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時代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作者:胖達真人

校稿:戴碩雷 / 編輯:塵埃

"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時代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作者:胖達真人

校稿:戴碩雷 / 編輯:塵埃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戰國初期,魏國繼承了晉國以運城盆地為核心的地區,運城盆地也是晉國沒有分裂之前最關鍵的板塊,向東可以進入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向西走崤函道或者蒲阪津的黃河渡口可以直取關中,繼承了春秋霸主晉國核心區的魏國,在戰國初期時期短暫成為霸主,卻又很快衰弱,本文以魏文侯和武侯時期地緣戰略為核心,淺析魏國在戰國早期地緣博弈中的成敗得失。

"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時代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作者:胖達真人

校稿:戴碩雷 / 編輯:塵埃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戰國初期,魏國繼承了晉國以運城盆地為核心的地區,運城盆地也是晉國沒有分裂之前最關鍵的板塊,向東可以進入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向西走崤函道或者蒲阪津的黃河渡口可以直取關中,繼承了春秋霸主晉國核心區的魏國,在戰國初期時期短暫成為霸主,卻又很快衰弱,本文以魏文侯和武侯時期地緣戰略為核心,淺析魏國在戰國早期地緣博弈中的成敗得失。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魏文侯時期

魏國在西線下出了稱霸的第一步棋,從公元前413到公元前409年,文侯以吳起為將,攻略秦國河西。這第一步倒很有想法,既封堵了秦國東進的大門,剪除了側翼威脅;還直接威脅秦國腹地關中。可惜沒有謀求進一步發展,便在西線設西河郡,轉而進入守勢。

但第二步魏滅中山就得不償失了:魏國本就被韓國分割成東西兩部分;中山國又在趙國邯鄲郡以北、太原郡以東,與魏國並不相連。魏國向趙國借道,幫趙國滅亡不斷騷擾其的中山國。

苦戰三年,魏國於公元前407年居然滅了中山國。現在邯鄲郡被南邊魏國東郡和北邊中山郡同時夾擊,太原郡代郡又被魏國南邊河東郡與東邊中山郡封堵,於是趙魏有了裂痕。

魏國有東郡這塊飛地就已經夠頭疼了,東郡在戰國時代比較富裕,又不捨得拿它換趙國的太原郡,自從打下中山國,又多了塊飛地。三部分國土互不交界,還非常遙遠,不能相互支援。雖然趙國這時候還比較弱,但也不是短期內能夠滅亡,再加上趙國可能會暗中支持中山國的反叛,又要保留一定規模的軍隊鎮守,必然分兵,這樣會削弱西線與南線的軍力、財力、物力。早期趙弱魏強還好說,以後趙強魏弱就顯然無以為繼,況且中山國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以致處處漏風,進一步加大了防禦的難度。


"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時代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作者:胖達真人

校稿:戴碩雷 / 編輯:塵埃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戰國初期,魏國繼承了晉國以運城盆地為核心的地區,運城盆地也是晉國沒有分裂之前最關鍵的板塊,向東可以進入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向西走崤函道或者蒲阪津的黃河渡口可以直取關中,繼承了春秋霸主晉國核心區的魏國,在戰國初期時期短暫成為霸主,卻又很快衰弱,本文以魏文侯和武侯時期地緣戰略為核心,淺析魏國在戰國早期地緣博弈中的成敗得失。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魏文侯時期

魏國在西線下出了稱霸的第一步棋,從公元前413到公元前409年,文侯以吳起為將,攻略秦國河西。這第一步倒很有想法,既封堵了秦國東進的大門,剪除了側翼威脅;還直接威脅秦國腹地關中。可惜沒有謀求進一步發展,便在西線設西河郡,轉而進入守勢。

但第二步魏滅中山就得不償失了:魏國本就被韓國分割成東西兩部分;中山國又在趙國邯鄲郡以北、太原郡以東,與魏國並不相連。魏國向趙國借道,幫趙國滅亡不斷騷擾其的中山國。

苦戰三年,魏國於公元前407年居然滅了中山國。現在邯鄲郡被南邊魏國東郡和北邊中山郡同時夾擊,太原郡代郡又被魏國南邊河東郡與東邊中山郡封堵,於是趙魏有了裂痕。

魏國有東郡這塊飛地就已經夠頭疼了,東郡在戰國時代比較富裕,又不捨得拿它換趙國的太原郡,自從打下中山國,又多了塊飛地。三部分國土互不交界,還非常遙遠,不能相互支援。雖然趙國這時候還比較弱,但也不是短期內能夠滅亡,再加上趙國可能會暗中支持中山國的反叛,又要保留一定規模的軍隊鎮守,必然分兵,這樣會削弱西線與南線的軍力、財力、物力。早期趙弱魏強還好說,以後趙強魏弱就顯然無以為繼,況且中山國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以致處處漏風,進一步加大了防禦的難度。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公元前405年,齊國內亂。此時三晉聯盟雖貌合神離但關係也未破裂,擊敗齊國趁勢擴張領土,且逼迫齊國引薦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晉為諸侯,也符合三晉的利益,於是雙方交戰,三晉大勝。這樣作為三晉盟主的魏國又結怨於齊國。此役中魏國虎口拔牙,從齊國奪取了趙國垂涎三尺的漳水南岸鄴(今河北磁縣東南鄴鎮),加厚了東郡的縱深,但進一步威脅到當時趙都中牟(今河南鶴壁西)。中牟西方是太行山,沒有拓展空間,東北方是魏國鄴,東方是魏國寧新中(今河南安陽),東南方是魏國朝歌(今河南淇縣),基本上被魏國包圍。不得已趙國遷都邯鄲,這深深加重了趙魏的矛盾。


"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時代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作者:胖達真人

校稿:戴碩雷 / 編輯:塵埃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戰國初期,魏國繼承了晉國以運城盆地為核心的地區,運城盆地也是晉國沒有分裂之前最關鍵的板塊,向東可以進入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向西走崤函道或者蒲阪津的黃河渡口可以直取關中,繼承了春秋霸主晉國核心區的魏國,在戰國初期時期短暫成為霸主,卻又很快衰弱,本文以魏文侯和武侯時期地緣戰略為核心,淺析魏國在戰國早期地緣博弈中的成敗得失。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魏文侯時期

魏國在西線下出了稱霸的第一步棋,從公元前413到公元前409年,文侯以吳起為將,攻略秦國河西。這第一步倒很有想法,既封堵了秦國東進的大門,剪除了側翼威脅;還直接威脅秦國腹地關中。可惜沒有謀求進一步發展,便在西線設西河郡,轉而進入守勢。

但第二步魏滅中山就得不償失了:魏國本就被韓國分割成東西兩部分;中山國又在趙國邯鄲郡以北、太原郡以東,與魏國並不相連。魏國向趙國借道,幫趙國滅亡不斷騷擾其的中山國。

苦戰三年,魏國於公元前407年居然滅了中山國。現在邯鄲郡被南邊魏國東郡和北邊中山郡同時夾擊,太原郡代郡又被魏國南邊河東郡與東邊中山郡封堵,於是趙魏有了裂痕。

魏國有東郡這塊飛地就已經夠頭疼了,東郡在戰國時代比較富裕,又不捨得拿它換趙國的太原郡,自從打下中山國,又多了塊飛地。三部分國土互不交界,還非常遙遠,不能相互支援。雖然趙國這時候還比較弱,但也不是短期內能夠滅亡,再加上趙國可能會暗中支持中山國的反叛,又要保留一定規模的軍隊鎮守,必然分兵,這樣會削弱西線與南線的軍力、財力、物力。早期趙弱魏強還好說,以後趙強魏弱就顯然無以為繼,況且中山國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以致處處漏風,進一步加大了防禦的難度。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公元前405年,齊國內亂。此時三晉聯盟雖貌合神離但關係也未破裂,擊敗齊國趁勢擴張領土,且逼迫齊國引薦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晉為諸侯,也符合三晉的利益,於是雙方交戰,三晉大勝。這樣作為三晉盟主的魏國又結怨於齊國。此役中魏國虎口拔牙,從齊國奪取了趙國垂涎三尺的漳水南岸鄴(今河北磁縣東南鄴鎮),加厚了東郡的縱深,但進一步威脅到當時趙都中牟(今河南鶴壁西)。中牟西方是太行山,沒有拓展空間,東北方是魏國鄴,東方是魏國寧新中(今河南安陽),東南方是魏國朝歌(今河南淇縣),基本上被魏國包圍。不得已趙國遷都邯鄲,這深深加重了趙魏的矛盾。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公元前400年,三晉又聯合伐楚,一直打到桑丘,逼迫楚國歸還榆關(今河南中牟縣南)給鄭國,於是魏國又與楚國交惡。

魏武侯時期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武侯即位,起初依然維持著三晉聯盟。先是在公元前393年,魏國兩線作戰,打擊鄭國與秦國。有鑑於老爹四面出擊而無所得,武侯決定調整戰略,於是對發展方向進行分析:秦國偏居西陲,雖有八百里秦川,但國貧民瘠,雍都又太遠,揮師西進後勤壓力太大;南方楚國河南地,距離適中,一馬平川,運輸便利,良田廣陌,戶口殷實,於是選擇南下擊楚。

公元前391年,三晉再次伐楚,楚國大敗,魏國奪取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襲佔襄陵(今河南睢縣)。楚悼王力不能支,於是賄賂秦國,秦惠公趁三晉主力集中於南線,避實擊虛,出擊三晉側翼——重鎮宜陽(韓國,今河南宜陽西)。韓魏聯軍擔憂腹背受敵,不得已東返,與秦激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雙方僵持不下。見秦國獨木難支,楚悼王又連橫齊國,齊國也是枕戈待旦,想一雪前恥,集中兵力擊破東線魏軍,拿下襄陵城。西線秦軍遲遲不能取勝,與戍守河西的魏將吳起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形成對峙。第二年,秦軍怕戰事曠日持久影響農事,決定速戰速決,再次集中兵力,主動出擊陰晉要塞,無奈吳起技高一籌,武卒銳不可當,秦軍慘敗。接著吳起盡起河西之兵反擊,魏軍勢如破竹,直達關中腹地武下(今陝西華縣東)。只是由於魏國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迫使吳起逃亡楚國,魏國才停止西進的步伐。


"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時代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作者:胖達真人

校稿:戴碩雷 / 編輯:塵埃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戰國初期,魏國繼承了晉國以運城盆地為核心的地區,運城盆地也是晉國沒有分裂之前最關鍵的板塊,向東可以進入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向西走崤函道或者蒲阪津的黃河渡口可以直取關中,繼承了春秋霸主晉國核心區的魏國,在戰國初期時期短暫成為霸主,卻又很快衰弱,本文以魏文侯和武侯時期地緣戰略為核心,淺析魏國在戰國早期地緣博弈中的成敗得失。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魏文侯時期

魏國在西線下出了稱霸的第一步棋,從公元前413到公元前409年,文侯以吳起為將,攻略秦國河西。這第一步倒很有想法,既封堵了秦國東進的大門,剪除了側翼威脅;還直接威脅秦國腹地關中。可惜沒有謀求進一步發展,便在西線設西河郡,轉而進入守勢。

但第二步魏滅中山就得不償失了:魏國本就被韓國分割成東西兩部分;中山國又在趙國邯鄲郡以北、太原郡以東,與魏國並不相連。魏國向趙國借道,幫趙國滅亡不斷騷擾其的中山國。

苦戰三年,魏國於公元前407年居然滅了中山國。現在邯鄲郡被南邊魏國東郡和北邊中山郡同時夾擊,太原郡代郡又被魏國南邊河東郡與東邊中山郡封堵,於是趙魏有了裂痕。

魏國有東郡這塊飛地就已經夠頭疼了,東郡在戰國時代比較富裕,又不捨得拿它換趙國的太原郡,自從打下中山國,又多了塊飛地。三部分國土互不交界,還非常遙遠,不能相互支援。雖然趙國這時候還比較弱,但也不是短期內能夠滅亡,再加上趙國可能會暗中支持中山國的反叛,又要保留一定規模的軍隊鎮守,必然分兵,這樣會削弱西線與南線的軍力、財力、物力。早期趙弱魏強還好說,以後趙強魏弱就顯然無以為繼,況且中山國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以致處處漏風,進一步加大了防禦的難度。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公元前405年,齊國內亂。此時三晉聯盟雖貌合神離但關係也未破裂,擊敗齊國趁勢擴張領土,且逼迫齊國引薦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晉為諸侯,也符合三晉的利益,於是雙方交戰,三晉大勝。這樣作為三晉盟主的魏國又結怨於齊國。此役中魏國虎口拔牙,從齊國奪取了趙國垂涎三尺的漳水南岸鄴(今河北磁縣東南鄴鎮),加厚了東郡的縱深,但進一步威脅到當時趙都中牟(今河南鶴壁西)。中牟西方是太行山,沒有拓展空間,東北方是魏國鄴,東方是魏國寧新中(今河南安陽),東南方是魏國朝歌(今河南淇縣),基本上被魏國包圍。不得已趙國遷都邯鄲,這深深加重了趙魏的矛盾。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公元前400年,三晉又聯合伐楚,一直打到桑丘,逼迫楚國歸還榆關(今河南中牟縣南)給鄭國,於是魏國又與楚國交惡。

魏武侯時期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武侯即位,起初依然維持著三晉聯盟。先是在公元前393年,魏國兩線作戰,打擊鄭國與秦國。有鑑於老爹四面出擊而無所得,武侯決定調整戰略,於是對發展方向進行分析:秦國偏居西陲,雖有八百里秦川,但國貧民瘠,雍都又太遠,揮師西進後勤壓力太大;南方楚國河南地,距離適中,一馬平川,運輸便利,良田廣陌,戶口殷實,於是選擇南下擊楚。

公元前391年,三晉再次伐楚,楚國大敗,魏國奪取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襲佔襄陵(今河南睢縣)。楚悼王力不能支,於是賄賂秦國,秦惠公趁三晉主力集中於南線,避實擊虛,出擊三晉側翼——重鎮宜陽(韓國,今河南宜陽西)。韓魏聯軍擔憂腹背受敵,不得已東返,與秦激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雙方僵持不下。見秦國獨木難支,楚悼王又連橫齊國,齊國也是枕戈待旦,想一雪前恥,集中兵力擊破東線魏軍,拿下襄陵城。西線秦軍遲遲不能取勝,與戍守河西的魏將吳起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形成對峙。第二年,秦軍怕戰事曠日持久影響農事,決定速戰速決,再次集中兵力,主動出擊陰晉要塞,無奈吳起技高一籌,武卒銳不可當,秦軍慘敗。接著吳起盡起河西之兵反擊,魏軍勢如破竹,直達關中腹地武下(今陝西華縣東)。只是由於魏國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迫使吳起逃亡楚國,魏國才停止西進的步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三晉兩次伐楚,韓、魏均有所得,趙國出工甚力,因相距甚遠,卻無尺寸之地,於是心懷怨恨。

公元前386年,趙國內亂,魏國接納叛臣趙朝,幫助趙朝北伐邯鄲,企圖干預趙國內政,扶持更易控制的趙朝,以取代趙敬侯,被趙軍擊退,於是趙、魏關係徹底破裂。公元前383年,魏國本欲繼續南下伐楚,趙國卻突襲魏之附屬國衛國,破其國、圍其都,衛慎公求救於魏。於是魏軍出擊,敗趙於兔臺(今河南清豐縣西南),趙不敵,求救於楚。吳起在楚變法八年,雖未徹底,但楚也漸強,躍躍欲試。趁魏軍主力集中於北線,楚軍偷襲魏國腹背,先後攻取州(河南溫縣東北)和樑門(大梁西北要塞),進逼林中(樑門之北),切斷了魏國東部與西部的聯繫。同時,趙軍南下擊破猶豫不定之魏軍,魏國首尾不得相顧,遂求和。

公元前380年,齊國趁三晉動亂,欲圖滅燕,然後南北夾攻趙國。脣亡齒寒,趙國審時度勢,同意和魏。三晉再次聯盟,出擊齊國,齊不敵、大敗而回。公元前378年,齊國自恃強大,再次與三晉大戰,不敵敗北。


"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時代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作者:胖達真人

校稿:戴碩雷 / 編輯:塵埃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戰國初期,魏國繼承了晉國以運城盆地為核心的地區,運城盆地也是晉國沒有分裂之前最關鍵的板塊,向東可以進入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向西走崤函道或者蒲阪津的黃河渡口可以直取關中,繼承了春秋霸主晉國核心區的魏國,在戰國初期時期短暫成為霸主,卻又很快衰弱,本文以魏文侯和武侯時期地緣戰略為核心,淺析魏國在戰國早期地緣博弈中的成敗得失。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魏文侯時期

魏國在西線下出了稱霸的第一步棋,從公元前413到公元前409年,文侯以吳起為將,攻略秦國河西。這第一步倒很有想法,既封堵了秦國東進的大門,剪除了側翼威脅;還直接威脅秦國腹地關中。可惜沒有謀求進一步發展,便在西線設西河郡,轉而進入守勢。

但第二步魏滅中山就得不償失了:魏國本就被韓國分割成東西兩部分;中山國又在趙國邯鄲郡以北、太原郡以東,與魏國並不相連。魏國向趙國借道,幫趙國滅亡不斷騷擾其的中山國。

苦戰三年,魏國於公元前407年居然滅了中山國。現在邯鄲郡被南邊魏國東郡和北邊中山郡同時夾擊,太原郡代郡又被魏國南邊河東郡與東邊中山郡封堵,於是趙魏有了裂痕。

魏國有東郡這塊飛地就已經夠頭疼了,東郡在戰國時代比較富裕,又不捨得拿它換趙國的太原郡,自從打下中山國,又多了塊飛地。三部分國土互不交界,還非常遙遠,不能相互支援。雖然趙國這時候還比較弱,但也不是短期內能夠滅亡,再加上趙國可能會暗中支持中山國的反叛,又要保留一定規模的軍隊鎮守,必然分兵,這樣會削弱西線與南線的軍力、財力、物力。早期趙弱魏強還好說,以後趙強魏弱就顯然無以為繼,況且中山國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以致處處漏風,進一步加大了防禦的難度。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公元前405年,齊國內亂。此時三晉聯盟雖貌合神離但關係也未破裂,擊敗齊國趁勢擴張領土,且逼迫齊國引薦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晉為諸侯,也符合三晉的利益,於是雙方交戰,三晉大勝。這樣作為三晉盟主的魏國又結怨於齊國。此役中魏國虎口拔牙,從齊國奪取了趙國垂涎三尺的漳水南岸鄴(今河北磁縣東南鄴鎮),加厚了東郡的縱深,但進一步威脅到當時趙都中牟(今河南鶴壁西)。中牟西方是太行山,沒有拓展空間,東北方是魏國鄴,東方是魏國寧新中(今河南安陽),東南方是魏國朝歌(今河南淇縣),基本上被魏國包圍。不得已趙國遷都邯鄲,這深深加重了趙魏的矛盾。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公元前400年,三晉又聯合伐楚,一直打到桑丘,逼迫楚國歸還榆關(今河南中牟縣南)給鄭國,於是魏國又與楚國交惡。

魏武侯時期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武侯即位,起初依然維持著三晉聯盟。先是在公元前393年,魏國兩線作戰,打擊鄭國與秦國。有鑑於老爹四面出擊而無所得,武侯決定調整戰略,於是對發展方向進行分析:秦國偏居西陲,雖有八百里秦川,但國貧民瘠,雍都又太遠,揮師西進後勤壓力太大;南方楚國河南地,距離適中,一馬平川,運輸便利,良田廣陌,戶口殷實,於是選擇南下擊楚。

公元前391年,三晉再次伐楚,楚國大敗,魏國奪取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襲佔襄陵(今河南睢縣)。楚悼王力不能支,於是賄賂秦國,秦惠公趁三晉主力集中於南線,避實擊虛,出擊三晉側翼——重鎮宜陽(韓國,今河南宜陽西)。韓魏聯軍擔憂腹背受敵,不得已東返,與秦激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雙方僵持不下。見秦國獨木難支,楚悼王又連橫齊國,齊國也是枕戈待旦,想一雪前恥,集中兵力擊破東線魏軍,拿下襄陵城。西線秦軍遲遲不能取勝,與戍守河西的魏將吳起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形成對峙。第二年,秦軍怕戰事曠日持久影響農事,決定速戰速決,再次集中兵力,主動出擊陰晉要塞,無奈吳起技高一籌,武卒銳不可當,秦軍慘敗。接著吳起盡起河西之兵反擊,魏軍勢如破竹,直達關中腹地武下(今陝西華縣東)。只是由於魏國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迫使吳起逃亡楚國,魏國才停止西進的步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三晉兩次伐楚,韓、魏均有所得,趙國出工甚力,因相距甚遠,卻無尺寸之地,於是心懷怨恨。

公元前386年,趙國內亂,魏國接納叛臣趙朝,幫助趙朝北伐邯鄲,企圖干預趙國內政,扶持更易控制的趙朝,以取代趙敬侯,被趙軍擊退,於是趙、魏關係徹底破裂。公元前383年,魏國本欲繼續南下伐楚,趙國卻突襲魏之附屬國衛國,破其國、圍其都,衛慎公求救於魏。於是魏軍出擊,敗趙於兔臺(今河南清豐縣西南),趙不敵,求救於楚。吳起在楚變法八年,雖未徹底,但楚也漸強,躍躍欲試。趁魏軍主力集中於北線,楚軍偷襲魏國腹背,先後攻取州(河南溫縣東北)和樑門(大梁西北要塞),進逼林中(樑門之北),切斷了魏國東部與西部的聯繫。同時,趙軍南下擊破猶豫不定之魏軍,魏國首尾不得相顧,遂求和。

公元前380年,齊國趁三晉動亂,欲圖滅燕,然後南北夾攻趙國。脣亡齒寒,趙國審時度勢,同意和魏。三晉再次聯盟,出擊齊國,齊不敵、大敗而回。公元前378年,齊國自恃強大,再次與三晉大戰,不敵敗北。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三晉主力與齊軍輪番大戰時,魏軍主力東進,中山故地防禦空虛。接著暗流湧動,中山桓公率鮮虞殘部反叛,星火燎原之勢。魏守軍孤立無援,遂戰敗,最終中山復國。魏國曆經兩世,付出無數錢糧和軍力打下的中山國,最後白忙一場。

失去中山的魏國希望從楚國獲得領土補償。此後從公元前375年到公元前371年,魏、楚多次交戰,互有勝負,相持不下,陷入膠著。南下之計遂破滅。

南下不成,武侯決定轉而向東謀取新敗之齊,於是聯絡燕、衛、魯三國。公元前373年,雙方再次大戰,齊國再敗。禍福相依,趙國不願齊亡,同時又想吞併衛國,趁衛軍主力隨魏軍東進,偷襲衛國得手。武侯震怒,中斷伐齊大業,西歸反戈一擊,趙大敗。本已緩和的趙、魏、韓聯盟再次破滅。

武侯熱衷於中原逐鹿,與趙國、楚國、齊國輪番大戰多年,不僅毫無多得,還讓中山復國。尤其青睞奪取的楚國河南地也由於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無法固守,武侯四處樹敵卻缺少真正成果的征伐為後來魏惠王時期的霸業的破滅埋下了種子。

總結

國力不具有壓倒性優勢之時,用兵中原一向是大忌。魏國戰國早期屢次逐鹿中原,卻始終無法破局,以筆者後見之明,魏國將征伐重點放在中原和河北平原屬於嚴重戰略失策,這一錯誤策略也最終決定了魏國的衰敗。

魏國應該採取的地緣策略首先是將維護三晉聯盟作為長久堅持的國策,趙國向東可以與齊國相互牽制,韓國向南在趙、魏協助下可以與楚國相互掣肘;為了鞏固聯盟,自然要讓利,放手趙國吞併衛國、韓國侵佔鄭國以換取魏國用兵秦國,這是合作。

第二是放棄進攻中山,甚至放棄對河北與中原的角逐,將討伐重點放在西線的秦國。魏國並非沒有機會滅秦國,但在這個關鍵時刻,魏國去滅了中山國,這一舉動不僅沒有增強魏國競爭力,反而進一步消耗了資源,同時得罪了趙國。

相比而言,用兵關中既能擴充國土;又能不與三晉兄弟相互衝突;何況拿下關中,還能南下漢中和經略巴蜀;對楚國也能形成居高臨下之勢。這才是一個鬥爭的方向。

但實現上述戰略,需要解決魏國國土的破碎的問題。趙、魏曾經多次換地,但就是方向性錯誤。戰國時期,魏國領土分東部和西部兩個部分,兩部分僅有一條道路相連。西部有河東郡、上郡和西河郡;東部有東郡、河內與大梁。而東部比較富庶,尤其是後來西門豹治鄴,東部進一步發展。那時的富裕代表人口稠密、良田廣陌和手工業發達,魏國一直把戰略中心放在東部也是這個原因。為了給東部增加防禦縱深,魏國從楚國手裡奪取大梁,從趙國手裡換回中牟、泫氏、平丘、蘭考和首垣。但這種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使魏國反而陷入諸侯的圍攻之中。

其實用東郡換太原郡、用河內郡換上黨郡才是更好選擇。太原郡能與河東郡、上郡、西河郡、上黨郡連成一片,國土能形成一個整體,魏國能擁有一個完整的山西,藉著山西表裡河山,就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如此,魏國就能無後顧之憂,全力用兵關中,也能北上攻滅代國,卻林胡和樓煩,收北方三郡。


"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時代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作者:胖達真人

校稿:戴碩雷 / 編輯:塵埃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戰國初期,魏國繼承了晉國以運城盆地為核心的地區,運城盆地也是晉國沒有分裂之前最關鍵的板塊,向東可以進入中原地區和河北平原,向西走崤函道或者蒲阪津的黃河渡口可以直取關中,繼承了春秋霸主晉國核心區的魏國,在戰國初期時期短暫成為霸主,卻又很快衰弱,本文以魏文侯和武侯時期地緣戰略為核心,淺析魏國在戰國早期地緣博弈中的成敗得失。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魏文侯時期

魏國在西線下出了稱霸的第一步棋,從公元前413到公元前409年,文侯以吳起為將,攻略秦國河西。這第一步倒很有想法,既封堵了秦國東進的大門,剪除了側翼威脅;還直接威脅秦國腹地關中。可惜沒有謀求進一步發展,便在西線設西河郡,轉而進入守勢。

但第二步魏滅中山就得不償失了:魏國本就被韓國分割成東西兩部分;中山國又在趙國邯鄲郡以北、太原郡以東,與魏國並不相連。魏國向趙國借道,幫趙國滅亡不斷騷擾其的中山國。

苦戰三年,魏國於公元前407年居然滅了中山國。現在邯鄲郡被南邊魏國東郡和北邊中山郡同時夾擊,太原郡代郡又被魏國南邊河東郡與東邊中山郡封堵,於是趙魏有了裂痕。

魏國有東郡這塊飛地就已經夠頭疼了,東郡在戰國時代比較富裕,又不捨得拿它換趙國的太原郡,自從打下中山國,又多了塊飛地。三部分國土互不交界,還非常遙遠,不能相互支援。雖然趙國這時候還比較弱,但也不是短期內能夠滅亡,再加上趙國可能會暗中支持中山國的反叛,又要保留一定規模的軍隊鎮守,必然分兵,這樣會削弱西線與南線的軍力、財力、物力。早期趙弱魏強還好說,以後趙強魏弱就顯然無以為繼,況且中山國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以致處處漏風,進一步加大了防禦的難度。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公元前405年,齊國內亂。此時三晉聯盟雖貌合神離但關係也未破裂,擊敗齊國趁勢擴張領土,且逼迫齊國引薦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晉為諸侯,也符合三晉的利益,於是雙方交戰,三晉大勝。這樣作為三晉盟主的魏國又結怨於齊國。此役中魏國虎口拔牙,從齊國奪取了趙國垂涎三尺的漳水南岸鄴(今河北磁縣東南鄴鎮),加厚了東郡的縱深,但進一步威脅到當時趙都中牟(今河南鶴壁西)。中牟西方是太行山,沒有拓展空間,東北方是魏國鄴,東方是魏國寧新中(今河南安陽),東南方是魏國朝歌(今河南淇縣),基本上被魏國包圍。不得已趙國遷都邯鄲,這深深加重了趙魏的矛盾。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公元前400年,三晉又聯合伐楚,一直打到桑丘,逼迫楚國歸還榆關(今河南中牟縣南)給鄭國,於是魏國又與楚國交惡。

魏武侯時期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武侯即位,起初依然維持著三晉聯盟。先是在公元前393年,魏國兩線作戰,打擊鄭國與秦國。有鑑於老爹四面出擊而無所得,武侯決定調整戰略,於是對發展方向進行分析:秦國偏居西陲,雖有八百里秦川,但國貧民瘠,雍都又太遠,揮師西進後勤壓力太大;南方楚國河南地,距離適中,一馬平川,運輸便利,良田廣陌,戶口殷實,於是選擇南下擊楚。

公元前391年,三晉再次伐楚,楚國大敗,魏國奪取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襲佔襄陵(今河南睢縣)。楚悼王力不能支,於是賄賂秦國,秦惠公趁三晉主力集中於南線,避實擊虛,出擊三晉側翼——重鎮宜陽(韓國,今河南宜陽西)。韓魏聯軍擔憂腹背受敵,不得已東返,與秦激戰於武城(今陝西華縣東),雙方僵持不下。見秦國獨木難支,楚悼王又連橫齊國,齊國也是枕戈待旦,想一雪前恥,集中兵力擊破東線魏軍,拿下襄陵城。西線秦軍遲遲不能取勝,與戍守河西的魏將吳起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形成對峙。第二年,秦軍怕戰事曠日持久影響農事,決定速戰速決,再次集中兵力,主動出擊陰晉要塞,無奈吳起技高一籌,武卒銳不可當,秦軍慘敗。接著吳起盡起河西之兵反擊,魏軍勢如破竹,直達關中腹地武下(今陝西華縣東)。只是由於魏國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迫使吳起逃亡楚國,魏國才停止西進的步伐。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三晉兩次伐楚,韓、魏均有所得,趙國出工甚力,因相距甚遠,卻無尺寸之地,於是心懷怨恨。

公元前386年,趙國內亂,魏國接納叛臣趙朝,幫助趙朝北伐邯鄲,企圖干預趙國內政,扶持更易控制的趙朝,以取代趙敬侯,被趙軍擊退,於是趙、魏關係徹底破裂。公元前383年,魏國本欲繼續南下伐楚,趙國卻突襲魏之附屬國衛國,破其國、圍其都,衛慎公求救於魏。於是魏軍出擊,敗趙於兔臺(今河南清豐縣西南),趙不敵,求救於楚。吳起在楚變法八年,雖未徹底,但楚也漸強,躍躍欲試。趁魏軍主力集中於北線,楚軍偷襲魏國腹背,先後攻取州(河南溫縣東北)和樑門(大梁西北要塞),進逼林中(樑門之北),切斷了魏國東部與西部的聯繫。同時,趙軍南下擊破猶豫不定之魏軍,魏國首尾不得相顧,遂求和。

公元前380年,齊國趁三晉動亂,欲圖滅燕,然後南北夾攻趙國。脣亡齒寒,趙國審時度勢,同意和魏。三晉再次聯盟,出擊齊國,齊不敵、大敗而回。公元前378年,齊國自恃強大,再次與三晉大戰,不敵敗北。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三晉主力與齊軍輪番大戰時,魏軍主力東進,中山故地防禦空虛。接著暗流湧動,中山桓公率鮮虞殘部反叛,星火燎原之勢。魏守軍孤立無援,遂戰敗,最終中山復國。魏國曆經兩世,付出無數錢糧和軍力打下的中山國,最後白忙一場。

失去中山的魏國希望從楚國獲得領土補償。此後從公元前375年到公元前371年,魏、楚多次交戰,互有勝負,相持不下,陷入膠著。南下之計遂破滅。

南下不成,武侯決定轉而向東謀取新敗之齊,於是聯絡燕、衛、魯三國。公元前373年,雙方再次大戰,齊國再敗。禍福相依,趙國不願齊亡,同時又想吞併衛國,趁衛軍主力隨魏軍東進,偷襲衛國得手。武侯震怒,中斷伐齊大業,西歸反戈一擊,趙大敗。本已緩和的趙、魏、韓聯盟再次破滅。

武侯熱衷於中原逐鹿,與趙國、楚國、齊國輪番大戰多年,不僅毫無多得,還讓中山復國。尤其青睞奪取的楚國河南地也由於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無法固守,武侯四處樹敵卻缺少真正成果的征伐為後來魏惠王時期的霸業的破滅埋下了種子。

總結

國力不具有壓倒性優勢之時,用兵中原一向是大忌。魏國戰國早期屢次逐鹿中原,卻始終無法破局,以筆者後見之明,魏國將征伐重點放在中原和河北平原屬於嚴重戰略失策,這一錯誤策略也最終決定了魏國的衰敗。

魏國應該採取的地緣策略首先是將維護三晉聯盟作為長久堅持的國策,趙國向東可以與齊國相互牽制,韓國向南在趙、魏協助下可以與楚國相互掣肘;為了鞏固聯盟,自然要讓利,放手趙國吞併衛國、韓國侵佔鄭國以換取魏國用兵秦國,這是合作。

第二是放棄進攻中山,甚至放棄對河北與中原的角逐,將討伐重點放在西線的秦國。魏國並非沒有機會滅秦國,但在這個關鍵時刻,魏國去滅了中山國,這一舉動不僅沒有增強魏國競爭力,反而進一步消耗了資源,同時得罪了趙國。

相比而言,用兵關中既能擴充國土;又能不與三晉兄弟相互衝突;何況拿下關中,還能南下漢中和經略巴蜀;對楚國也能形成居高臨下之勢。這才是一個鬥爭的方向。

但實現上述戰略,需要解決魏國國土的破碎的問題。趙、魏曾經多次換地,但就是方向性錯誤。戰國時期,魏國領土分東部和西部兩個部分,兩部分僅有一條道路相連。西部有河東郡、上郡和西河郡;東部有東郡、河內與大梁。而東部比較富庶,尤其是後來西門豹治鄴,東部進一步發展。那時的富裕代表人口稠密、良田廣陌和手工業發達,魏國一直把戰略中心放在東部也是這個原因。為了給東部增加防禦縱深,魏國從楚國手裡奪取大梁,從趙國手裡換回中牟、泫氏、平丘、蘭考和首垣。但這種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使魏國反而陷入諸侯的圍攻之中。

其實用東郡換太原郡、用河內郡換上黨郡才是更好選擇。太原郡能與河東郡、上郡、西河郡、上黨郡連成一片,國土能形成一個整體,魏國能擁有一個完整的山西,藉著山西表裡河山,就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如此,魏國就能無後顧之憂,全力用兵關中,也能北上攻滅代國,卻林胡和樓煩,收北方三郡。


東進還是西進:戰國早期魏國戰略淺析


無論是用兵關中,還是出擊代國,東方諸侯也不會干預。這種化外之地、蠻夷之所,還不放在中原大國眼裡;即使楚國與秦國是姻親之國,會有所表示,但也不會有大的動作,畢竟楚國的重心也在問鼎中原;魏國甚至可以聯絡齊、趙、韓進行牽制。總之,這樣也許才是戰國時期魏國的破局之策。

作者:胖達真人,熱愛歷史的軍事愛好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