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舌戰勝張儀,其重要意義不亞於“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 張儀 戰國時期 周朝 史家之韻 2017-06-04

戰國中期,秦國在經歷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後,逐漸的成為了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秦國開始企圖向外擴張勢力。於是,秦惠王召集大臣商議對外擴張的計劃,這場辯論會最終產生的效果意義重大,可謂不亞於著名的“商鞅變法”,下面先介紹一下這場辯論會的兩位主角。

司馬錯,戰國中期的秦國名將,他先後輔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國君,一生征戰無數,功勳顯赫。但是最為人稱道的,卻是他舌戰當時著名的“縱橫家”張儀的這一段佳話。

司馬錯舌戰勝張儀,其重要意義不亞於“商鞅變法”

張儀,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與蘇秦齊名,都是縱橫家的開山祖師。張儀擔任秦國之相後,著手實施自己的“連橫”政策,逐步瓦解了蘇秦建立起來的六國“合縱聯盟”,對戰國後期的局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秦國後來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的戰爭,就是在“連橫”的戰略基礎上展開的。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巴國和蜀國互相攻打,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秦惠文王想乘機出兵滅亡這兩個國家,但顧慮道路險峻難行,並恐怕韓國可能會前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於是召開了這場戰前分析會。

辯論會一開始,張儀便說:“我們應該與魏國和楚國結盟,然後攻佔三川(今河南洛陽一帶,因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三川,故稱為三川之地);進而佔領新城(今河南伊川)和宜陽(今河南宜陽),一直到達周王室邊境,然後控制周王。那時我們掌握了周王室的九鼎和天下的地圖、戶籍,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稱霸天下了,而那蜀國是夷狄之國,地方偏僻遙遠,佔之何用?以我們的實力,要爭就爭三川和周王室這樣的要害之地,這才是稱霸的捷徑,怎能把目光放在小小的蜀國之上呢?”

司馬錯舌戰勝張儀,其重要意義不亞於“商鞅變法”

司馬錯則反駁地說:“您的計劃要真正實施起來談何容易!我曾聽說,要向稱霸天下,三大條件缺一不可:一要國家強盛,二要兵力充足,三要天下歸順。要想國家強盛,就必須擴大疆域;要想兵力充足,就必須讓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吸引其它國家的百姓到我們國家來,還要有足夠的財力供給軍隊;要想天下歸順,就要仁慈地對待天下百姓。但現在我們秦國土地不夠廣闊,人口太過稀少,必須首先要增加國力才行。蜀地偏僻,而且現在的國君殘暴,國內民怨甚大。我們現在乘機滅蜀,一不需要興師動眾就能輕易拿下,二可以順便獲得為百姓除害的美名。還有第三點最重要,就是我們佔據了那裡的土地、百姓、財物後,就可以大大增強我們的國力。霸業難圖,不可急於求成。等我們積蓄了足夠的實力再稱霸天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司馬錯頓了頓,又對張儀說:“您剛才說要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我認為不可,雖然周天子現在實力很弱,但各個諸侯在名義上還是尊周天子為王的。而我們一旦破了此例,一是會落得個越位的壞名聲,二是對其它國家也構成了明顯的威脅,他們很可能會聯合起來進攻秦國。以我們現在的實力,滅蜀可謂是輕而易舉,但要對付六國聯軍,恐怕會招架不住,如果那樣了,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司馬錯舌戰勝張儀,其重要意義不亞於“商鞅變法”

秦惠王聽完司馬錯的這一番話後,仔細考慮之後,覺得還是司馬錯之言很對。於是,秦國乘巴、蜀兩國混戰,又都前來向秦國請求出兵,秦惠王乃派張儀、司馬錯、張若、都尉墨等大將率領秦國精銳部隊急速趕往苴國(今四川昭化),苴國打開劍門關迎接秦軍,秦軍揮師直指蜀國國都,蜀國滅亡。

然後,司馬錯、張儀率軍又反過來攻打苴國和巴國,這兩國軍隊本已和蜀國打的疲憊不堪了,因此,巴國和苴國也相繼被秦軍佔領。這樣,巴蜀之地便歸入秦國領土,秦國實力更加強大了。

在這場辯論會上,司馬錯能辯勝當時著名的名嘴“縱橫家”張儀,說服秦惠王改變思想,並出兵滅蜀,這對後來的秦國統一天下影響巨大。如果說“商鞅變法”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條件,而這次會議決定的滅蜀則為秦國統一中華奠定了戰略基礎。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