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豬價下跌後,大型養豬企業、飼料企業等仍在擴大養豬規模

畜牧業 養豬 飼料 農資 第三類養豬人 2017-06-08

我國有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費市場,對豬肉的消費量呈現出上升趨勢,但受政策和市場行情的影響,近些年養豬業在發生變化,散戶的佔比逐漸縮小,規模企業和“公司+農戶”模式佔比提高。那麼我國養豬業在發生那些轉變,未來是那些人在養豬了?

為何豬價下跌後,大型養豬企業、飼料企業等仍在擴大養豬規模

從目前的養豬業情況來看,環保問題解決了不少養豬“遊擊軍”,非常直接的將散戶和一些小型豬場剔除出局;加上國家對養豬業的重新規劃,引導養豬業從靠近消費市場和人員集中的養殖區域向飼料原料產地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市場也在不斷的調控中,期望通過市場主動淘汰掉那些產能低下資源利用率低的豬場。

為何豬價下跌後,大型養豬企業、飼料企業等仍在擴大養豬規模

得益於2016養豬紅利年,跨行資本、養豬大企業、飼料大企業都進入或者擴大旗下的養豬規模,豬肉作為人們生活生存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剛需,所以即使是現在豬價降到6.5元/斤依然被太多人看好,依然在擴大投資。

跨行業進入養豬業的豬場“精於算計”,對成本有充分的計算,對企業發展預留投資“虧損週期”,只要將成本控制的比同行低,就有利可圖。通過資金優勢來入局,對短暫的虧損不會很在意,只要豬場產能在,只要豬價回升,虧損就能補回。如果再出現2016年這樣的高價行情,那就是暴利,前提是資金實力雄厚,熬得過這波低價豬週期。

為何豬價下跌後,大型養豬企業、飼料企業等仍在擴大養豬規模

大型養豬企業同樣也看中行業變化趨勢,經過上一輪豬週期的變化,對生豬市場的盈虧情況有了很好的估計。實體企業正好利用如今的低豬價時期剔除自身的劣質資源,提高企業內效率,同時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建場、併購、入股等等,同樣在等下一個高價週期。

飼料企業來養豬,一方面是和上述兩種企業一樣看中了養豬利潤,另一方面是不得已而為之。環保壓力和市場變化促使不少散戶和小豬場被淘汰,加上中小型豬場普遍存在資金劣勢,飼料銷售業績受到衝擊,同行發起了“公司+農戶”、託管、入股等方式,將豬場直接或者間接納入自身生態圈,飼料客戶數量大為減少,不得不加入到生豬養殖中來;且對於飼料企業而言就算養豬不掙錢,但是能夠盤活飼料廠,能夠減少自身的運營成本就能獲得利潤。

為何豬價下跌後,大型養豬企業、飼料企業等仍在擴大養豬規模

散戶和家庭農場模式的養殖也在發生變化,最明顯的是地域上的變化,南方人口水網集中地區數量減少或者完全去除,產能轉移到大型豬場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政策上也在對貧困地區進行產業扶貧,生豬養殖是很好的切入點,充分利用這些地區的土地和人力資源優勢,還能帶動如飼料原料種植和生物肥料等行業發展,改提供就業崗位為提供創業機會,對於貧困地區的發展和社會穩定貢獻很大。

為何豬價下跌後,大型養豬企業、飼料企業等仍在擴大養豬規模

所以豬價在下跌,對於已經在行業中的散養戶和中小豬場來說是不利消息,小本生意經不起折騰;但對於大型豬場和正在發展養豬業的地區來說就未必是壞事,淘汰越多未來回彈的力度才能越厲害,只有能一直留在局中的才能享受下一輪紅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