兒子的性成熟,不僅和媽媽一起長大的兒子性成熟地晚,睪丸的重量也要輕一些。相反,爸對兒子性成熟的影響是正面的,和爸爸的香味一起長大的兒子睪丸重量比對照組還大。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iStock

瘋狂社交

多項研究發現青春期生物更喜歡和同齡夥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發現,處於同齡人中的個體相較於一個人呆著,作死的風險更高。

實驗人員開發了一個遊戲軟件,讓志願者操縱遊戲中的汽車,如果交通指示燈由綠變黃,就要把車停下來。根據停車所花的時間,可以算出志願者的冒險指數。研究人員招募了三組志願者,青春期組13-16歲,青年組18-22歲,和成人組24歲及以上,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個人作戰,一組團隊作戰。

測試結果顯示,一個人駕車的時候往往還比較謹慎,但當幾個同齡人聚在一起,就開始大膽作死闖紅燈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服從群體意見,哪怕這個群體意見往往是危險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會、享受群體福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被社會改變。他們期待獲得同伴的認可,害怕被拒絕,這種從眾效應在14歲到達頂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獨處的時候萬一出事都沒人來救,所以必須加倍謹慎,人多的時候危險係數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個人過馬路最好等紅燈,但是如果有幾十個人一起闖紅燈,車就得停下來讓你們過。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網易教育

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討厭風險。研究發現政客(Kuhnen and Knutson 2005)和投資人(Heß, von Scheve et al. 2018)有高於常人的冒險傾向,他們似乎對風險有獨特的偏好,對風險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有更大的忍耐力。

政客需要做影響深遠的決定,多數時候政策得失都很難計算,可政客卻不得不為大眾做決定,政客的冒險特質一方面可能使決策偏離大眾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本身就承擔了高風險,不愛冒險的人不適合做政客,這或許是一種基於個人特質的合理分工。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Atlantic

要命的好奇心

新的刺激總是誘惑與風險並存。青春期個體並非為了作死而作死,它們是為了探索新的環境,而不巧,新的環境通常有坑。

實驗人員把成年大鼠(Sprague-Dawley rats)和青春期大鼠分別關在一個無法逃脫的新環境裡五分鐘,新環境下的大鼠會四處探索,排除危險,和尋找食物來源。測量後發現青春期大鼠運動的總距離顯著比成年大鼠高13%。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Taconic biosciences

不僅如此,如果在它們的小窩裡放新的物品,青春期大鼠對新物品更感興趣,雖然這和成年大鼠的差異並不顯著(Philpot and Wecker 2008)。

青春期是從父母那裡獲得新的生存技能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時期,追求新刺激有助於探索新領域,尋找新食物和伴侶(Spear 2007)。

青春期大腦和成年期大腦不同,某種程度也可以體現為對新鮮刺激的喜好不同。

一種蜜蜂(Apis mellifera)群體裡有四處尋找新的食物來源的偵察蜂(scout),和接受偵察蜂命令定點採蜜的工蜂。研究發現,兩種類型的蜂大腦裡神經遞質多巴胺和穀氨酸的受體表達強度不同(Liang, Nguyen et al. 201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Honeybees and beekeeping

根據同樣的邏輯,研究人員發現人類青春期前額皮質多巴胺的表達也達到一生中的峰值(Casey, Getz et al. 2008)。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更愛尋刺激,更愛作死。

一切為了自立

青春期為什麼這麼獨特?因為動物們要學著獨立——從一個要爸媽喂的寶寶成長為了一個可能會和爹媽搶繁殖機會的青少年,爸媽終於要對它下手了。

絕大多數會照看後代的物種中,孩子一到青春期,就至少要趕走一個性別的後代。如果後代死賴在家裡啃老,父母就會延遲它青春期的到來(puberty delay)。

實驗人員把幼年雄性田鼠(Microtus californicus)分為兩組,一種在乾淨的床墊上長大,一種在沾了爸媽體味的床墊上長大,結果伴隨爸媽體香長大的雄性青春期延遲了。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這影響到底來自於媽還是爸。採用同樣方法實驗,得出結論,媽會抑制兒子的性成熟,不僅和媽媽一起長大的兒子性成熟地晚,睪丸的重量也要輕一些。相反,爸對兒子性成熟的影響是正面的,和爸爸的香味一起長大的兒子睪丸重量比對照組還大。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Flickr

但如果兒子睡在陌生雄性睡過的床上,睪丸重量和對照組則沒有差別。這可能是俄狄浦斯情結作祟,兒子為了和父親競爭,發育出了更大的睪丸(Rissman, Sheffield et al. 1984)。

母親的詛咒對女兒也同樣奏效,雌性加利福尼亞小鼠(Peromyscuscalifornicus )的性成熟會被母親,甚至陌生雌性延遲,但是和上文所說不同,雌性小鼠並不會被氣味影響,一定要和母親或其他雌性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Gubernick and Nordby 199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iStock

瘋狂社交

多項研究發現青春期生物更喜歡和同齡夥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發現,處於同齡人中的個體相較於一個人呆著,作死的風險更高。

實驗人員開發了一個遊戲軟件,讓志願者操縱遊戲中的汽車,如果交通指示燈由綠變黃,就要把車停下來。根據停車所花的時間,可以算出志願者的冒險指數。研究人員招募了三組志願者,青春期組13-16歲,青年組18-22歲,和成人組24歲及以上,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個人作戰,一組團隊作戰。

測試結果顯示,一個人駕車的時候往往還比較謹慎,但當幾個同齡人聚在一起,就開始大膽作死闖紅燈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服從群體意見,哪怕這個群體意見往往是危險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會、享受群體福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被社會改變。他們期待獲得同伴的認可,害怕被拒絕,這種從眾效應在14歲到達頂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獨處的時候萬一出事都沒人來救,所以必須加倍謹慎,人多的時候危險係數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個人過馬路最好等紅燈,但是如果有幾十個人一起闖紅燈,車就得停下來讓你們過。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網易教育

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討厭風險。研究發現政客(Kuhnen and Knutson 2005)和投資人(Heß, von Scheve et al. 2018)有高於常人的冒險傾向,他們似乎對風險有獨特的偏好,對風險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有更大的忍耐力。

政客需要做影響深遠的決定,多數時候政策得失都很難計算,可政客卻不得不為大眾做決定,政客的冒險特質一方面可能使決策偏離大眾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本身就承擔了高風險,不愛冒險的人不適合做政客,這或許是一種基於個人特質的合理分工。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Atlantic

要命的好奇心

新的刺激總是誘惑與風險並存。青春期個體並非為了作死而作死,它們是為了探索新的環境,而不巧,新的環境通常有坑。

實驗人員把成年大鼠(Sprague-Dawley rats)和青春期大鼠分別關在一個無法逃脫的新環境裡五分鐘,新環境下的大鼠會四處探索,排除危險,和尋找食物來源。測量後發現青春期大鼠運動的總距離顯著比成年大鼠高13%。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Taconic biosciences

不僅如此,如果在它們的小窩裡放新的物品,青春期大鼠對新物品更感興趣,雖然這和成年大鼠的差異並不顯著(Philpot and Wecker 2008)。

青春期是從父母那裡獲得新的生存技能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時期,追求新刺激有助於探索新領域,尋找新食物和伴侶(Spear 2007)。

青春期大腦和成年期大腦不同,某種程度也可以體現為對新鮮刺激的喜好不同。

一種蜜蜂(Apis mellifera)群體裡有四處尋找新的食物來源的偵察蜂(scout),和接受偵察蜂命令定點採蜜的工蜂。研究發現,兩種類型的蜂大腦裡神經遞質多巴胺和穀氨酸的受體表達強度不同(Liang, Nguyen et al. 201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Honeybees and beekeeping

根據同樣的邏輯,研究人員發現人類青春期前額皮質多巴胺的表達也達到一生中的峰值(Casey, Getz et al. 2008)。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更愛尋刺激,更愛作死。

一切為了自立

青春期為什麼這麼獨特?因為動物們要學著獨立——從一個要爸媽喂的寶寶成長為了一個可能會和爹媽搶繁殖機會的青少年,爸媽終於要對它下手了。

絕大多數會照看後代的物種中,孩子一到青春期,就至少要趕走一個性別的後代。如果後代死賴在家裡啃老,父母就會延遲它青春期的到來(puberty delay)。

實驗人員把幼年雄性田鼠(Microtus californicus)分為兩組,一種在乾淨的床墊上長大,一種在沾了爸媽體味的床墊上長大,結果伴隨爸媽體香長大的雄性青春期延遲了。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這影響到底來自於媽還是爸。採用同樣方法實驗,得出結論,媽會抑制兒子的性成熟,不僅和媽媽一起長大的兒子性成熟地晚,睪丸的重量也要輕一些。相反,爸對兒子性成熟的影響是正面的,和爸爸的香味一起長大的兒子睪丸重量比對照組還大。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Flickr

但如果兒子睡在陌生雄性睡過的床上,睪丸重量和對照組則沒有差別。這可能是俄狄浦斯情結作祟,兒子為了和父親競爭,發育出了更大的睪丸(Rissman, Sheffield et al. 1984)。

母親的詛咒對女兒也同樣奏效,雌性加利福尼亞小鼠(Peromyscuscalifornicus )的性成熟會被母親,甚至陌生雌性延遲,但是和上文所說不同,雌性小鼠並不會被氣味影響,一定要和母親或其他雌性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Gubernick and Nordby 199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Flickr

再不能在父母的庇(ya)護(yi)下生存的青春期動物,最終還是被踹出家門,只能和年歲相仿,同病相憐的夥伴聯合在一起,共同闖蕩未知的世界。

參考文獻:

1.Casey, B., S. Getzand A. Galvan (2008). "The 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al review28(1): 62-77.

2.Gardner, M. and L. Steinberg(2005). "Peer influence on risk taking, risk preference, and riskydecision making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Developmentalpsychology 41(4): 625.

3.Gubernick, D. J. and J. C. Nordby(1992). "Parental influences on female puberty in the monogamousCalifornia mouse, Peromyscus californicus." Animal behaviour 44: 259-267.

4.Heß, M., C. von Scheve, J.Schupp, A. Wagner and G. G. Wagner (2018). "Are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smore risk-loving than the electorate? Evidence from German federal and stateparliaments."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4(1): 60.

5.Kuhnen, C. M. and B. Knutson(2005). "The neural basis of financial risk taking." Neuron 47(5): 763-770.

6.Liang, Z. S., T. Nguyen, H. R.Mattila, S. L. Rodriguez-Zas, T. D. Seeley and G. E. Robinson (2012)."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scouting behavior in honey bees." Science335(6073): 1225-1228.

7.Macrı̀, S., W. Adriani, F.Chiarotti and G. Laviola (2002). "Risk taking during exploration of aplus-maze is greater in adolescent than in juvenile or adult mice." AnimalBehaviour 64(4): 541-546.

8.Philpot, R. M. and L. Wecker(2008). "Dependence of adolescent novelty-seeking behavior on responsephenotype and effects of apparatus scaling." Behavioral Neuroscience122(4): 861.

9.Rissman, E. F., S. D. Sheffield,M. B. Kretzmann, J. E. Fortune and R. E. Johnston (1984). "Chemical cuesfrom families delay puberty in male California voles." Biology ofreproduction 31(2): 324-331.

10.Schneider, M. (2013)."Adolescence as a vulnerable period to alter rodent behavior." Celland tissue research 354(1):99-106.

11.Spear, L. P. (2007). "Thedeveloping brain and adolescent-typical behavior patterns: An evolutionaryapproach."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and the developing brain:Integrating brain and prevention science: 9-30.

12.Steinberg, L. and E. S. Scott(2003). "Less guilty by reason of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immaturity,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juvenile death penalty." AmericanPsychologist 58(12): 1009.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iStock

瘋狂社交

多項研究發現青春期生物更喜歡和同齡夥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發現,處於同齡人中的個體相較於一個人呆著,作死的風險更高。

實驗人員開發了一個遊戲軟件,讓志願者操縱遊戲中的汽車,如果交通指示燈由綠變黃,就要把車停下來。根據停車所花的時間,可以算出志願者的冒險指數。研究人員招募了三組志願者,青春期組13-16歲,青年組18-22歲,和成人組24歲及以上,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個人作戰,一組團隊作戰。

測試結果顯示,一個人駕車的時候往往還比較謹慎,但當幾個同齡人聚在一起,就開始大膽作死闖紅燈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服從群體意見,哪怕這個群體意見往往是危險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會、享受群體福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被社會改變。他們期待獲得同伴的認可,害怕被拒絕,這種從眾效應在14歲到達頂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獨處的時候萬一出事都沒人來救,所以必須加倍謹慎,人多的時候危險係數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個人過馬路最好等紅燈,但是如果有幾十個人一起闖紅燈,車就得停下來讓你們過。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網易教育

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討厭風險。研究發現政客(Kuhnen and Knutson 2005)和投資人(Heß, von Scheve et al. 2018)有高於常人的冒險傾向,他們似乎對風險有獨特的偏好,對風險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有更大的忍耐力。

政客需要做影響深遠的決定,多數時候政策得失都很難計算,可政客卻不得不為大眾做決定,政客的冒險特質一方面可能使決策偏離大眾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本身就承擔了高風險,不愛冒險的人不適合做政客,這或許是一種基於個人特質的合理分工。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Atlantic

要命的好奇心

新的刺激總是誘惑與風險並存。青春期個體並非為了作死而作死,它們是為了探索新的環境,而不巧,新的環境通常有坑。

實驗人員把成年大鼠(Sprague-Dawley rats)和青春期大鼠分別關在一個無法逃脫的新環境裡五分鐘,新環境下的大鼠會四處探索,排除危險,和尋找食物來源。測量後發現青春期大鼠運動的總距離顯著比成年大鼠高13%。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Taconic biosciences

不僅如此,如果在它們的小窩裡放新的物品,青春期大鼠對新物品更感興趣,雖然這和成年大鼠的差異並不顯著(Philpot and Wecker 2008)。

青春期是從父母那裡獲得新的生存技能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時期,追求新刺激有助於探索新領域,尋找新食物和伴侶(Spear 2007)。

青春期大腦和成年期大腦不同,某種程度也可以體現為對新鮮刺激的喜好不同。

一種蜜蜂(Apis mellifera)群體裡有四處尋找新的食物來源的偵察蜂(scout),和接受偵察蜂命令定點採蜜的工蜂。研究發現,兩種類型的蜂大腦裡神經遞質多巴胺和穀氨酸的受體表達強度不同(Liang, Nguyen et al. 201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Honeybees and beekeeping

根據同樣的邏輯,研究人員發現人類青春期前額皮質多巴胺的表達也達到一生中的峰值(Casey, Getz et al. 2008)。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更愛尋刺激,更愛作死。

一切為了自立

青春期為什麼這麼獨特?因為動物們要學著獨立——從一個要爸媽喂的寶寶成長為了一個可能會和爹媽搶繁殖機會的青少年,爸媽終於要對它下手了。

絕大多數會照看後代的物種中,孩子一到青春期,就至少要趕走一個性別的後代。如果後代死賴在家裡啃老,父母就會延遲它青春期的到來(puberty delay)。

實驗人員把幼年雄性田鼠(Microtus californicus)分為兩組,一種在乾淨的床墊上長大,一種在沾了爸媽體味的床墊上長大,結果伴隨爸媽體香長大的雄性青春期延遲了。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這影響到底來自於媽還是爸。採用同樣方法實驗,得出結論,媽會抑制兒子的性成熟,不僅和媽媽一起長大的兒子性成熟地晚,睪丸的重量也要輕一些。相反,爸對兒子性成熟的影響是正面的,和爸爸的香味一起長大的兒子睪丸重量比對照組還大。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Flickr

但如果兒子睡在陌生雄性睡過的床上,睪丸重量和對照組則沒有差別。這可能是俄狄浦斯情結作祟,兒子為了和父親競爭,發育出了更大的睪丸(Rissman, Sheffield et al. 1984)。

母親的詛咒對女兒也同樣奏效,雌性加利福尼亞小鼠(Peromyscuscalifornicus )的性成熟會被母親,甚至陌生雌性延遲,但是和上文所說不同,雌性小鼠並不會被氣味影響,一定要和母親或其他雌性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Gubernick and Nordby 199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Flickr

再不能在父母的庇(ya)護(yi)下生存的青春期動物,最終還是被踹出家門,只能和年歲相仿,同病相憐的夥伴聯合在一起,共同闖蕩未知的世界。

參考文獻:

1.Casey, B., S. Getzand A. Galvan (2008). "The 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al review28(1): 62-77.

2.Gardner, M. and L. Steinberg(2005). "Peer influence on risk taking, risk preference, and riskydecision making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Developmentalpsychology 41(4): 625.

3.Gubernick, D. J. and J. C. Nordby(1992). "Parental influences on female puberty in the monogamousCalifornia mouse, Peromyscus californicus." Animal behaviour 44: 259-267.

4.Heß, M., C. von Scheve, J.Schupp, A. Wagner and G. G. Wagner (2018). "Are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smore risk-loving than the electorate? Evidence from German federal and stateparliaments."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4(1): 60.

5.Kuhnen, C. M. and B. Knutson(2005). "The neural basis of financial risk taking." Neuron 47(5): 763-770.

6.Liang, Z. S., T. Nguyen, H. R.Mattila, S. L. Rodriguez-Zas, T. D. Seeley and G. E. Robinson (2012)."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scouting behavior in honey bees." Science335(6073): 1225-1228.

7.Macrı̀, S., W. Adriani, F.Chiarotti and G. Laviola (2002). "Risk taking during exploration of aplus-maze is greater in adolescent than in juvenile or adult mice." AnimalBehaviour 64(4): 541-546.

8.Philpot, R. M. and L. Wecker(2008). "Dependence of adolescent novelty-seeking behavior on responsephenotype and effects of apparatus scaling." Behavioral Neuroscience122(4): 861.

9.Rissman, E. F., S. D. Sheffield,M. B. Kretzmann, J. E. Fortune and R. E. Johnston (1984). "Chemical cuesfrom families delay puberty in male California voles." Biology ofreproduction 31(2): 324-331.

10.Schneider, M. (2013)."Adolescence as a vulnerable period to alter rodent behavior." Celland tissue research 354(1):99-106.

11.Spear, L. P. (2007). "Thedeveloping brain and adolescent-typical behavior patterns: An evolutionaryapproach."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and the developing brain:Integrating brain and prevention science: 9-30.

12.Steinberg, L. and E. S. Scott(2003). "Less guilty by reason of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immaturity,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juvenile death penalty." AmericanPsychologist 58(12): 1009.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青少年作死,是全世界通行的景觀。在西方,嗑藥、酗酒、超速、危險性行為、暴力風險都是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在中國,則往往體現為打群架和各種青春期躁動。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論語》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炸井蓋,中國特色青少年作死行為之一

事實上,青春期作死是哺乳動物的共性,什麼新鮮玩意都想試試,結果作著作著就把自己作死了。由於青春期行為、神經、荷爾蒙等方面轉變太過明顯,吸引了不少學者的展開研究,各國政府也因頭疼於青少年問題紛紛相助。

無論人還是動物,青春期都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大腦改變會造成行為改變。行為改變主要有三點:第一,無視風險;第二,和同齡個體的社交增加;第三,追逐新奇事物(Schneider 2013)。

而這三點,都能共同導向作死的結果。

無視風險

為了驗證青春期的動物面對危險也要勇敢作死,實驗人員設計了兩種實驗裝置,均放置在離地40釐米的地方,一個實驗裝置有安全柵欄,小鼠(Mus musculus)不會掉下去,一個實驗裝置沒柵欄,稍有不慎就會摔下去。

實驗對象分為三組,幼年鼠,青春期鼠,和成年鼠,研究人員記錄它們花了多長時間才最終跑到這兩個實驗裝置上,心理建設的時間越長,說明越抗拒。

結果發現,幼年鼠和成年鼠非常珍惜它們的小命,對安全的實驗裝置沒有抗拒,來去自如,但是它們幾乎等到實驗結束都不願意踏上危險的實驗裝置。

可是青春期小鼠放縱自己的天性,對危險視而不見,沒有顯示出對兩種裝置的喜好差異,多次作死地跑到懸崖邊試探(Macrı̀, Adriani et al. 200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iStock

瘋狂社交

多項研究發現青春期生物更喜歡和同齡夥伴社交。增加社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生活中更容易合作。但是研究發現,處於同齡人中的個體相較於一個人呆著,作死的風險更高。

實驗人員開發了一個遊戲軟件,讓志願者操縱遊戲中的汽車,如果交通指示燈由綠變黃,就要把車停下來。根據停車所花的時間,可以算出志願者的冒險指數。研究人員招募了三組志願者,青春期組13-16歲,青年組18-22歲,和成人組24歲及以上,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一組個人作戰,一組團隊作戰。

測試結果顯示,一個人駕車的時候往往還比較謹慎,但當幾個同齡人聚在一起,就開始大膽作死闖紅燈了。

而且,青春期和青年期的人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服從群體意見,哪怕這個群體意見往往是危險的(Gardner and Steinberg 2005)。

青少年融入社會、享受群體福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被社會改變。他們期待獲得同伴的認可,害怕被拒絕,這種從眾效應在14歲到達頂峰(Steinberg and Scott 2003)。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獨處的時候萬一出事都沒人來救,所以必須加倍謹慎,人多的時候危險係數小,作了也不容易死。比如一個人過馬路最好等紅燈,但是如果有幾十個人一起闖紅燈,車就得停下來讓你們過。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網易教育

也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討厭風險。研究發現政客(Kuhnen and Knutson 2005)和投資人(Heß, von Scheve et al. 2018)有高於常人的冒險傾向,他們似乎對風險有獨特的偏好,對風險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有更大的忍耐力。

政客需要做影響深遠的決定,多數時候政策得失都很難計算,可政客卻不得不為大眾做決定,政客的冒險特質一方面可能使決策偏離大眾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機構本身就承擔了高風險,不愛冒險的人不適合做政客,這或許是一種基於個人特質的合理分工。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Atlantic

要命的好奇心

新的刺激總是誘惑與風險並存。青春期個體並非為了作死而作死,它們是為了探索新的環境,而不巧,新的環境通常有坑。

實驗人員把成年大鼠(Sprague-Dawley rats)和青春期大鼠分別關在一個無法逃脫的新環境裡五分鐘,新環境下的大鼠會四處探索,排除危險,和尋找食物來源。測量後發現青春期大鼠運動的總距離顯著比成年大鼠高13%。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Taconic biosciences

不僅如此,如果在它們的小窩裡放新的物品,青春期大鼠對新物品更感興趣,雖然這和成年大鼠的差異並不顯著(Philpot and Wecker 2008)。

青春期是從父母那裡獲得新的生存技能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時期,追求新刺激有助於探索新領域,尋找新食物和伴侶(Spear 2007)。

青春期大腦和成年期大腦不同,某種程度也可以體現為對新鮮刺激的喜好不同。

一種蜜蜂(Apis mellifera)群體裡有四處尋找新的食物來源的偵察蜂(scout),和接受偵察蜂命令定點採蜜的工蜂。研究發現,兩種類型的蜂大腦裡神經遞質多巴胺和穀氨酸的受體表達強度不同(Liang, Nguyen et al. 201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Honeybees and beekeeping

根據同樣的邏輯,研究人員發現人類青春期前額皮質多巴胺的表達也達到一生中的峰值(Casey, Getz et al. 2008)。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更愛尋刺激,更愛作死。

一切為了自立

青春期為什麼這麼獨特?因為動物們要學著獨立——從一個要爸媽喂的寶寶成長為了一個可能會和爹媽搶繁殖機會的青少年,爸媽終於要對它下手了。

絕大多數會照看後代的物種中,孩子一到青春期,就至少要趕走一個性別的後代。如果後代死賴在家裡啃老,父母就會延遲它青春期的到來(puberty delay)。

實驗人員把幼年雄性田鼠(Microtus californicus)分為兩組,一種在乾淨的床墊上長大,一種在沾了爸媽體味的床墊上長大,結果伴隨爸媽體香長大的雄性青春期延遲了。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這影響到底來自於媽還是爸。採用同樣方法實驗,得出結論,媽會抑制兒子的性成熟,不僅和媽媽一起長大的兒子性成熟地晚,睪丸的重量也要輕一些。相反,爸對兒子性成熟的影響是正面的,和爸爸的香味一起長大的兒子睪丸重量比對照組還大。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Flickr

但如果兒子睡在陌生雄性睡過的床上,睪丸重量和對照組則沒有差別。這可能是俄狄浦斯情結作祟,兒子為了和父親競爭,發育出了更大的睪丸(Rissman, Sheffield et al. 1984)。

母親的詛咒對女兒也同樣奏效,雌性加利福尼亞小鼠(Peromyscuscalifornicus )的性成熟會被母親,甚至陌生雌性延遲,但是和上文所說不同,雌性小鼠並不會被氣味影響,一定要和母親或其他雌性有直接或間接的接觸(Gubernick and Nordby 1992)。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 圖片來源:Flickr

再不能在父母的庇(ya)護(yi)下生存的青春期動物,最終還是被踹出家門,只能和年歲相仿,同病相憐的夥伴聯合在一起,共同闖蕩未知的世界。

參考文獻:

1.Casey, B., S. Getzand A. Galvan (2008). "The adolescent brain." Developmental review28(1): 62-77.

2.Gardner, M. and L. Steinberg(2005). "Peer influence on risk taking, risk preference, and riskydecision making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Developmentalpsychology 41(4): 625.

3.Gubernick, D. J. and J. C. Nordby(1992). "Parental influences on female puberty in the monogamousCalifornia mouse, Peromyscus californicus." Animal behaviour 44: 259-267.

4.Heß, M., C. von Scheve, J.Schupp, A. Wagner and G. G. Wagner (2018). "Are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smore risk-loving than the electorate? Evidence from German federal and stateparliaments." Palgrave Communications 4(1): 60.

5.Kuhnen, C. M. and B. Knutson(2005). "The neural basis of financial risk taking." Neuron 47(5): 763-770.

6.Liang, Z. S., T. Nguyen, H. R.Mattila, S. L. Rodriguez-Zas, T. D. Seeley and G. E. Robinson (2012)."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scouting behavior in honey bees." Science335(6073): 1225-1228.

7.Macrı̀, S., W. Adriani, F.Chiarotti and G. Laviola (2002). "Risk taking during exploration of aplus-maze is greater in adolescent than in juvenile or adult mice." AnimalBehaviour 64(4): 541-546.

8.Philpot, R. M. and L. Wecker(2008). "Dependence of adolescent novelty-seeking behavior on responsephenotype and effects of apparatus scaling." Behavioral Neuroscience122(4): 861.

9.Rissman, E. F., S. D. Sheffield,M. B. Kretzmann, J. E. Fortune and R. E. Johnston (1984). "Chemical cuesfrom families delay puberty in male California voles." Biology ofreproduction 31(2): 324-331.

10.Schneider, M. (2013)."Adolescence as a vulnerable period to alter rodent behavior." Celland tissue research 354(1):99-106.

11.Spear, L. P. (2007). "Thedeveloping brain and adolescent-typical behavior patterns: An evolutionaryapproach."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and the developing brain:Integrating brain and prevention science: 9-30.

12.Steinberg, L. and E. S. Scott(2003). "Less guilty by reason of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immaturity,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juvenile death penalty." AmericanPsychologist 58(12): 1009.

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青春期為什麼愛作死|大象公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