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畜禽養殖以生態為本鐵腕治汙

畜牧業 農業 農民 三農 經濟視野網 2017-04-11

經濟視野網4月10日電(張文炳)南平市延平區是福建省七大生豬養殖區之一,年出欄生豬上百萬頭。分散養殖,汙水處理不達標,境內部分小流域汙染嚴重。2015年6月以來,隨著市場豬肉價格的大幅上漲,養豬效益的突顯,延平區養殖戶增欄擴養明顯,汙染進一步加重。為此,今年年初,南平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簽訂環保目標責任書,立下“軍令狀”,承諾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確保“水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2月,南平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開展了養殖汙染專項整治行動。

截止4月5日,延平轄區30條流域水質大部分好轉,其中:II類從無到有2條,III類、IV類水從8條增加到18條,V類、劣V類水從22條減到10條。3月29日,筆者在延平區爐下鎮龍村村走訪調查時,養殖戶林斌說:“豬欄拆除了,個人經濟雖然有損失,但空氣變好了、水變清了,我們的身體健康也就有了保障。”短時間的治理,取得了顯著效果,這在福建省養殖汙染治理方面還是首屈一指的,他們做法是:

領導重視

2月4日,南平市委常委深入延平區太平、夏道、爐下等鄉鎮,實地察看了畜禽養殖汙染及治理情況,專題研究加強延平區畜禽養殖汙染治理問題,明確提出了“全力打贏畜禽養殖汙染整治攻堅戰”;2月6日,南平市成立了畜禽養殖汙染集中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召開了延平區畜禽養殖汙染集中整治動員大會;2月24日,南平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了《南平市環保局農業局關於南平市生豬(奶牛)養殖汙染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從“拆、轉、治、清、管、查”六個方面綜合發力,以生豬養殖業汙染整治為重點,全面推進延平區各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確保延平區水質實現較大改善。

組織力量

2月7日,南平市從環保、林業、國土、公安、電力等部門抽調196名優秀幹部,參與6個重點鄉鎮的整治行動,確保每個鄉鎮有2名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坐鎮駐點、靠前指揮,開展為期兩個月的畜禽養殖汙染專項整治行動。

期間,通過電視臺、電臺、網絡及報紙等方式,但更多是人員上門“發傳單、講政策、作動員”的方式開展宣傳報道。做到既宣傳畜禽養殖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也宣傳治理畜禽養殖汙染,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也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截至3月27日,全市共拆除所有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禁養區內養殖場、250頭以下養殖場和未達標排放的養殖場總面積達470.2745萬平方米,其中延平區拆除367.55萬平方米。與此同時,政府積極通過省農業廳,聯繫浙江、江蘇、上海、山東等地的大型肉聯企業、加工企業及大型超市到延平來收購,防止一部分中介趁機壓價,最大限度減少養殖戶的經濟損失。

部門聯動

建立整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認真落實河長、段長制度,協調解決整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層層簽訂責任狀,將整治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每個河段、每個養殖場,做到措施到位、責任到人。

南平市農業局、南平市環保局發佈《南平市農業局南平市環保局關於進一步加強生豬養殖汙染治理推進養殖場全面升級改造的通知》,所有保留下來的規模養殖場安裝在線監控並聯網,同時將所有規模養殖企業納入環保誠信評價系統。

法院、檢察院、公安、環保、農業、林業、水利、工商、執法、國土、電力等職能部門密切協調,開展聯合執法,從養殖場用地、生產、銷售、用電等環節加大查處力度,加大日常巡查、排查和抽查力度,依法嚴厲打擊違法養殖行為。對擅自停運汙染防治設施、偷排漏排等環境違法行為依法從嚴懲處。對拒不改正的超標排汙行為,啟動按日記罰,情節嚴重的移送公安法機關處置。

標本兼治

建設養殖小區。政府委託中國環科院,在拆治基礎上,探索建設“生態化、立體化、模塊化、智能化、防疫化”的新五化現代立體生態養殖小區,制定《延平區現代化生態立體養豬場(小區)建設方案》。已完成延平區夏道、西芹、塔前、爐下、太平、樟湖等6個重點鄉鎮8個養殖小區的選址,佔地200畝,預計總投資3.2億元,每個生態養殖小區的存欄生豬控制在2萬頭以內,現正在加緊建設之中。

鼓勵轉產轉業。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對自願拆除養殖戶的轉產轉業意願進行摸底,鄉鎮街道和人社、婦聯等單位針對性增加就業指導、提供就業信息等,助推退養戶轉嚴轉業,共有370人蔘加了培訓。加強與省農業廳的溝通對接,爭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設施農業建設、省級農民創業園建設”等轉型升級項目和資金,為養殖戶轉崗就業工作創造條件。

建立長效機制。完善巡查檢查制度,嚴格落實區、鎮及村幹部的屬地監管責任,加強網格化管理。嚴防違法新建或擴建養殖場的行為;對已經拆除的養殖場實行繼續跟蹤,防止其異地轉移;對於已經整改達標的養殖場,加強日常監管。

集中整治,成效顯著;後續治理,任重道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