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2018年河南各高中清華北大錄取人數統計表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看到鄲城一高我們驚呆了,一個縣高竟然以37名清華北大的成績位列第二,成為與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齊名的高考工廠,更成為平民學子追夢的地方。在這樣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裡,一高將近一半的學生都能上一本,堪稱傳奇。

鄲城縣是一個什麼地方?

在河南,有很多城市是在鐵路線上的,過去有京廣線、隴海線、京九線,後來又有了高鐵,但是鄲城不在任何一條鐵路線上。

有一些城市是在高速公路沿線上。像廣東,可能任何一個縣都通了高速公路,但是河南鄲城卻沒有。

從鄭州到鄲城最近、最方便的方式是這樣的:

航海路上機場高速。

東南行駛17公里,進入京港澳高速。

向南行駛20公里,進入商登高速。

向東行駛21公里,進入機西高速。

東南行駛63公里,進入永登高速。

向東行駛26公里,進入大廣高速。

向南行駛31公里,進入商周高速。

向東行駛15公里,在淮陽站下高速。

鄲城是全省為數不多的、周口市唯一一個不通高速的縣城,但鄲城卻是河南人口最多的縣城之一。

從任何一個角度說,這個地方都是人不傑、地不靈,這個地方,是怎麼崛起了這麼厲害的高中呢?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學生說:

要想人前顯貴,您必定人後受罪

先來看看知乎上鄲城一高的學子對學校學習生活的體驗吧:

我在高三,就讀於新校區,先看一下我們的作息表吧

.作息時間&課外活動(僅供參考)

5:30 寢室亮燈起床

5:45 到班早讀

7:00 早讀結束 早飯(20~25分鐘)

7:20 早飯結束,進班後繼續讀書

7:40 各班宣誓

7:50~8:30 第一節課

8:40~9:20 第二節課

9:30~10:10 第三節課

10:10~10:30 大課間讀書,讀書期間全體起立,不允許學生外出

10:30~10:40 下課

10:40~11:20 自習課

11:20~12:00 第四節課 午飯(20~25分鐘)

12:20~13:50 午休(班內,不允許回寢)

13:50~14:10 午休下課

14:10~14:50 第一節課

15:00~15:40 第二節課

15:50~16:30 第三節課

16:40~17:30 自習課 晚飯(20~25分鐘)

17:50 進班自習

18:10~19:00 第一節晚自習

19:10~20:00 第二節晚自習

20:10~21:00 第三節晚自習

21:10~22:00 第四節晚自習 普通班放學

22:00~22:20 重點班晚自習 放學

作息時間大體上是這個樣,根據年級不同,可能稍有變動。

一天學習將近16個小時,其餘時間吃飯睡覺。

來自:知乎;作者:青煙

週一週三週五

進班後分別是物理化學生物規範練

18:40收卷

18:50~20:40兩節正課

之後20分鐘加餐時間

21:00~22:00自習然後放學

週二週四就沒有課了

分別是理綜英語,數學語文測試

週六晚上到週日下午是周練

週日晚上四節自習分析試卷

除此之外每天還有各種加強卷是讓你抽時間做的

我們沒有法定假期只有每個月休息兩天

這裡的老師也是盡職盡責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備課教課評卷,

他們也沒有假期即使是待產女教師也會堅持到最後才離校,

並且生完孩子會盡快回校,

這種精神是該給他們發個敬業福的,

沒有什麼特別的體驗就是累,

還有就是感動。

來自:知乎;作者:刀俎魚肉

正是嚴格的作息規定和學習氛圍,讓很多學渣也沾染上了學霸的特質,開始變得愛學習了。

在一高大環境的浸染下,我也是艱苦過一段時間的。我把每一分鐘都安排好,拼到三餐總時間(包括上下樓的時間,去得早不排隊)不超過40min,午餐時一邊嚼著米飯,一邊想著數學題,回寢室時一邊走路,一邊揹著古詩文。

可是有誰知道,我們為此付出了多少?

有誰知道白天沒有時間,沒有地點發洩,晚上躲在被窩裡的我們蒙著頭默默的啜泣?

有誰知道我們在付出了很多努力後,不進反退的挫敗感是多麼刺痛我們的心?

有誰知道我們付出了那麼多努力,依舊會受到老師的批評?

有誰知道,嚴格的時間管理,我們一點點的小舉動都會讓我們為此付出代價?

有誰知道,我們為了我們的夢想,我們所失去的,我們所承受的?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其實,我們是習慣了......

習慣了早上在天黑黑的時候顧不得洗臉刷牙迅速衝出宿舍。

習慣了一路狂跑到跑操地點到位只用5分鐘的神速。

習慣了早讀下課最後幾個走進餐廳。

習慣了買飯等候時不忘用功, 吃飯時的狼吞虎嚥(現今進入大學真是明白那時速度是多快,在這裡至今沒發現誰比得上我得吃飯速度)

習慣了每天看著倒計時在上自習時,看著表分秒必爭的狀態。

習慣了不再屬於高三人的課間,不再是聊天天地,做的只是弄懂自己不會的東西。

習慣了課間追著老師問題的畫面。

習慣了那種害怕考試,卻時刻期待,用心準備著每一次的到來。

習慣了表面上對成績單漠不關心,但還是把成績單看了一遍又一遍,與自己心中的目標對照著。

習慣了每月放假2天,晚上黑著天回到溫暖的家,早上天不太亮就得準備好沒晾乾的衣服再次啟程,回到追尋夢想的地方。

習慣了這種辛苦的他們,離開後這樣說:

在鄲城一高就讀的體驗,用一個字來說就是:苦!

沒辦法,鄲城一高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不能吃苦,沒有吃苦的心理準備,那千萬別報鄲城一高,你會受不了的。我不是開玩笑。你看著鄲城一高每年成績光鮮亮麗,你不知道後面多少人受苦遭罪。

說真的,在鄲城一高,如果你能利用好這個學校的資源,你肯定能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苦是苦,但能苦出來回報,你就是贏家。

我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到一高,班主任真的負責,同學們真的友善。只要你努力,他就是造夢工廠,不努力在哪裡都會是爐渣,愛抱怨的人去哪裡都不會成才。對於我這種河南的農村孩子來說,遇見一高是最大的幸運。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這片土地:

人們從骨子裡把“奮鬥”當做安身立命之本

誠如此言,對這片豫皖交界的中原大地來說,時至如今,農家子弟改變自己命運的途徑大多還是考學、參軍、外出打工等,雖滿身錦衣,心裡卻一把辛酸。路遙寫的那個“平凡的世界”,多少年了還在這裡延展。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許多年來,女排的主攻手朱婷只是當地無數農民子弟中的普通一個。她的老鄉馬豔麗,1986年考入周口體校排球隊,成為她的學姐,畢業做了8年體育運動員後,因傷病而華麗轉身,成為國際知名的模特和服裝設計師,她所經歷的,也是一個由醜小鴨變白天鵝的頑強拼搏過程。

仍以朱婷和馬豔麗藉以“晉身”的周口體校為例,該校建校40多年,已培養兩個世界冠軍、兩個世界亞軍、3個亞洲冠軍、98個全國冠軍和680個全省冠軍,每年在校生都在300人以上。

這些學生大多來自周口各縣區的農家,其中鄲城的生源比例較大一些,其原因,很多情況下和朱婷的都一樣,“家庭無力供養上學”,能吃苦,相信有一技之長就有人生的出路

而隨著馬豔麗、朱婷和其他體育明星的成功,更多的鄲城孩子也開始羨慕、效仿她們,近幾年湧現出報考體校的熱潮。

每個地方都有推崇本地名人或傑出人物的傾向,鄲城100多萬人口,一多半的人面朝黃土背朝天,自然也把那些鳳毛麟角的英雄人物當作時時掛在嘴邊的驕傲。

這種津津樂道的背後,有著對“梅花香自苦寒來”、“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等傳統價值觀的深度認同,世世代代生存的掙扎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骨子裡把“奮鬥”當做安身立命之本

所以,若說誰最能成為鄲城形象的代言人,我想這樣的人選將不僅僅包括大美女馬豔麗、人氣女王朱婷、“泥人張”張振福等,很多時候,鄲城人會說,我們更出彩的“牛人”還在後面呢,因為這裡的每一個農家子弟都想擺脫“窮名”和“苦命”。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鄲城一高的“力量”:

民間和官方一起飆

鄲城人才輩出,不是偶然現象,按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中所說,它是他們所站立的“大地的力量”的表現。

鄲城的“力量”表現在哪裡?教育,以及崇文重教的民間傳統。

對教育,民間和官方一起飆,這似乎成了鄲城縣的一大特色。每年,該縣確定三到四件教育方面的實事列入全縣重點工程,由縣長、縣委書記親自過問。

近三年來,全縣用於教育的財政投入均佔當年財政支出的30%以上,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該縣父母官大概也意識到了教育是民生工程,因而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越是貧困縣,越要優先抓教育。一個貧困家庭如果能夠培養出一名大學生,基本上就挖掉了這個貧困家庭的窮根子”

這話說的是實情:考上大學,走出去,改變的是命運,同時也改變家庭的實際收入狀況,可以讓父母和兄弟姐妹過上好日子。我們每一個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孩子,哪一個不是這樣?即如朱婷功成名就,她首先想的就是把父母從鄉村接到縣城,在那裡給他們買套新房子。

這種前後鮮明的對照在鄲城很普遍,大家都堅信“教育脫貧”這個理兒。所以,在這個地方,到處都分佈著“大學生村”,劉小集、於寨、信寨……最為知名的是李小樓村,10年來,這個僅有1300人的小村子共走出了138名大學生,近1/3進了一本名校。每年,整個鄲城走出去的大學生總人數大概是8000名左右。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一個網友說:“在沒有其他任何發展優勢的鄲城縣,能在教育上出一個造福老百姓的‘高考工廠’,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造就這種奇蹟的,是鄲城人的“一條槓”精神(堅持不懈),但更多的是無盡的辛酸和沉重的付出。在鄲城一高的校園裡,到處張掛的橫幅、條幅是醒目一景,其中一幅標著“成績來自實幹”幾個大字,已在教學樓前掛了七八年。它們華麗、張揚、鏗鏘甚至殘酷、恐怖,但無一例外都意簡言賅,直指問題的核心:

“傳道授業”,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偷懶;既然要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中拼,那就要拼個刺刀見紅。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鄲城一高的學生是被逼出來的嗎?


紐約時報曾這樣描述毛坦廠中學所在的城鎮,說:“這是一座偏僻的單一產業城鎮,出產的都是應試機器,就像其他一些專門生產襪子和聖誕飾品的中國鄉鎮一樣心無旁騖。”

對於高考工廠,圍城之外的人對此評價基本上都持批判態度。

現在有些人指責超級高中打破了高中教育的平衡,其實所謂平衡,就是一種利益格局。原來是鄭汴洛這些城市把持的北大、清華入門磚,現在被鄲城一高奪走了一些。

鄲城一高吸引的外地生源,通常來源另外一些窮困的縣市,所以,他們和鄲城一高的本縣生源一樣,都是同一個階層的:小縣城的中低等收入家庭,以及農村條件稍好的家庭。

鄲城一高的學生都是被逼出來的?真相就是這麼狠!一定轉給孩子看


人民日報曾經刊發了一篇有關鄲城一高的報道,叫《鄲城農家娃,上大學的多》,這篇文章給出的數據是:這個縣每年考上大學的孩子中,農村學生佔60%以上。

另外一個數字更驚人:鄲城縣每年高考的學生達12000人,這是什麼概念?20年前參加高考的全縣考生不過2000人而已。在這20年,每年的高考生竟然增加了10000個!

除了一部分外地生源外,毫無疑問,鄲城縣窮人家孩子,上高中的更多了,上大學的更多了,上名校的也更多了。

祕密就在這裡。

這是窮人孩子之間的聯合。換一個角度說,這何嘗不是反抗呢?

我曾與一位考上北大的老鄉交流:鄲城一高崛起的祕密是什麼?他回答,就兩個字:吃苦。

2000年左右,對應試教育的批判以及對素質教育的呼喚,讓一些高中放鬆了,而鄲城一高在這個時候就慢慢崛起了。

你能不能換一個思維,不要再陷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二分法中,重新看待這樣一個問題:這是全省小城青年最後一個逆襲機會,他們只有用力抓住,才能改變命運。

看到這裡,關於鄲城一中的學生是被逼出來的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不言自明,你心中的答案又是什麼?請留言告訴學習哥吧。

聲 明 本文內容來源:張豐讀書、鍵指財經,知乎,由初中生學習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 文章內容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