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天然溶洞發現野生弓魚 傳說能游上蒼山'

"


"


大理天然溶洞發現野生弓魚 傳說能游上蒼山

人工授精



"


大理天然溶洞發現野生弓魚 傳說能游上蒼山

人工授精



大理天然溶洞發現野生弓魚 傳說能游上蒼山


溶洞中游出的野生弓魚 大理裂腹魚從標準到變大的多個樣本(從右至左)

“大理滿江新區,一個叫漢邑的小村莊,天然溶洞裡發現野生弓魚,你們快去看看!” 7月的一個週末,這通讀者來電,引發了本報記者的好奇心,立刻奔赴洱海,開始了尋找野生弓魚的探祕之旅。

弓魚檔案

弓魚,亦稱“工魚”,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洱海中特有的著名土著魚類。自古以來,深得文人墨客盛讚。侯允清纂《鄧川州志》記載:大理“惟工魚為多,其色如銀,狹長如鰷,無鱗少骨,味鮮美,產洱海中”。《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中也記述:弓魚“出洱海,如鰷而鱗細,長不盈尺”。因其肉多脂肥厚,入口即化,明代四川籍學者楊升庵品嚐後推崇備至,稱之為“魚魁”。清代學者師範曾為之吟下“內腹含瓊膏,圓脊媚春酒”的詩句。洱海周圍的白族鄉親則將其讚美為“洱海花”。

弓魚體形不大,體長180~285毫米。頭小,嘴略尖。身體側扁或略側扁,背緣隆起,腹部滾圓。背部及側部細鱗,胸部及前腹面裸露無鱗。全身銀白閃亮,背部泛青光。每條約二至四兩重,因其能以嘴銜尾跳躍出水面、形象如弓而得名。其肉質嫩軟而細膩可口,且籽多刺少苦膽小,味道特鮮美,可謂鮮、香、甜俱全。

弓魚喜歡逆水上游,而且還決不回頭,遊不上去時就弓著腰把自己射向前面,以至於能沿著蒼山十八溪游上蒼山頂。弓魚喜歡在靜水中覓食,食物以浮游生物為主。產卵時要求流水環境,沿溪流逆流而上,洄游產卵。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由於洱海引入外來品種與大理弓魚之間的競爭激烈,同時山溪小河築堰引水,大部分產卵場遭到破壞,致使其數量銳減,已瀕臨滅絕,成為瀕危物種,1988年被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曾與洱海相連的晉湖有弓魚

一個陰雨的早晨,記者來到大理經濟開發區滿江辦事處晉湖村委會漢邑村,在漢邑村本主廟天然溶洞出水口,清澈透明的泉水中有一群魚兒。聽到人聲響動,魚兒馬上躲回洞中。出水口外面連著一潭清水,下游8個村委會的飲用水都從這裡引出。“這就是野生的弓魚,今天天陰,出來的魚少,天晴的時候,能有四五百條,整個潭面上都漂滿了魚兒。” 晉湖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袁加壽說。

大理經濟開發區滿江辦事處晉湖村委會所在地,100多年前曾經有一個長5公里、寬3公里的天然湖泊,當地人稱它為“晉湖”。晉湖的水系和洱海相通,湖底礦物質豐富,盛產“草煤”,就是泥炭,是炭化的泥層,老百姓撈起來當煤燒。晉湖水體溫熱,冬天湖面煙霧瀰漫,蔚為壯觀,是當地著名的美景。

“村裡老一輩的人都說,晉湖魚比洱海魚還要好吃。過去洱海里的弓魚多,晉湖裡主要產黃殼鯉魚。現在湖面水位下落,已經呈溼地狀態。方圓四五公里範圍內,還有5個地下水位浸出點,其中規模較大的出水點有3個。” 袁加壽說,“現在還能看到遠古時代地殼變動留下的痕跡,阻斷洱海和晉湖的山上,有大量的螺螄殼和貝殼。如今晉湖的水和洱海已經不連通,地下出水先從溼地裡流出來,併入白塔河,再流入洱海。”他還說, “我們小時候,熱天經常來這個潭子邊上玩,就常常見到溶洞裡有弓魚游出來。那個時候,潭子裡的魚很多,有弓魚,也有黃殼鯉魚,村民們自由捕食。後來,弓魚慢慢變少了。”

1988年後洱海再沒見到大理裂腹魚

“民間俗稱的‘弓魚’,學名叫做‘裂腹魚’。洱海土著魚類中,有4種裂腹魚:大理裂腹魚、雲南裂腹魚、光脣裂腹魚和灰裂腹魚。因這幾種裂腹魚跳動時,身子彎起來,就像一把弓,自古以來,老百姓都統稱它們為‘弓魚’。解放後,才有了完整的分類定名。大理裂腹魚僅洱海中獨有。”已從事弓魚研究數十年的大理州漁業工作站高級農藝師孟志榮介紹說,“裂腹魚主要分佈在以喜馬拉雅為中心,向四周發射的河流中。橫斷山中段的瀾滄江、金沙江,都是裂腹魚的分佈區域。裂腹魚喜歡‘搶水’,逆流而上。過去,洱海水與瀾滄江是直接相通的,分佈在瀾滄江中游的光脣裂腹魚,從西洱河洄游到洱海。後來,西洱河下游修電站築大壩,阻斷了瀾滄江與洱海的洄游通道,瀾滄江中游的光脣裂腹魚再也不能洄游洱海。”

“裂腹魚喜歡在水質好、流動的水體中生存,主要分佈在洱海入湖河口或入湖河流的流動水體裡。洱海上游入湖河流彌苴河裡的雲南裂腹魚和光脣裂腹魚,就是逆流而上,在海西海水庫下游溝渠產卵。漁業部門已在彌苴河建立了下山口電站保護區,保護野生的雲南裂腹魚和光脣裂腹魚。”孟志榮說。

“過去,晉湖水系與洱海是相通的,我們曾經在晉湖水系上游的三哨水庫採集到野生裂腹魚的標本,就是修水庫之前就游過去的。漢邑村發現的野生裂腹魚,也是當時直接從洱海游過去的。近幾十年來,由於晉湖水量大量減少,水系與洱海斷流,野生裂腹魚不能再游回洱海,保存在了天然溶洞出水口。1980年代,我們在那裡提取到了雲南裂腹魚和光脣裂腹魚的樣本。近兩年,又提取到了光脣裂腹魚的樣本。以前保護不好,電魚的人去捕魚,數量少。現在保護得很好,數量越來越多。”孟志榮說。

“瀾滄江上游支流、發源於永平金光寺木蓮花山的黑水河,是光脣裂腹魚的集中分佈區域,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深潭可以炸起上百條魚。光脣裂腹魚洄游的時候,很高的坎都跳得過去。後來修了電站,阻斷了洄游通道,數量減少。目前,全長14.8公里的黑水河已被列為光脣裂腹魚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孟志榮說。

“我們最後一次在洱海里採集到標準的大理裂腹魚標本,是1984年4月,頭小、眼大、嘴尖,下頜骨薄,銀灰色魚身,身子細長,4~5條的重量約一市斤,魚身的長短與筷子相仿。當時在洱源西湖也採集到了標準的大理裂腹魚樣本。1984年採集到的大理裂腹魚樣本最多。後來,我們在雙廊採集到的大理裂腹魚樣本,嘴脣不變,個體卻變大了很多。1988年以後,洱海里再也沒有采集到大理裂腹魚樣本。”孟志榮說。

人工繁殖,大規模放養金沙江

“古老的品種生存競爭能力弱於新來品種,保護的意義,在於物種基因的保存,讓保護品種在局部範圍內的數量有所增加。2001年,漁業部門在鶴慶建立了裂腹魚保護基地,從洱海周圍水系引入光脣裂腹魚、雲南裂腹魚,從金沙江引入短鬚裂腹魚、小裂腹魚、細鱗裂腹魚、長絲裂腹魚,通過引種、馴化,實現了人工繁殖、生態放養。繁育出來的小苗,養到兩三寸,每年幾萬尾放回天然水體。目前,大規模的放養,主要是在金沙江。去年龍開口放養土著魚14萬尾,魯地拉放養土著魚41萬尾。放養的土著魚類中,以短鬚裂腹魚數量最多。將來,引種的土著魚有了魚苗,也可放回洱海。”孟志榮說。

“幾年前,政府看到弓魚能繁衍,引進了不同品種的幾條魚,互不干擾,生存得很好。” 漢邑村老年協會原會長、76歲的村民尹自祿說,“這個潭子,現在白天晚上都有專人看守,政府發工資。村民都很樸實,每逢趕廟會的時候,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這裡,也沒有人捕魚。現在潭子裡的魚又多起來了,已經有4個品種以上。”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或推薦給朋友

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塔上雲南(ID:tsyn2018)

內容來源:雲南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