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能養雞,下海能養鮑魚,他如何依靠養殖成為富翁

畜牧業 養雞 鮑魚 農業 三農 創業家 2018-12-09

1958年韓偉隨母親與九個兄弟姐妹一起從瀋陽遷往大連市郊三澗堡鎮東泥河村。由於子女太多,家境極貧,排行老九的韓偉15歲就扛著糞桶去大連掏糞。

後來,有初中文化且略通畜牧知識的韓偉做了公社以農代乾的畜牧助理,這在當時是一碗很不錯的“幹部飯”了。

那時候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自行車到農家,挨家挨戶動員完成國家下達給公社的0.6萬公斤雞蛋收購指標。

198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遼寧大地,廣大農村出現了發展副業、養殖業的熱潮。

而就在此時,大連旅順口地區三澗堡鎮東泥河村有一家農戶奮勇當先,毅然向親友借貸3000元,購來50只蛋雞,搞起了家庭養雞業,雞種是當時很流行的美國“羅斯”。這就是韓偉夫婦。為了養雞,韓偉辭去了公職。

上山能養雞,下海能養鮑魚,他如何依靠養殖成為富翁

創業之路充滿艱辛,當時僅有的三排雞舍坐落在向陽的山凹裡。妻子許淑芬每天穿上雨靴,踩著雞糞打掃雞舍,丈夫韓偉則推著車上山拉給雞喝的水。

到了星期天,他們夫婦一起挑著雞蛋到鎮上去叫賣,一隻只雞蛋積累了他們的初步流水。

上山能養雞,下海能養鮑魚,他如何依靠養殖成為富翁

1984年,韓偉毅然決定貸款15萬元擴大雞場規模。在當時,這真是“膽大包天”了。他成了全東北第一個超級“負債戶”,很快就建成了大連市最大的養雞企業。

韓偉成為年飼養蛋雞300萬隻、年產鮮蛋5800萬公斤的國內最大蛋雞生產龍頭企業。3.7萬戶農民在韓偉集團的帶動下發家漲收入。

轉眼到了1993年,在海邊長大的許淑芬打起了海水養殖的主意。當時鮑魚的養殖被看成黃金產業,一斤鮑魚數百元,一枚指甲大的鮑苗能賣一元多。

上山能養雞,下海能養鮑魚,他如何依靠養殖成為富翁

韓偉集團斥資1億多元,建設了一座擁有1萬立方米育苗水體、國內外最大規模的海珍品育苗和養殖企業———太平洋海珍品有限公司,由集團總經理許淑芬兼任公司董事長。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95年,精心養殖了兩年的鮑魚苗放養大海後,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毀掉了一切。

為了解決鮑魚苗存活率低的難題,她把目光投向了高科技,請來了大連水產學院和青島海洋大學的導師和學生,讓他們把太平洋公司當作免費的實習基地。

困擾了人類多年的鮑魚養殖成活率低的難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這是讓全國內外水產界人士都為之興奮的事。許淑芬領導的企業創造了國內外水產養殖的奇蹟,她和韓偉都高興極了。

養雞成功,養鮑成功,許淑芬又有了更高的追求。她自己南下北上萬裡求索,最終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同開發鮑魚的深加工技術。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關注創業家公眾號(ID:chuangyejia),讀懂中國7000種賺錢生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