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找到一把永續發展的鑰匙'

""成都,找到一把永續發展的鑰匙

開/欄/語

城市有我家,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

還有43天,我們將迎來共和國70年壽誕紀念。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它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也為我們的城市,我們每個人、每個家,打下深刻的歷史烙印。

曾經,有多少人的名字叫“國慶”,熾熱的情感,樸素的表達;又有多少個人成家立業的微觀“大事記”,與城市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奮進曲線互為觀照、互為印證。梳理個人、城市與國家之間各類事件的起承轉合,“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歷史邏輯無比清晰。

透過“治蓉興蓉新成就”系列報道這扇窗口,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成都各條戰線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歷歷在目,十九大以來成都開啟的新時代“三步走”更是濃墨重彩。在城市發展的方位之變、空間之變、方式之變中,一個大城崛起的偉大夢想冉冉升起。而每個人身在其中的城市夢,則賦予中國夢這一宏大敘事無比的鮮活和生動。

一座城,一個夢,赤子情懷;每個人,每個家,家國天下。

道路,猶如年輪,雕刻出城市發展的軌跡。

在單中心發展模式下,環城道路,更成了城市不斷變大的刻度。

在成都,第一個“刻度”出現在1986年。一環路改擴建工程完成,成為一條全長19.38公里、雙向四車道的城市主幹道。

4年後的1990年,第二個“刻度”開始展開。作為成都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市政工程,二環路拉開建設序幕。1993年底,二環路全線建成通車,雙向四車道,全長28.327公里。

更大的一個環——三環路的修建是8年以後的事情了。1998年10月1日,全長近51公里的三環路正式動工,歷時4載於2002年10月28日正式建成通車。這是成都中心城區第一條環線城市快速路。

隨著城市發展越來越快,“腰圍”也越來越大——2001年12月,全長85公里的成都繞城高速建成,後被命名為“四環路”;全長223公里、串聯12個區(市)縣的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則於2015年通車,名為“六環路”。另一條環狀道路,串聯7箇中心城區的成都“五環路”也已納入規劃建設。

從一環到六環,是成都幾十年來城市化快速推進、工業化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張的縮影。和眾多中國城市一樣,它象徵著繁榮,也帶來了諸多的“城市病”。

改變,從2017年開始。

"成都,找到一把永續發展的鑰匙

開/欄/語

城市有我家,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

還有43天,我們將迎來共和國70年壽誕紀念。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它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也為我們的城市,我們每個人、每個家,打下深刻的歷史烙印。

曾經,有多少人的名字叫“國慶”,熾熱的情感,樸素的表達;又有多少個人成家立業的微觀“大事記”,與城市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奮進曲線互為觀照、互為印證。梳理個人、城市與國家之間各類事件的起承轉合,“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歷史邏輯無比清晰。

透過“治蓉興蓉新成就”系列報道這扇窗口,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成都各條戰線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歷歷在目,十九大以來成都開啟的新時代“三步走”更是濃墨重彩。在城市發展的方位之變、空間之變、方式之變中,一個大城崛起的偉大夢想冉冉升起。而每個人身在其中的城市夢,則賦予中國夢這一宏大敘事無比的鮮活和生動。

一座城,一個夢,赤子情懷;每個人,每個家,家國天下。

道路,猶如年輪,雕刻出城市發展的軌跡。

在單中心發展模式下,環城道路,更成了城市不斷變大的刻度。

在成都,第一個“刻度”出現在1986年。一環路改擴建工程完成,成為一條全長19.38公里、雙向四車道的城市主幹道。

4年後的1990年,第二個“刻度”開始展開。作為成都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市政工程,二環路拉開建設序幕。1993年底,二環路全線建成通車,雙向四車道,全長28.327公里。

更大的一個環——三環路的修建是8年以後的事情了。1998年10月1日,全長近51公里的三環路正式動工,歷時4載於2002年10月28日正式建成通車。這是成都中心城區第一條環線城市快速路。

隨著城市發展越來越快,“腰圍”也越來越大——2001年12月,全長85公里的成都繞城高速建成,後被命名為“四環路”;全長223公里、串聯12個區(市)縣的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則於2015年通車,名為“六環路”。另一條環狀道路,串聯7箇中心城區的成都“五環路”也已納入規劃建設。

從一環到六環,是成都幾十年來城市化快速推進、工業化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張的縮影。和眾多中國城市一樣,它象徵著繁榮,也帶來了諸多的“城市病”。

改變,從2017年開始。

成都,找到一把永續發展的鑰匙

截至2018年底,成都已累計建成天府綠道2607公里

1

“圈”越畫越大,然後呢?

“有一次去運食材的路上,堵得踩剎車的腳都踩軟了。”餐飲創業老闆付華在成都長大,經歷了城市的發展和“發福”。

面對越來越多的賞心悅目的綠道,經過反覆考察,付華把自己“調”出了中心城區。今年五一小長假,他在新都三河場的火鍋店生意不錯,成為綠道邊上的新業態。走進瑪歌莊園,以錦城綠道為界,左邊是已經正式營業的一期,食客們在樹屋上吃火鍋、在船上吃火鍋、在湖邊吃火鍋。

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

那一年,隨著成都市民政局公佈新的環路命名方案,繞城高速成為“四環”,二繞成為“六環”,成都也“胖”出了6個圈。

但成都此刻,不準備為六環而歌。同年9月,1.7萬公里的天府綠道宣佈開工建設,它的使命之一,正是要打破城市“回”字形圈層格局。

以圈層發展為特徵,城市一圈一圈地往外拓展,城市愈發肥胖,帶來了交通擁堵,土地資源、能源供應一系列問題,以及環境承載面臨巨大壓力。

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世界城市不斷嬗變的過程。倫敦也遭遇過“發福”,19世紀末,倫敦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無序蔓延,日漸呈現出“大腹便便”的樣子,工業人口聚集在城市內圈,環境髒亂,倫敦成為“霧都”。

而中國城市的“發福”,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往後開始的。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胡海波分析,從90年代中期往後,由於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工業化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張,許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在空間佈局上呈現出明顯的“三圈層”特徵。

例如北京,例如上海,例如成都。

圈層無實物,但卻真實地把城市的資源隔成了幾圈。內部老城區開發強度最高,城市服務功能最集聚,然後越往外,密度越低。“大城市病”也就隨之而來,靠內的圈層交通擁堵,土地資源、能源供應、環境承載都面臨巨大壓力;而靠外的圈層配套標準難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人才流失,惡性循環。

對於城市發展來說,如同壁壘,導致失衡,成為困局。圈層意識無形中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分化:中心城市越來越密,三圈層越來越落後。

成都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突圍?如何走出一條新城市發展格局的新路?

2

“巴羅報告”與成都思路

與成都一樣,如何合理疏解功能聚集阻止城市過度膨脹,改善單中心規劃模式,保障和諧宜居生活環境,是很多城市不斷探索的課題。

為緩解城市壓力,倫敦在1940年交出了著名的“巴羅報告”,提出“疏散倫敦中心地區工業和人口”這一核心建議。

報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在距離倫敦中心半徑約50公里的範圍內,專門規劃了一條寬約8公里的綠色長廊。隨後,倫敦建成8座衛星城,以及三條主要快速交通幹線向外拓展,最終形成了以大倫敦市為核心的“倫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城市群”。

“搞綠化和建新城的著眼點有所不同,前者是為了防止市區蔓延,後者則是為了疏散市區功能,外遷人口和工業。”英國雷丁大學城市與景觀規劃學教授托馬斯指出。而這一突圍的成效是顯著的,大倫敦城市群創造出了約佔全國80%的經濟總量,但也沒有丟掉生活,2018年泰晤士報評出的英國宜居城市榜單中,倫敦打破偏見位列榜首。

“巴羅報告”給世界眾多深陷大城市病困局的城市提供了經驗啟示,包括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大城市病”的中國未來城市樣本——雄安新區,也數度前去英國取經。

以“生態優先、特色營城、綠色智慧、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立城的“雄安模式”得到廣泛認同。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去年初,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訪華時,特地為雄安簽下了90億英鎊大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後發優勢的成都取他山之“經”,支撐城市永續發展的“東部新城”脫穎而出。

3

“市場引力”是最好的槓桿

天府綠道體系如何拆解掉原有的圈層?

深度借鑑倫敦和雄安,成都通過大規模綠道建設提升了郊區品質,創造宜居生活場景,用非行政命令的方式,通過市場力量的主導,疏解了中心城區的壓力。

成都深入研究了倫敦經驗,又結合現代城市的管理技術,最終理出了“清水立軸”、“文化引領”、“景觀營造”、“綠道為脈”、“產業重構”、“智慧管理”六大規劃策略。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希望用綠道將郊區的環境資源‘串進來’,把城市的發展要素‘引出去’,為市民生活提供詩意棲居之所。”

瑪歌莊園這種生態、文化和美食的交融,令市民感到耳目一新,目前平均每個月的營業額超過了400萬元。“我們二期預計今年6月開始營業,有130畝,每天接待遊客人次可以翻一倍。”付華高興地告訴記者。

崇州的竹藝村、蒲江的明月村也熱鬧起來,傳統的竹編、邛窯和農業通過綠道被串入城鄉旅遊發展中,同時來自城市的文化創意、人才產業資源通過綠道被引到村落裡。

截至2018年底,成都已累計建成天府綠道2607公里。付華已不是個例,曾在仁和春天任要職的高志偉,也脫去了西裝革履,到白頭小鎮鑽研現代農業去了。還有去蒲江明月村做衣服的寧遠,以及有名的櫻園主人櫻姐,最近也搬到了村子裡和寧遠做伴。

圈層之間通過綠道形成的骨架,很快淡化了“圈”的觀念。今年初,戴德樑行發佈的《天府綠道項目已建成區域綜合評估報告》顯示,天府綠道建設已經提升了空間可達性和景觀條件,改善了周邊居住環境,文旅體商農融合和房地產增值表現相對較好,正改變成都城鄉發展傳統圈層結構,未來綠道在區域協同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4

東進,翻過山去迎接永續發展

除了突破圈層的包圍,成都還有更宏大的計劃: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跨越龍泉山東進,打破千年城市格局,將生態屏障轉換為城市綠心,並以綠色營造東部新城。

自古以來,龍泉山是成都東邊的一道屏障,既是城的防禦,也是市的邊界。但成都平原這個“盆底”,已經難以承載兩千萬人對宜居生活的嚮往。城市發展的腳步不可阻擋,成都需要到“盆”外尋找空間。

翻越龍泉山後,成都將能更好地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開放門戶,面向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更好地減輕中心城區環境壓力,開闢永續發展空間。

這,就是成都的“東進”。

成都市簡州新城管委會籌建處副主任賀業貴兩次隨團到雄安新區考察,他去市民服務中心看這個未來新區的雛形,也到雄縣昝崗鎮趙崗村看種樹。多番考察,多次和同事在圓桌上鋪開圖紙爭論,期望的是抓住雄安的準繩——要有堅守“千年立城”靜氣,要保持“留白增綠”定力。

經過兩年多的科學論證和規劃編制,成都東部新城的圖紙已經繪就,2019年7月召開的成都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成都市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7-2035年》。其中,清晰可見雄安新區“生態優先、特色營城、綠色智慧、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印記,也能看到倫敦組團化的佈局——簡州新城、淮州新城、空港新城、簡陽城區“四城”呈組團化的佈局,組團之間通過網絡化生態廊道分隔,組團內部構建完善的綠地系統,整體建成一座“大公園”——這“一園”,正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5個月,我飛了40000公里。”作為簡州新城產業發展局項目負責人,高坡同樣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往返於全國各地,他欣喜地看到,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想要入駐這個東部的“未來之城”。

僅僅兩年時間,這樣一組數字已經奠定了“東進”的底氣——

2018年成都東進區域重大項目產業化項目招引促建,簽約項目115個,協議投資額達3860.3億元;開工建設項目59個,總投資851.4億元。

2019年1~6月,東進區域908個項目完成總投資達767億元,佔全年目標任務的53%,同比增長18%,增幅超過成都全市7個百分點。2019年東部新城(空港新城、簡州新城、淮州新城)共計328個項目,計劃總投資近600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近800億元。

圈層的打破,屏障的跨越,成都用了兩抹綠色:一抹用在西面,挖掘生態價值;一抹用在東面,營造新的格局。

永續發展的鑰匙找到之後,成都沒理由不大踏步前行。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尹沁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