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吊死鬼,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自殺上吊而死的鬼。它們的模樣有點嚇人一點也不可愛——披頭散髮,面目蒼白,眼睛突出,嘴裡吐著一條血紅色的長舌頭。在《子不語》、《夷堅志》、《耳食錄》等古典書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經典故事。大致都是說自殺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氣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們要解除痛苦就要尋找替身,因此民間常常有吊死鬼尋找替身的故事。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吊死鬼,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自殺上吊而死的鬼。它們的模樣有點嚇人一點也不可愛——披頭散髮,面目蒼白,眼睛突出,嘴裡吐著一條血紅色的長舌頭。在《子不語》、《夷堅志》、《耳食錄》等古典書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經典故事。大致都是說自殺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氣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們要解除痛苦就要尋找替身,因此民間常常有吊死鬼尋找替身的故事。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宅鬼,是一類盤踞在住宅房裡的異類,他們往往會通過惡作劇的鬧鬼手段,迫使人們不敢在他們佔據的房子里居住,從而把房子變成它們的地盤。慣用的手段有:飛碗飛碟子,讓東西移位或丟失,或讓你走路摔跟頭,更有甚者,將你的頭髮剃光(俗稱鬼剃頭),或者在你睡覺時壓在你身上(俗稱鬼壓床)。是不是又討厭又恐怖?!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吊死鬼,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自殺上吊而死的鬼。它們的模樣有點嚇人一點也不可愛——披頭散髮,面目蒼白,眼睛突出,嘴裡吐著一條血紅色的長舌頭。在《子不語》、《夷堅志》、《耳食錄》等古典書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經典故事。大致都是說自殺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氣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們要解除痛苦就要尋找替身,因此民間常常有吊死鬼尋找替身的故事。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宅鬼,是一類盤踞在住宅房裡的異類,他們往往會通過惡作劇的鬧鬼手段,迫使人們不敢在他們佔據的房子里居住,從而把房子變成它們的地盤。慣用的手段有:飛碗飛碟子,讓東西移位或丟失,或讓你走路摔跟頭,更有甚者,將你的頭髮剃光(俗稱鬼剃頭),或者在你睡覺時壓在你身上(俗稱鬼壓床)。是不是又討厭又恐怖?!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厲鬼,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凶惡的鬼,生前有怨恨,死時怨氣太重、無法轉生,便會化做厲鬼。這類鬼的復仇之心非常強烈,通過讓人做噩夢、傳播疾病來達到復仇的目的。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厲鬼的厲害之處是還可以化為其他鬼類的模樣,如猙獰鬼、吊死鬼等形狀。據說,厲鬼要在陰司路等著自己的仇人下來,才轉生。或直接進行報復,或得法師超度,只有怨氣消失才能轉生。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吊死鬼,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自殺上吊而死的鬼。它們的模樣有點嚇人一點也不可愛——披頭散髮,面目蒼白,眼睛突出,嘴裡吐著一條血紅色的長舌頭。在《子不語》、《夷堅志》、《耳食錄》等古典書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經典故事。大致都是說自殺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氣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們要解除痛苦就要尋找替身,因此民間常常有吊死鬼尋找替身的故事。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宅鬼,是一類盤踞在住宅房裡的異類,他們往往會通過惡作劇的鬧鬼手段,迫使人們不敢在他們佔據的房子里居住,從而把房子變成它們的地盤。慣用的手段有:飛碗飛碟子,讓東西移位或丟失,或讓你走路摔跟頭,更有甚者,將你的頭髮剃光(俗稱鬼剃頭),或者在你睡覺時壓在你身上(俗稱鬼壓床)。是不是又討厭又恐怖?!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厲鬼,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凶惡的鬼,生前有怨恨,死時怨氣太重、無法轉生,便會化做厲鬼。這類鬼的復仇之心非常強烈,通過讓人做噩夢、傳播疾病來達到復仇的目的。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厲鬼的厲害之處是還可以化為其他鬼類的模樣,如猙獰鬼、吊死鬼等形狀。據說,厲鬼要在陰司路等著自己的仇人下來,才轉生。或直接進行報復,或得法師超度,只有怨氣消失才能轉生。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痴鬼,這類鬼的種類很多,主要是指痴迷於一人或一物的鬼,比方說有痴迷於情的痴情鬼,有痴迷於酒色財氣的吝嗇鬼、濫賭鬼、大煙鬼、風流鬼,也有痴迷於琴棋書畫的高雅鬼,之所以把他們統稱為痴鬼,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特徵,痴迷於一物,甚至忘記自己是鬼的事情。《聊齋志異》裡有一棋鬼,因為愛下棋而耽誤轉生的故事。

此外,十二類常見鬼還有受了冤屈而無法申訴的冤死鬼、客死異鄉的“孤魂野鬼”、傳染瘟疫的疫鬼、在水中力大無窮的水鬼、老實本分的冥鬼、能讓人原地兜圈(俗稱鬼打牆)走不出墓地的墓鬼、頂著一般人三個頭那麼大的腦袋晃悠的大頭鬼

當然,中華鬼文化中遠遠不止這十二類常見的鬼,還有很多其他的鬼。像小兒鬼專門在小孩子床頭吵鬧,而無頭鬼是死後身體不完整的人所化,一般想要人幫助尋找缺失的身體部位,還有永遠一副急匆匆的樣子準備投胎的投胎鬼等等,足足有百來種。

鬼怪何其多,在“鬼節”這一天,膽小的還是儘量晚上早早睡下,不要出門瞎晃悠哦。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吊死鬼,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自殺上吊而死的鬼。它們的模樣有點嚇人一點也不可愛——披頭散髮,面目蒼白,眼睛突出,嘴裡吐著一條血紅色的長舌頭。在《子不語》、《夷堅志》、《耳食錄》等古典書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經典故事。大致都是說自殺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氣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們要解除痛苦就要尋找替身,因此民間常常有吊死鬼尋找替身的故事。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宅鬼,是一類盤踞在住宅房裡的異類,他們往往會通過惡作劇的鬧鬼手段,迫使人們不敢在他們佔據的房子里居住,從而把房子變成它們的地盤。慣用的手段有:飛碗飛碟子,讓東西移位或丟失,或讓你走路摔跟頭,更有甚者,將你的頭髮剃光(俗稱鬼剃頭),或者在你睡覺時壓在你身上(俗稱鬼壓床)。是不是又討厭又恐怖?!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厲鬼,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凶惡的鬼,生前有怨恨,死時怨氣太重、無法轉生,便會化做厲鬼。這類鬼的復仇之心非常強烈,通過讓人做噩夢、傳播疾病來達到復仇的目的。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厲鬼的厲害之處是還可以化為其他鬼類的模樣,如猙獰鬼、吊死鬼等形狀。據說,厲鬼要在陰司路等著自己的仇人下來,才轉生。或直接進行報復,或得法師超度,只有怨氣消失才能轉生。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痴鬼,這類鬼的種類很多,主要是指痴迷於一人或一物的鬼,比方說有痴迷於情的痴情鬼,有痴迷於酒色財氣的吝嗇鬼、濫賭鬼、大煙鬼、風流鬼,也有痴迷於琴棋書畫的高雅鬼,之所以把他們統稱為痴鬼,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特徵,痴迷於一物,甚至忘記自己是鬼的事情。《聊齋志異》裡有一棋鬼,因為愛下棋而耽誤轉生的故事。

此外,十二類常見鬼還有受了冤屈而無法申訴的冤死鬼、客死異鄉的“孤魂野鬼”、傳染瘟疫的疫鬼、在水中力大無窮的水鬼、老實本分的冥鬼、能讓人原地兜圈(俗稱鬼打牆)走不出墓地的墓鬼、頂著一般人三個頭那麼大的腦袋晃悠的大頭鬼

當然,中華鬼文化中遠遠不止這十二類常見的鬼,還有很多其他的鬼。像小兒鬼專門在小孩子床頭吵鬧,而無頭鬼是死後身體不完整的人所化,一般想要人幫助尋找缺失的身體部位,還有永遠一副急匆匆的樣子準備投胎的投胎鬼等等,足足有百來種。

鬼怪何其多,在“鬼節”這一天,膽小的還是儘量晚上早早睡下,不要出門瞎晃悠哦。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4

國外的“鬼節”,已不是最初的模樣

中元節在我國其實已經被邊緣化了,相比祭祖它遠沒有清明那麼鄭重其事,相比鬼怪它還不如外來的洋節那麼熱鬧。而相反由我們華夏傳入日本的盂蘭盆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本日本的盂蘭盆節也跟我國一樣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在卻已經是家庭團圓、閤家歡樂的節日。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吊死鬼,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自殺上吊而死的鬼。它們的模樣有點嚇人一點也不可愛——披頭散髮,面目蒼白,眼睛突出,嘴裡吐著一條血紅色的長舌頭。在《子不語》、《夷堅志》、《耳食錄》等古典書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經典故事。大致都是說自殺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氣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們要解除痛苦就要尋找替身,因此民間常常有吊死鬼尋找替身的故事。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宅鬼,是一類盤踞在住宅房裡的異類,他們往往會通過惡作劇的鬧鬼手段,迫使人們不敢在他們佔據的房子里居住,從而把房子變成它們的地盤。慣用的手段有:飛碗飛碟子,讓東西移位或丟失,或讓你走路摔跟頭,更有甚者,將你的頭髮剃光(俗稱鬼剃頭),或者在你睡覺時壓在你身上(俗稱鬼壓床)。是不是又討厭又恐怖?!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厲鬼,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凶惡的鬼,生前有怨恨,死時怨氣太重、無法轉生,便會化做厲鬼。這類鬼的復仇之心非常強烈,通過讓人做噩夢、傳播疾病來達到復仇的目的。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厲鬼的厲害之處是還可以化為其他鬼類的模樣,如猙獰鬼、吊死鬼等形狀。據說,厲鬼要在陰司路等著自己的仇人下來,才轉生。或直接進行報復,或得法師超度,只有怨氣消失才能轉生。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痴鬼,這類鬼的種類很多,主要是指痴迷於一人或一物的鬼,比方說有痴迷於情的痴情鬼,有痴迷於酒色財氣的吝嗇鬼、濫賭鬼、大煙鬼、風流鬼,也有痴迷於琴棋書畫的高雅鬼,之所以把他們統稱為痴鬼,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特徵,痴迷於一物,甚至忘記自己是鬼的事情。《聊齋志異》裡有一棋鬼,因為愛下棋而耽誤轉生的故事。

此外,十二類常見鬼還有受了冤屈而無法申訴的冤死鬼、客死異鄉的“孤魂野鬼”、傳染瘟疫的疫鬼、在水中力大無窮的水鬼、老實本分的冥鬼、能讓人原地兜圈(俗稱鬼打牆)走不出墓地的墓鬼、頂著一般人三個頭那麼大的腦袋晃悠的大頭鬼

當然,中華鬼文化中遠遠不止這十二類常見的鬼,還有很多其他的鬼。像小兒鬼專門在小孩子床頭吵鬧,而無頭鬼是死後身體不完整的人所化,一般想要人幫助尋找缺失的身體部位,還有永遠一副急匆匆的樣子準備投胎的投胎鬼等等,足足有百來種。

鬼怪何其多,在“鬼節”這一天,膽小的還是儘量晚上早早睡下,不要出門瞎晃悠哦。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4

國外的“鬼節”,已不是最初的模樣

中元節在我國其實已經被邊緣化了,相比祭祖它遠沒有清明那麼鄭重其事,相比鬼怪它還不如外來的洋節那麼熱鬧。而相反由我們華夏傳入日本的盂蘭盆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本日本的盂蘭盆節也跟我國一樣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在卻已經是家庭團圓、閤家歡樂的節日。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會放假7-15天,外出工作的人們會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在日本,一般是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會把臺下觀眾席的第一排椅子空出來,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但是因為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常遭到周圍居民的投訴和警方警告。加上歌臺上還常出現一些愛說黃色笑話的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臺產生誤解。

而有西方“鬼節”之稱的萬聖節,是傳說西方人認為10月31日的晚上,鬼魂出席,殭屍來襲,是亡魂鬼怪聚會的日子,他們會在這一天回到生前生活的地方,在活著的人身上尋找生靈,藉此再生。只是相比中國的“鬼節”,西方的萬聖節早已經成為小朋友以及成年人歡樂的日子。在萬聖節,他們會裝扮成幽靈、吸血鬼、巫婆、喪屍、蝙蝠等西方的鬼怪模樣,歡樂地吃著糖果過節。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吊死鬼,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自殺上吊而死的鬼。它們的模樣有點嚇人一點也不可愛——披頭散髮,面目蒼白,眼睛突出,嘴裡吐著一條血紅色的長舌頭。在《子不語》、《夷堅志》、《耳食錄》等古典書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經典故事。大致都是說自殺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氣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們要解除痛苦就要尋找替身,因此民間常常有吊死鬼尋找替身的故事。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宅鬼,是一類盤踞在住宅房裡的異類,他們往往會通過惡作劇的鬧鬼手段,迫使人們不敢在他們佔據的房子里居住,從而把房子變成它們的地盤。慣用的手段有:飛碗飛碟子,讓東西移位或丟失,或讓你走路摔跟頭,更有甚者,將你的頭髮剃光(俗稱鬼剃頭),或者在你睡覺時壓在你身上(俗稱鬼壓床)。是不是又討厭又恐怖?!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厲鬼,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凶惡的鬼,生前有怨恨,死時怨氣太重、無法轉生,便會化做厲鬼。這類鬼的復仇之心非常強烈,通過讓人做噩夢、傳播疾病來達到復仇的目的。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厲鬼的厲害之處是還可以化為其他鬼類的模樣,如猙獰鬼、吊死鬼等形狀。據說,厲鬼要在陰司路等著自己的仇人下來,才轉生。或直接進行報復,或得法師超度,只有怨氣消失才能轉生。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痴鬼,這類鬼的種類很多,主要是指痴迷於一人或一物的鬼,比方說有痴迷於情的痴情鬼,有痴迷於酒色財氣的吝嗇鬼、濫賭鬼、大煙鬼、風流鬼,也有痴迷於琴棋書畫的高雅鬼,之所以把他們統稱為痴鬼,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特徵,痴迷於一物,甚至忘記自己是鬼的事情。《聊齋志異》裡有一棋鬼,因為愛下棋而耽誤轉生的故事。

此外,十二類常見鬼還有受了冤屈而無法申訴的冤死鬼、客死異鄉的“孤魂野鬼”、傳染瘟疫的疫鬼、在水中力大無窮的水鬼、老實本分的冥鬼、能讓人原地兜圈(俗稱鬼打牆)走不出墓地的墓鬼、頂著一般人三個頭那麼大的腦袋晃悠的大頭鬼

當然,中華鬼文化中遠遠不止這十二類常見的鬼,還有很多其他的鬼。像小兒鬼專門在小孩子床頭吵鬧,而無頭鬼是死後身體不完整的人所化,一般想要人幫助尋找缺失的身體部位,還有永遠一副急匆匆的樣子準備投胎的投胎鬼等等,足足有百來種。

鬼怪何其多,在“鬼節”這一天,膽小的還是儘量晚上早早睡下,不要出門瞎晃悠哦。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4

國外的“鬼節”,已不是最初的模樣

中元節在我國其實已經被邊緣化了,相比祭祖它遠沒有清明那麼鄭重其事,相比鬼怪它還不如外來的洋節那麼熱鬧。而相反由我們華夏傳入日本的盂蘭盆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本日本的盂蘭盆節也跟我國一樣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在卻已經是家庭團圓、閤家歡樂的節日。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會放假7-15天,外出工作的人們會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在日本,一般是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會把臺下觀眾席的第一排椅子空出來,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但是因為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常遭到周圍居民的投訴和警方警告。加上歌臺上還常出現一些愛說黃色笑話的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臺產生誤解。

而有西方“鬼節”之稱的萬聖節,是傳說西方人認為10月31日的晚上,鬼魂出席,殭屍來襲,是亡魂鬼怪聚會的日子,他們會在這一天回到生前生活的地方,在活著的人身上尋找生靈,藉此再生。只是相比中國的“鬼節”,西方的萬聖節早已經成為小朋友以及成年人歡樂的日子。在萬聖節,他們會裝扮成幽靈、吸血鬼、巫婆、喪屍、蝙蝠等西方的鬼怪模樣,歡樂地吃著糖果過節。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可見,隨著時代更迭,各國的“鬼節”都或多或少的發生了變化,遠離了當初創立節日的初衷,其中的好壞也只能見仁見智了。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吊死鬼,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自殺上吊而死的鬼。它們的模樣有點嚇人一點也不可愛——披頭散髮,面目蒼白,眼睛突出,嘴裡吐著一條血紅色的長舌頭。在《子不語》、《夷堅志》、《耳食錄》等古典書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經典故事。大致都是說自殺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氣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們要解除痛苦就要尋找替身,因此民間常常有吊死鬼尋找替身的故事。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宅鬼,是一類盤踞在住宅房裡的異類,他們往往會通過惡作劇的鬧鬼手段,迫使人們不敢在他們佔據的房子里居住,從而把房子變成它們的地盤。慣用的手段有:飛碗飛碟子,讓東西移位或丟失,或讓你走路摔跟頭,更有甚者,將你的頭髮剃光(俗稱鬼剃頭),或者在你睡覺時壓在你身上(俗稱鬼壓床)。是不是又討厭又恐怖?!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厲鬼,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凶惡的鬼,生前有怨恨,死時怨氣太重、無法轉生,便會化做厲鬼。這類鬼的復仇之心非常強烈,通過讓人做噩夢、傳播疾病來達到復仇的目的。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厲鬼的厲害之處是還可以化為其他鬼類的模樣,如猙獰鬼、吊死鬼等形狀。據說,厲鬼要在陰司路等著自己的仇人下來,才轉生。或直接進行報復,或得法師超度,只有怨氣消失才能轉生。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痴鬼,這類鬼的種類很多,主要是指痴迷於一人或一物的鬼,比方說有痴迷於情的痴情鬼,有痴迷於酒色財氣的吝嗇鬼、濫賭鬼、大煙鬼、風流鬼,也有痴迷於琴棋書畫的高雅鬼,之所以把他們統稱為痴鬼,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特徵,痴迷於一物,甚至忘記自己是鬼的事情。《聊齋志異》裡有一棋鬼,因為愛下棋而耽誤轉生的故事。

此外,十二類常見鬼還有受了冤屈而無法申訴的冤死鬼、客死異鄉的“孤魂野鬼”、傳染瘟疫的疫鬼、在水中力大無窮的水鬼、老實本分的冥鬼、能讓人原地兜圈(俗稱鬼打牆)走不出墓地的墓鬼、頂著一般人三個頭那麼大的腦袋晃悠的大頭鬼

當然,中華鬼文化中遠遠不止這十二類常見的鬼,還有很多其他的鬼。像小兒鬼專門在小孩子床頭吵鬧,而無頭鬼是死後身體不完整的人所化,一般想要人幫助尋找缺失的身體部位,還有永遠一副急匆匆的樣子準備投胎的投胎鬼等等,足足有百來種。

鬼怪何其多,在“鬼節”這一天,膽小的還是儘量晚上早早睡下,不要出門瞎晃悠哦。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4

國外的“鬼節”,已不是最初的模樣

中元節在我國其實已經被邊緣化了,相比祭祖它遠沒有清明那麼鄭重其事,相比鬼怪它還不如外來的洋節那麼熱鬧。而相反由我們華夏傳入日本的盂蘭盆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本日本的盂蘭盆節也跟我國一樣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在卻已經是家庭團圓、閤家歡樂的節日。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會放假7-15天,外出工作的人們會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在日本,一般是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會把臺下觀眾席的第一排椅子空出來,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但是因為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常遭到周圍居民的投訴和警方警告。加上歌臺上還常出現一些愛說黃色笑話的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臺產生誤解。

而有西方“鬼節”之稱的萬聖節,是傳說西方人認為10月31日的晚上,鬼魂出席,殭屍來襲,是亡魂鬼怪聚會的日子,他們會在這一天回到生前生活的地方,在活著的人身上尋找生靈,藉此再生。只是相比中國的“鬼節”,西方的萬聖節早已經成為小朋友以及成年人歡樂的日子。在萬聖節,他們會裝扮成幽靈、吸血鬼、巫婆、喪屍、蝙蝠等西方的鬼怪模樣,歡樂地吃著糖果過節。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可見,隨著時代更迭,各國的“鬼節”都或多或少的發生了變化,遠離了當初創立節日的初衷,其中的好壞也只能見仁見智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5

對待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生活中總免不了關於鬼神的爭論,有信奉鬼神之說者,也有無神論者。那麼對於鬼神,我們應該抱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呢?

在《論語·先進》第十一里面,孔子和季路有這樣一段對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問:“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季路問孔子鬼神之事,孔子回答:“沒有辦法服侍活人,怎麼有辦法服侍死人?沒有了解生的道理,怎麼會了解死的道理?”

同時在《論語·雍也》裡孔子回答樊遲問題的時候,說了一句千古名言:“敬鬼神而遠之”。這表明了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尊敬鬼神,但不迷信鬼神。

放在現在來說,就是不要藉由鬼神的功能性去利用祖先,比如通過獻上很多貢品,錢財,來求得自己升官發財,消災避禍,這是不現實的。與其祈求鬼神來改變現實的生活狀況,不如意識到做人的責任,更好地活在當下。

"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傳說,人在死後會變成鬼魂,悠遊於天地之間。所以,每年的農曆七月,被專門開闢給鬼魂過節,稱之為“鬼月”。而農曆七月十五,則是七月這個鬼月的高峰,被稱為“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也是四大冥界重要節日(另三個為三月三、清明、寒衣節)之一。

據說,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而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

“閻王”、“地獄”、“鬼怪”,讓這個傳統節日充滿了神祕色彩。那麼,中元節真的是“鬼節”嗎?為什麼這個節日有好幾個別稱?“鬼節”裡,都會有哪些“鬼”在人間亂竄呢?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1

傳承與孝道,才是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可能是出於對鬼魂的忌憚,人們對七月半這個節日,談論更多的是鬼月裡如何出行、生活等禁忌,而忽略了節日背後真正的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節日是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古人慶賀豐收、酬謝大地以及神靈庇佑的節日。每當有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可見,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而非“鬼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地官所管為地府。又因為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舜帝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渡遊魂野鬼,稱“中元普渡”。

然而在“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徵用。佛教中的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

這個節日起源於民間故事《目蓮救母》。據佛教《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蓮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後,利用神力看見了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不勝悲哀。於是送飯給母親吃,沒想到飯還沒送到母親口中,就化為火焰。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目蓮無計可施,跪求於佛祖,佛祖感念其孝心可嘉,便說:“你母生前罪孽太深,以你一人之力無法化解,必須仰賴十方僧眾,在七月十五日,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共同祭祀,供養十方鬼靈,超渡眾餓鬼,才能解救你母的危難。”於是目蓮依佛祖旨意行事,蓮母最終脫離鬼道,升入天堂。

佛祖有鑑於此,就推而廣之,要求此後的佛門弟子都要盡心行孝,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以上兩個有關節日的起源來看,中元節孝祭祖先、普渡孤魂野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孝道”、“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蓮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可說是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傳承與孝道是中元節必須要放在心上的。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2

中元節怎麼又從敬祖盡孝變成了

“七月半,鬼亂竄”?

這可能又需要引出一則傳說了。

據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

傳說歸傳說,沿著歷史的脈絡,還是可以一探中元節演變鬼節的究竟。

先來看看鬼的概念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據說,在商朝之前人們開始有了善惡的概念,繼而衍生出了鬼怪。那時候的人們認為,為人們做了好事的成了神,大奸大惡的人成了鬼。一直到現在,人們經常說“你心裡有鬼”,就是做了壞事的意思。

到了商朝,人們開始把鬼與先人、宗廟、祭祀等等懷念祖先連接到了一起。連國家大事、土地收成都要向先祖的鬼魂請示,每逢有事不論大小,先要祭祖。

再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給予“鬼”人物性格,鬼開始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從《山海經》到《搜神記》再到《聊齋志異》達到了以“鬼”為主要表達方式的高潮。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聊齋圖說》

也是在春秋時代,常提及一句話,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放到了國家大事的層面。

到了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盛行,“鬼”的種類就開始變得繁多,比如我們經常說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都是在魏晉時期走紅,一直延續到現代。也就是從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開始,梁武帝把道教的“盂蘭盆節”與民間祭祀先祖融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了下來,此後歷代的帝王、臣民都會在這一天供佛濟度苦厄眾生。

後世中元節逐漸走偏,偏重於說鬼,大概和一些文學作品有關。

北齊時的《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樑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這些著書言說使得民間俗信,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著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戶戶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而人們祭祀的鬼並不專為祖先親人,也包括了孤魂野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3

中元節,都有些什麼鬼?

鬼,子虛烏有,還是無處不在?

在人類矇昧時期,鬼是對生命的一種延伸。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在我國,關於鬼的傳說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且貫穿了整個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民俗和道教佛教的說法,鬼節這一天是有“鬼”的。傳說在“鬼節”這一天的子夜時分,無數鬼魂湧到陽間來過節,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那“百鬼夜行”都是哪些鬼?這些鬼到底是長輩口中嚇人恐怖的模樣,還是如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里美豔動人的樣子,亦或是像黃百鳴所飾演的《開心鬼》那般精靈可愛的?根據記載,中國亡靈的圖書《百鬼錄》,百鬼中有十二類常見鬼。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排名第一的就是殭屍,這算是民間傳說中最為常見的鬼怪代表了,又名跳屍。在中華民間傳說中,特指人類死後,屍體因為陰氣過重而變異成的鬼怪。它們的形象,一般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雙手向前橫著伸直展開,指甲發黑尖銳,有四顆銳利的獠牙,用雙腿不停跳躍,除了頭部和四肢,身子其他部位難以運動。

傳說中,它們懼怕陽光,日間躲在棺木、洞穴之類潮溼陰暗的地方,入夜後出沒。它們毫無人性,以爪為武器,以咬頸來吸血,人們只要被它們吸血或抓傷就會被傳染屍毒,最終死亡成為另一隻殭屍。

隨著近代影視劇的設想,殭屍被賦予了超自然力量,比如力大無窮、刀槍不入、抗腐化等,甚至會使用武器和武功。最具有代表的形象為林正英扮演的殭屍系列。

與殭屍相似存在的外國怪物,有吸血鬼、喪屍等。有一句話說“西洋產喪屍,中華有殭屍。”雖然都是活死人,西方的喪裡喪氣淨瞎咧咧,除了大腦沒啥追求;殭屍就顯得活蹦亂跳精神爽朗多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吊死鬼,也是最為常見的一類。顧名思義,就是自殺上吊而死的鬼。它們的模樣有點嚇人一點也不可愛——披頭散髮,面目蒼白,眼睛突出,嘴裡吐著一條血紅色的長舌頭。在《子不語》、《夷堅志》、《耳食錄》等古典書籍中都有吊死鬼的經典故事。大致都是說自殺的人每七天就要用同樣的方式自殺一次,而吊死鬼是上吊而死,怨氣最重,因而痛苦最深!它們要解除痛苦就要尋找替身,因此民間常常有吊死鬼尋找替身的故事。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宅鬼,是一類盤踞在住宅房裡的異類,他們往往會通過惡作劇的鬧鬼手段,迫使人們不敢在他們佔據的房子里居住,從而把房子變成它們的地盤。慣用的手段有:飛碗飛碟子,讓東西移位或丟失,或讓你走路摔跟頭,更有甚者,將你的頭髮剃光(俗稱鬼剃頭),或者在你睡覺時壓在你身上(俗稱鬼壓床)。是不是又討厭又恐怖?!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厲鬼,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非常凶惡的鬼,生前有怨恨,死時怨氣太重、無法轉生,便會化做厲鬼。這類鬼的復仇之心非常強烈,通過讓人做噩夢、傳播疾病來達到復仇的目的。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厲鬼的厲害之處是還可以化為其他鬼類的模樣,如猙獰鬼、吊死鬼等形狀。據說,厲鬼要在陰司路等著自己的仇人下來,才轉生。或直接進行報復,或得法師超度,只有怨氣消失才能轉生。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痴鬼,這類鬼的種類很多,主要是指痴迷於一人或一物的鬼,比方說有痴迷於情的痴情鬼,有痴迷於酒色財氣的吝嗇鬼、濫賭鬼、大煙鬼、風流鬼,也有痴迷於琴棋書畫的高雅鬼,之所以把他們統稱為痴鬼,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特徵,痴迷於一物,甚至忘記自己是鬼的事情。《聊齋志異》裡有一棋鬼,因為愛下棋而耽誤轉生的故事。

此外,十二類常見鬼還有受了冤屈而無法申訴的冤死鬼、客死異鄉的“孤魂野鬼”、傳染瘟疫的疫鬼、在水中力大無窮的水鬼、老實本分的冥鬼、能讓人原地兜圈(俗稱鬼打牆)走不出墓地的墓鬼、頂著一般人三個頭那麼大的腦袋晃悠的大頭鬼

當然,中華鬼文化中遠遠不止這十二類常見的鬼,還有很多其他的鬼。像小兒鬼專門在小孩子床頭吵鬧,而無頭鬼是死後身體不完整的人所化,一般想要人幫助尋找缺失的身體部位,還有永遠一副急匆匆的樣子準備投胎的投胎鬼等等,足足有百來種。

鬼怪何其多,在“鬼節”這一天,膽小的還是儘量晚上早早睡下,不要出門瞎晃悠哦。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4

國外的“鬼節”,已不是最初的模樣

中元節在我國其實已經被邊緣化了,相比祭祖它遠沒有清明那麼鄭重其事,相比鬼怪它還不如外來的洋節那麼熱鬧。而相反由我們華夏傳入日本的盂蘭盆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本日本的盂蘭盆節也跟我國一樣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在卻已經是家庭團圓、閤家歡樂的節日。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會放假7-15天,外出工作的人們會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在日本,一般是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會把臺下觀眾席的第一排椅子空出來,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但是因為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常遭到周圍居民的投訴和警方警告。加上歌臺上還常出現一些愛說黃色笑話的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臺產生誤解。

而有西方“鬼節”之稱的萬聖節,是傳說西方人認為10月31日的晚上,鬼魂出席,殭屍來襲,是亡魂鬼怪聚會的日子,他們會在這一天回到生前生活的地方,在活著的人身上尋找生靈,藉此再生。只是相比中國的“鬼節”,西方的萬聖節早已經成為小朋友以及成年人歡樂的日子。在萬聖節,他們會裝扮成幽靈、吸血鬼、巫婆、喪屍、蝙蝠等西方的鬼怪模樣,歡樂地吃著糖果過節。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可見,隨著時代更迭,各國的“鬼節”都或多或少的發生了變化,遠離了當初創立節日的初衷,其中的好壞也只能見仁見智了。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05

對待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生活中總免不了關於鬼神的爭論,有信奉鬼神之說者,也有無神論者。那麼對於鬼神,我們應該抱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呢?

在《論語·先進》第十一里面,孔子和季路有這樣一段對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問:“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是季路問孔子鬼神之事,孔子回答:“沒有辦法服侍活人,怎麼有辦法服侍死人?沒有了解生的道理,怎麼會了解死的道理?”

同時在《論語·雍也》裡孔子回答樊遲問題的時候,說了一句千古名言:“敬鬼神而遠之”。這表明了孔子對鬼神的態度,尊敬鬼神,但不迷信鬼神。

放在現在來說,就是不要藉由鬼神的功能性去利用祖先,比如通過獻上很多貢品,錢財,來求得自己升官發財,消災避禍,這是不現實的。與其祈求鬼神來改變現實的生活狀況,不如意識到做人的責任,更好地活在當下。

七月半鬼亂竄?中元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回到中元節,其實它就是一個表達感恩、表達孝道的節日。《韓詩外傳》道“鬼者,歸也”。鬼是生命的迴歸,但並不是終結。與其說怕鬼,不如說是尊敬它,只有跳脫對鬼魂的偏見,才能真正理解傳統文化中中元節敬祖、盡孝、博愛的內涵。


撰文 堇鈺

編輯 Ivy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