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鵝賣鵝毛,老孟一年賺1000萬'

畜牧業 羽絨服 內蒙古 臺灣 奈曼 最美養殖人 2019-08-23
"

別人養鵝是為了賣肉,內蒙古奈曼旗的養鵝農戶老孟養的鵝卻只賣毛,而且小鵝出殼三個月就開始取毛賣掉。然而就是靠做這個生意,他一年收入就超過了1000萬元。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國內羽絨服行業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別是沿海地區。實際上,早在2005年,老孟就發現每年幾乎不分季節,都有大批的南方採購商“北上”,採購鵝毛。通過關係,老孟更進一步瞭解到,羽絨服的生產環節在南方不假,而原材料卻集中在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原因是這裡的羽絨絨朵(專業術語:羽絨的體積)大、品質優,而價格低廉。而隨著外向型企業出口受阻、各項成本特別是原材料運輸成本上漲等因素,相當一批知名的羽絨服企業重心向北轉移,有的甚至直接搬到草原上。悄然之間,在老孟所在的奈曼旗就出現了大大小小十幾家羽絨服生產企業的生產基地,其中不乏知名品牌。更令老孟欣喜的是,由於急需原材料鵝毛,這些企業紛紛高價搶購羽絨,有的甚至自行養殖來滿足需求。平均而言,一箇中型企業,每天的需求量就在3噸左右。

老孟算了一筆賬:跟養成品肉鵝相比,賣鵝毛具有周期短(只需三個月即可取毛)、利潤高(鵝毛每公斤市價也在500元左右,另外每隻鵝平均可取質量最好的羽絨12根,按市價0.25元計算,一隻可獲純利2元多,屬於附加價值)、風險低(生長期短,疫情發作機率較低)等優點。最主要的是市場供不應求。因此從2005年7月,老孟決定放棄傳統養殖,專門飼養取毛的雛鵝。

因為市場轉型,養什麼鵝成了第一要務。老孟經過調查,發現了兩個特點。第一,北方的鵝種所產的毛幾乎都有市場,因此屬於大眾產品,收入穩定;第二,一些特別的生產商對某些鵝毛品種有特殊的要求,雖然鵝種難覓,但利潤更高。為此,老孟一邊批量養殖北方鵝,同時跟部分生產商合作,引進一些特有的品種。這其中,臺灣產的長榮鵝最受歡迎。原因是臺灣羽絨服生產在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而長榮鵝是其最熟悉和開發時間最久、產品品種最豐富的鵝種。最主要的是,這種鵝的適應性很強,老孟僅用了兩個多月,就使它完全適應了北方的環境氣候。而養殖長榮鵝,也使得老孟獲得了與更多臺灣廠商合作的機會。短短兩年時間,老孟的養殖場規模就從最初的7000只發展到6萬隻。收入也從十幾萬元飆升至200萬元。

生意做大的老孟,眼光也變得開闊起來。他認為,光靠自己一個人,根本無法滿足市場的龐大需求。因此,從2008年起,他將業務重心轉向兩個方面:其一,收購鵝毛,變產為銷,以銷帶產。他一邊跟企業簽訂供貨合同,一邊跟養殖戶簽訂收購合同,中間對接,擴大了利潤來源。其二,其他產品深加工。雛鵝雖然產肉量、重量比不上成品鵝,但肉質鮮嫩,還可以製作其他如鵝肉、鵝肝、鵝胗、鵝舌等深加工產品。更重要的是,在北方市場,相關產品相對稀缺,市場空間很大。於是,老孟投資約30萬元,建起了一個小型鵝肉製品加工廠。憑藉著獨特的產品優勢,通過進入超市、商場等形式,很快打開了北方市場。2010年,老孟又跟一些知名品牌合作,開發更多鵝肉深加工產品。

2011年,老孟的養殖場再次擴大,鵝存欄數超過了15萬隻。儘管還未到年終結算,但據他估算,綜合收入已經超過了1000萬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