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條天規,越早領悟越受益

道德經 國學 文化 佛教 國學論壇 2019-07-04

《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短短五千字,卻字字珠璣,充滿人生大智慧。下面這十條《道德經》中講的天規,越早領悟越受益。

一,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道德經.十三章》

我們得到榮耀的時候,就會異常驚喜;受到侮辱的時候,又會驚恐萬狀。為什麼我們的心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呢?根本原因就是太執著這個“我”了,太想著自己了。如果能夠達到“無我”的境界,忘掉自己,那一切榮辱得失自然就不會太在意了,這就是古人追求的修養境界——寵辱不驚。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三十三章》

別人身上的毛病缺點,我們往往看得很清楚,可自己身上的毛病,卻很難察覺。所以說,能夠知道、瞭解別人,頂多算是個聰明人;能夠清楚瞭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內心,那才算是真正的智慧。

《道德經》:十條天規,越早領悟越受益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八章》

很多人都以“上善若水”作為人生座右銘,就是希望自己的德行能和水一樣,能夠滋養萬物,卻柔弱處下,從不居功,從來不與萬物爭鬥,這種仁愛謙卑、無慾無求、甘居人下的品德,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

四,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二十三章》

再大的風,也刮不了一個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狂風暴雨,來勢雖然迅猛,看似要壓倒一切,但都不會長久。天地興風作雨都不能長久,何況是人呢?所以如果我們看到惡人為非作歹,卻逍遙自在,也不必義憤填膺,不必怨天尤人,他一定不會長久的。

《道德經》:十條天規,越早領悟越受益

五,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道德經.三十八章》

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切順其自然,不會沽名釣譽,不會追求形式上的“德”,更不會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有德。越是沒有德的人,就越願意表現有德,就越重視形式上的“德”,總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德。

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五十八章》

不只是禍福,還有陰陽、善惡、正反等等,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不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是辯證法的智慧。所以古人經常說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我們能看清楚這一點,在為人處世當中,就可以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了。

《道德經》:十條天規,越早領悟越受益

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四十二章》

這個“道”是什麼?用佛教的話講就比較簡單,就是自性,萬事萬物都是一個自性,都是由這個自性變現而來的。這個“二”指的是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後,又產生了各種新的事物,進而衍生出了萬事萬物。為什麼不說“二生四”而說“二生三”呢?因為這裡的“三”不是代表具體數字,而是指事物衍生的過程。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容易從錯綜複雜的事物中,看清其中的規律和本質,就不會被世間萬象所迷惑。

八,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經.四十三章》

最高的教化,不是言教,而是身教,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大眾。對人、對事、對自然萬物,不去幹預,不去指手畫腳,一切順其自然,這樣的無為相對於擅自妄為來說,更有益。這個道理,大家都能體會,但很少有人能夠做到。

《道德經》:十條天規,越早領悟越受益

九,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道德經.四十四章》

人要是過分貪求虛名,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結果會得不償失;人要是過度積斂財富,必然會遭受更重的損失,最後變得一無所有。所以人要學會知足而樂,要懂得滿足,懂得適可而止,這樣才能長久。

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德經.四十八章》

學習知識和體悟大道不同。學習知識,是向外去求,用的是加法,知識就會一天比一天多;修行呢,用的則是減法,是向內心去求,人的私慾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內心越來越清淨。那修行就不用學習了嗎?當然也要學習,但學習只是手段,知識只是工具,該放下時還要學會放下,不要成為修行路上的障礙。

本文由頭條號國學論壇原創發佈,感恩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