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

專家簡介

陳志武: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耶魯大學原教授

“金融對於社會來說,更重要的一個價值是對個人的解放。”

“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脫實向虛的政策導向,鼓勵充分競爭。”

“30歲後,應該把人力資本轉換為金融資本,50歲後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回報來生活。”

面對金融的價值及對個人影響的探討,陳志武教授這樣回答。

今年57歲的陳志武是著名的華人經濟學家,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包括金融理論、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恰逢他的新書《陳志武金融投資課》上市,我們與陳教授聊了聊他對金融的理解、金融行業現狀,以及對當下互聯網的熱點問題陳教授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以下是對陳志武的專訪實錄

關於金融的價值

金融使人際關係從利益驅動走向情感驅動。

36氪:您近幾年的書包括《金融的邏輯》《財富的邏輯》系列致力於國內金融常識的普及,在您的觀察中公眾普遍對金融有什麼誤解嗎?

陳志武:我是60後,在湖南出生長大,從小社會對於虛擬產業會有很多偏見,認為做金融交易、買賣股票做借貸沒有生產實質東西,憑什麼能賺那麼多錢。在物質短缺的農耕社會、前工業社會,社會裡是否創造價值的標準是是否生產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在脫虛向實的看法引導下,實體行業過度投資,帶來了產能過剩,製造的東西多於需求,導致價格下跌賺不了錢。

另一端是金融行業,管制嚴格,整體來說金融行業產品太少,跟實體行業完全是相反的,整個行業競爭少,不足以滿足需求,能進入的企業會掙很多錢,有一定意義上的寡頭利潤空間,把對金融的觀念理解清楚了會發現,其實政策的導向更應該是脫實向虛,鼓勵更多的人進入金融行業,讓金融行業有更充分的競爭,金融行業的服務價格也會下來,行業賺錢也更加理性。

36氪:您覺得金融在歷史上出現之後,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陳志武:當金融最開始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是把金融和企業融資、建設投資畫上等號。

而其實金融對於社會來說,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個價值,是對個人的解放,讓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從利益驅動真正走向感情驅動。

以婚姻為例,在金融市場沒有出現的時候,人類的婚姻其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有著非常強的經濟功能。古代的包辦婚姻,更多是出於利益和風險保障,原因很簡單,長輩在下一代的成長中付出了很多,所以他們希望在未來能得到回報,比如養老等實際問題。過去我們講“談親家”,包辦婚姻就是男女雙方的父母談出來的,就好像是在談一個生意。

而今天我們不用“談親家”,真正實現了“談戀愛”,就是金融在跨期價值交換方面的表現之一。各種金融產品,比如醫療保險、健康保險、災害保險、借貸產品、養老基金,可以把原來生老病死的需求解決掉,這樣我們就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婚姻也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唯一選擇。風險保障、經濟利益正在從傳統的婚姻與家庭中剝離,轉由市場和政府去實現。婚姻的解放也來自於此,從過去的側重經濟利益到側重感情,婚姻由此才能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

關於互聯網產業投資現狀

清倉的過程會持續幾年,見分曉還需幾年時間。

36氪:有媒體認為,2018年是中國創業黃金時代結束的一年,長達10年的移動互聯網高速增長期催生了多家獨角獸公司,但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卻在近幾年面臨倒閉潮,資本市場遭遇寒冬。您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陳志武:從2013年開始,我國地方政府推出各種產業引導基金來支持雙創,這種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地方政府產業扶持基金出資之後,會首先強調推出產業引導基金不是為了追求回報,而是為了支持產業的發展。而對比美國硅谷之所以能夠發展,恰恰因為他們只追求回報,不追求別的。

前些年全民都在做風險投資,可真正值得投的可供選擇的項目是非常有限的,資金供給非常多。導致還沒有上市的公司PE、VC的錢進去給的估值遠遠比二級市場的估值還要高很多。18年開始創業行業遇冷,19年更為嚴重。清倉的過程會持續幾年,投資基金有七八年至十年的鎖定期,見分曉還有幾年。

36氪:近期阿里巴巴已遞交香港上市申請。您認為阿里從美股回到港股的意義是什麼?

陳志武:不是融資本身的意義。對於阿里來說,這個判斷是很對的,美國對中國公司進行限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會遇到困難。

對沒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要考慮是否選擇其他資本市場,對於已經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也要考慮,是否像阿里那樣,同時在兩地上市。

從另一方面,在香港上市,會比美國要好一些,因為香港除了美國投資者,還有中東、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包括歐洲的機構投資、個人投資。

36氪:關於比特幣,您有怎樣的看法,比特幣是否會挑戰傳統金融體系?Facebook宣佈發佈Libra加密貨幣,您如何看待這一事件的影響?

陳志武:Libra從目前看,相當於中國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跟傳統貨幣類似,背後有不同貨幣的資產作為支撐標的,和比特幣不一樣。但它解決了跨境不同貨幣的兌換,交易成本降低很多,也很方便,跨越幾十個不同國家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比特幣交易,需要繳稅,美國稅務機構要查到虛擬貨幣的實際交易,聯邦稅務局如果找不到交易記錄,就沒辦法允許交易平臺在美國存在。但去中心的虛擬幣如果可以被查,就違反了去中心化的貨幣的初衷。二戰以來,各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權都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手裡,所以比特幣這類貨幣很難。

關於投資建議

從美國來看,創造首富最多的是投資管理行業。

36氪:股票、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看起來都有專業門檻,能不能給普通人提供一些投資方面的建議?

陳志武:30歲之前要關注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也就是對自己的投資,上學、工作,積累經驗,搞清楚自己未來要做哪一行。30-50歲之間,把人力資本轉換為金融資本,50歲之後重點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回報來生活,做到像巴菲特講的“睡覺也可以賺錢”。

對於國內的年輕人,一方面金融資本投資很重要,今天金融資本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金融市場可以幫年輕人積累實操的經驗,可以供年輕人學習,但不是重點關注的地方,年輕時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更重要。如果非要做一些投資,可以利用滬港通等方式,投資一些境外上市的公司,ETF的產品,儘量迴避A股。

36氪:在現在的市場狀況下,還會鼓勵年輕人創業嗎?

陳志武:最容易的創業時期已經過去了,比如前幾年萬眾創業的時期,當時任何有創業想法的人,只要稍微好一點,都能拿到不錯的估值。

現在創業更迴歸正常一些,從過去的泡沫,非理性的狀態,迴歸到正常理性的氛圍,這時候,比起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來說,有創業想法的人,在中國還是可以找到很多的資本,畢竟,前面說的資金,還是有很多年的鎖定期,有很多錢沒有投完,有好的想法的年輕人,還是可以找到資本的支持的。

36氪:投資方面您比較關注未來的哪些領域呢?

陳志武:我還是認同現在說的比較多的,比如大健康、消費領域。再比如像金融行業、財富管理行業,很值得做更多的投資,也就是投資財富管理行業做的比較好的公司,以美國為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美國自己成功的前400名首富里面,從事行業最多的是投資管理行業,有77位,從巴菲特到黑石的創始人,都是靠幫別人管錢起家的,而我們熟悉的科技行業,只有35位。從美國來看,創造首富最多的是投資管理行業。

36氪:能否給36氪讀者推薦一本金融方面的書?

陳志武:我推薦《文明的衝突》,雖然不是直接對投資有幫助,但這本書對於理解今天的世界非常有幫助。

附陳志武新書《陳志武金融投資課》序言片段:

投資理財是人人該上的通識課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經濟成就輝煌,中國已經從短缺社會進入財富型社會。當然,個人財富多了,又帶來新的挑戰:如何投資理財才可達到巴菲特說的“睡覺時也賺錢”的境界?前些年,只要買房子就能賺錢,可現在不行了,風險也高了。於是,大家試著“脫實向虛”,轉向證券投資。可是,這些年的股市又像過山車,漲少跌多,而債券、基金、期貨、期權等這些市場,又似乎讓人眼花繚亂。老百姓看不懂:到底該怎麼分析、判斷這些證券市場?從哪裡入手?股市怎樣才能搞好?基金、債券又如何?我們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創造財富?

在這本書裡,我重點談資本市場建設和投資的話題,包括股票、債券、基金和金融衍生品市場,會講到這些不同金融市場是如何來的,到底能幫你做什麼,對社會的價值在哪裡,等等。

股市不只是交易所

過去這些年裡,A股市場參與者經歷了幾個股市從漲到跌、心情由喜到怒的週期,而每個週期都以證監會主席換人結束。證監會主席換了幾輪,但股民和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喜怒循環還沒有終結。這是怎麼回事?資本市場在中國就這麼水土不服嗎?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記得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不久,一位從耶魯大學畢業不到一年的小夥子在巴格達聯軍指揮部(也就是戰時的伊拉克臨時政府)工作,他肩負重任,要趕緊設計巴格達股票交易所。由於那時小布什已經做美國總統近三年,面對2004年連任競選壓力,他給聯軍指揮部下令:不管有多少家公司能上市,以火速開張股市為第一任務。這個命令的意思當然很明確,因為如果股市能快速開張,就表明美軍入侵伊拉克後成效顯著,社會與經濟已經恢復正常,連新股市都有了。

而這個年輕的耶魯畢業生也覺得這件事很容易:建立股市,不就是挑一個交易廳,找幾家公司,把它們的股票掛牌,再找一些人來買賣交易股票嗎?所以,他不能理解這件事為什麼會有挑戰,欣然拍胸接下命令。

接下來,他看了一下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設計,發現這個交易所是個非政府經營、靠50個左右的會員公司自行管理、當初為非營利性的機構;而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經濟體制為計劃經濟,原來的巴格達股票交易所是財政部管理的國有單位,不算真正的證券市場。於是,他知道了:新的交易所也必須是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公司。2004年4月18日,聯軍指揮部下令正式成立獨立於政府的非營利機構——伊拉克股票交易所,並同時模仿美國的設置,成立伊拉克證監會,希望以這些奠定伊拉克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

2004年6月24日,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正式開門交易,以一家酒店之前的餐館作為交易廳,第一批有15家公司上市,包括巴格達銀行、巴格達軟飲公司、伊拉克地毯公司、阿爾特拉農業公司等等。交易都是人工進行,靠大聲喊出賣出買進價格,用紙和筆做記錄。到2005年,每天成交額大約為500萬美元。2006年全年有92天開市,平均每週開兩天,其他時候因為巴格達受到轟炸而停業,全年只有3.8萬筆交易。到今天,共有100家公司在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每天只有30只左右的股票有交易,每天大約交易300筆,交易額不到100萬美元,市場十分清淡。

幾年後,這位耶魯畢業生回到母校跟教授們交流,深感自己的失敗。他談到,原來以為股市就是把股票發行方和投資者叫到一起買賣而已,沒想到還需要那麼多交易所之外方方面面的配套機制和專業分工,不僅要有獨立於政治、獨立於宏觀政策的證券監管者和司法機構,還要有證券分析師、獨立審計師、證券律師、“敵意收購”、做空機制、對衝基金、獨立媒體等等。他真的沒想到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跨期價值交換”會這麼難。

關於這些話題,我會在本書中慢慢細談。對於金融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在強調任何“特色”之前,必須理解透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然後再加上“特色”進行具體分析。這十分重要,否則,就會出現“股市一下跌,就怪證監會主席”的偏頗認識。對於投資者來說,熟悉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也十分重要,因為這就等於給了你一隻手電筒,幫你避免在具體市場尋找投資機會時迷路。

"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

專家簡介

陳志武: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耶魯大學原教授

“金融對於社會來說,更重要的一個價值是對個人的解放。”

“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脫實向虛的政策導向,鼓勵充分競爭。”

“30歲後,應該把人力資本轉換為金融資本,50歲後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回報來生活。”

面對金融的價值及對個人影響的探討,陳志武教授這樣回答。

今年57歲的陳志武是著名的華人經濟學家,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包括金融理論、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恰逢他的新書《陳志武金融投資課》上市,我們與陳教授聊了聊他對金融的理解、金融行業現狀,以及對當下互聯網的熱點問題陳教授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以下是對陳志武的專訪實錄

關於金融的價值

金融使人際關係從利益驅動走向情感驅動。

36氪:您近幾年的書包括《金融的邏輯》《財富的邏輯》系列致力於國內金融常識的普及,在您的觀察中公眾普遍對金融有什麼誤解嗎?

陳志武:我是60後,在湖南出生長大,從小社會對於虛擬產業會有很多偏見,認為做金融交易、買賣股票做借貸沒有生產實質東西,憑什麼能賺那麼多錢。在物質短缺的農耕社會、前工業社會,社會裡是否創造價值的標準是是否生產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在脫虛向實的看法引導下,實體行業過度投資,帶來了產能過剩,製造的東西多於需求,導致價格下跌賺不了錢。

另一端是金融行業,管制嚴格,整體來說金融行業產品太少,跟實體行業完全是相反的,整個行業競爭少,不足以滿足需求,能進入的企業會掙很多錢,有一定意義上的寡頭利潤空間,把對金融的觀念理解清楚了會發現,其實政策的導向更應該是脫實向虛,鼓勵更多的人進入金融行業,讓金融行業有更充分的競爭,金融行業的服務價格也會下來,行業賺錢也更加理性。

36氪:您覺得金融在歷史上出現之後,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陳志武:當金融最開始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是把金融和企業融資、建設投資畫上等號。

而其實金融對於社會來說,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個價值,是對個人的解放,讓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從利益驅動真正走向感情驅動。

以婚姻為例,在金融市場沒有出現的時候,人類的婚姻其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有著非常強的經濟功能。古代的包辦婚姻,更多是出於利益和風險保障,原因很簡單,長輩在下一代的成長中付出了很多,所以他們希望在未來能得到回報,比如養老等實際問題。過去我們講“談親家”,包辦婚姻就是男女雙方的父母談出來的,就好像是在談一個生意。

而今天我們不用“談親家”,真正實現了“談戀愛”,就是金融在跨期價值交換方面的表現之一。各種金融產品,比如醫療保險、健康保險、災害保險、借貸產品、養老基金,可以把原來生老病死的需求解決掉,這樣我們就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婚姻也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唯一選擇。風險保障、經濟利益正在從傳統的婚姻與家庭中剝離,轉由市場和政府去實現。婚姻的解放也來自於此,從過去的側重經濟利益到側重感情,婚姻由此才能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

關於互聯網產業投資現狀

清倉的過程會持續幾年,見分曉還需幾年時間。

36氪:有媒體認為,2018年是中國創業黃金時代結束的一年,長達10年的移動互聯網高速增長期催生了多家獨角獸公司,但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卻在近幾年面臨倒閉潮,資本市場遭遇寒冬。您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陳志武:從2013年開始,我國地方政府推出各種產業引導基金來支持雙創,這種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地方政府產業扶持基金出資之後,會首先強調推出產業引導基金不是為了追求回報,而是為了支持產業的發展。而對比美國硅谷之所以能夠發展,恰恰因為他們只追求回報,不追求別的。

前些年全民都在做風險投資,可真正值得投的可供選擇的項目是非常有限的,資金供給非常多。導致還沒有上市的公司PE、VC的錢進去給的估值遠遠比二級市場的估值還要高很多。18年開始創業行業遇冷,19年更為嚴重。清倉的過程會持續幾年,投資基金有七八年至十年的鎖定期,見分曉還有幾年。

36氪:近期阿里巴巴已遞交香港上市申請。您認為阿里從美股回到港股的意義是什麼?

陳志武:不是融資本身的意義。對於阿里來說,這個判斷是很對的,美國對中國公司進行限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會遇到困難。

對沒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要考慮是否選擇其他資本市場,對於已經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也要考慮,是否像阿里那樣,同時在兩地上市。

從另一方面,在香港上市,會比美國要好一些,因為香港除了美國投資者,還有中東、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包括歐洲的機構投資、個人投資。

36氪:關於比特幣,您有怎樣的看法,比特幣是否會挑戰傳統金融體系?Facebook宣佈發佈Libra加密貨幣,您如何看待這一事件的影響?

陳志武:Libra從目前看,相當於中國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跟傳統貨幣類似,背後有不同貨幣的資產作為支撐標的,和比特幣不一樣。但它解決了跨境不同貨幣的兌換,交易成本降低很多,也很方便,跨越幾十個不同國家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比特幣交易,需要繳稅,美國稅務機構要查到虛擬貨幣的實際交易,聯邦稅務局如果找不到交易記錄,就沒辦法允許交易平臺在美國存在。但去中心的虛擬幣如果可以被查,就違反了去中心化的貨幣的初衷。二戰以來,各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權都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手裡,所以比特幣這類貨幣很難。

關於投資建議

從美國來看,創造首富最多的是投資管理行業。

36氪:股票、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看起來都有專業門檻,能不能給普通人提供一些投資方面的建議?

陳志武:30歲之前要關注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也就是對自己的投資,上學、工作,積累經驗,搞清楚自己未來要做哪一行。30-50歲之間,把人力資本轉換為金融資本,50歲之後重點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回報來生活,做到像巴菲特講的“睡覺也可以賺錢”。

對於國內的年輕人,一方面金融資本投資很重要,今天金融資本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金融市場可以幫年輕人積累實操的經驗,可以供年輕人學習,但不是重點關注的地方,年輕時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更重要。如果非要做一些投資,可以利用滬港通等方式,投資一些境外上市的公司,ETF的產品,儘量迴避A股。

36氪:在現在的市場狀況下,還會鼓勵年輕人創業嗎?

陳志武:最容易的創業時期已經過去了,比如前幾年萬眾創業的時期,當時任何有創業想法的人,只要稍微好一點,都能拿到不錯的估值。

現在創業更迴歸正常一些,從過去的泡沫,非理性的狀態,迴歸到正常理性的氛圍,這時候,比起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來說,有創業想法的人,在中國還是可以找到很多的資本,畢竟,前面說的資金,還是有很多年的鎖定期,有很多錢沒有投完,有好的想法的年輕人,還是可以找到資本的支持的。

36氪:投資方面您比較關注未來的哪些領域呢?

陳志武:我還是認同現在說的比較多的,比如大健康、消費領域。再比如像金融行業、財富管理行業,很值得做更多的投資,也就是投資財富管理行業做的比較好的公司,以美國為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美國自己成功的前400名首富里面,從事行業最多的是投資管理行業,有77位,從巴菲特到黑石的創始人,都是靠幫別人管錢起家的,而我們熟悉的科技行業,只有35位。從美國來看,創造首富最多的是投資管理行業。

36氪:能否給36氪讀者推薦一本金融方面的書?

陳志武:我推薦《文明的衝突》,雖然不是直接對投資有幫助,但這本書對於理解今天的世界非常有幫助。

附陳志武新書《陳志武金融投資課》序言片段:

投資理財是人人該上的通識課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經濟成就輝煌,中國已經從短缺社會進入財富型社會。當然,個人財富多了,又帶來新的挑戰:如何投資理財才可達到巴菲特說的“睡覺時也賺錢”的境界?前些年,只要買房子就能賺錢,可現在不行了,風險也高了。於是,大家試著“脫實向虛”,轉向證券投資。可是,這些年的股市又像過山車,漲少跌多,而債券、基金、期貨、期權等這些市場,又似乎讓人眼花繚亂。老百姓看不懂:到底該怎麼分析、判斷這些證券市場?從哪裡入手?股市怎樣才能搞好?基金、債券又如何?我們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創造財富?

在這本書裡,我重點談資本市場建設和投資的話題,包括股票、債券、基金和金融衍生品市場,會講到這些不同金融市場是如何來的,到底能幫你做什麼,對社會的價值在哪裡,等等。

股市不只是交易所

過去這些年裡,A股市場參與者經歷了幾個股市從漲到跌、心情由喜到怒的週期,而每個週期都以證監會主席換人結束。證監會主席換了幾輪,但股民和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喜怒循環還沒有終結。這是怎麼回事?資本市場在中國就這麼水土不服嗎?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記得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不久,一位從耶魯大學畢業不到一年的小夥子在巴格達聯軍指揮部(也就是戰時的伊拉克臨時政府)工作,他肩負重任,要趕緊設計巴格達股票交易所。由於那時小布什已經做美國總統近三年,面對2004年連任競選壓力,他給聯軍指揮部下令:不管有多少家公司能上市,以火速開張股市為第一任務。這個命令的意思當然很明確,因為如果股市能快速開張,就表明美軍入侵伊拉克後成效顯著,社會與經濟已經恢復正常,連新股市都有了。

而這個年輕的耶魯畢業生也覺得這件事很容易:建立股市,不就是挑一個交易廳,找幾家公司,把它們的股票掛牌,再找一些人來買賣交易股票嗎?所以,他不能理解這件事為什麼會有挑戰,欣然拍胸接下命令。

接下來,他看了一下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設計,發現這個交易所是個非政府經營、靠50個左右的會員公司自行管理、當初為非營利性的機構;而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經濟體制為計劃經濟,原來的巴格達股票交易所是財政部管理的國有單位,不算真正的證券市場。於是,他知道了:新的交易所也必須是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公司。2004年4月18日,聯軍指揮部下令正式成立獨立於政府的非營利機構——伊拉克股票交易所,並同時模仿美國的設置,成立伊拉克證監會,希望以這些奠定伊拉克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

2004年6月24日,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正式開門交易,以一家酒店之前的餐館作為交易廳,第一批有15家公司上市,包括巴格達銀行、巴格達軟飲公司、伊拉克地毯公司、阿爾特拉農業公司等等。交易都是人工進行,靠大聲喊出賣出買進價格,用紙和筆做記錄。到2005年,每天成交額大約為500萬美元。2006年全年有92天開市,平均每週開兩天,其他時候因為巴格達受到轟炸而停業,全年只有3.8萬筆交易。到今天,共有100家公司在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每天只有30只左右的股票有交易,每天大約交易300筆,交易額不到100萬美元,市場十分清淡。

幾年後,這位耶魯畢業生回到母校跟教授們交流,深感自己的失敗。他談到,原來以為股市就是把股票發行方和投資者叫到一起買賣而已,沒想到還需要那麼多交易所之外方方面面的配套機制和專業分工,不僅要有獨立於政治、獨立於宏觀政策的證券監管者和司法機構,還要有證券分析師、獨立審計師、證券律師、“敵意收購”、做空機制、對衝基金、獨立媒體等等。他真的沒想到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跨期價值交換”會這麼難。

關於這些話題,我會在本書中慢慢細談。對於金融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在強調任何“特色”之前,必須理解透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然後再加上“特色”進行具體分析。這十分重要,否則,就會出現“股市一下跌,就怪證監會主席”的偏頗認識。對於投資者來說,熟悉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也十分重要,因為這就等於給了你一隻手電筒,幫你避免在具體市場尋找投資機會時迷路。

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

文章選自36氪—【36氪領讀】欄目 2019-07-27

"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

專家簡介

陳志武: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耶魯大學原教授

“金融對於社會來說,更重要的一個價值是對個人的解放。”

“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脫實向虛的政策導向,鼓勵充分競爭。”

“30歲後,應該把人力資本轉換為金融資本,50歲後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回報來生活。”

面對金融的價值及對個人影響的探討,陳志武教授這樣回答。

今年57歲的陳志武是著名的華人經濟學家,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包括金融理論、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恰逢他的新書《陳志武金融投資課》上市,我們與陳教授聊了聊他對金融的理解、金融行業現狀,以及對當下互聯網的熱點問題陳教授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以下是對陳志武的專訪實錄

關於金融的價值

金融使人際關係從利益驅動走向情感驅動。

36氪:您近幾年的書包括《金融的邏輯》《財富的邏輯》系列致力於國內金融常識的普及,在您的觀察中公眾普遍對金融有什麼誤解嗎?

陳志武:我是60後,在湖南出生長大,從小社會對於虛擬產業會有很多偏見,認為做金融交易、買賣股票做借貸沒有生產實質東西,憑什麼能賺那麼多錢。在物質短缺的農耕社會、前工業社會,社會裡是否創造價值的標準是是否生產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在脫虛向實的看法引導下,實體行業過度投資,帶來了產能過剩,製造的東西多於需求,導致價格下跌賺不了錢。

另一端是金融行業,管制嚴格,整體來說金融行業產品太少,跟實體行業完全是相反的,整個行業競爭少,不足以滿足需求,能進入的企業會掙很多錢,有一定意義上的寡頭利潤空間,把對金融的觀念理解清楚了會發現,其實政策的導向更應該是脫實向虛,鼓勵更多的人進入金融行業,讓金融行業有更充分的競爭,金融行業的服務價格也會下來,行業賺錢也更加理性。

36氪:您覺得金融在歷史上出現之後,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最大價值是什麼?

陳志武:當金融最開始進入中國的時候,我們是把金融和企業融資、建設投資畫上等號。

而其實金融對於社會來說,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個價值,是對個人的解放,讓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從利益驅動真正走向感情驅動。

以婚姻為例,在金融市場沒有出現的時候,人類的婚姻其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有著非常強的經濟功能。古代的包辦婚姻,更多是出於利益和風險保障,原因很簡單,長輩在下一代的成長中付出了很多,所以他們希望在未來能得到回報,比如養老等實際問題。過去我們講“談親家”,包辦婚姻就是男女雙方的父母談出來的,就好像是在談一個生意。

而今天我們不用“談親家”,真正實現了“談戀愛”,就是金融在跨期價值交換方面的表現之一。各種金融產品,比如醫療保險、健康保險、災害保險、借貸產品、養老基金,可以把原來生老病死的需求解決掉,這樣我們就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婚姻也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唯一選擇。風險保障、經濟利益正在從傳統的婚姻與家庭中剝離,轉由市場和政府去實現。婚姻的解放也來自於此,從過去的側重經濟利益到側重感情,婚姻由此才能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

關於互聯網產業投資現狀

清倉的過程會持續幾年,見分曉還需幾年時間。

36氪:有媒體認為,2018年是中國創業黃金時代結束的一年,長達10年的移動互聯網高速增長期催生了多家獨角獸公司,但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卻在近幾年面臨倒閉潮,資本市場遭遇寒冬。您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陳志武:從2013年開始,我國地方政府推出各種產業引導基金來支持雙創,這種出發點是非常好的。但地方政府產業扶持基金出資之後,會首先強調推出產業引導基金不是為了追求回報,而是為了支持產業的發展。而對比美國硅谷之所以能夠發展,恰恰因為他們只追求回報,不追求別的。

前些年全民都在做風險投資,可真正值得投的可供選擇的項目是非常有限的,資金供給非常多。導致還沒有上市的公司PE、VC的錢進去給的估值遠遠比二級市場的估值還要高很多。18年開始創業行業遇冷,19年更為嚴重。清倉的過程會持續幾年,投資基金有七八年至十年的鎖定期,見分曉還有幾年。

36氪:近期阿里巴巴已遞交香港上市申請。您認為阿里從美股回到港股的意義是什麼?

陳志武:不是融資本身的意義。對於阿里來說,這個判斷是很對的,美國對中國公司進行限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會遇到困難。

對沒有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要考慮是否選擇其他資本市場,對於已經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也要考慮,是否像阿里那樣,同時在兩地上市。

從另一方面,在香港上市,會比美國要好一些,因為香港除了美國投資者,還有中東、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包括歐洲的機構投資、個人投資。

36氪:關於比特幣,您有怎樣的看法,比特幣是否會挑戰傳統金融體系?Facebook宣佈發佈Libra加密貨幣,您如何看待這一事件的影響?

陳志武:Libra從目前看,相當於中國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跟傳統貨幣類似,背後有不同貨幣的資產作為支撐標的,和比特幣不一樣。但它解決了跨境不同貨幣的兌換,交易成本降低很多,也很方便,跨越幾十個不同國家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比特幣交易,需要繳稅,美國稅務機構要查到虛擬貨幣的實際交易,聯邦稅務局如果找不到交易記錄,就沒辦法允許交易平臺在美國存在。但去中心的虛擬幣如果可以被查,就違反了去中心化的貨幣的初衷。二戰以來,各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權都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手裡,所以比特幣這類貨幣很難。

關於投資建議

從美國來看,創造首富最多的是投資管理行業。

36氪:股票、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看起來都有專業門檻,能不能給普通人提供一些投資方面的建議?

陳志武:30歲之前要關注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也就是對自己的投資,上學、工作,積累經驗,搞清楚自己未來要做哪一行。30-50歲之間,把人力資本轉換為金融資本,50歲之後重點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回報來生活,做到像巴菲特講的“睡覺也可以賺錢”。

對於國內的年輕人,一方面金融資本投資很重要,今天金融資本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金融市場可以幫年輕人積累實操的經驗,可以供年輕人學習,但不是重點關注的地方,年輕時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更重要。如果非要做一些投資,可以利用滬港通等方式,投資一些境外上市的公司,ETF的產品,儘量迴避A股。

36氪:在現在的市場狀況下,還會鼓勵年輕人創業嗎?

陳志武:最容易的創業時期已經過去了,比如前幾年萬眾創業的時期,當時任何有創業想法的人,只要稍微好一點,都能拿到不錯的估值。

現在創業更迴歸正常一些,從過去的泡沫,非理性的狀態,迴歸到正常理性的氛圍,這時候,比起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來說,有創業想法的人,在中國還是可以找到很多的資本,畢竟,前面說的資金,還是有很多年的鎖定期,有很多錢沒有投完,有好的想法的年輕人,還是可以找到資本的支持的。

36氪:投資方面您比較關注未來的哪些領域呢?

陳志武:我還是認同現在說的比較多的,比如大健康、消費領域。再比如像金融行業、財富管理行業,很值得做更多的投資,也就是投資財富管理行業做的比較好的公司,以美國為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美國自己成功的前400名首富里面,從事行業最多的是投資管理行業,有77位,從巴菲特到黑石的創始人,都是靠幫別人管錢起家的,而我們熟悉的科技行業,只有35位。從美國來看,創造首富最多的是投資管理行業。

36氪:能否給36氪讀者推薦一本金融方面的書?

陳志武:我推薦《文明的衝突》,雖然不是直接對投資有幫助,但這本書對於理解今天的世界非常有幫助。

附陳志武新書《陳志武金融投資課》序言片段:

投資理財是人人該上的通識課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經濟成就輝煌,中國已經從短缺社會進入財富型社會。當然,個人財富多了,又帶來新的挑戰:如何投資理財才可達到巴菲特說的“睡覺時也賺錢”的境界?前些年,只要買房子就能賺錢,可現在不行了,風險也高了。於是,大家試著“脫實向虛”,轉向證券投資。可是,這些年的股市又像過山車,漲少跌多,而債券、基金、期貨、期權等這些市場,又似乎讓人眼花繚亂。老百姓看不懂:到底該怎麼分析、判斷這些證券市場?從哪裡入手?股市怎樣才能搞好?基金、債券又如何?我們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創造財富?

在這本書裡,我重點談資本市場建設和投資的話題,包括股票、債券、基金和金融衍生品市場,會講到這些不同金融市場是如何來的,到底能幫你做什麼,對社會的價值在哪裡,等等。

股市不只是交易所

過去這些年裡,A股市場參與者經歷了幾個股市從漲到跌、心情由喜到怒的週期,而每個週期都以證監會主席換人結束。證監會主席換了幾輪,但股民和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喜怒循環還沒有終結。這是怎麼回事?資本市場在中國就這麼水土不服嗎?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記得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不久,一位從耶魯大學畢業不到一年的小夥子在巴格達聯軍指揮部(也就是戰時的伊拉克臨時政府)工作,他肩負重任,要趕緊設計巴格達股票交易所。由於那時小布什已經做美國總統近三年,面對2004年連任競選壓力,他給聯軍指揮部下令:不管有多少家公司能上市,以火速開張股市為第一任務。這個命令的意思當然很明確,因為如果股市能快速開張,就表明美軍入侵伊拉克後成效顯著,社會與經濟已經恢復正常,連新股市都有了。

而這個年輕的耶魯畢業生也覺得這件事很容易:建立股市,不就是挑一個交易廳,找幾家公司,把它們的股票掛牌,再找一些人來買賣交易股票嗎?所以,他不能理解這件事為什麼會有挑戰,欣然拍胸接下命令。

接下來,他看了一下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設計,發現這個交易所是個非政府經營、靠50個左右的會員公司自行管理、當初為非營利性的機構;而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經濟體制為計劃經濟,原來的巴格達股票交易所是財政部管理的國有單位,不算真正的證券市場。於是,他知道了:新的交易所也必須是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公司。2004年4月18日,聯軍指揮部下令正式成立獨立於政府的非營利機構——伊拉克股票交易所,並同時模仿美國的設置,成立伊拉克證監會,希望以這些奠定伊拉克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

2004年6月24日,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正式開門交易,以一家酒店之前的餐館作為交易廳,第一批有15家公司上市,包括巴格達銀行、巴格達軟飲公司、伊拉克地毯公司、阿爾特拉農業公司等等。交易都是人工進行,靠大聲喊出賣出買進價格,用紙和筆做記錄。到2005年,每天成交額大約為500萬美元。2006年全年有92天開市,平均每週開兩天,其他時候因為巴格達受到轟炸而停業,全年只有3.8萬筆交易。到今天,共有100家公司在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每天只有30只左右的股票有交易,每天大約交易300筆,交易額不到100萬美元,市場十分清淡。

幾年後,這位耶魯畢業生回到母校跟教授們交流,深感自己的失敗。他談到,原來以為股市就是把股票發行方和投資者叫到一起買賣而已,沒想到還需要那麼多交易所之外方方面面的配套機制和專業分工,不僅要有獨立於政治、獨立於宏觀政策的證券監管者和司法機構,還要有證券分析師、獨立審計師、證券律師、“敵意收購”、做空機制、對衝基金、獨立媒體等等。他真的沒想到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跨期價值交換”會這麼難。

關於這些話題,我會在本書中慢慢細談。對於金融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在強調任何“特色”之前,必須理解透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然後再加上“特色”進行具體分析。這十分重要,否則,就會出現“股市一下跌,就怪證監會主席”的偏頗認識。對於投資者來說,熟悉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也十分重要,因為這就等於給了你一隻手電筒,幫你避免在具體市場尋找投資機會時迷路。

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

文章選自36氪—【36氪領讀】欄目 2019-07-27

對話陳志武:金融是最賺錢的資本形態,世界首富多從事投資管理行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