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銃夢 七龍珠 熱血動漫 反烏托邦 漫畫 四味毒叔 2019-02-28

文 | Turing

在閱讀本文之前,你可能需要知道以下這幾點:

1. 本片的導演是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卡梅隆是監製與編劇——但這依然是一部很卡梅隆的666661電影。

2. 本片的原著是木城雪戶於1991年的經典漫畫《銃夢》,第一卷刊行與1991年,至今仍在連載中。

3. 本片基本翻拍自1993年福富博監督的《銃夢》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始光盤動畫,基本屬於實驗性質的小篇幅作品),僅僅做了小幅度的國際化與現代化改動。

4. 大眼妹本名叫Gally,魔改成Alita是因為漫畫原著的翻譯者覺得她原本的名字在歐美市場不夠響亮。

5. 不要再吐槽大眼妹的眼睛了!為了更加讓眼部的動作更加真實,《阿麗塔》的團隊喪心病狂地構建了一整個眼球的模型,甚至精細到視網膜和晶狀體,還聘請了醫學顧問!你知道他們有多努力嗎!(好吧,官方的說法是為了使阿麗塔看起來更像一個漫畫角色,又要真實又要漫畫感....真的很糾結啊)

6. 廢鐵鎮原名“Jeru”,和天空城“Zalem”連在一起就是聖城耶路撒冷的名字。但是故事發生的地點並不是現在的耶路撒冷。

7. 本片最不忠實原著的一點是撒冷人額頭的印記。原著中,這個印記來自於大腦置換術,依德醫生也保留了這個印記。(廢鐵鎮居民沒有見過撒冷人,所以並不知道依德醫生的身份)

《銃夢》的世界

好了,背景知識科普完畢,讓我們回到影片本身。如果說有的影片是情節驅動,有的影片是人物驅動,那麼對於我來說,《銃夢》的原著就是世界觀驅動,電影版還多了層特效驅動的味道——當影片團隊號稱“花費了5.5億個標準小時”去渲染的撒冷城與廢鐵鎮出現在銀幕上時,我已經做好了二刷的準備——而且要去最好的放映廳。(事實上我也確實這麼做了,10fL亮度×Dolby全環繞音效,你值得擁有。)

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北京雙井UME的10號廳,大陸境內能找到的最佳放映廳之一了

浮空城市撒冷與垃圾處理廠廢鐵鎮是本作的舞臺,也是它的核心魅力所在。這兩處場景各自具有極其鮮明的特點:撒冷井然有序、高高在上,但所有居民都是大腦被芯片替換的“模範市民”,“殘次品”將被無情的流放——這是一種典型的賽博朋克式場景;而廢鐵鎮擁擠、混亂,靠垃圾、苦工與暴力比賽運轉,依賴賞金獵人維持秩序,人們對自己的肢體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並習以為常——這又是一種典型的後啟示錄(或稱末日廢土風格)式場景。

無論是賽博朋克還是後啟示錄,單獨拿出來都是能夠撐起一部作品的經典設定。而《銃夢》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將這二者有機結合在了一起,並且(在世界觀上)和諧地構成了一個反烏托邦式的二元對立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失去記憶的強大少女加里(即影片中的阿麗塔),帶著數百年前的神祕遺產,踏上了找尋自我的道路——只是描述出來,就能感受到背後的濃郁的浪漫的戲劇味道。

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木城雪戶的原著中,撒冷與廢鐵鎮的概念圖

但木城雪戶在《銃夢》裡做的不僅如此。他不甘心讓這樣一部已經足夠浪漫的作品僅僅成為一出好看但浮華的太空歌劇,於是在其中加入了非常多的宗教或心靈隱喻:“耶路撒冷”的命名是其中一個,向“天上的城市”進發是另一個,戰鬥的少女(女武神)也算一個;類似的隱喻其實還有很多,並且隨處可見。在這些隱喻的基礎上,少女找尋自我的歷程已經不單單是一次普通的冒險,而是藉助角色進行的哲學批判:有關於靈與肉的關係、自由意志的存在與否、人與人類的進步與迭代該如何完成,以及最核心的“什麼才是人”、“什麼人才是我”。這些隱喻與批判,讓《銃夢》與《蘇菲的世界》類似,成為了康德古典主義哲學的絕妙註腳。

《阿麗塔:戰鬥天使》與《銃夢》

正如本文的序言中提到的,《阿麗塔:戰鬥天使》幾乎完美地重現——甚至可以說復刻了1993年的《銃夢》OVA,這在近年來的漫改電影中算是一股清流。ACGN作品,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二次元作品——漫畫、動畫、遊戲與小說——的主要發佈平臺是實體書店或小熒幕(電視、電腦、移動設備等),並自有一套生存土壤與創作邏輯。因此,當這些作品被真人化、電影化放上大銀幕時,其自身屬性很多時候需要為電影的商業邏輯做出臨時的適應,我們看到的許多漫改作品都成為了與原著大相徑庭的爛片——這就是這些ACGN作品“水土不服”的後果。

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漫改版的《龍珠》,只是披著《龍珠》外衣的一部爛得乏善可陳的片子而已

但本片與《龍珠》、《進擊的巨人》這些典型的漫改爛片幾乎是兩個極端——如果說《阿麗塔:戰鬥天使》不能成為一部佳作,那麼原因一定不是它的改動太大了,而是因為它太尊重原著了。

看過《銃夢》OVA的朋友們應該明白,如果作為一部獨立的作品看待,《銃夢:生鏽的天使》與《銃夢:眼淚的印記》這上下兩集OVA並不能說多麼優秀:它們嘗試在極短的篇幅(兩部作品均只有二十多分鐘的容量)裡,講述《銃夢》漫畫中整整12話的內容:加里的復活與覺醒(成為賞金獵人)與和雨果悲劇的戀情。在本片中,羅德里格茲導演與卡梅隆編劇對OVA的忠實度甚至精確到了構圖與鏡頭的級別,因此也擁有與OVA一致的致命缺陷:影片容量太小,因此角色的形象不夠立體,故事的推動太過突兀,《銃夢》最具魅力的世界觀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如果電影版《阿麗塔》還有續集,那麼這個缺點還會被進一步放大——比OVA用五十多分鐘講完原著12話更瘋狂的是,影片只用了不到五分鐘來講述阿麗塔在機動球大賽的歷程——要知道這段情節在原著中講述了加里對戰鬥與人生意義的追尋,篇幅更是有9話之多!

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原著中加里作為機動球王牌選手的重要鏡頭

但本片作為一部漫改電影,仍然可以說是優秀的。嚴復老先生說,翻譯的要義是“信、達、雅”,漫改翻拍亦如是。

所謂“信”,就是忠實於原著,不要改得面目全非。這點《阿麗塔》顯然做到了;非但做到了,而且遠遠超出其它所有類似的作品,任何一位原著的粉絲,都不會拒絕承認《阿麗塔》就是《銃夢》的電影版。

所謂“達”,就是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不拘泥於原著,通過適當的改動更好地為內容服務。因為大量“水土不服”的翻拍爛片,現在的原著粉絲對改編都視為洪水猛獸,對《阿麗塔》的爭議多數也出自於此。我認為,《阿麗塔》在改編與忠實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影片對原著中的許多細節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小的如將依德醫生的助手從一個老頭子改為一名黑人女性,大的如完全改動了加里與雨果的感情發展過程;但相當令人欣喜的是,這些改動完全沒有影響本片的情感表達,原著的一些關鍵情節、甚至場景都被極其細緻的保留了下來。

所謂“雅”,本來是指譯文“文采斐然,流利漂亮”,用在翻拍裡,自然就是指鏡頭語言流暢嫻熟,製作精緻細膩——對於卡神來說,這難道是需要擔心的問題嗎?

卡梅隆與《阿麗塔:戰鬥天使》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

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史詩級歷史說唱大戰》中“斯皮爾伯格”的臺詞

如果說《頭號玩家》是斯皮爾伯格為自己打造的夢境,那麼《阿麗塔:戰鬥天使》就是屬於卡梅隆的夢境。其實,“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卡梅隆的兩部現象級作品《泰坦尼克》與《阿凡達》已經為我們畫出了卡梅隆其人其作的成長路線——技術狂魔!“用最酷炫的技術,服務於最好的故事”就是卡梅隆的標籤。即便故事本身不是最好的——譬如《阿凡達》——但那一定是最適合卡神近期在鑽研的技術的,並且,卡神總能用技術來花式反哺故事。

而對於《阿麗塔》來說,這是卡神做了十幾二十幾年的夢。卡神在1993年曾計劃過要購買《阿麗塔》的版權,但後來來的一系列起起落落是卡神自己也沒有想到的。

其實《阿麗塔》的研發週期遠比我們看到的長。事實上,技術狂魔卡神在思忖著拍《阿麗塔》的時候,《阿凡達》還只是卡神構思中的“880”計劃——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卡神用來提攜後進的項目。《阿凡達》對於電影工業與特效技術的意義自不必說,但卡神之所以選擇880計劃,並不是因為《阿凡達》更好,而是因為——當時的卡神,怕“落後”的特效技術,拍毀了他的《銃夢》。

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卡神心目中的《銃夢》,顯然僅僅指向ONYX廳裡那部

在《阿麗塔:戰鬥天使》中,影片的製作團隊幾乎可以說是不計成本的貫徹了卡神在《阿凡達》裡的創作思路:為了真實感,我們傾盡一切。我們想要阿麗塔靈動的眼神,那我們就從頭開始分別為左右眼球建模;我們想要真實的環境光遮蔽,那我們就用英偉達最新的光追技術在渲染農場裡從頭算到尾;任何一個場景展示出來的部分,我們都有數倍於最終成片展示出來的部分的幕後場景;我們在鏡頭前呈現的每一幀畫面,背後都有完善的、不可見的、即時演算的建模與互動——甚至可以這麼說,《阿麗塔》如果想從固定鏡頭的3D影片改變成支持自由探索的VR影片,僅僅使用目前採集的素材就足夠完成了。

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阿麗塔》早期概念圖之一,這個模型或許用在影片裡了,也或許被另一個近似的模型替換掉了——阿麗塔每個類似的模型都有數百個版本

不過,卡神仍然有自己最後的矜持:“不到6fL(fL,福特朗博,影廳的亮度單位)的影廳,不要放我‘閨女(指阿麗塔)’的片子!”因此,目前國內只有放映亮度達到6fL的影廳擁有官方授權的放映許可,而我在看過各種格式之後,建議大家——買最貴的票,看最好的廳!(你值得擁有!!!)

最後,貼一個數據彩蛋:正常人類的活躍腦細胞大概有120億個,但其中的8400萬個才被用來處理視頻訊號——單位當然是天——而阿麗塔的眼睛(每一幀!24分之1秒!)用到了860萬個像素——差不多相當於旗艦拍攝手機拍攝一張照片所記錄的所有數據,彙集在屏幕百分之一的空間裡。更通俗的對比是,相當於《指環王》裡“咕嚕”全身像素的三倍。

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對,就是這個咕嚕。當時在720P與1080P夾縫之間的咕嚕,全身的像素點加起來不超過當今阿麗塔的眼球——的三分之一

結語

對於《阿麗塔:戰鬥天使》的評論,理論上應該猶如斑馬線似的:

後啟示錄、烏托邦與宗教隱喻——《阿麗塔》與它背後的《銃夢》

但是,作品的高下尚且有得爭奪,而偉大的藝術應該常思常新——無論是木城雪戶老師的《銃夢》原著,還是卡梅隆的《阿麗塔》,隱藏在創作之下的,都是培根的慨嘆:凡有所學,皆成命運;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站在當下來看,無論這些先驅者——比如《銃夢》——帶來了什麼(就我個人而言,它是一部掀起革命的厚重作品)它都具有一種跳躍型的偉大:在有限裡斡旋,但毫無疑問更加超脫的偉大。

在最後的最後,我堅定了一個想法,或者說一個願望:我希望《阿麗塔》的觀眾們與潛在觀眾們,去看看“真正的阿麗塔”。我敢保證,那將是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那裡的“撒冷”將會是撒冷,“廢鐵鎮”將會是廢鐵鎮——而阿麗塔,將會是是最棒的阿麗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