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

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將領,準確地來說,他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將,而算不上一個國際級的大將。當時排在第一梯隊,敵人打聽到這支部隊的主將,就覺得這支部隊不簡單的統帥有:漢王劉邦、楚王項羽、九江王英布;第二梯隊的有:燕王臧圖、代王陳餘、齊王田榮、魏丞相彭越、楚將司馬龍且、鍾離昧等。

韓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只能排在第三梯隊,在這一梯隊中的將領,大多是一國之大將。因為出名較晚、參與的大戰役不多等因素,只有他本國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在其他諸侯國知名程度不高。

韓信沒有在掀翻秦朝的起義中立下威名,項羽帶領諸侯伐滅暴秦、分封功臣之事完成後,劉邦才發現他的才能,將他提拔為大將。所以楚漢戰爭只是韓信嶄露頭角的舞臺,知名度自然比不過那些在反秦起義中就立下大功勞的老牌強將。

"

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將領,準確地來說,他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將,而算不上一個國際級的大將。當時排在第一梯隊,敵人打聽到這支部隊的主將,就覺得這支部隊不簡單的統帥有:漢王劉邦、楚王項羽、九江王英布;第二梯隊的有:燕王臧圖、代王陳餘、齊王田榮、魏丞相彭越、楚將司馬龍且、鍾離昧等。

韓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只能排在第三梯隊,在這一梯隊中的將領,大多是一國之大將。因為出名較晚、參與的大戰役不多等因素,只有他本國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在其他諸侯國知名程度不高。

韓信沒有在掀翻秦朝的起義中立下威名,項羽帶領諸侯伐滅暴秦、分封功臣之事完成後,劉邦才發現他的才能,將他提拔為大將。所以楚漢戰爭只是韓信嶄露頭角的舞臺,知名度自然比不過那些在反秦起義中就立下大功勞的老牌強將。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淮陰侯韓信畫像

老子說:“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韓信擁有顛倒局勢的將才,因為自己名氣不高而讓敵將輕敵自傲,對他來說只是如虎添翼。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去攻打驕兵傲將,軍隊所過之處攻城陷地如摧枯拉朽一般,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優勢。

韓信進攻趙國時,趙王歇年幼,趙國軍政大權掌握在代王陳餘手中。陳餘是天下名士,從戰國時期就已經聞名各國,他也是反秦起義的掀起人之一。有關他此前的經歷,我在下文簡要地列舉出來。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手下的門客,與張耳結成刎頸之交,對待張耳如同對待父親一般,兩人的友誼在戰國到楚漢時期一直廣為流傳。
  • 秦朝時張耳、陳餘隱居在陳,陳勝攻克陳後,兩人投靠陳勝。陳勝久慕兩人大名,對此很高興。
  • 兩人勸陳勝派兵攻打趙地,陳勝任命武臣為將軍,任命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出兵攻打趙地。武臣攻克趙地後,兩人勸其自立為王。武臣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將軍。
  • 武臣被趙國叛將李良殺死,兩人擁立趙國王室後裔趙歇為王。章邯進軍包圍張耳、趙歇,陳餘領兵在外,由於實力弱小不敢進攻章邯,張耳由此怨恨陳餘。
  • 項羽破王離軍,章邯撤退。張耳責備陳餘,收回陳餘軍權。於是張耳跟隨項羽入關,陳餘在家鄉隱居。
  • 項羽滅亡秦朝後,封張耳為趙王,封陳餘為侯。陳餘自以為功勞大而所得少,由此怨恨張耳、項羽。
  • 項羽的分封有私心,齊將田榮反抗項羽,自立為齊王,陳餘向田榮討兵攻打張耳,田榮許之。
  • 陳餘打敗張耳,重新擁立趙歇為王,趙王封陳餘為代王。趙王年幼,陳餘留在趙國輔佐趙王。

對比之下,韓信在此前只打過一次大仗,也就是攻破魏王豹的軍隊。而陳餘的一生都是傳奇,就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去面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自然會產生輕敵的心理。而在戰爭中,這種心理往往都是致命的。

"

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將領,準確地來說,他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將,而算不上一個國際級的大將。當時排在第一梯隊,敵人打聽到這支部隊的主將,就覺得這支部隊不簡單的統帥有:漢王劉邦、楚王項羽、九江王英布;第二梯隊的有:燕王臧圖、代王陳餘、齊王田榮、魏丞相彭越、楚將司馬龍且、鍾離昧等。

韓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只能排在第三梯隊,在這一梯隊中的將領,大多是一國之大將。因為出名較晚、參與的大戰役不多等因素,只有他本國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在其他諸侯國知名程度不高。

韓信沒有在掀翻秦朝的起義中立下威名,項羽帶領諸侯伐滅暴秦、分封功臣之事完成後,劉邦才發現他的才能,將他提拔為大將。所以楚漢戰爭只是韓信嶄露頭角的舞臺,知名度自然比不過那些在反秦起義中就立下大功勞的老牌強將。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淮陰侯韓信畫像

老子說:“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韓信擁有顛倒局勢的將才,因為自己名氣不高而讓敵將輕敵自傲,對他來說只是如虎添翼。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去攻打驕兵傲將,軍隊所過之處攻城陷地如摧枯拉朽一般,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優勢。

韓信進攻趙國時,趙王歇年幼,趙國軍政大權掌握在代王陳餘手中。陳餘是天下名士,從戰國時期就已經聞名各國,他也是反秦起義的掀起人之一。有關他此前的經歷,我在下文簡要地列舉出來。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手下的門客,與張耳結成刎頸之交,對待張耳如同對待父親一般,兩人的友誼在戰國到楚漢時期一直廣為流傳。
  • 秦朝時張耳、陳餘隱居在陳,陳勝攻克陳後,兩人投靠陳勝。陳勝久慕兩人大名,對此很高興。
  • 兩人勸陳勝派兵攻打趙地,陳勝任命武臣為將軍,任命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出兵攻打趙地。武臣攻克趙地後,兩人勸其自立為王。武臣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將軍。
  • 武臣被趙國叛將李良殺死,兩人擁立趙國王室後裔趙歇為王。章邯進軍包圍張耳、趙歇,陳餘領兵在外,由於實力弱小不敢進攻章邯,張耳由此怨恨陳餘。
  • 項羽破王離軍,章邯撤退。張耳責備陳餘,收回陳餘軍權。於是張耳跟隨項羽入關,陳餘在家鄉隱居。
  • 項羽滅亡秦朝後,封張耳為趙王,封陳餘為侯。陳餘自以為功勞大而所得少,由此怨恨張耳、項羽。
  • 項羽的分封有私心,齊將田榮反抗項羽,自立為齊王,陳餘向田榮討兵攻打張耳,田榮許之。
  • 陳餘打敗張耳,重新擁立趙歇為王,趙王封陳餘為代王。趙王年幼,陳餘留在趙國輔佐趙王。

對比之下,韓信在此前只打過一次大仗,也就是攻破魏王豹的軍隊。而陳餘的一生都是傳奇,就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去面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自然會產生輕敵的心理。而在戰爭中,這種心理往往都是致命的。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代王陳餘畫像

白起對戰乳臭未乾的趙括時,所有的軍事計劃都縝密而無失,正因為他尊重對手,秦國才得以一舉毀滅趙國的軍事力量。魏將龐涓認為齊國人膽怯於是輕敵,所以兩次慘敗於孫臏之手,魏國的霸業也畫上了句號;秦將李信認為楚國快滅亡於是輕敵,所以二十萬秦軍在楚國腹地慘敗,讓秦國百戰百勝的軍隊遭受恥辱;楚將項梁因為連續的勝利於是輕敵,所以章邯半夜突襲得勝,反秦起義之大業險些失敗。

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孫武曰:“兵者詭道也。”陳餘卻說:“韓信的軍隊人少而疲憊,如果面對這樣的部隊還要避開它的鋒芒,而去攻擊他的弱點。那麼諸侯都會以為我趙軍膽怯,到時候都要對我趙國刀兵相向。”當陳餘說出這番話的時候,趙軍就已經要註定打一場敗仗了。


輕敵的趙軍主將與足智多謀的漢軍主將

漢高祖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帶領數萬軍隊進攻趙國,趙王趙歇與成安君陳餘聚兵井陘口 ,號稱二十萬。(雙方軍隊具體參戰人數現已不可考)

"

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將領,準確地來說,他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將,而算不上一個國際級的大將。當時排在第一梯隊,敵人打聽到這支部隊的主將,就覺得這支部隊不簡單的統帥有:漢王劉邦、楚王項羽、九江王英布;第二梯隊的有:燕王臧圖、代王陳餘、齊王田榮、魏丞相彭越、楚將司馬龍且、鍾離昧等。

韓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只能排在第三梯隊,在這一梯隊中的將領,大多是一國之大將。因為出名較晚、參與的大戰役不多等因素,只有他本國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在其他諸侯國知名程度不高。

韓信沒有在掀翻秦朝的起義中立下威名,項羽帶領諸侯伐滅暴秦、分封功臣之事完成後,劉邦才發現他的才能,將他提拔為大將。所以楚漢戰爭只是韓信嶄露頭角的舞臺,知名度自然比不過那些在反秦起義中就立下大功勞的老牌強將。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淮陰侯韓信畫像

老子說:“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韓信擁有顛倒局勢的將才,因為自己名氣不高而讓敵將輕敵自傲,對他來說只是如虎添翼。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去攻打驕兵傲將,軍隊所過之處攻城陷地如摧枯拉朽一般,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優勢。

韓信進攻趙國時,趙王歇年幼,趙國軍政大權掌握在代王陳餘手中。陳餘是天下名士,從戰國時期就已經聞名各國,他也是反秦起義的掀起人之一。有關他此前的經歷,我在下文簡要地列舉出來。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手下的門客,與張耳結成刎頸之交,對待張耳如同對待父親一般,兩人的友誼在戰國到楚漢時期一直廣為流傳。
  • 秦朝時張耳、陳餘隱居在陳,陳勝攻克陳後,兩人投靠陳勝。陳勝久慕兩人大名,對此很高興。
  • 兩人勸陳勝派兵攻打趙地,陳勝任命武臣為將軍,任命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出兵攻打趙地。武臣攻克趙地後,兩人勸其自立為王。武臣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將軍。
  • 武臣被趙國叛將李良殺死,兩人擁立趙國王室後裔趙歇為王。章邯進軍包圍張耳、趙歇,陳餘領兵在外,由於實力弱小不敢進攻章邯,張耳由此怨恨陳餘。
  • 項羽破王離軍,章邯撤退。張耳責備陳餘,收回陳餘軍權。於是張耳跟隨項羽入關,陳餘在家鄉隱居。
  • 項羽滅亡秦朝後,封張耳為趙王,封陳餘為侯。陳餘自以為功勞大而所得少,由此怨恨張耳、項羽。
  • 項羽的分封有私心,齊將田榮反抗項羽,自立為齊王,陳餘向田榮討兵攻打張耳,田榮許之。
  • 陳餘打敗張耳,重新擁立趙歇為王,趙王封陳餘為代王。趙王年幼,陳餘留在趙國輔佐趙王。

對比之下,韓信在此前只打過一次大仗,也就是攻破魏王豹的軍隊。而陳餘的一生都是傳奇,就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去面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自然會產生輕敵的心理。而在戰爭中,這種心理往往都是致命的。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代王陳餘畫像

白起對戰乳臭未乾的趙括時,所有的軍事計劃都縝密而無失,正因為他尊重對手,秦國才得以一舉毀滅趙國的軍事力量。魏將龐涓認為齊國人膽怯於是輕敵,所以兩次慘敗於孫臏之手,魏國的霸業也畫上了句號;秦將李信認為楚國快滅亡於是輕敵,所以二十萬秦軍在楚國腹地慘敗,讓秦國百戰百勝的軍隊遭受恥辱;楚將項梁因為連續的勝利於是輕敵,所以章邯半夜突襲得勝,反秦起義之大業險些失敗。

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孫武曰:“兵者詭道也。”陳餘卻說:“韓信的軍隊人少而疲憊,如果面對這樣的部隊還要避開它的鋒芒,而去攻擊他的弱點。那麼諸侯都會以為我趙軍膽怯,到時候都要對我趙國刀兵相向。”當陳餘說出這番話的時候,趙軍就已經要註定打一場敗仗了。


輕敵的趙軍主將與足智多謀的漢軍主將

漢高祖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帶領數萬軍隊進攻趙國,趙王趙歇與成安君陳餘聚兵井陘口 ,號稱二十萬。(雙方軍隊具體參戰人數現已不可考)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口,有的說法是當今飛狐口

據《資治通鑑漢紀一》記載,韓信此前攻克了魏國、代國兩個國家,每攻破一國,漢王劉邦就會派人將其精兵調往滎陽、成皋前線。可見韓信此時的軍隊都是臨時在魏、代兩國召集的烏合之眾,而趙國面對來犯的敵軍,必然會集結全國最精銳的部隊。所以兩支部隊在單兵素質和人數方面的差距都不小,這也正是陳餘輕敵的原因之一。

廣武君李左車勸諫陳餘說:“韓信趁著攻破魏、代兩國的軍威,千里迢迢來趙國與我軍交戰,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糧道長達千里,士卒就都吃不飽飯’,井陘的路很狹窄,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成列前進。漢軍前進幾百裡,他們的糧食必定遠在軍隊的後面。請給我三萬人馬,我願去截斷漢軍糧道。足下堅守堡壘不要與其交戰,漢軍沒有糧食,不出15日必定投降。不用我的計謀,趙軍必定要戰敗。”

陳餘哪裡聽得“漢軍銳不可當”、“趙軍必敗”的話?且陳餘自稱義兵,從不用詐謀詭計,於是便說:“韓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

"

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將領,準確地來說,他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將,而算不上一個國際級的大將。當時排在第一梯隊,敵人打聽到這支部隊的主將,就覺得這支部隊不簡單的統帥有:漢王劉邦、楚王項羽、九江王英布;第二梯隊的有:燕王臧圖、代王陳餘、齊王田榮、魏丞相彭越、楚將司馬龍且、鍾離昧等。

韓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只能排在第三梯隊,在這一梯隊中的將領,大多是一國之大將。因為出名較晚、參與的大戰役不多等因素,只有他本國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在其他諸侯國知名程度不高。

韓信沒有在掀翻秦朝的起義中立下威名,項羽帶領諸侯伐滅暴秦、分封功臣之事完成後,劉邦才發現他的才能,將他提拔為大將。所以楚漢戰爭只是韓信嶄露頭角的舞臺,知名度自然比不過那些在反秦起義中就立下大功勞的老牌強將。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淮陰侯韓信畫像

老子說:“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韓信擁有顛倒局勢的將才,因為自己名氣不高而讓敵將輕敵自傲,對他來說只是如虎添翼。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去攻打驕兵傲將,軍隊所過之處攻城陷地如摧枯拉朽一般,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優勢。

韓信進攻趙國時,趙王歇年幼,趙國軍政大權掌握在代王陳餘手中。陳餘是天下名士,從戰國時期就已經聞名各國,他也是反秦起義的掀起人之一。有關他此前的經歷,我在下文簡要地列舉出來。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手下的門客,與張耳結成刎頸之交,對待張耳如同對待父親一般,兩人的友誼在戰國到楚漢時期一直廣為流傳。
  • 秦朝時張耳、陳餘隱居在陳,陳勝攻克陳後,兩人投靠陳勝。陳勝久慕兩人大名,對此很高興。
  • 兩人勸陳勝派兵攻打趙地,陳勝任命武臣為將軍,任命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出兵攻打趙地。武臣攻克趙地後,兩人勸其自立為王。武臣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將軍。
  • 武臣被趙國叛將李良殺死,兩人擁立趙國王室後裔趙歇為王。章邯進軍包圍張耳、趙歇,陳餘領兵在外,由於實力弱小不敢進攻章邯,張耳由此怨恨陳餘。
  • 項羽破王離軍,章邯撤退。張耳責備陳餘,收回陳餘軍權。於是張耳跟隨項羽入關,陳餘在家鄉隱居。
  • 項羽滅亡秦朝後,封張耳為趙王,封陳餘為侯。陳餘自以為功勞大而所得少,由此怨恨張耳、項羽。
  • 項羽的分封有私心,齊將田榮反抗項羽,自立為齊王,陳餘向田榮討兵攻打張耳,田榮許之。
  • 陳餘打敗張耳,重新擁立趙歇為王,趙王封陳餘為代王。趙王年幼,陳餘留在趙國輔佐趙王。

對比之下,韓信在此前只打過一次大仗,也就是攻破魏王豹的軍隊。而陳餘的一生都是傳奇,就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去面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自然會產生輕敵的心理。而在戰爭中,這種心理往往都是致命的。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代王陳餘畫像

白起對戰乳臭未乾的趙括時,所有的軍事計劃都縝密而無失,正因為他尊重對手,秦國才得以一舉毀滅趙國的軍事力量。魏將龐涓認為齊國人膽怯於是輕敵,所以兩次慘敗於孫臏之手,魏國的霸業也畫上了句號;秦將李信認為楚國快滅亡於是輕敵,所以二十萬秦軍在楚國腹地慘敗,讓秦國百戰百勝的軍隊遭受恥辱;楚將項梁因為連續的勝利於是輕敵,所以章邯半夜突襲得勝,反秦起義之大業險些失敗。

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孫武曰:“兵者詭道也。”陳餘卻說:“韓信的軍隊人少而疲憊,如果面對這樣的部隊還要避開它的鋒芒,而去攻擊他的弱點。那麼諸侯都會以為我趙軍膽怯,到時候都要對我趙國刀兵相向。”當陳餘說出這番話的時候,趙軍就已經要註定打一場敗仗了。


輕敵的趙軍主將與足智多謀的漢軍主將

漢高祖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帶領數萬軍隊進攻趙國,趙王趙歇與成安君陳餘聚兵井陘口 ,號稱二十萬。(雙方軍隊具體參戰人數現已不可考)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口,有的說法是當今飛狐口

據《資治通鑑漢紀一》記載,韓信此前攻克了魏國、代國兩個國家,每攻破一國,漢王劉邦就會派人將其精兵調往滎陽、成皋前線。可見韓信此時的軍隊都是臨時在魏、代兩國召集的烏合之眾,而趙國面對來犯的敵軍,必然會集結全國最精銳的部隊。所以兩支部隊在單兵素質和人數方面的差距都不小,這也正是陳餘輕敵的原因之一。

廣武君李左車勸諫陳餘說:“韓信趁著攻破魏、代兩國的軍威,千里迢迢來趙國與我軍交戰,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糧道長達千里,士卒就都吃不飽飯’,井陘的路很狹窄,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成列前進。漢軍前進幾百裡,他們的糧食必定遠在軍隊的後面。請給我三萬人馬,我願去截斷漢軍糧道。足下堅守堡壘不要與其交戰,漢軍沒有糧食,不出15日必定投降。不用我的計謀,趙軍必定要戰敗。”

陳餘哪裡聽得“漢軍銳不可當”、“趙軍必敗”的話?且陳餘自稱義兵,從不用詐謀詭計,於是便說:“韓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楚漢時期軍隊交戰圖

韓信聽說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於是直接令人向井陘口進軍,在井陘口三十里開外駐紮。半夜令兩千騎兵偷偷度過井陘口,每人持一漢軍赤旗,讓其在趙軍主營旁的山中隱匿起來,韓信命令他們道:“趙軍看我撤退,必定會用全部軍隊追擊我。你們看到趙軍主營空無一人之時,就將趙軍主營的旗幟全部拔掉,換成漢軍旗幟。”又令副將安排軍食,韓信說:“今日我打敗趙軍後再吃下一頓飯。”將領們都以為是空話,但還是表面上答應著說:“諾!”

漢軍連井陘口都沒有度過,趙軍也不是弱旅,韓信說今日破趙軍會食,將領們當然以為是空話,但韓信自有奇計。

背水一戰!

韓信知道趙軍想擊潰漢軍主力,於是先讓一萬人度過井陘口,背向河水列陣。趙軍果然放任這一萬人度過井陘口,等待漢軍主力出動再發起進攻,趙軍將領看到漢軍揹著水面列陣,不由得大笑起來。兩年前彭城之戰時,劉邦背水列陣被項羽擊潰,漢軍向後逃竄,被水淹死的漢軍達十餘萬之多。

天矇矇亮時,韓信令主力度過井陘口,趙軍離開主營對其發動進攻。幾場戰鬥過後,韓信令人拋棄軍鼓手和軍旗手,讓主力向水邊的軍隊撤退。爭奪敵軍的軍鼓與主旗可不是小功勞,趙軍主營中的人全部出擊,爭奪漢軍軍鼓、軍旗,然後追逐漢軍主力。

"

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將領,準確地來說,他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將,而算不上一個國際級的大將。當時排在第一梯隊,敵人打聽到這支部隊的主將,就覺得這支部隊不簡單的統帥有:漢王劉邦、楚王項羽、九江王英布;第二梯隊的有:燕王臧圖、代王陳餘、齊王田榮、魏丞相彭越、楚將司馬龍且、鍾離昧等。

韓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只能排在第三梯隊,在這一梯隊中的將領,大多是一國之大將。因為出名較晚、參與的大戰役不多等因素,只有他本國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在其他諸侯國知名程度不高。

韓信沒有在掀翻秦朝的起義中立下威名,項羽帶領諸侯伐滅暴秦、分封功臣之事完成後,劉邦才發現他的才能,將他提拔為大將。所以楚漢戰爭只是韓信嶄露頭角的舞臺,知名度自然比不過那些在反秦起義中就立下大功勞的老牌強將。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淮陰侯韓信畫像

老子說:“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韓信擁有顛倒局勢的將才,因為自己名氣不高而讓敵將輕敵自傲,對他來說只是如虎添翼。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去攻打驕兵傲將,軍隊所過之處攻城陷地如摧枯拉朽一般,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優勢。

韓信進攻趙國時,趙王歇年幼,趙國軍政大權掌握在代王陳餘手中。陳餘是天下名士,從戰國時期就已經聞名各國,他也是反秦起義的掀起人之一。有關他此前的經歷,我在下文簡要地列舉出來。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手下的門客,與張耳結成刎頸之交,對待張耳如同對待父親一般,兩人的友誼在戰國到楚漢時期一直廣為流傳。
  • 秦朝時張耳、陳餘隱居在陳,陳勝攻克陳後,兩人投靠陳勝。陳勝久慕兩人大名,對此很高興。
  • 兩人勸陳勝派兵攻打趙地,陳勝任命武臣為將軍,任命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出兵攻打趙地。武臣攻克趙地後,兩人勸其自立為王。武臣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將軍。
  • 武臣被趙國叛將李良殺死,兩人擁立趙國王室後裔趙歇為王。章邯進軍包圍張耳、趙歇,陳餘領兵在外,由於實力弱小不敢進攻章邯,張耳由此怨恨陳餘。
  • 項羽破王離軍,章邯撤退。張耳責備陳餘,收回陳餘軍權。於是張耳跟隨項羽入關,陳餘在家鄉隱居。
  • 項羽滅亡秦朝後,封張耳為趙王,封陳餘為侯。陳餘自以為功勞大而所得少,由此怨恨張耳、項羽。
  • 項羽的分封有私心,齊將田榮反抗項羽,自立為齊王,陳餘向田榮討兵攻打張耳,田榮許之。
  • 陳餘打敗張耳,重新擁立趙歇為王,趙王封陳餘為代王。趙王年幼,陳餘留在趙國輔佐趙王。

對比之下,韓信在此前只打過一次大仗,也就是攻破魏王豹的軍隊。而陳餘的一生都是傳奇,就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去面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自然會產生輕敵的心理。而在戰爭中,這種心理往往都是致命的。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代王陳餘畫像

白起對戰乳臭未乾的趙括時,所有的軍事計劃都縝密而無失,正因為他尊重對手,秦國才得以一舉毀滅趙國的軍事力量。魏將龐涓認為齊國人膽怯於是輕敵,所以兩次慘敗於孫臏之手,魏國的霸業也畫上了句號;秦將李信認為楚國快滅亡於是輕敵,所以二十萬秦軍在楚國腹地慘敗,讓秦國百戰百勝的軍隊遭受恥辱;楚將項梁因為連續的勝利於是輕敵,所以章邯半夜突襲得勝,反秦起義之大業險些失敗。

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孫武曰:“兵者詭道也。”陳餘卻說:“韓信的軍隊人少而疲憊,如果面對這樣的部隊還要避開它的鋒芒,而去攻擊他的弱點。那麼諸侯都會以為我趙軍膽怯,到時候都要對我趙國刀兵相向。”當陳餘說出這番話的時候,趙軍就已經要註定打一場敗仗了。


輕敵的趙軍主將與足智多謀的漢軍主將

漢高祖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帶領數萬軍隊進攻趙國,趙王趙歇與成安君陳餘聚兵井陘口 ,號稱二十萬。(雙方軍隊具體參戰人數現已不可考)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口,有的說法是當今飛狐口

據《資治通鑑漢紀一》記載,韓信此前攻克了魏國、代國兩個國家,每攻破一國,漢王劉邦就會派人將其精兵調往滎陽、成皋前線。可見韓信此時的軍隊都是臨時在魏、代兩國召集的烏合之眾,而趙國面對來犯的敵軍,必然會集結全國最精銳的部隊。所以兩支部隊在單兵素質和人數方面的差距都不小,這也正是陳餘輕敵的原因之一。

廣武君李左車勸諫陳餘說:“韓信趁著攻破魏、代兩國的軍威,千里迢迢來趙國與我軍交戰,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糧道長達千里,士卒就都吃不飽飯’,井陘的路很狹窄,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成列前進。漢軍前進幾百裡,他們的糧食必定遠在軍隊的後面。請給我三萬人馬,我願去截斷漢軍糧道。足下堅守堡壘不要與其交戰,漢軍沒有糧食,不出15日必定投降。不用我的計謀,趙軍必定要戰敗。”

陳餘哪裡聽得“漢軍銳不可當”、“趙軍必敗”的話?且陳餘自稱義兵,從不用詐謀詭計,於是便說:“韓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楚漢時期軍隊交戰圖

韓信聽說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於是直接令人向井陘口進軍,在井陘口三十里開外駐紮。半夜令兩千騎兵偷偷度過井陘口,每人持一漢軍赤旗,讓其在趙軍主營旁的山中隱匿起來,韓信命令他們道:“趙軍看我撤退,必定會用全部軍隊追擊我。你們看到趙軍主營空無一人之時,就將趙軍主營的旗幟全部拔掉,換成漢軍旗幟。”又令副將安排軍食,韓信說:“今日我打敗趙軍後再吃下一頓飯。”將領們都以為是空話,但還是表面上答應著說:“諾!”

漢軍連井陘口都沒有度過,趙軍也不是弱旅,韓信說今日破趙軍會食,將領們當然以為是空話,但韓信自有奇計。

背水一戰!

韓信知道趙軍想擊潰漢軍主力,於是先讓一萬人度過井陘口,背向河水列陣。趙軍果然放任這一萬人度過井陘口,等待漢軍主力出動再發起進攻,趙軍將領看到漢軍揹著水面列陣,不由得大笑起來。兩年前彭城之戰時,劉邦背水列陣被項羽擊潰,漢軍向後逃竄,被水淹死的漢軍達十餘萬之多。

天矇矇亮時,韓信令主力度過井陘口,趙軍離開主營對其發動進攻。幾場戰鬥過後,韓信令人拋棄軍鼓手和軍旗手,讓主力向水邊的軍隊撤退。爭奪敵軍的軍鼓與主旗可不是小功勞,趙軍主營中的人全部出擊,爭奪漢軍軍鼓、軍旗,然後追逐漢軍主力。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口之險要

漢軍背水一戰,無路可逃,況且主將也在軍陣之中,不論趙軍的主力發起多猛烈的進攻,漢軍的軍陣也無法被擊潰。

當然,此時的實力對比仍然是趙軍強而漢軍弱,韓信足以守住軍陣,但仍然無法正面打敗趙軍。

此時隱匿在山中的漢軍騎兵就發揮出作用了,騎兵們將趙軍主營的軍旗都換成漢旗。趙軍不能在正面戰場得利,就想返回營地休整,可是卻看到營地的軍旗全都變成了赤紅色,上面還寫著大大的“漢”字,不由得軍心大亂。

趙軍士兵都以為陳餘、趙王兩人已被漢軍俘虜,自己失去主將的指揮,必然要遭到漢軍的單方面屠殺。猛烈的進攻而不能得利,想撤退,主營已被攻克,主將也被俘虜,普通士兵哪裡能承受得住這種刺激?於是紛紛棄陣而逃,縱使是督戰官斬下身邊每一個逃兵的人頭,也不能阻止軍隊的潰散。

於是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斬陳餘、趙歇於泜水之上!

戰後分析

漢軍將領們對自己的勝利都疑惑不解,便問韓信到:“兵法說:‘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如今將軍反其道而行之卻獲勝。您之前說今日破趙軍會食,我們都不服,然而最終卻獲得了勝利,這是為什麼?”(兵法且欺我也?)

"

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將領,準確地來說,他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將,而算不上一個國際級的大將。當時排在第一梯隊,敵人打聽到這支部隊的主將,就覺得這支部隊不簡單的統帥有:漢王劉邦、楚王項羽、九江王英布;第二梯隊的有:燕王臧圖、代王陳餘、齊王田榮、魏丞相彭越、楚將司馬龍且、鍾離昧等。

韓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只能排在第三梯隊,在這一梯隊中的將領,大多是一國之大將。因為出名較晚、參與的大戰役不多等因素,只有他本國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在其他諸侯國知名程度不高。

韓信沒有在掀翻秦朝的起義中立下威名,項羽帶領諸侯伐滅暴秦、分封功臣之事完成後,劉邦才發現他的才能,將他提拔為大將。所以楚漢戰爭只是韓信嶄露頭角的舞臺,知名度自然比不過那些在反秦起義中就立下大功勞的老牌強將。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淮陰侯韓信畫像

老子說:“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韓信擁有顛倒局勢的將才,因為自己名氣不高而讓敵將輕敵自傲,對他來說只是如虎添翼。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去攻打驕兵傲將,軍隊所過之處攻城陷地如摧枯拉朽一般,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優勢。

韓信進攻趙國時,趙王歇年幼,趙國軍政大權掌握在代王陳餘手中。陳餘是天下名士,從戰國時期就已經聞名各國,他也是反秦起義的掀起人之一。有關他此前的經歷,我在下文簡要地列舉出來。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手下的門客,與張耳結成刎頸之交,對待張耳如同對待父親一般,兩人的友誼在戰國到楚漢時期一直廣為流傳。
  • 秦朝時張耳、陳餘隱居在陳,陳勝攻克陳後,兩人投靠陳勝。陳勝久慕兩人大名,對此很高興。
  • 兩人勸陳勝派兵攻打趙地,陳勝任命武臣為將軍,任命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出兵攻打趙地。武臣攻克趙地後,兩人勸其自立為王。武臣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將軍。
  • 武臣被趙國叛將李良殺死,兩人擁立趙國王室後裔趙歇為王。章邯進軍包圍張耳、趙歇,陳餘領兵在外,由於實力弱小不敢進攻章邯,張耳由此怨恨陳餘。
  • 項羽破王離軍,章邯撤退。張耳責備陳餘,收回陳餘軍權。於是張耳跟隨項羽入關,陳餘在家鄉隱居。
  • 項羽滅亡秦朝後,封張耳為趙王,封陳餘為侯。陳餘自以為功勞大而所得少,由此怨恨張耳、項羽。
  • 項羽的分封有私心,齊將田榮反抗項羽,自立為齊王,陳餘向田榮討兵攻打張耳,田榮許之。
  • 陳餘打敗張耳,重新擁立趙歇為王,趙王封陳餘為代王。趙王年幼,陳餘留在趙國輔佐趙王。

對比之下,韓信在此前只打過一次大仗,也就是攻破魏王豹的軍隊。而陳餘的一生都是傳奇,就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去面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自然會產生輕敵的心理。而在戰爭中,這種心理往往都是致命的。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代王陳餘畫像

白起對戰乳臭未乾的趙括時,所有的軍事計劃都縝密而無失,正因為他尊重對手,秦國才得以一舉毀滅趙國的軍事力量。魏將龐涓認為齊國人膽怯於是輕敵,所以兩次慘敗於孫臏之手,魏國的霸業也畫上了句號;秦將李信認為楚國快滅亡於是輕敵,所以二十萬秦軍在楚國腹地慘敗,讓秦國百戰百勝的軍隊遭受恥辱;楚將項梁因為連續的勝利於是輕敵,所以章邯半夜突襲得勝,反秦起義之大業險些失敗。

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孫武曰:“兵者詭道也。”陳餘卻說:“韓信的軍隊人少而疲憊,如果面對這樣的部隊還要避開它的鋒芒,而去攻擊他的弱點。那麼諸侯都會以為我趙軍膽怯,到時候都要對我趙國刀兵相向。”當陳餘說出這番話的時候,趙軍就已經要註定打一場敗仗了。


輕敵的趙軍主將與足智多謀的漢軍主將

漢高祖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帶領數萬軍隊進攻趙國,趙王趙歇與成安君陳餘聚兵井陘口 ,號稱二十萬。(雙方軍隊具體參戰人數現已不可考)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口,有的說法是當今飛狐口

據《資治通鑑漢紀一》記載,韓信此前攻克了魏國、代國兩個國家,每攻破一國,漢王劉邦就會派人將其精兵調往滎陽、成皋前線。可見韓信此時的軍隊都是臨時在魏、代兩國召集的烏合之眾,而趙國面對來犯的敵軍,必然會集結全國最精銳的部隊。所以兩支部隊在單兵素質和人數方面的差距都不小,這也正是陳餘輕敵的原因之一。

廣武君李左車勸諫陳餘說:“韓信趁著攻破魏、代兩國的軍威,千里迢迢來趙國與我軍交戰,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糧道長達千里,士卒就都吃不飽飯’,井陘的路很狹窄,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成列前進。漢軍前進幾百裡,他們的糧食必定遠在軍隊的後面。請給我三萬人馬,我願去截斷漢軍糧道。足下堅守堡壘不要與其交戰,漢軍沒有糧食,不出15日必定投降。不用我的計謀,趙軍必定要戰敗。”

陳餘哪裡聽得“漢軍銳不可當”、“趙軍必敗”的話?且陳餘自稱義兵,從不用詐謀詭計,於是便說:“韓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楚漢時期軍隊交戰圖

韓信聽說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於是直接令人向井陘口進軍,在井陘口三十里開外駐紮。半夜令兩千騎兵偷偷度過井陘口,每人持一漢軍赤旗,讓其在趙軍主營旁的山中隱匿起來,韓信命令他們道:“趙軍看我撤退,必定會用全部軍隊追擊我。你們看到趙軍主營空無一人之時,就將趙軍主營的旗幟全部拔掉,換成漢軍旗幟。”又令副將安排軍食,韓信說:“今日我打敗趙軍後再吃下一頓飯。”將領們都以為是空話,但還是表面上答應著說:“諾!”

漢軍連井陘口都沒有度過,趙軍也不是弱旅,韓信說今日破趙軍會食,將領們當然以為是空話,但韓信自有奇計。

背水一戰!

韓信知道趙軍想擊潰漢軍主力,於是先讓一萬人度過井陘口,背向河水列陣。趙軍果然放任這一萬人度過井陘口,等待漢軍主力出動再發起進攻,趙軍將領看到漢軍揹著水面列陣,不由得大笑起來。兩年前彭城之戰時,劉邦背水列陣被項羽擊潰,漢軍向後逃竄,被水淹死的漢軍達十餘萬之多。

天矇矇亮時,韓信令主力度過井陘口,趙軍離開主營對其發動進攻。幾場戰鬥過後,韓信令人拋棄軍鼓手和軍旗手,讓主力向水邊的軍隊撤退。爭奪敵軍的軍鼓與主旗可不是小功勞,趙軍主營中的人全部出擊,爭奪漢軍軍鼓、軍旗,然後追逐漢軍主力。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口之險要

漢軍背水一戰,無路可逃,況且主將也在軍陣之中,不論趙軍的主力發起多猛烈的進攻,漢軍的軍陣也無法被擊潰。

當然,此時的實力對比仍然是趙軍強而漢軍弱,韓信足以守住軍陣,但仍然無法正面打敗趙軍。

此時隱匿在山中的漢軍騎兵就發揮出作用了,騎兵們將趙軍主營的軍旗都換成漢旗。趙軍不能在正面戰場得利,就想返回營地休整,可是卻看到營地的軍旗全都變成了赤紅色,上面還寫著大大的“漢”字,不由得軍心大亂。

趙軍士兵都以為陳餘、趙王兩人已被漢軍俘虜,自己失去主將的指揮,必然要遭到漢軍的單方面屠殺。猛烈的進攻而不能得利,想撤退,主營已被攻克,主將也被俘虜,普通士兵哪裡能承受得住這種刺激?於是紛紛棄陣而逃,縱使是督戰官斬下身邊每一個逃兵的人頭,也不能阻止軍隊的潰散。

於是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斬陳餘、趙歇於泜水之上!

戰後分析

漢軍將領們對自己的勝利都疑惑不解,便問韓信到:“兵法說:‘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如今將軍反其道而行之卻獲勝。您之前說今日破趙軍會食,我們都不服,然而最終卻獲得了勝利,這是為什麼?”(兵法且欺我也?)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之戰要圖

韓信說:“這本就是兵法上寫的有的,只是各位將軍每仔細研究罷了。兵法不是說過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我既沒有大的名氣,又沒有長期帶你們作戰,故威望不足。不讓你們背水一戰,恐怕你們就都要逃跑了,我還靠誰去打敗趙軍呢?”

將領們都心服口服,說:“說得好啊!您不是我們比得上的!”

孫武曰:“戰於境內之兵為散兵。”何謂散兵?軍隊在自己的國家交戰,戰局稍有不順,軍隊就要潰散。因為戰場離家近,而人心都私大於公,只要戰局不順,就都想著逃回家中保全父母、妻子、兒女。如果在別國境內交戰,就退無可退、逃無可逃,只能死戰到底。(如漢尼拔在羅馬境內血戰數年)

為何劉邦背水一戰而兵敗彭城,韓信背水一戰就能擊潰趙軍呢?楚軍強於漢軍,劉邦偷襲楚國而攻克他們的國都,都城和家人就在身後,楚軍將士人人又都心懷憤懣,不破漢軍不願罷休。趙軍在險要之處堵截漢軍,有利則進,不利則退,且人人都有內顧之憂。兵無常勢,兵無常法,隨機應變才是真正的兵法。

義兵都是“敗兵”嗎?陳餘有統帥義兵的才幹嗎?

荀子與臨武君論兵於趙孝成王之前,王問:“請問用兵之法。”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在敵人發起行動之後行動,在敵人搶佔險要地段前先到達,此用兵之要術也。”

"

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將領,準確地來說,他是一個國家級的大將,而算不上一個國際級的大將。當時排在第一梯隊,敵人打聽到這支部隊的主將,就覺得這支部隊不簡單的統帥有:漢王劉邦、楚王項羽、九江王英布;第二梯隊的有:燕王臧圖、代王陳餘、齊王田榮、魏丞相彭越、楚將司馬龍且、鍾離昧等。

韓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只能排在第三梯隊,在這一梯隊中的將領,大多是一國之大將。因為出名較晚、參與的大戰役不多等因素,只有他本國的人知道他的才能,而在其他諸侯國知名程度不高。

韓信沒有在掀翻秦朝的起義中立下威名,項羽帶領諸侯伐滅暴秦、分封功臣之事完成後,劉邦才發現他的才能,將他提拔為大將。所以楚漢戰爭只是韓信嶄露頭角的舞臺,知名度自然比不過那些在反秦起義中就立下大功勞的老牌強將。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淮陰侯韓信畫像

老子說:“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韓信擁有顛倒局勢的將才,因為自己名氣不高而讓敵將輕敵自傲,對他來說只是如虎添翼。憑藉自身強大的實力去攻打驕兵傲將,軍隊所過之處攻城陷地如摧枯拉朽一般,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優勢。

韓信進攻趙國時,趙王歇年幼,趙國軍政大權掌握在代王陳餘手中。陳餘是天下名士,從戰國時期就已經聞名各國,他也是反秦起義的掀起人之一。有關他此前的經歷,我在下文簡要地列舉出來。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手下的門客,與張耳結成刎頸之交,對待張耳如同對待父親一般,兩人的友誼在戰國到楚漢時期一直廣為流傳。
  • 秦朝時張耳、陳餘隱居在陳,陳勝攻克陳後,兩人投靠陳勝。陳勝久慕兩人大名,對此很高興。
  • 兩人勸陳勝派兵攻打趙地,陳勝任命武臣為將軍,任命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出兵攻打趙地。武臣攻克趙地後,兩人勸其自立為王。武臣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丞相,陳餘為將軍。
  • 武臣被趙國叛將李良殺死,兩人擁立趙國王室後裔趙歇為王。章邯進軍包圍張耳、趙歇,陳餘領兵在外,由於實力弱小不敢進攻章邯,張耳由此怨恨陳餘。
  • 項羽破王離軍,章邯撤退。張耳責備陳餘,收回陳餘軍權。於是張耳跟隨項羽入關,陳餘在家鄉隱居。
  • 項羽滅亡秦朝後,封張耳為趙王,封陳餘為侯。陳餘自以為功勞大而所得少,由此怨恨張耳、項羽。
  • 項羽的分封有私心,齊將田榮反抗項羽,自立為齊王,陳餘向田榮討兵攻打張耳,田榮許之。
  • 陳餘打敗張耳,重新擁立趙歇為王,趙王封陳餘為代王。趙王年幼,陳餘留在趙國輔佐趙王。

對比之下,韓信在此前只打過一次大仗,也就是攻破魏王豹的軍隊。而陳餘的一生都是傳奇,就像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去面對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將,自然會產生輕敵的心理。而在戰爭中,這種心理往往都是致命的。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代王陳餘畫像

白起對戰乳臭未乾的趙括時,所有的軍事計劃都縝密而無失,正因為他尊重對手,秦國才得以一舉毀滅趙國的軍事力量。魏將龐涓認為齊國人膽怯於是輕敵,所以兩次慘敗於孫臏之手,魏國的霸業也畫上了句號;秦將李信認為楚國快滅亡於是輕敵,所以二十萬秦軍在楚國腹地慘敗,讓秦國百戰百勝的軍隊遭受恥辱;楚將項梁因為連續的勝利於是輕敵,所以章邯半夜突襲得勝,反秦起義之大業險些失敗。

老子曰:“以正理國,以奇用兵。”孫武曰:“兵者詭道也。”陳餘卻說:“韓信的軍隊人少而疲憊,如果面對這樣的部隊還要避開它的鋒芒,而去攻擊他的弱點。那麼諸侯都會以為我趙軍膽怯,到時候都要對我趙國刀兵相向。”當陳餘說出這番話的時候,趙軍就已經要註定打一場敗仗了。


輕敵的趙軍主將與足智多謀的漢軍主將

漢高祖三年冬十月,韓信、張耳帶領數萬軍隊進攻趙國,趙王趙歇與成安君陳餘聚兵井陘口 ,號稱二十萬。(雙方軍隊具體參戰人數現已不可考)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口,有的說法是當今飛狐口

據《資治通鑑漢紀一》記載,韓信此前攻克了魏國、代國兩個國家,每攻破一國,漢王劉邦就會派人將其精兵調往滎陽、成皋前線。可見韓信此時的軍隊都是臨時在魏、代兩國召集的烏合之眾,而趙國面對來犯的敵軍,必然會集結全國最精銳的部隊。所以兩支部隊在單兵素質和人數方面的差距都不小,這也正是陳餘輕敵的原因之一。

廣武君李左車勸諫陳餘說:“韓信趁著攻破魏、代兩國的軍威,千里迢迢來趙國與我軍交戰,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糧道長達千里,士卒就都吃不飽飯’,井陘的路很狹窄,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成列前進。漢軍前進幾百裡,他們的糧食必定遠在軍隊的後面。請給我三萬人馬,我願去截斷漢軍糧道。足下堅守堡壘不要與其交戰,漢軍沒有糧食,不出15日必定投降。不用我的計謀,趙軍必定要戰敗。”

陳餘哪裡聽得“漢軍銳不可當”、“趙軍必敗”的話?且陳餘自稱義兵,從不用詐謀詭計,於是便說:“韓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擊,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矣。”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楚漢時期軍隊交戰圖

韓信聽說陳餘不用李左車之計,於是直接令人向井陘口進軍,在井陘口三十里開外駐紮。半夜令兩千騎兵偷偷度過井陘口,每人持一漢軍赤旗,讓其在趙軍主營旁的山中隱匿起來,韓信命令他們道:“趙軍看我撤退,必定會用全部軍隊追擊我。你們看到趙軍主營空無一人之時,就將趙軍主營的旗幟全部拔掉,換成漢軍旗幟。”又令副將安排軍食,韓信說:“今日我打敗趙軍後再吃下一頓飯。”將領們都以為是空話,但還是表面上答應著說:“諾!”

漢軍連井陘口都沒有度過,趙軍也不是弱旅,韓信說今日破趙軍會食,將領們當然以為是空話,但韓信自有奇計。

背水一戰!

韓信知道趙軍想擊潰漢軍主力,於是先讓一萬人度過井陘口,背向河水列陣。趙軍果然放任這一萬人度過井陘口,等待漢軍主力出動再發起進攻,趙軍將領看到漢軍揹著水面列陣,不由得大笑起來。兩年前彭城之戰時,劉邦背水列陣被項羽擊潰,漢軍向後逃竄,被水淹死的漢軍達十餘萬之多。

天矇矇亮時,韓信令主力度過井陘口,趙軍離開主營對其發動進攻。幾場戰鬥過後,韓信令人拋棄軍鼓手和軍旗手,讓主力向水邊的軍隊撤退。爭奪敵軍的軍鼓與主旗可不是小功勞,趙軍主營中的人全部出擊,爭奪漢軍軍鼓、軍旗,然後追逐漢軍主力。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口之險要

漢軍背水一戰,無路可逃,況且主將也在軍陣之中,不論趙軍的主力發起多猛烈的進攻,漢軍的軍陣也無法被擊潰。

當然,此時的實力對比仍然是趙軍強而漢軍弱,韓信足以守住軍陣,但仍然無法正面打敗趙軍。

此時隱匿在山中的漢軍騎兵就發揮出作用了,騎兵們將趙軍主營的軍旗都換成漢旗。趙軍不能在正面戰場得利,就想返回營地休整,可是卻看到營地的軍旗全都變成了赤紅色,上面還寫著大大的“漢”字,不由得軍心大亂。

趙軍士兵都以為陳餘、趙王兩人已被漢軍俘虜,自己失去主將的指揮,必然要遭到漢軍的單方面屠殺。猛烈的進攻而不能得利,想撤退,主營已被攻克,主將也被俘虜,普通士兵哪裡能承受得住這種刺激?於是紛紛棄陣而逃,縱使是督戰官斬下身邊每一個逃兵的人頭,也不能阻止軍隊的潰散。

於是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斬陳餘、趙歇於泜水之上!

戰後分析

漢軍將領們對自己的勝利都疑惑不解,便問韓信到:“兵法說:‘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如今將軍反其道而行之卻獲勝。您之前說今日破趙軍會食,我們都不服,然而最終卻獲得了勝利,這是為什麼?”(兵法且欺我也?)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井陘之戰要圖

韓信說:“這本就是兵法上寫的有的,只是各位將軍每仔細研究罷了。兵法不是說過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我既沒有大的名氣,又沒有長期帶你們作戰,故威望不足。不讓你們背水一戰,恐怕你們就都要逃跑了,我還靠誰去打敗趙軍呢?”

將領們都心服口服,說:“說得好啊!您不是我們比得上的!”

孫武曰:“戰於境內之兵為散兵。”何謂散兵?軍隊在自己的國家交戰,戰局稍有不順,軍隊就要潰散。因為戰場離家近,而人心都私大於公,只要戰局不順,就都想著逃回家中保全父母、妻子、兒女。如果在別國境內交戰,就退無可退、逃無可逃,只能死戰到底。(如漢尼拔在羅馬境內血戰數年)

為何劉邦背水一戰而兵敗彭城,韓信背水一戰就能擊潰趙軍呢?楚軍強於漢軍,劉邦偷襲楚國而攻克他們的國都,都城和家人就在身後,楚軍將士人人又都心懷憤懣,不破漢軍不願罷休。趙軍在險要之處堵截漢軍,有利則進,不利則退,且人人都有內顧之憂。兵無常勢,兵無常法,隨機應變才是真正的兵法。

義兵都是“敗兵”嗎?陳餘有統帥義兵的才幹嗎?

荀子與臨武君論兵於趙孝成王之前,王問:“請問用兵之法。”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在敵人發起行動之後行動,在敵人搶佔險要地段前先到達,此用兵之要術也。”

韓信攻打趙國時還不出名,陳餘是怎麼因為輕敵而敗在他手下的?

太行八陘

荀子說:“臣聽聞古代的用兵之道,在於統一民心。弓箭做的不好,后羿也無法射中目標;戰車做的不好,造父也無法駕馭好車子;士人、民眾不願意為君主賣命,湯武王、周武王也無法百戰百勝。”

臨武君說:“不對,用兵最重視的是權謀與詭計。善於用兵的人,敵人不能猜測他的行動。孫武、吳起百戰百勝,他們是等到收攬民心之後才出擊的嗎?”(臨武君說的不對,吳起行軍時與底層士兵一樣步行,士兵有一人沒吃上飯、喝上水,吳起就不吃飯、喝水,吳起還親自為底層的士兵吮吸毒瘡。)

荀子說:“仁人聰察強惠,又怎麼會被欺騙而有可乘之機呢?能被欺詐的軍隊,都是因為主將怠慢和暴露行動目標。讓桀紂去欺詐桀紂那樣的人,尚有可趁之機;讓桀紂去欺詐帝堯那樣的人,就像是以卵投石,自取滅亡。仁人的軍隊,士兵對待將軍,就像兒子對待父親,弟弟對待哥哥一般,就像雙手捍衛腦袋與胸口一般。仁人的軍隊,士兵和軍官只死於軍陣,不會死於潰逃的路上。去觸碰這樣的軍隊,就像凡人去觸碰干將、莫邪之劍一般,是自取滅亡。”

《尹文字》曰:“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術不足以治則用勢;勢不足以治則用權”

老子說:“道德不足以循撫百姓,所以才研究出了仁義、禮儀。”

世上已經沒有純用仁義就能取勝的人了,所以才出現了兵法。陳餘自稱義兵而不用詐謀,但他的士兵能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嗎?他的軍官和士兵們都有視死如歸的決心嗎?他能冷靜分析戰況而不被詐謀欺騙嗎?或者,他能像吳起、田單一樣與最底層的戰士同甘共苦;或是像項羽一樣親自背上攻城用具去參與攻城嗎?

沒有統帥義兵的才能,卻想用統帥義兵的辦法打敗敵人,就像猴子穿上衣服想打扮成人,貓披上虎皮想嚇走狼一般,甚無謂也!陳餘不僅是輕敵,更是自不量力、以卵擊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