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宣德爐造型薈萃——蚰龍耳爐鑑賞

瓷器 康熙 明朝 言寺語言的修行 2019-06-26
明清兩代宣德爐造型薈萃——蚰龍耳爐鑑賞

明嘉靖 蚰龍耳爐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

爐窄口,頸略束,腹鼓凸,矮圈足,近底處外飛,足牆甚薄,器身微扁,但整體挺拔秀麗,為典型明代鑄爐風格。一對蚰龍雙耳置於身側,側視之,出如根莖,入如楊柳,粗細有度,精巧別緻。腹中與口沿器壁等厚,器底多用銅,重量集中於下部,壓手感重。爐通體蠟茶色,原皮完整,實屬難得,底泛雪花金斑,皮色妙不可言。底中開框,刻「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款字淺而清晰,筆意十足,可見於嘉靖本朝瓷器。

重:1303g

明清兩代宣德爐造型薈萃——蚰龍耳爐鑑賞

清早期 蚰龍耳爐

「康熙六十年制」六字楷書款

爐平口直頸,口沿較薄,蚰龍雙耳平肩直出,堅實有力,垂腹梨形,腹下收緊,出外撇矮圈足,圈足內削斜式,中心開框,刻「康熙六十年制」六字楷書款,筆劃方正,拙氣十足,形如同時期瓷器款識。爐銅質精密,壓手感重,重量集中在下部,輕叩口沿,有金石之聲不絕於耳。

重:1392g

明清兩代宣德爐造型薈萃——蚰龍耳爐鑑賞

明嘉靖萬曆 蚰龍耳爐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

爐口沿薄,頸部短,且近於直頸,微弧後直出垂腹,爐身整體呈梨形,蚰龍雙耳出頸位置幾近口沿,平肩挺括,壯碩有力,側視雙耳,粗細有致,收腹處韌如楊柳。器底中心開框,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撇捺舒展,筆意十足,爐通體紅斑綠鏽,宛如青綠山水,妙不可言。爐明後期,不晚於萬曆一朝,爐身具明代鑄爐偏扁的特徵,但較明晚期略挺拔,蚰龍雙耳出頸位置高,時代較早。圈足外撇淺薄,器底加厚,重量集中於下部,器底做法及款識特徵均為明代後期制式。

重:1678g

明清兩代宣德爐造型薈萃——蚰龍耳爐鑑賞

清雍正 蚰龍耳爐

「甘家置造」四字篆書款

此爐為清雍正一朝銅爐之標準器。爐平口,略收頸,鼓腹,下承以內削斜式圈足, 足牆肥厚。一對蚰龍雙耳置於爐身兩側,正視,挺括有力,側觀,粗細有致,雙耳連腹處,呈倒三角型,煞是別緻。

爐通體熟棠梨色,閃雪花金斑,色澤瑩潤,寶氣內涵,銅質精密,壓手感重, 輕叩口沿,則金石之聲不絕於耳。外底開框,有「甘家置造」四字篆書刻款,款識 極具金石之風,字口斜切,精工細琢。據《帝京景物略》記,明代嘉靖隆慶兩朝鑄 爐佳者,有北鑄、蘇鑄、南鑄,南鑄即為甘家,而此款為後世寄託款。

重:626g

明清兩代宣德爐造型薈萃——蚰龍耳爐鑑賞

清中期 蚰龍耳爐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

爐平口微侈,束頸,垂腹,下順外撇矮圈足,蚰龍雙耳線條圓滑,聳肩微弧, 比例諧美,器壁底至口沿等厚,工藝特殊。爐通體紅皮,泛豬肝紅色,原皮完整, 殊為難得,觸手滑膩,如處女肌膚,光澤瑩潤,皮入器口,直至內頸,內底黑漆, 制式極高,應為官家鑄造之佳器。器底開框,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筆意十足,為沈度小楷。

重:1848g

明清兩代宣德爐造型薈萃——蚰龍耳爐鑑賞

清早期 蚰龍耳爐

連座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

爐平口微侈,束頸,垂腹,下順勢出微撇圈足。對稱而置蚰龍雙耳,出頸處渾圓粗壯,轉折處緊窄挺括,收腹處纖長有力,通體線條流暢,器身中正圓潤。爐通體紅皮,保存完好,近觀可見金星點點,綠鏽斑斑,皮色妙不可言。器身內外打磨,此工藝多見於底鑄「宣德年制」四字篆書款爐,如此爐般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而內外打磨者少,款識俊朗有力,筆意十足,堪配佳爐。此類口徑之蚰龍耳爐,尚存原座者少,座與爐渾然一色。

重(爐):790 g重(座): 338 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