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晩期 衝耳橘囊三足爐

橘囊爐為花式造型爐中的雋品,圖譜中亦有記載,傳世數量並不多。

此爐整體鑄成十二瓣橘囊形,線條流暢,過渡自然,成型周正。雙衝耳稍外傾,耳洞下平上彎,呈扁半圓狀。脣口外侈,凹頸。胎體較薄,內膛麻子地。器身蟹殻青皮色,保存完整。爐底「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地深字深,結體較大,字面剔刻痕跡尤見,非滾圓之鑄款特徵,筆畫轉折頓挫有力。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晩期 衝耳花式三足爐

晚明時期,文人極大程度地參與到藝術創作中來。他們喜用自然花卉之形入器物造型,新奇獨特。沉香、紫檀、黃花梨、象牙等方物皆被製作成各式花形文玩小物,如筆筒、花插等,成為時代風尚。

拍品造型出奇,以六瓣花苞為形,為晚明產物,時代風格鮮明。衝耳寬扁,耳洞城門孔狀,脣口外侈,束頸,器壁斜直而下,出垂鼓腹,漸收出平底,六瓣肥厚的花瓣由爐底向上包裹。花瓣間出戟相隔,其中三個順勢為淺足。內膛麻子地,蟹殻青皮色深沉內斂。爐底刻「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風格樸拙,運刀痕跡尤現。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晩期 衝耳如意三足爐

明清銅爐裝飾,見爐身刻如意紋,或耳、足作如意狀,爐身直接鑄成如意形狀者十分罕見,乃巧思。

雙扁衝耳斜直向上,脣口外侈,頸微凹,頸、肩一道陰刻弦紋。器腹挺闊,鑄成三朵如意狀,線條在圓潤、硬朗間變換嫻熟,過渡自然。爐底中央開圓框,內鐫刻「宣德年制」小篆書款,不多見,筆畫細,字風具金石味。爐身可見星星綠鏽,與古銅色相映成趣,古意自來。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晩期 索耳四方鬲式爐

此爐式當為《宣德彝器圖譜》卷九所載「索陶耳三足分襠小鬲爐」變體,易圓為方,三足增至四足,此式組合方式在傳世器物中並不多見,但整器搭配合宜,精神倍加。且索耳爐少見口徑三寸之內的小器,可賞可玩,頗為難得。

平口折沿,雙索耳沖天直立,挺俏俊朗。直頸深凹,腹足四分。觀器底,線條收放自如,鑄造精道。觀內膛,麻子地,是為晚明鑄爐工藝特徵。器身原慄殻皮色可見,局部覆著古銅鏽,古意斑駁,沉著內斂。爐底中央開框,內鑄「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結體小,留白多,鑄字淺,字風樸拙。

此爐小器大樣,可愛質樸中見沉穩,貌如古陶,氣韻獨具。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晩期 龍紋四方盞式爐

傳世明清宣銅爐中,方爐數量較少。爐身四方盞式,器壁斜直,敞口。爐身兩側出方耳,上下兩端陰刻如意雲頭紋。底部出淺臺,承四象首足,運刀簡括卻刻畫寫實,大象額頭寬闊,大耳後翻,眉眼細長,鋒牙斜出,卷鼻為器足。器壁正反兩面對稱鑄刻團龍戲珠紋,陰刻表現五官、爪趾、鱗片等細節。怒目圓睜,雙角後揚,怒髪衝冠,如意大鼻,四肢伸張,爪趾踦張,其特徵可與明代嘉靖、萬曆朝瓷器相比對,以證年代。內膛麻子地,是為晚明鑄爐工藝所現。爐身綠鏽斑駁,古意盎然。爐底中央開框,鐫鑄「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地淺字淺,字面圓潤,字風朴茂。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中期 蚰耳簋式爐

整器各部分比例與《宣德彝器圖譜》中記載的「蚰龍耳彝爐」十分相近。器身勢高,乃明中期蚰耳爐典型特徵。口沿薄而內傾,微侈,凹頸,圓鼓腹下垂,入手沉墜,重量集中於下半部。圈足外撇,起臺線。雙蚰耳起自頸部,收於腹鼓處。耳朵較小,勢收,由上至下呈現粗、細、粗的變化。內膛麻子地,見跳刀痕。外壁燒斑皮色,交融流淌,光怪陸離,有行雲流水之勢,藝術效果直追犀皮漆,妙不可言。爐底款識形式特殊少見,浮雕雙龍紋,中央開框小而方正,內鑄「內壇郊社」楷書款,結體扁方,筆畫細。可比較同時期掐絲琺琅的署款方式(參見《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琺琅器編1——元明掐絲琺琅》,頁64,圖8),是為時代風貌。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晩期 蚰耳簋式爐

此爐時代風格鮮明,爐體較扁,口沿窄平,見內傾,口緣銳利,微外侈。稍束頸,垂鼓腹。圈足外壁微撇,底端起臺線。頸、腹間塑雙蚰耳,洗練精神,由上至下,呈現粗、細、粗的變化。蚰耳上端平而挺闊,下彎流暢。此爐口薄壁厚,重心明顯集中於下半部,極為沉重壓手,可見銅質精煉。內膛麻子地,旋紋清晰。爐身鱔魚黃皮色均勻完整,歷經百年養護得法,更顯沉穩雅緻。爐底開框較大,內鐫刻「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款識體量大,筆畫較粗,結體長方,與嘉靖朝瓷器款識可較,蒼勁粗放。

此爐各方面皆具晚明鑄爐顯著特徵,是一件斷代清晰的標準器,又形、色上乘,頗為難得。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晩期 押經爐

押經一器,重在耳朵的精神及力度。按耳形制,常見四式:圓耳、圓耳帶凹、圓耳帶環、方耳。圓耳帶凹者傳世極少,拍品極為一例,可堪珍賞。

爐身較扁,脣口薄而微侈,頸部微收,鼓腹下垂,漸收出平底,底承三乳足。爐身兩側置鋬耳,上平下收,圓潤委婉,轉角處有一小凹,靈動活潑,耳孔小而圓。整體重量集中於器身下部,銅質精良,壓手感極強。慄殻皮色保存較完整,沉穆淡雅。觀內膛,滿布細密的放射性跳刀痕和旋紋,皆為晚明特徵。爐底開框工整,鐫刻「玉堂清玩」篆書款,金石味濃。

此爐氣韻文雅而不失莊重,把玩供養皆宜。時代風格強烈,為明代晚期押經爐傑作。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清早期 連環押經爐

整器秀雅,爐身、腿足較明代有拉高趨勢,但處理得當,比例合宜,氣韻雋美,乃爐譜所載經典爐式高腳押經者,《宣爐小志》又稱其為「琴爐」。

押經一器,重在耳朵的精神及力度。按耳形制,常見四式:圓耳、圓耳帶凹、圓耳帶環、方耳,其中圓耳帶凹、圓耳帶環者傳世最少,為藏家所重。脣口外侈,凹頸極短,以致《宣爐小志》對其的描述為「素身、無頸」,斜下出垂鼓腹,緩收出底,承三乳足,高而外撇。爐身兩側塑連環圓鋬耳,上肥下瘦,彎曲勢收,穿以圓環,更顯靈動可愛。細觀,銅環內側、爐身有支釘痕,可知最初鑄造完成時,銅環固定於器身,非直接懸掛於鋬耳,是為當時的鑄造工藝。內膛修磨,旋紋隱現。口薄壁厚,重量集中在下半部,體量小而重量不減,銅質必縝密精煉。爐身慄殻皮色,靜穆雅緻,盈亮光潤。爐底鑄「大明宣德年制」沈度體楷書款,字正工精,標準有度,字風沉穩有力而兼具秀美,地子乾淨平整。

爐體適中,氣韻秀雅,處處彰顯著鑄造工藝的精湛。每個細節的呈現,都要求制蠟膜時就要精益求精,一絲不怠。終成佳器,保存完整,乃押經爐中妙品。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末清初 鬲式爐

此爐傳承有緒,先後為趙沆年(趙李卿)、王世襄所藏,皆為其銘心之物,精養得法,皮色妙麗。爐體碩大渾厚,實屬罕見,為王老舊藏四十具爐中體量、重量之首,非同凡響。

王世襄一生經眼銅爐數量不乏,最終入囊者僅四十餘具,皆取捨難當,盡心揀選。十年浩劫,全部被抄,歸還時丟失約三分之一,且爐座盡失,唯此鬲爐紫檀座無恙。后王老將去而覆還之身外之物整理編輯成冊,於2007年正式出版,名《自珍集》。書中收錄銅爐三十具,此大鬲爐亦在其列。又知此爐原為趙沆年(趙李卿)先生所藏,1950年初,趙先生選藏爐十具贈與王世襄,並反覆叮嚀:「各爐乃多年性情所寄,皆銘心之物,幸善護持勿失。」「李卿丈所賜十爐,皆其銘心之作,而對此鬲更視為重器」。由此可見,王老對此大鬲爐更是珍惜倍至,堪為心頭之物,睹物思人,告慰前輩。

爐體碩大渾厚,實屬罕見,氣韻沉靜肅穆,乃文人逸品。寬平口沿起線,凹頸雙弦,精準平直,是為細工。扁鼓腹豐腴柔美,緩收出弧底,下承三柱足,足底飛邊並露原銅色,光澤熠熠,銅質精純,入手沉墜。爐身蠟茶皮色,黃中見赤,色澤統一,光潤凝膩。內膛素裡,打磨光滑平整。爐底「玉堂清玩」篆書款,結體方正,規矩有度,乃與爐身一體失蠟法鑄就,鑄後又精修而成。舊配明制紫檀木座,不惜工本,乃整塊紫檀料整挖而成,與三足嚴絲合縫。包漿厚潤,保存完好,極為不易。

此爐先後於2003年、2010年委託中國嘉德、北京匡時進行拍賣,成交價分別119.9萬元、616萬元,七年間價格翻漲至五倍多。在2003年中國嘉德上拍的21件王氏藏爐中,此爐為三件百萬級爐之一;在2010年北京匡時上拍的20具中,成交價位列第五,為王世襄舊藏宣銅爐、甚或銅爐收藏圈中名副其實的明星器。

王世襄(1914.5.25至2009.11.28)號暢安,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著名收藏家、文物鑑賞家、學者。他使井市的「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寫,他玩物並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

趙沆年,又名李卿。《自珍集》中多次提及,對王世襄影響頗深。生卒年不詳,大約卒於1952年。與夫人莊岱雲皆為烈屬,曾遭日寇拷打折磨,堅貞不屈,令人敬仰。王世襄父親的老友,愛好收藏古董,尤其對銅爐情有獨鍾。王世襄藏爐之好,受其薰陶頗深。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清早期 鬲式爐

鬲爐本為禮器,古有分襠鬲、索耳鬲,皆為寺院宮觀禮神敬佛配置。後經改制,得此佳形,合襠為腹,去耳平口,雙弦為頸,為歷代文人雅士所愛。

爐身較明爐勢高,器口寬平不見內傾,口沿邊際起粗弦紋一週。凹頸雙弦,弦紋扁平,精準平直,是為細工。扁鼓腹豐腴柔美,緩收出平底,微弧。下承三柱形腿足,較高,粗而直,足底飛邊並露原銅色。爐身為綠鏽包覆,斑駁古樸,肅穆盎然。爐底鑄「宣德年制」長腳篆書款,結體瘦長,規矩有度,乃與爐身一體失蠟法鑄就。

爐體厚重渾圓,沉墜壓手。足底無綠鏽處見烏光光澤,為晚明以來所流行常用銅質,質地較軟,易生鏽。通體綠鏽,古意自來,又配佳形,實屬文人逸品。

日照香爐升紫煙——明清宣德爐珍品

明末清初 橋耳爐

橋耳形制,本為國子監適用,蓋橋耳者,以橋樑為形,寓意通達,即傳道授業解惑也,多為文人寶愛。按耳形制可分虎眼耳和鳳眼耳,虎眼圓渾,鳳眼尖扁。傳世品中以鳳眼居多,且多為薄胎。拍品為厚胎虎眼,保存狀態佳,堪為佳品。

爐身扁寬,見晚明遺風。脣口肥厚,稍外侈,頸微微收束,圓鼓腹,底出三乳足,足形肥闊,短而外撇,皆為時代風貌。胎體較厚,銅質精煉,壓手感強。內膛麻子地。經年養護得法,爐體表面光亮朗潤,勻淨統一。爐底大開框,內鑄「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字體長方偏瘦,體量較大,筆畫規矩,佈局疏朗,字面平滑,風格明快俊朗。

爐體厚重,扁寬沉手,乃清初以前鑄爐儀規。乳足非尖而圓,又款識見入清後的規整,是為明清交際的時代產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