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籌三年:更精準、更技術的行業中堅力量

輕鬆籌三年:更精準、更技術的行業中堅力量

據相關數據顯示, 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3.8億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接近2.4億。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增至4.8億,佔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全球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如此眾多的人口數量和嚴重老齡化趨勢,無疑是對社會健康保障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2014年9月正式成立的輕鬆籌,就是這樣一位「嚐鮮者」。歷經三年的發展,輕鬆籌在2017年迎來了重要升級,從一個社交眾籌平臺轉型為全民健康保障平臺,並同步引入了區塊鏈技術。

過去的輕鬆籌: 始於社交眾籌

無論是同學重病、還是地方遭遇自然災害,亦或是給山區兒童捐贈,在傳統的社會救助中,往往都是大眾被通知後「訓練有素」的加入捐助,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快速聚集資金,但無法確保按需捐贈,或者受捐物太多,無處安置,亦或所捐非所需。如果只有熱情,捐助更像是一種「運動」。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人們擁有了獨特的愛心奉獻形式。輕鬆籌在發起時,就緊扣移動互聯網的強社交關係,陸續上線了農產品眾籌「嚐鮮預售」、夢想眾籌「夢想清單」以及大病眾籌「微愛通道」等業務板塊,種類繁多,成為非常火爆的眾籌陣地。

尤其是在大病眾籌中,輕鬆籌打破了過去「英雄式的救助運動」,讓需求者可以針對某個具體項目或特定事件發起眾籌需求,參與者可以做出迴應。這樣,通過信息、資源精確地匹配、公開,讓英雄行為成為普遍行為,是一種更加平等的,更具親和力的救助。據瞭解,在不到三年時間中,輕鬆籌的註冊用戶已超過1.6億人次,籌款項目超200萬個,支持次數超3.7億,成為了行業的領軍者。

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正在改造傳統領域的思維。雖然有資料顯示,國內60萬家公益組織,懂得運用互聯網的不超過10%,但互聯網的信息共享行讓它與公益有著天然的關係,藉助網絡傳播,通過技術提高效能,並非是時代倒逼,而是順勢而為。無論在政策或行動上,傳統公益已經開始行動——2016年年初,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輕鬆籌成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輕鬆籌微基金;2016年9月1日新慈善法實施,輕鬆籌成民政部指定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輕鬆籌也已與幾十家公益組織簽訂了合作協議,截至2017年6月30日,合作基金會共發起342個項目,共計募捐金額3017萬元,累計捐贈達108.7萬人次。

現在的輕鬆籌:聚焦全民健康 讓公益成為最後一道防線

建立伊始的快速成長,並沒有讓輕鬆籌停止思考。在2017年8月,輕鬆籌對外宣佈從一個社交眾籌平臺轉型為全民健康保障平臺。說起轉型原因,輕鬆籌聯合創始人兼CEO楊胤分享道,「在成長過程中,輕鬆籌發現大眾對醫療救助的需求非常急迫,用戶量也日益增多,這成為了我們轉型聚焦全民健康領域的一個先導因素。」轉型後的輕鬆籌聚焦在健康領域,建立起層層防護的健康保障「體系」,這套體系的特點在於,將公益打造成了最後一道防線。

具體來說,在不得不求助於公眾之前,用戶可以在「輕鬆e保」購買保險產品。輕鬆e保將不同維度的健康和意外風險納入保障範圍,提供不同等級的醫療保障需求,有了保險,人們一旦得病也不會有很大的金錢負擔。

但保險也不是一個人人都能負擔的起的方式。於是輕鬆籌又建立了「互助模式」,設立了第二層保障「輕鬆互助」。互助跟保險不一樣,保險是由一個服務商提供相對的服務,互助是所有的參與者承諾共同來建立起保障。用戶可在健康時預存10元加入互助,成為互助會員,如有會員生病,則其他會員在互助金中均攤醫療費,幫助生病的用戶渡過難關。這種模式對於所有參與者提供幫扶作用,屬於事先的防護。

只有在事先的防護體系都不能解決的時候,人們才需走到公益的體系裡去,首先是「微愛大病救助」。將社交的強關係運用到大病籌款中,輕鬆籌為求助者提供高效、透明、便捷的籌款渠道。要尋求幫助的大病患者,可通過輕鬆籌APP發起大病求助項目。此外,輕鬆籌還與眾多公益機構合作,在「輕鬆公益」版塊中接入大病慈善募捐項目,藉助平臺流量解決大病貧困家庭的急迫需求,做好與政府、公益組織疾病應急救助的銜接。截至2017年7月,全國共有147萬個患病家庭通過輕鬆籌解決了醫療費等問題。

仔細去看這四個產品會發現,這四層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沒病的時候防患於未然,有保險和互助基金,有病時啟動互助,再深一層可以發起眾籌集合大眾之力,可以說是一個多層次的健康保障體系。

轉型區塊鏈技術服務商 打造安全、透明的慈善環境

在中國,想做慈善的人很多,但不少慈善組織的公開度、透明度或者說還有匹配度和精確度卻始終難以做好。

公益行業的透明在過去存在很多信息透明的邏輯矛盾。

信息披露是有成本的,還需要保護捐贈人的隱私,甚至一些公益組織認為,涉及組織核心競爭力的信息也不宜對外披露。

因此,公益組織在向不同對象披露信息時,需要把握不同的邊界,掌握不同的度。對於一些小的公益單元而言,由於需要披露的信息有限,因此,披露的內容更細,而對於一些大的公益組織而言,如果需要披露到每一分錢的使用,披露的成本會非常大,實際上這是在浪費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慈善資源。

矛盾的是,信息不透明又會導致慈善事業中的不信任,甚至腐敗現象,讓公益受阻或變質。

區塊鏈作為一種具有不可篡改特性的數字賬簿,它的公開、透明等特性與公益有著天然的耦合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種技術所能發揮的價值,儘管有一些企業聲稱要引入區塊鏈技術,但依然困難重重。

輕鬆籌「陽光鏈」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公益聯盟鏈,也是區塊鏈技術在國內公益領域的首個真實應用。相較其他,陽光鏈也成為了首個聯盟多家基金會和醫院的公益聯盟鏈,力求解決公益痛點。

今年7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中華少年慈善救助基金會、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以及互聯網眾籌平臺「輕鬆籌」,共同啟動了「陽光公益聯盟鏈」。

輕鬆籌三年:更精準、更技術的行業中堅力量

自此,輕鬆籌也將開放區塊鏈接口給各合作伙伴,讓越來越多的公益單元連接到整個區塊鏈當中。展望未來,在一條完整的公益區塊鏈上,可能會具備包括醫院、學校、法院、公安、保險、銀行、支付等等公益基本組織之外的角色,上傳他們手中擁有的包括身份證明、看病記錄、審判決定、賬戶信息等等,有助於推動公益事業日趨公開透明的各類數字憑證,幫助捐助人儘可能掌握捐助環節中的資料信息,做到真正信息對稱。

「技術+」早已不是新概念,創新已經是輕鬆籌的常態。

除了研發「區塊鏈」,輕鬆籌在大數據、AI領域也有所行動。例如,以往平均每天可以完成100多個項目的審核,自2017年「智愛」系統上線後,技術和人力的雙軌審核形成了很好的互補,每天項目審核數量可增加至2000至3000個左右,審核成本由之前200元下降到了60元左右。目前,中國數據體系的建立還不夠完善,筆者相信在今後,公益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寫在最後:

2014年~2017年,輕鬆籌走過了自己的三年之路,業務端由「廣」到「精」,聚焦國民健康領域搭建起多層防護;行業中褪去了「互聯網+公益」的標籤,轉型為區塊鏈技術的服務商,通過技術研發並與公益單元合作,盤活了傳統公益,讓捐助者、受助者,基金會、醫院等眾多公益單元,都具備了平等參與公益的機會。縱觀輕鬆籌的發展,從未止步於「此時此刻」,期待它的下一個三年。

李安嶙,互聯網觀察者、國內頂尖的FinTech金融大V、著名專欄作者,以稀缺的觀點與高層對話聞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