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到了 寧波真正的入秋 預計要等到10月3日左右'

"

“秋”後又見“暑”

雖然帶了“暑”字,處暑卻是屬於秋天的節氣,而且連夏去秋來的“儀式感”也沒“佔”著,已經被立秋“搶”走。

“秋”後又見“暑”,跟一句幾乎家喻戶曉的話有關: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

正是因為幅員遼闊,使得立秋節氣到來時,除了那些緯度偏北或者海拔較高的地方,我國大部分地區尚未入秋,尤其是南方地區,天氣仍然十分炎熱。

以寧波為例,立秋期間,35℃以上的高溫日數佔約三分之一;即便是氣溫沒“達標”的日子,大家可能也並沒有感受到明顯的涼意。

明明熱到汗流浹背,卻被認定為是屬於秋天的節氣,處暑的脾性不可謂不“慫”;明明已經身在“秋”,心卻還在“夏”,一路熱下去,不得不讓人佩服它的“剛”。

“秋”後又見“暑”,該如何捋順兩者之間的關係?古人有古人的智慧:立秋,代表季節的更替,意味著夏秋之交;處暑,則更多反映氣溫的變化,表示炎熱的結束。

此“處”非彼“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暑:“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躲藏、終止的意思。

先來看看即將“去也”的夏天。記者從市氣象部門瞭解到,今年入夏以來,市區出現的高溫日數不多,總共13天;市區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26日,為38.2℃。

轉眼到了處暑,大範圍、高強度的高溫天恐怕是不會出現了,不過大家不要把“處暑”簡單地理解為“出暑”。

進入處暑節氣後,真正“出暑”的恐怕只有我國北方地區,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明顯加大;至於南方地區,高溫還會反撲,也就是民間常說的“秋老虎”。

從市氣象臺目前的預報看,8月29日之前,高溫雖然不會來,但我市最高氣溫仍將維持在31℃-34℃,和“秋涼”扯不上關係。至於真正的入秋,要耐著性子等到10月3日左右。

明明可以藉機“出”暑,卻偏偏還要一路熱下去,還真是讀不懂處暑的心思呢。那麼,我們將要面對的究竟是怎樣的處暑呢?古人早已把它寫在詩裡——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處暑的變化,來得不知不覺,多“藏”在早晚一陣又一陣拂面而過卻常常被忽視的風裡。

咂口湯,鮮掉眉毛

處暑的“擰巴”,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少困擾:雖然還帶著點悶熱,但空氣中似乎又多了點秋天特有的乾燥,尤其是早晨起床時,很多人會覺得嗓子發乾。同時,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還會有疲憊感,也就是所謂的“秋乏”。

為防“秋燥”“秋乏”,大家要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起居作息相應調整,儘量早睡早起;飲食清淡,適當做些有氧運動。

民間還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這是因為鴨子不溫不熱,清熱去火,被認為是“補虛勞的聖藥”。

關於鴨子的做法,各地有各地的做法,燻烤、燉煮、滷製即可。在寧波,最常見的做法恐怕要數燉煮了。沒啥胃口,來一個老鴨煲,除了鴨子,放一點筍乾,不要鮮掉眉毛哦。

今明兩天 雷陣雨跟我們“槓”上了

等雷陣雨“槓”完 就該輪到颱風“白鹿”“槓”了

“就像藍天白雲晴空萬里突然暴風雨”,你以為唱的是“愛”?不!是午後的雷陣雨。

昨天14時05分,市氣象臺發佈天氣提醒,一大波對流雲團“蠢蠢欲動”,一大波雷陣雨即將“抵達戰場”。

果不其然,從15時27分到17時03分,雷電、暴雨黃色預警“七連發”,幾乎“刷屏”。

從市氣象臺整點24小時雨情通報看,昨天15時31分到16時31分,鎮海站“一口氣”下了61.1毫米的雨。

今明兩天,雷陣雨恐怕還要繼續跟我們“槓”。這兩天,全市都將是多雲、午後有陣雨或雷雨的天氣。和昨天相比,陣雨或雷雨天氣的影響範圍有所擴大。

雷陣雨天氣“怒刷存在感”,似乎是在提醒我們:雖然立秋節氣結束了,但眼下終究還是夏天的“主戰場”。

氣溫也是很“配合”。從市氣象臺的預報看,今明兩天我市最高氣溫仍將維持在33℃-34℃。

等雷陣雨天氣跟我們“槓”完,估摸著就該輪到今年第11號颱風“白鹿”跟我們“槓”了。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截至昨天17時,“白鹿”的中心位於我國臺灣省鵝鑾鼻東偏南方向約1050公里,近中心最大風力9級(23米/秒,熱帶風暴級),七級風圈半徑200-300公里。

未來,“白鹿”將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中央氣象臺預測其最強可達強熱帶風暴或颱風級(10-12級)。

從中央氣象臺昨天9時發佈的消息看,“白鹿”很有可能於明天白天在中國臺灣東部沿海登陸,後天白天在粵閩沿海再次登陸。

避開臺風的“正面槓”,對我們來說是件好事,但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眼下“白鹿”還“飛奔”在路上,可能帶來的風雨影響也仍存在不確定。

寧波晚報記者石承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