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

楷書藝術發展到唐代進入巔峰狀態,出現了許多名家。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之外,還有一大批在當時名望甚高而後世幾乎默默無聞的楷書名家。他們書法水平極高,卻因種種原因,特別是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被後人忽視。當他們所書寫的作品中數百年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引發的往往是驚歎與嚮往。敬客就是其中的一個。

關於敬客,我們今天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他個人的生平史料。敬氏是唐代河東地區(今山西南部)的望族之一,在歷史上有不少敬姓名人。但如果不是《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出土,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人曾經存在過。但其楷書格調之高,氣韻之雅,足以令他以後的所有人汗顏。而《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也向我們證明了唐代楷書藝術的繁榮昌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刻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丹。銘文刻字一塊方廣二尺有餘的磚上,縱橫各十七字。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邊的終南山楩梓谷。出土不久就斷了一角,後原磚裂為三塊,再裂為五塊,再裂為七塊,其中的一塊丟失。其餘幾塊過了沒多久就被村民作為柱礎,從此永遠消失了。《雍州金石記》曾對其出土及損毀情況作了記載:向在西安府城南百塔寺,今為墨客取去。《金石文字記》雲:“近出終南山楩梓谷中,乃明末時出諸土中者。出土時石已裂而為三,其‘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上半截五行已無存矣。其‘靈芝制文敬客書’下半截五行又裂而為四;其‘罄求彼岸’十一行又裂而為三,下截亡五十字。”此碑盛行於世,摹臨翻刻者不下十餘處,較之原碑,不啻霄壤。第碑裂而為七,又亡去百二十餘字,僅存者其能久乎?故記之以備考雲。

由於出土不久即斷裂損毀,因此《大唐王居士磚塔銘》的完整拓本十分罕見。據目前所知,僅上海圖書館藏有一本全拓本,字數多而且全,墨拓精良。因書法瘦勁秀逸,出於初唐名家褚遂良,極受世人喜愛,因此摹刻本較多。而摹刻本中又以鄭廷暘、錢湘二本為佳。原石碎裂之後的拓本,有“七小石本”、“五小石本”等,而初拓本則以“說罄”二字以下完好者為佳,稱“說罄本”,最近於原石。翻刻本在清代流傳較多,著名學者盧文邵在其《抱經堂文集》中曾說自己見過一字不缺的摹刻本,並評價這位王居士說:“居士姓王名公,其人篤信釋氏,但未出家耳。其沒也,遂從浮屠之法。曰‘收骸起塔’,蓋火化也。”另一位著名學者錢大昕在其《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中曾就《王居士磚塔銘》中的文字書寫做過討論。錢大昕說:右《王居士磚塔銘》。古今志墓之石類小而薄,不能耐久。歐(陽修)、趙(明誠)所見志石,今無一存者。此銘出土才百餘年,已裂為三矣。此碑銘“纏”作纏,《釋文》“廛”本亦作壥,又作釐。釐本廛之省文,故唐碑纏、瀍、躔字旁多有從釐者。《張敬詵墓誌》:“葬於瀍澗之陽。”後周石幢:“日躔南鬥。”《李思訓碑》:“憂纏家國。”陸柬之《蘭亭詩》:“適足纏利害。”《孔師泰碑》:“門人議服,俱纏至極之哀。”《廣韻》以纏為纏之俗,其實乃省文耳。當然,其中需要討論的東西並不止於這些。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之所以受到後人的喜愛,當然首先在於其精美絕倫的書法藝術。敬客的書法師法褚遂良而加以變化,形成自己健拔俊逸的獨特藝術風格。在傳世的唐代小型墓誌碑刻中,《王居士磚塔銘》乃絕佳的上品,被視為“小碑之最。”清代著名書法家王澍在其《虛舟題跋》中曾評價《王居士磚塔銘》說: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人多,不免為鉅公掩耳。

今天,《大唐王居士磚塔銘》依然是我們學習唐代楷書的絕佳範本。

《王居士磚塔銘》(清晰圖片)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敬客《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師法褚遂良


唐敬客書《王居士磚塔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