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70後,上有老下有兩小,有錢,就是不買房。

創業 經濟 不完美媽媽 大學 通貨膨脹 投資 我是馮了了 2019-06-17

我所租住小區裡的一個鄰居楊姐和我聊得很來,每次遇上都要聊一會兒。我們一起學駕照,一起焦灼“可望而不可及”的北京戶口,聽說我們辦了天津戶口,她們就也去辦了個。相處下來,可能都說話比較直接,就聊到了大家都關心的買房問題。

北漂70後,上有老下有兩小,有錢,就是不買房。

我一直很好奇,因為她和老公都是70後,經濟條件蠻好的,為什麼不在北京買房呢?這個問題我有次終於問了出來,她說,哎呀,妹子,我憋好久了,為了買房這件事,我都和老公吵了九九八十一回了,從10年吵到19年,房價從小區裡的五千,吵到了現在的七萬,房租從當初的兩千吵到現在的六千五,可是他就是不同意買房,前面是覺得想選個好的地段,後面發現只買得起不好的地段,卻又覺得破房子真的不值那個錢。而且已經錯過了高價值區間,所以,索性就不買了,把錢全拿去理財了,收益也不錯。

其實我能夠理解楊姐老公的謹慎與觀望。

北漂70後,上有老下有兩小,有錢,就是不買房。

從房子是剛需、是穩定、是一家之本的角度,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要等待房價房租都連年攀升卻不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是從個人經歷以及家庭因素角度去分析,就特別能夠理解楊姐老公的想法了。

首先,70後的那一代人,是改革開放之後的第一批大學生。留京的大學生中有不少都是“寒門貴子”,條件不好的可能在畢業賺錢後就要貼補家用或者養弟弟妹妹,條件好一些的可能沒有額外負擔,但是家庭也給不了經濟支撐,完全要靠自己賺錢,安家,立身。

這樣一來攢錢的速度與房價的PK就顯現出來了,能力強的&敢拼的&敢冒險&有規劃的那一撥70後,就是外地人在京的第一批有房人,戶口政策逐漸收緊,所以第一批有房的人也是第一批容易有戶口的人。

70後的謹慎來自於家庭背景、所處時代、以及生育趨勢等多個方面的綜合因素,那代人的政策環境是提倡晚婚晚育,自身多是非獨生子女子女家庭,而在大學畢業後,又多數會為了事業晚婚晚育,所以到2019年,多數人的孩子還不大,但是父母已經老去,沒有父母的幫襯,娃依然要有人帶,那麼家庭的經濟負擔必然很重。經歷了房價的火箭式上漲,越往後,也就越不敢輕易把所有積蓄都壓到房子裡,還貸壓力也越來越大,而早些年克服各種壓力在限購前弄到幾套房的人,已經可以吃著房租去創業或者玩票了。

其次,是他們有著謹慎的金錢觀。正是因為多數北漂70後的錢都是自己在沒有背景沒有依靠的情況下拼出來,所以在花錢方面有著格外的謹慎與多面的衡量。由於經歷過北京五棵松房價兩千一平的時代,所以無法接受現在五棵松十萬一平的瘋狂,也響應過晚婚晚育的政策號召,卻不得不面對自己娃同學父母多數都是85後的局面。這就產生了一種落差,一種對價值的觀點落差以及身份的落差。

在這一代70後中,長期看下去,有些有能力的人,經濟實力以及發展反而不如一些沒有能力的同齡人。為什麼呢?因為前者在能力巔峰選擇的是創業,而不會把錢投資在不動產上,只是創業難成功;後者因為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所以有了積蓄後就馬上尋求能給人安穩的方式——買房。隨著房地產在中國所佔據地位的提升,後者的優勢反而凸顯了出來。

這聽上去有些許唏噓與不公,只能說,時代造人,人的命運永遠與整個社會經濟走向息息相關。

北漂70後,上有老下有兩小,有錢,就是不買房。

第三,這一批北漂的70後對房子的價值感較低。換句話說,就是覺得房子的價值匹配不了售價,即使是在北京。因為覺得不值得,所以不會把自己的全部積蓄壓上去,因為覺得不值得,也不願意因為房子而每月還一萬甚至幾萬的按揭。這樣想的結果就是要麼看到認為不錯的房源就全款買房,要麼就一直不買房。但是有些東西卻不那麼恰好能出現,比如恰好認為值得的房子,比如一直不貶值或者特別容易被花掉的全款。

對這批70後真的有些心疼,因為他們中多數都是那麼上進努力且有學霸基因,是社會轉型的中堅力量,但是自身的社會價值感並沒有給到相應的經濟回報,卻又趕上一輪又一輪的通貨膨脹,把他們那個年代漲起來的工資都稀釋掉了,卻又不得不為自己的居所支付高昂的費用。自己的收入也再一次被稀釋掉,而那些沒有爬上巔峰管理層的北漂70後們,害不得不接受市場的淘汰,拿著一般的收入去與85後和90去競爭,這真是悲哀,也是無奈。

人性裡,充滿著各種形態的慾望,有人圖的是平淡度日,有人圖的是錦繡前程,有人圖的是美好未來,有人圖的安然自在。將各種各樣混合又複雜的慾望投放到社會乃至人生的有形與無形的大環境中後,發現一切都顯得那麼蒼白且不按照套路出牌。有人步步順遂,有人步步入坑,有人牽絆不斷,有人踟躇前行。最後落定在真實生活的版圖上,化作不同風格的“當下每一天”。

北漂70後,上有老下有兩小,有錢,就是不買房。

再回到楊姐家有錢卻不買房的現象上來,無論買與不買,都是個人家庭價值的選擇,從楊姐的角度,一直有買房的慾望,卻沒有資金的決定權,這種矛盾下,她的幸福感大打折扣,因為房子的確能給一個女人安全感,畢竟家裡還有兩個孩子,租住多有不便;從楊姐老公的角度,他更多的是考量自己是否值得為了一個房子去冒險,去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壓上,而自己妻子的安穩感受與他對金錢與房子價值衡量上的態度,是不存在決定性的,反而他會覺得我有把握才能給你更穩定的生活。這就是價值矛盾所在,不是說夫妻不相愛,而是表達愛的方式多種多樣。愛你就給你想要的生活是一種表達,愛你就要為保障生活穩定運行也是一種表達,不分深淺,就是個人的認知差異。

面對這樣的境況,楊姐與老公也都對雙方做出了一點妥協,比如楊姐不再逼著老公買北京的房子,比如老公聽她的建議在天津買了一套以備萬一的戶口房。

任何事,任何人,都在各自允許或能接受的範圍內,探索著一種能夠自恰的平衡。或許,這也是萬事皆空的一種現實體現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