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疫病技術防控細節之解析——新手一定要看哦!講的很詳細'

"

什麼是技術?技術就是從理論中提煉出來的可操作性非常強的、又具備生產和商業價值的一些“招數”和“做法”。

這些招數基本上都是由在一線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摸索出來的,由於“同行相輕、甚至是同行相欺”的一些陋習的影響,我們的很多“招數”目前還處於“私有”階段,這是行業的悲哀。

所謂招數更多的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其實養殖行業也沒有什麼高科技,故弄玄虛的人太多了,只有關進雞舍裡才能見“真招”。

第一:飼養日誌

飼養日誌是養殖的第一手資料

備案場按商檢局的要求做的飼養日誌一般是記錄雞的死淘、溫度、溼度、消毒、用藥等。

真正有價值的飼養日誌不但有上述記錄還要記錄苗源、品種、死淘分析、用藥分析、飲水情況、天氣情況、通風情況等。

在飼養日誌中,要體現飼養管理中的要點、問題點和亮點,這對以後的養殖意義重大,養殖不是個簡單的重複,但每批雞都有相似之處,飼養日誌能幫助我們把所有相似過程中的一致性找出來,避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

規模化養殖的一大特點就是要讓食品安全有保障、可追溯。實在不放心,可以打開飼養日誌回頭看看嘛。

二、雞舍清理與消毒

這項工作我相信大家都在做,但做得如何實在是不敢恭維。同樣的雞場同樣的人,有的清理半月就能上雞、有的清理20多天還很緊張,為什麼?標準不一樣、要求不一樣、結果也會不一樣。

清理---這是第一環節,只有把雞糞和墊料都徹底清理乾淨,我們才能進入下一個環節。什麼是“徹底”啊?我們都講“非常乾淨”,其實連“正常乾淨”也沒有做到,人家沖刷雞舍出來的水是乾淨的、你沖刷雞舍出來的水是黑色的,你衝幾遍才能乾淨啊?這就是差距。

消毒---這是第二個環節,消毒的目的是徹底殺滅雞舍內的所有病原(細菌、病毒、寄生蟲的卵囊等等),但這個“徹底”也往往很不到位,為什麼很多雞場越養病越多?病是怎麼“沉澱”下來的?這都是我們的責任,因為我們每次消毒都不“徹底”。我現在進雞前的常規消毒一般是兩遍噴霧消毒、一遍燻蒸消毒。

場區的清理與消毒

硬化---不僅方便交通和運輸,更利於清刷和消毒。

容易忽視的幾個方面:

廁所---給員工養成好的習慣,便後及時沖水、每次、每天都清刷乾淨。進雞前和雞舍同步噴灑消毒。

更衣室---要有足夠的衣櫥、板凳,裡外衣服分開,不能亂扔亂放,要整齊有序。進雞前和雞舍同步燻蒸消毒。

宿舍---床上用品和衣服、鞋襪、洗刷用品都要疊放和擺放整齊,不能有髒亂差的現象。進雞前和雞舍同步燻蒸消毒。

藥庫---根據進貨時間、分類記錄清楚,及時清理和盤點庫存,不能超過失效期,對於乾燥、通風和避光儲存的藥品要有專門的貨架存放;疫苗要有冰箱和恆溫箱。注意藥庫衛生,進雞前和雞舍同步噴霧或燻蒸消毒。

工具---也要分類管理、存放、出入庫。燻蒸消毒。

廚房---保持日常衛生,整潔乾淨,進雞前也要進行嚴格的噴霧消毒。

-----總之,對於場區或生活區的死角要非常關注,否則會留下隱患。就像是洗臉,我們不能光洗腮頭,還有洗洗耳朵後面和脖子;如果你的指甲裡面是黑的,說明你還沒有養成講衛生的習慣。

消毒藥

消毒藥的選擇:要關注安全、低毒、無腐蝕性、高效、成本相對合理。

過去常用的消毒劑:火鹼(氫氧化鈉)、甲醛就不是很好的選擇,為什麼?標準化養殖舍內的所有設備和網架都是怕鏽蝕和腐蝕的,火鹼即使有好的消毒效果,也不是首選了(地面養殖和雞場內的道路和角角落落用熱的火鹼水潑灑或噴霧消毒還是可以的)。

甲醛燻蒸雞舍,效果好成本低,但很可能導致員工出現過敏反應,這從人性化的角度來看,也是要放棄的,我們總不能為了“消毒”而讓員工“中毒”吧?我的雞場現在常用的消毒藥:複合酚類、過硫酸氫鉀複合物(衛可)、火鹼(主要是外環境消毒)、碘製劑、過氧乙酸、二氯異氰尿酸鈉、雙鏈季銨鹽、戊二醛等。

三、雞苗選擇與運輸

1、雞苗的選擇:品牌選擇是第一位的,不管是大型種雞場還是中型種雞場(規模養殖和小種雞場無緣,因為供苗能力不夠),只要管理水平達到了,只要口碑好,都在我們選擇的範圍之內。正確評價雞苗質量:純度、早期死亡率(甚至是2-3周)、母源抗體水平、生長速度、飼料報酬等。任何一個種雞場都會有雞苗質量不好的時候,要及時調整進苗計劃並果斷更換場家,雞苗的市場競爭最終不是價格的競爭而是質量的競爭。

2、雞苗的運輸:運輸工具準備、運輸計劃、運輸線路勘察、防風、防雨、防悶、防顛、防堵車、接上雞苗就預計到場時間,到場之前20分鐘再次確認準備接雛的時間。

氣象特點與預溫

預溫就是雞舍進雛之前的提前加溫,目的就是在雞苗到達之前達到合適的接雛溫度。

根據多年的經驗,預溫時間一般是:夏季:1天、春秋:2天、冬季:3天。

如果遇到陰天、雨雪天氣、大風降溫天氣等,在預溫時要考慮接雛時溼度的變化和敞門導致的溫度變化,提前把握好溫度的高低,如果相對溼度達到65%以上,溫度可以在33-35 ℃ ;如果相對溼度在40%以下,溫度可以控制在35-37 ℃ 接雛都是可行的(現在肉雞生長速度太快,我們一般不採用低溫育雛---31℃ 以下接雛)。

原則上預溫適當高出育雛需要2℃是安全的(低溫季節),高了可以降下來、低了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升起來,第一天的冷應激危害是非常大的,很多養殖場往往掌握不好接雛溫度而招至後患無窮。

如果接雛後在雞舍內做噴霧免疫,適宜溫度為28-30℃,相對溼度為65%左右。夏季一般為28℃,冬季為30℃。噴霧免疫20分鐘以後再把育雛溫度調到正常的育雛溫度。

四、加溼

溼度在養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適宜的溼度能保證雞舍內沒有塵埃漂浮和絨毛飛揚;適宜的溼度能維護雞的呼吸道粘膜和粘膜纖毛的屏障和清潔搬運功能。

問題是我們在育雛的前三天,幾乎普遍存在溼度不夠的現象(除非陰雨和梅雨天氣),北方地區在寒冷季節甚至整個飼養週期溼度是不夠的,這時候需要加溼,加溼的方法很多,加溼器、噴霧、地面灑水等都行之有效(規模養殖畢竟數量大,很多養殖戶過去曾經有效的做法並不再好用)。

雞群在腹瀉或連陰天的時候,要注意通風除溼,地面墊料養殖的要及時翻晒、更換或添加墊料(捨不得用墊料、墊料厚度不夠、墊料汙染或黴變等是地面養殖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開口

開口就是請雛雞吃第一頓飯,這就有個先吃還是先喝的問題,也有個什麼時候吃喝的問題,很多人對此迷茫。

根據我多年的經驗,小雞到雞舍之前水線中就已經準好水了(深井水或自來水都行,但要經過化驗達到飲用水標準,規模化養殖在使用乳頭飲水線的情況下飲涼開水就不方便了),“同時”在輔助料盤和開食布上已經撒上料(80-100只雞擁有1㎡的採食面積),前1-2天由於料線不方便小雞採食,可把料線升起來,從2-3天開始用料線。

1、水壓,剛開始要調試乳頭飲水線的壓力,水壓不要太大,最好控制在:乳頭飲水線頭上壓力顯示管中的水位高8-10釐米即可。

剛開始喂料要少喂勤添,每天喂6-8次,第一次喂2-3克便於開食,以後的6-8克分次添加(首日喂8-10克左右)。

育雛早期建立條件反射非常重要,在喂料之前先“扣手”,這種類似“老母雞喚小雞”的聲音很容易讓小雞記住,以後你再進雞舍就可以用“扣手”來指揮千軍萬馬了。

 六、免疫

免疫程序:我“現在”用的免疫程序是:

1日齡傳支疫苗1倍量噴霧免疫;

7-8日齡新支二聯1.1倍量點眼、滴鼻+新流油苗1頭份頸部皮下注射(冬季在禽流感高發區可以再同時+流感H5一針);

14日齡法氏囊疫苗1.1倍量飲水免疫;

20日齡新城疫疫苗2倍量飲水免疫。

(胚蛋免疫也是可以的,很多場開始應用了)(如果你接受,我們在28-30日齡還進行新城疫三次免疫)

疫苗選擇:我用的活苗以進口苗為主;油苗可以選擇:青島易邦、華南生物、乾元浩、洛陽普萊柯、廣東永順、哈獸研等(要尊重自己的使用經驗、效果,你覺得哪裡的疫苗好,就堅持用,不要隨意更換)。

免疫方法:雞胚注射(專用設施)、噴霧、點眼、滴鼻、皮下注射、飲水。

免疫抑制因素:

傳染病因素(禽流感、法氏囊炎、傳支、網狀內皮增生、貧血因子感染、白血病、馬立克氏病;以及所有的細菌、病毒感染);(研究植物性寄生的學科—傳染病學)

其他不屬於傳染病的因素:

寄生蟲病(研究動物性寄生的學科—寄生蟲學):---球蟲、組織滴蟲、異刺線蟲等;

營養缺乏和失衡;

環境應激---高溫、賊風、缺氧、潮溼、陰冷、舍內有害氣體超標、驚嚇等。

免疫注意事項:兌疫苗、點眼、滴鼻、打針、控水、免疫增效劑的應用等細節問題和操作注意事項。

七、分群

規模化養殖一般根據養殖數量和密度,結合季節特點和成本控制目標,大都是採用雞舍近端1/3、1/2、2/3育雛的方式,一般寒冷季節密度大一點、炎熱季節密度小一點。但這畢竟是“限制性育雛”方式,要是不計成本的話,“全舍”育雛是最好的。

既然是限制性育雛,就必然會面對分群的問題,適時的分群能保證每隻雞在生長髮育過程中“不斷擴大地盤”並有效地發揮生產性能。

分群之前要先預溫,以免把雞從暖和的近端分到寒冷的遠端而導致“冷應激”。

為了不在分群時驚擾雞群,可以在喂料前結合早期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用“扣手”的方法引導小雞去疏散、也可以通過調整光照強調藉助燈光的反差引導小雞疏散到“相對明亮”的地方。

八、脫溫

“脫溫”是“預溫”的反向操作。

脫溫需要循序漸進,絕對不能因為脫溫而產生冷應激。

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分群了、脫溫了,又變天了,降溫了。那麼你就要及時“加溫”,不要怕麻煩、不要怕燒煤。

脫溫時要關注天氣變化和溼度變化,及時修訂脫溫曲線。不能讀死書、死讀書,更不能脫離雞舍憑想當然做事,我們很多時候是替雞作主,習慣於說:應該沒問題。你不進雞舍怎麼會知道沒問題?

其實很多雞場在脫溫的時候,都沒有向員工詳細地說明和交代、技術員和場長也“脫崗”,結果就是持續脫溫、不斷長病。飼養員在管理鬆散的時侯,也會出現責任疲勞的現象。

1天35℃左右,每天下降0.5 -1℃,7天30.5℃; 每天降0.3-0.4℃,21天26-27 ℃ ,每天降0.3 ℃,35天22-23℃,42天19-21 ℃。

九、溫度-溼度-通風

幾乎70%以上的疾病、疫病的直接、間接的誘因是環境因素(也有很多情況下是垂直傳播和營養失衡等導致的),而環境因素中最難以掌握和最容易發生問題的是通風問題;談到通風的時候很多人會想到溫度和溼度的要求;所以很多人習慣於用矛盾的眼光去看待溫度、溼度、通風之間的關係,而且往往會顧此失彼;

如果我們用一定溼度下的“風感溫度”來看待這一問題,那麼就必然會形成三位一體的概念,溫度、溼度和通風的“不同組合”照樣能給雞提供相對舒適(以雞為本、看雞是否真的舒服?)的生長環境,這就是養殖中富有彈性和技術意義的關鍵環節。要想管理上簡單而安全,就要關注相對高的硬件投入和自動化,這樣就容易把矛盾的三個方面統一到一個關鍵點上來,這個關鍵點就是雞的感受(看雞施溫是有道理的,雞的感受和表現比我們的認識和感受要準確地多!)。

不同相對溼度下的目標溫度

夏季通風與降溫

一般在縱向風機全部開啟還不能達到降溫效果時再考慮使用水簾降溫。

相對溼度較低時降溫效果非常好,如20%左右時能降低15-20℃。這時要特別注意水簾的使用 ,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

相對溼度較高時60-70%,水簾降溫4-8℃,

相對溼度超過70%時效果則很差,這時可採取噴霧降溫,但霧滴必須在10-15微米之間。

風速與風冷效果:在雞背風速為每秒2-3米時,降溫效果可達到4-8℃,雞日齡小羽毛未豐滿時風冷效果更大,反之則小。

使用水簾的日齡?

公母分飼

充分尊重性別差異和自然規律。

公母分飼在種雞飼養中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即使在產蛋交配期,公、母雞也擁有各自不同的喂料系統和日糧搭配。

公母分飼對於商品雞來講,主要是為了合理利用公、母雞不同的生理特點和生長速度,調整出欄時間(同等體重公雞比母雞早出欄2-3天)、改善料肉比(能降低0.05個料肉比)、提高出欄整齊度(30-40%),為屠體、胴體規格提供保障,這對於做快餐原料非常重要。商品代實施公母分飼需要孵化廠的性別鑑定來支持。

最近我們在很多孵化廠探討快慢羽鑑別技術的“應用”,尤其是大規模父母代種禽場未來的雌雄鑑別技術也將成為他們的服務承諾之一,雌雄鑑別技術對未來的商品養殖是很好的支撐和保障,對於商品雞來講是否公母分飼後也需要不同營養濃度的日糧來改善養殖效果需要進一步試驗驗證,這裡的差異不會很大,考慮到配料和飼料加工的麻煩,也不容易推廣。

還有人說雌雄混養,雞會生長更好。道理?(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真夠有想象力的!!!肉雞的性腺一般是在10-12周後開始活動,直到23-25周達到性成熟,所以6-7周的商品肉雞是不用考慮性心理的。

十、動物保健

真正落實養防結合、防重於治、預防為主的方針。

強化對病原的控制,對病原的研究、跟蹤、撲滅要有切實可靠的措施和方案。--解決汙染問題。

強化對飼養人員的培訓與管理,把飼養管理落到實處。--解決“無應激養殖”問題。

建立立體的生物安全體系,從“飼料”(營養是否平衡、黴菌毒素是否超標、原料是否被汙染等)、“飲水”(水質各項指標是否符合養殖需要)到“環境控制”(大環境、小環境、內環境、外環境、微環境)都要有生物安全的概念和獸醫衛生的標準。---提升綜合抵抗力的問題。

在動物保健中,要重視實驗室的作用:抗體檢測、藥敏試驗、細菌培養、病毒分離、水質檢測、飼料分析等。

動物保健方案要齊頭並舉,不是以抗生素類、抗病毒類、抗寄生蟲類藥物為主;而是以維生素、必需氨基酸、酶製劑、抗氧化劑、酸化劑、中藥製劑、微生態製劑、抗黴菌毒素產品、部分生物製品(干擾素、抗病毒蛋白、基因工程免疫複合物等)、有效的對型的疫苗、免疫增效劑等等形成“綜合性產品組合”來達到“立體防控”的目的。

真正從“消滅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雞群”的角度出發,把最基本、最原始的工作做完、做好、做徹底,那麼動保的目的就達到了---大家就會擁有“雞群的健康”和“心情的晴朗”!

疫病預警

規模化養雞是養不起病的,正因為是規模化,一旦雞群發病就難免會導致損失甚至是重大損失。

別看平時沒有病,但心中要時刻有警鐘。

不僅在思想上重視,關鍵是要有預警方案和措施:疫苗的準備(緊急接種用的)、常見多發病的藥物儲備等。一旦有病,要早發現、早確診、早採取措施,力求滅火於未燎原之前,可不能等疫病發作了而手忙腳亂。

疫病診斷

每當遇到雞群生病,要用一種專業責任心去對待,不能憑想當然做出結論。因為病死的雞不一定都是一個病、因為你剖檢的雞不一定都有代表性、你不去剖檢一批病死雞,是找不到“統計學意義”上的感覺的,這就容易誤診或診斷不全,那麼你的方案也就難以湊效。

疫病診斷的幾個工具:“流行病學調查”(雞群表現、糞便、氣味等)、有“代表性的病雞剖檢”、有“代表性的死雞或者活雞剖檢”(這時候那些弱苗、僵雞往往沒有示病意義)、“實驗室診斷”。---“綜合判斷”能提高疫病診斷的準確性。

十一、疫病防控

規模養殖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疫病侵擾。

一旦雞群發病,就要採取措施。

相關措施:雞舍隔離,飼養員、技術員、場長不能從病舍到健康雞舍,必要時需要重新消毒。病死雞焚燒最好、也可以深埋(下面鋪生石灰、上面用土壓實後再用消毒劑潑灑)。如果是新城疫,緊急接種是首選;如果是法氏囊炎、保健護理、對症治療是關鍵,必要時對病雞和疑似病雞進行卵黃抗體注射(一過性);

要是球蟲病,結合球蟲的生活史聯合用藥、或用兩個療程的抗球蟲藥物(地面養殖建議使用球蟲疫苗);細菌性感染,結合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同時對病群實施保健輔助性方案,腎腫解毒藥、電解多維或速溶維他、複合氨基酸、葡萄糖等等,只要對症或應用得當,都會有助於病群康復。

換料

肉雞從小到大,對營養的需要:蛋白逐漸降低、能量不斷提高,多維、多礦用量的變化等等,根據這一特點,我們給雞設計了4個不同配方。

有不同的料號,就需要換料:

1號料(0.35-0.4公斤)---1-10天

2號料(1.25-1.3公斤)---11-25天

3號料(1.3-1.5公斤)---26-35天

4號料(2-2.5公斤)---36天到出欄(42天左右)。

換料需要提前2天過渡,因為飼料顆粒的大小、氣味、硬度等差異會導致雞群不適應、從而導致換料應激。正常換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果雞群健康狀況不好,容易導致減料、減水,所以在雞群不健康或正在發病的時候可以延緩換料或不換料。

十二、光照

間歇性弱光制能提高肉雞養殖的綜合效益8-12%。

第1天,長明燈;第2-7天,每晚關燈1小時讓小雞逐漸適應黑暗;第2-3周,開燈2小時、關燈2小時、交替執行或開燈2小時、關燈3-4小時交替執行;4周後逐漸減少關燈次數至長明燈,因為這時候雞大了、密度也“相對增大”、考慮到採食槽位相對不足和採食時間不斷延長,就不再採用間歇光照了(要是從雞的生理和生長的需要出發,間歇光照還是更科學的,我們飼養肉雞有點強制性生長的味道、所以肉雞養殖的後2周我們稱之為“催肥”期)。

間歇光照能減少死淘、猝死、提高飼料轉化;因為關燈後限制了雞的運動而降低雞舍內塵埃濃度、減少羽毛漂浮等(但關燈後注意雞舍內“提溫”)。

間歇光照(或者說是限制飼餵)要關注:第一週的週末體重必須達標180-190 克(第一週末的體重直接影響到出欄重),限制飼餵後每週稱重2-3次看雞的增重情況,若發現異常及時調整光照方案。

光照強度,育雛第一週50-60lux,一週後採用暗光制5-10lux,如果在白天,我們進入雞舍會感到有點黑暗的味道。

十三、藥物選擇與休藥

現在規模化養殖場一般都採用訂單養殖模式,主要為出口企業做原料,或者為國內高端快餐業做原料,即使是未來要通過大流通進入普通市場,食品安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這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規模化養殖首先遵循的是國內的標準,凡是農業部明令禁止的藥物都不能用,文件中對禁止使用的21類獸藥、化合物中和養雞關係密切的主要有: 氯黴素類、硝基呋喃類(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苯烯酸鈉及製劑)、用於殺蟲的各種汞製劑、催眠鎮靜類(氯丙嗪等) 、硝酸咪唑類(甲硝唑)等等。

對於允許使用的藥物,主要是抗生素類和化學合成的抗菌類藥物 ,要嚴格遵守休藥期的相關規定。

對於出口訂單養殖,還要密切關注對方(出口國)的用藥規定,往往要求更為嚴格。

十四、秋冬季節的氣候特點

太陽南歸、光照變短、夜長晝短、容易導致管理休眠。

光照減弱、紫外線對大環境的消毒效果下降。

晝夜溫差大、環境溫度出現波動、管理難度加大

雨季結束,絕對溼度降低,呼吸道乾燥易損。

由於驟然降溫導致的下霧或下霜天氣增多,導致清晨和上午相對溼度過大。

低溫下的消毒效果大打折扣。

低溫有利於病原微生物長期存活、成為永久性感染源。

低溫不利於雞糞、墊料發酵而導致病原難以根除。

運送活禽的車輛不再噴水,導致毛屑四散飄揚。

如此等等,秋冬季節的氣候特點因為天冷、風大、光弱、雨少、塵多等等會延伸出對養殖太多的不利和太大的傷害。

樹落葉、草枯黃、莊稼冬眠,植被對微生物的吸附和過濾作用大幅度減弱或喪失。

冬季光合作用大幅度漸弱,氧含量和氧分壓降低、空氣質量下降、直接影響到新陳代謝效率。

大風降溫天氣增多,沙塵暴開始長距離播撒疾病

候鳥南遷,流感和一些季節性傳染病開始抬頭。

人工取暖導致的漏煙、漏氣從而導致舍內有害氣體(煙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超標。

秋冬季節的管理難點

消毒流於形式,低溫條件下的消毒效果不確實(消毒藥選擇不當、消毒方法不當、消毒環境不達標)---“傳染源”成為“長染源”。

隔離屏障喪失,原來的莊稼、樹木、花草、籬笆構築的隔離帶基本上都喪失功能,表面上的隔離也就是擋擋人而已。來自風、塵、車輛、鳥、動物的傳播反而加劇---“傳播途徑”成為“高速路”。

管理陷入誤區,由於觀念錯誤和懶惰,使我們對環境的控制力度不夠、往往是顧此失彼,應激太多導致雞群抵抗力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易感動物”更“易感”。

就人來講,由於冷,我們開始偷懶,不僅僅是少幹活,疏於管理;還表現在懶得洗澡、個人衛生不好;懶得去解剖病死雞、難以及時發現疾病;懶得去值班和查崗、細節問題把握不好、雞舍內溫度、溼度、通風參數設定和調整不及時。

就舍內來講,由於通風量降低,氨氣和其他有害氣體含量幾乎全程超標。陰冷潮溼也成為常態。

就雞來講,秋冬季節在環境條件惡化的前提下往往還要承受更高的密度,生存壓力可想而知。

十五、通風與換氣

春秋季節溼度小、晝夜溫差大,通風結合溼度和每天的溫度變化做及時的調整,就目前我們國內還不能完全實現全自動控制的情況下,這個季節需要我們頻繁地出入雞舍去調整“風機工作量”---執行時間或執行風機個數。

冬季:關注最低通風量——保持空氣質量情況下的最小換氣量(以AA為例每公斤體重每分鐘0.0155立方米換氣量)。

如果空氣質量不能保證,一定要考慮加大通風換氣量。

寒冷季節要特別注意雞舍的負壓—進風口的風速。進風口風速要達到3m/s,這樣冷空氣才能衝到屋頂與熱空氣混合。

負壓過大會導致雞舍內缺氧。

從去年秋天到現在疫情很厲害,大都在20-30天,有的甚至在十幾天的雞出現高死亡。有人講了:好好的雞突然發病,第一天幾隻雞死亡,第二天幾十只,第三天幾百只,第四天超千隻甚至更多。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支氣管堵塞、氣囊炎、等。

原因?H9?,H5?.......等等?.....肺炎?

十六、出欄

根據當天養殖利潤的平衡點決定出欄時間是最科學的。如果在正常情況下我建議出欄時間在40-44天是最佳的,早了太虧(成長快就那麼幾天)、晚了不一定合算(42天以後飼料轉化率就低了)。

氣候決定出欄時間,天氣不好,路也不好走,尤其是雨、雪、霧天!

節假日影響出欄,近幾年影響特別大!

健康狀況決定出欄時間是最無奈的,死多了不賣也不行啊,早賣是為了少賠。

毛雞行情走勢影響出欄,適當提前與拖後1-2天,自己算好就行,也不能拖後太多。

雞苗價格影響成本,高價苗養大雞合算、低價苗養小雞合算。養殖天數越長風險越大,11-4月份養殖風險比5-10月份大。

養殖合同的探討,養殖密度、養殖規格、宰殺標準、市場需求、抓雞、運輸等都要考慮細緻。

對肉雞生產指標的認識

如果我們孤立地去談論:成活率、藥費、體重、料肉比等,是不能準確反應肉雞養殖水平的。

在這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借鑑歐洲肉雞綜合生產指數來衡量和評價肉雞的生產指標:

EPI=(出欄率×平均體重--公斤)÷(飼養天數×料肉比)×100

一般要求EPI在300以上才算有利可圖,在320-360之間就比較理想了,如果達到360-400,就有很強的盈利能力了。

例如:(90×2.6) ÷(42×1.8) ×100=309

(93×2.9) ÷(42×1.8) ×100=356

(94×3.0) ÷(42×1.8) ×100=373

(94.5×3.2) ÷(43×1.72) ×100=406

美中不足是這個公式在我國不能反應生產指標和飼養密度的關係,如果規模化養殖考慮到國情,我們密度以每平方米12只為標準的話,建議:

中國肉雞綜合生產指數=(出欄率×平均體重--公斤)÷(飼養天數×料肉比)×100×(實際飼養密度÷ 12)

十七、小結

規模化養殖中很多的“熱點”、“難點”和“關鍵點”,當這些點被我們關注到的時候,就成為養殖中的“焦點”,如果我們用“專業化”和“責任心”這根線把這些點穿起來,做到位、進而精益求精,我們就發現了養殖中能改善生產指標和提高養殖效益的諸多“亮點”,這或許就是“規模化肉雞養殖與疫病綜合防控技術要點”了吧。

其實我們很多事情沒有做好,不是我們無能、而是我們無心!但願我的肺腑之言能成為諸位改善飼養管理、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的敲門磚!

我們缺什麼?缺行動!!

世間沒有救世主 ,沒有哪一個人或金點子可以救你,只有你自己多改變才有機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