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謀略,如何讓人不把你當外人,言聽計從

和人聊天聊到興頭上總會無話不說,家長裡短、古今中外、文學藝術等等都會成為話題,但是這種情況下,一定是雙方都很投入,又很信任對方,不把你當外人,才可以沒有心理距離,否則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鬼谷子分析認為,有的距離遠卻親密,有的距離近卻疏遠。有的在身邊卻不被使用,有的離去以後還受聘請。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卻不被信任,有的距離君主十分遙遠,卻聽到聲音就被思念。說明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很大程度地決定了說話的方式和內容。

01《鬼谷子》謀略,如何讓人不把你當外人,言聽計從

“見其謀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大意:要了解別人謀劃的事情,要知曉他的意圖。所辦的事情凡有不合他的心意的,是因為對別人的意圖留於表面親近,而背地裡還有距離。

案例:

齊桓公問管仲說:國內有何憂患?”管仲回答說:土神廟的老鼠為患。”桓公說:“什麼意思?”

管仲回答說:“土神廟是用木頭建造再塗上泥的,老鼠就寄生在裡頭。如果用火薰,怕燒了木頭;如果用水灌,又怕弄壞塗泥。因此老鼠無法翦除,實在是因土神廟的緣故。

國內也有土神廟鼠,國君左右親信就是了。在朝廷內,對國君矇蔽善惡;在朝廷外,對百姓賣弄權勢。不殺嘛!就作亂;殺嘛!卻顧忌他們是國君所信所愛的人,這就是國內的土神廟鼠。

齊桓公與管仲聊天,當然主要是國家大事。但是他卻閉口不談這些,而是先由廟裡的鼠患談起,引發桓公的思考,說明他不僅瞭解桓公的想法和擔憂,還心裡有了對策,所以才能應答如流,也讓桓公對他信任有加。

02

《鬼谷子》謀略,如何讓人不把你當外人,言聽計從

大多數人不願意對別人言聽計從,一是因為顯得自己毫無主見,能力欠缺;而是擔心長期依賴別人拿主意,長久以往,自己會失去分析和判斷能力。所以我們即使願意聽別人意見,也是有選擇的,在自己的思考之後才拿定主意。

案例:

魏國龐涓攻擊韓國,齊王下令孫臏帶兵援救韓國,他經由渤海,直攻魏國首都大梁。龐涓一知道消息,教魏國太子申帶兵先回大梁,對抗齊國的部隊。

在經過外黃城的時候,當地父老擁向太子的馬前說:“我們有百勝的計策,想獻給太子。”太子說:“我想聽聽。”

父老說:“殿下貴為東宮太子,享有整個魏國,已是富貴之極。而竟然想在刀劍之下計功勞,如果勝了,並不會提升富貴;敗了,那麼殿下永遠不能享有魏國了,何必冒險呢?希望太子仔細考慮。”太子卻不聽從,最後還是被俘虜了。

上面的例子中,當地百姓雖然是出於一片好心,給太子獻計,道理說得也讓人能夠接受。但是關鍵是太子沒拿這些人當自己人,首先是怕他們為奸細,正話反說;其次是認為自己的堂堂的太子,豈能聽從你們這些草民的安排和調度。

03

《鬼谷子》謀略,如何讓人不把你當外人,言聽計從

要讓別人把你當成家裡人,才可能言聽計從。可是當家里人與本來就是家裡人,還是有區別的,何況即使是家裡人也不一定聽話。

所以與人交往,不要指望剛一認識就對人發號施令(除非你是頂頭上司),也不要期望馬上別人就非常信任你,為你赴湯蹈火,或是委以重任。

案例:

晉公子重耳逃亡到齊國,齊桓公十分禮遇他,將同宗之女許配給他,並給他二十輛馬車,公子生活頗感安定,一待將近五年,沒有離開的意思。

趙衰、舅犯在桑樹下謀劃離開的計策,恰巧被採桑養蠶的妾婦聽見,妾婦就去告知姜氏(重耳之妻),姜氏卻殺了她,告訴公子說:“公子志在四方,知道這祕密的人已經被我殺了。”

公子說:“沒有這麼回事。”姜氏說:“走罷!苟且偷安會壞了名聲。”公子卻不同意。姜氏只好與舅犯等人商議,將公子灌醉,用車載著走。走遠之後,公子醒來非常生氣,拿起戈追著舅犯說:“如果事辦不成(回晉國登基),我會吃舅犯的肉。”

舅犯邊跑邊說:“如果事辦不成,我恐怕死無葬身之地;如果辦成了,擁有晉國,好處不盡。我的肉又腥又臊,哪用得著呢?”於是就出發了。

這個例子中,重耳的老婆與他的手下共同策劃和實施了這個計劃,但是他醒後沒有去責怪老婆(因為是家裡人),而是追殺舅犯。其實舅犯完全是為他考略,擔心他樂不思蜀,可是他卻不領情。

04

《鬼谷子》謀略,如何讓人不把你當外人,言聽計從

如何才能做到被人充分信任,把你當成家裡人呢?

首先感情要真,還要慢慢培養。如果被人發現是虛情假意,自然就沒有下文了。感情的培養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最淺淡的感情是打招呼,見面點點頭。再深入一些,可以在一起喝酒、聊天,不過可能也就是酒肉朋友,無法深交。

再之後就可以一起舉辦活動,一起郊遊,一起擔當一件大事,這時就有點患難與共的意思了。

但是這還不夠,劉備三顧茅廬,才得到諸葛亮的出山輔助,然後又在白帝城以江山相托,才換得他的鞠躬盡瘁。只有反覆試探,勤加考驗的道的結論才是相對可靠的。

05

《鬼谷子》謀略,如何讓人不把你當外人,言聽計從

當嘗試著去說服人時,每一次被拒絕的經歷,都會喚起種種羞愧、窘迫、丟臉的體驗,出於趨樂避苦的本性,人害怕再去體驗那些痛苦的感受,於是含蓄的、隱晦的表達成為了一種防禦性的手段。

只有在性命攸關,或是重大轉折的關鍵時刻,最能體驗一個人的真心,才能讓別人以後對你信任,才能進一步委以重任,消除隔膜和防禦心理,願意敞開心扉去擁抱你。

當然一個人能否讓別人對你言聽計從,還決定於自己的智慧和修養。如果總是預測錯誤,自然沒人相信;如果總是將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也不會持久。所以要懂得收放自如,有張有弛,不可使人心生疑慮或是又惴惴不安的感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