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六十年代的德匯門 季增 攝


當時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住在山莊的住戶共有四百五十九家,兩千六百多人,這樣多的人在山莊內進進出出,給管理和修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去年才搬進來的承德地區建築局,有重型卡車和吊車多輛,天天在山莊內開來開去,喇叭尖叫,馬達轟鳴,煙塵飛揚,使得遊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

萬樹園南側湖邊,有一個“浦田叢樾”亭,國家去年才修復這個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幹部家屬把亭子的牆壁和倒掛眉子拆光了。

估計是拿家裡燒火煮餃子去了。

這幹部家屬都啥素質呀!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六十年代的德匯門 季增 攝


當時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住在山莊的住戶共有四百五十九家,兩千六百多人,這樣多的人在山莊內進進出出,給管理和修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去年才搬進來的承德地區建築局,有重型卡車和吊車多輛,天天在山莊內開來開去,喇叭尖叫,馬達轟鳴,煙塵飛揚,使得遊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

萬樹園南側湖邊,有一個“浦田叢樾”亭,國家去年才修復這個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幹部家屬把亭子的牆壁和倒掛眉子拆光了。

估計是拿家裡燒火煮餃子去了。

這幹部家屬都啥素質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萬樹園一角,原266醫院處


4.

時任承德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的王蔭田經歷了避暑山莊內單位和住戶搬遷的整個過程。

作為辦公室主任,對山莊內的單位和居民有更準確的記憶,他在《駐承德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遷出的經過》一文裡寫到:

由於自然和歷史人為破壞因素,新中國成立時,避署山莊的建築僅存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山莊內十萬平方米的建築,就剩了一萬多平方米了。

20世紀50年代,軍分區搬進了避暑山莊。後來,地委家屬院也搬進去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陸續又有些單位和住戶搬進去了,如地區魚種場、“三支兩軍”家屬樓(九棟)等,進入山莊的單位越來越多,住戶也越來越多。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六十年代的德匯門 季增 攝


當時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住在山莊的住戶共有四百五十九家,兩千六百多人,這樣多的人在山莊內進進出出,給管理和修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去年才搬進來的承德地區建築局,有重型卡車和吊車多輛,天天在山莊內開來開去,喇叭尖叫,馬達轟鳴,煙塵飛揚,使得遊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

萬樹園南側湖邊,有一個“浦田叢樾”亭,國家去年才修復這個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幹部家屬把亭子的牆壁和倒掛眉子拆光了。

估計是拿家裡燒火煮餃子去了。

這幹部家屬都啥素質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萬樹園一角,原266醫院處


4.

時任承德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的王蔭田經歷了避暑山莊內單位和住戶搬遷的整個過程。

作為辦公室主任,對山莊內的單位和居民有更準確的記憶,他在《駐承德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遷出的經過》一文裡寫到:

由於自然和歷史人為破壞因素,新中國成立時,避署山莊的建築僅存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山莊內十萬平方米的建築,就剩了一萬多平方米了。

20世紀50年代,軍分區搬進了避暑山莊。後來,地委家屬院也搬進去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陸續又有些單位和住戶搬進去了,如地區魚種場、“三支兩軍”家屬樓(九棟)等,進入山莊的單位越來越多,住戶也越來越多。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地磚被修紀念碑了,又險些失火的澹泊敬誠殿


住戶有500多戶居民,據說,連現在的博物館裡那些康熙乾隆住過的房子,也都住進了人家。孩子放學,揹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就回皇宮了。

現在想想都後怕,那個時候沒有集體供暖,家家戶戶都生爐子,把離宮點著了都是分分鐘的事。

險些失火的事還真的發生過。

安忠和《承德文壇名人軼事》載:1976年,時逢毛主席去世,澹泊敬誠殿改設靈堂,從閱射門到澹泊敬誠殿,花圈堆積如山。電視劇《打狗棍》的編劇之一戴俊卿那時還是小戴。小戴退伍歸家,一夕飯後,步行至閱射門,突見門前有花圈被燈泡烤燃,火苗竄起,正在蔓延。小戴雖已解甲,軍人雄風依然,抓起掃帚將火撲滅。

博物館那一片如果點著了,避暑山莊還能剩啥,想想就是一身冷汗。

山莊內非古建築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佔地65萬平方米,佔到了山莊總面積的12%,萬樹園、試馬埭全部被佔用。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六十年代的德匯門 季增 攝


當時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住在山莊的住戶共有四百五十九家,兩千六百多人,這樣多的人在山莊內進進出出,給管理和修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去年才搬進來的承德地區建築局,有重型卡車和吊車多輛,天天在山莊內開來開去,喇叭尖叫,馬達轟鳴,煙塵飛揚,使得遊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

萬樹園南側湖邊,有一個“浦田叢樾”亭,國家去年才修復這個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幹部家屬把亭子的牆壁和倒掛眉子拆光了。

估計是拿家裡燒火煮餃子去了。

這幹部家屬都啥素質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萬樹園一角,原266醫院處


4.

時任承德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的王蔭田經歷了避暑山莊內單位和住戶搬遷的整個過程。

作為辦公室主任,對山莊內的單位和居民有更準確的記憶,他在《駐承德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遷出的經過》一文裡寫到:

由於自然和歷史人為破壞因素,新中國成立時,避署山莊的建築僅存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山莊內十萬平方米的建築,就剩了一萬多平方米了。

20世紀50年代,軍分區搬進了避暑山莊。後來,地委家屬院也搬進去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陸續又有些單位和住戶搬進去了,如地區魚種場、“三支兩軍”家屬樓(九棟)等,進入山莊的單位越來越多,住戶也越來越多。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地磚被修紀念碑了,又險些失火的澹泊敬誠殿


住戶有500多戶居民,據說,連現在的博物館裡那些康熙乾隆住過的房子,也都住進了人家。孩子放學,揹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就回皇宮了。

現在想想都後怕,那個時候沒有集體供暖,家家戶戶都生爐子,把離宮點著了都是分分鐘的事。

險些失火的事還真的發生過。

安忠和《承德文壇名人軼事》載:1976年,時逢毛主席去世,澹泊敬誠殿改設靈堂,從閱射門到澹泊敬誠殿,花圈堆積如山。電視劇《打狗棍》的編劇之一戴俊卿那時還是小戴。小戴退伍歸家,一夕飯後,步行至閱射門,突見門前有花圈被燈泡烤燃,火苗竄起,正在蔓延。小戴雖已解甲,軍人雄風依然,抓起掃帚將火撲滅。

博物館那一片如果點著了,避暑山莊還能剩啥,想想就是一身冷汗。

山莊內非古建築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佔地65萬平方米,佔到了山莊總面積的12%,萬樹園、試馬埭全部被佔用。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煙雨樓被用做招待所,在這裡睡覺時不知道做什麼夢


5.

王蔭田說:其實,早在文革後期,周恩來總理和復出後的鄧小平就提出整頓方案,力圖儘快恢復各項事業,黨中央、國務院為了使外賓多一個可去的地方,就選定了承德避暑山莊。

中央指示:承德準備開放,進駐避暑山莊的單位、住戶搬出。

承德方面按照中央指示,組織人員做出來兩個《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上報省和中央、國務院。

1975年2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向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國家文物局轉發了紀登奎、餘秋裡、谷牧三位副總理對山莊問題處理意見的批示意見,除承德軍分區包括六和塔附近家屬宿舍暫不搬遷外,其他單位兩年內遷出。

實事求是的講,國務院領導的批示下發後,河北省委和承德地、市委也是高度重視,避暑山莊整修工作立刻提上日程。

1976年,國家計委撥搬遷經費800萬元,後來又追加了100萬元,同年就開始了基建工程。

二六六醫院在獅子溝選址建新醫院,行署安排在東園林和西大街建13棟住戶搬遷樓。

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不但沒搬出來的,還有搬進去的,這才有了《人民日報》的批評文章。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六十年代的德匯門 季增 攝


當時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住在山莊的住戶共有四百五十九家,兩千六百多人,這樣多的人在山莊內進進出出,給管理和修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去年才搬進來的承德地區建築局,有重型卡車和吊車多輛,天天在山莊內開來開去,喇叭尖叫,馬達轟鳴,煙塵飛揚,使得遊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

萬樹園南側湖邊,有一個“浦田叢樾”亭,國家去年才修復這個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幹部家屬把亭子的牆壁和倒掛眉子拆光了。

估計是拿家裡燒火煮餃子去了。

這幹部家屬都啥素質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萬樹園一角,原266醫院處


4.

時任承德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的王蔭田經歷了避暑山莊內單位和住戶搬遷的整個過程。

作為辦公室主任,對山莊內的單位和居民有更準確的記憶,他在《駐承德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遷出的經過》一文裡寫到:

由於自然和歷史人為破壞因素,新中國成立時,避署山莊的建築僅存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山莊內十萬平方米的建築,就剩了一萬多平方米了。

20世紀50年代,軍分區搬進了避暑山莊。後來,地委家屬院也搬進去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陸續又有些單位和住戶搬進去了,如地區魚種場、“三支兩軍”家屬樓(九棟)等,進入山莊的單位越來越多,住戶也越來越多。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地磚被修紀念碑了,又險些失火的澹泊敬誠殿


住戶有500多戶居民,據說,連現在的博物館裡那些康熙乾隆住過的房子,也都住進了人家。孩子放學,揹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就回皇宮了。

現在想想都後怕,那個時候沒有集體供暖,家家戶戶都生爐子,把離宮點著了都是分分鐘的事。

險些失火的事還真的發生過。

安忠和《承德文壇名人軼事》載:1976年,時逢毛主席去世,澹泊敬誠殿改設靈堂,從閱射門到澹泊敬誠殿,花圈堆積如山。電視劇《打狗棍》的編劇之一戴俊卿那時還是小戴。小戴退伍歸家,一夕飯後,步行至閱射門,突見門前有花圈被燈泡烤燃,火苗竄起,正在蔓延。小戴雖已解甲,軍人雄風依然,抓起掃帚將火撲滅。

博物館那一片如果點著了,避暑山莊還能剩啥,想想就是一身冷汗。

山莊內非古建築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佔地65萬平方米,佔到了山莊總面積的12%,萬樹園、試馬埭全部被佔用。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煙雨樓被用做招待所,在這裡睡覺時不知道做什麼夢


5.

王蔭田說:其實,早在文革後期,周恩來總理和復出後的鄧小平就提出整頓方案,力圖儘快恢復各項事業,黨中央、國務院為了使外賓多一個可去的地方,就選定了承德避暑山莊。

中央指示:承德準備開放,進駐避暑山莊的單位、住戶搬出。

承德方面按照中央指示,組織人員做出來兩個《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上報省和中央、國務院。

1975年2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向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國家文物局轉發了紀登奎、餘秋裡、谷牧三位副總理對山莊問題處理意見的批示意見,除承德軍分區包括六和塔附近家屬宿舍暫不搬遷外,其他單位兩年內遷出。

實事求是的講,國務院領導的批示下發後,河北省委和承德地、市委也是高度重視,避暑山莊整修工作立刻提上日程。

1976年,國家計委撥搬遷經費800萬元,後來又追加了100萬元,同年就開始了基建工程。

二六六醫院在獅子溝選址建新醫院,行署安排在東園林和西大街建13棟住戶搬遷樓。

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不但沒搬出來的,還有搬進去的,這才有了《人民日報》的批評文章。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魚種場,真會想


6.

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

7月28日,《承德日報》全文轉載並加編者按。

編者按說:

中共承德地委和承德市委於二十七日分別召開常委會,對該文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地委認為,《人民日報》的批評是正確的,反映了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避暑山莊之所以遲遲不能對外開放,主要責任在地委......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六十年代的德匯門 季增 攝


當時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住在山莊的住戶共有四百五十九家,兩千六百多人,這樣多的人在山莊內進進出出,給管理和修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去年才搬進來的承德地區建築局,有重型卡車和吊車多輛,天天在山莊內開來開去,喇叭尖叫,馬達轟鳴,煙塵飛揚,使得遊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

萬樹園南側湖邊,有一個“浦田叢樾”亭,國家去年才修復這個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幹部家屬把亭子的牆壁和倒掛眉子拆光了。

估計是拿家裡燒火煮餃子去了。

這幹部家屬都啥素質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萬樹園一角,原266醫院處


4.

時任承德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的王蔭田經歷了避暑山莊內單位和住戶搬遷的整個過程。

作為辦公室主任,對山莊內的單位和居民有更準確的記憶,他在《駐承德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遷出的經過》一文裡寫到:

由於自然和歷史人為破壞因素,新中國成立時,避署山莊的建築僅存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山莊內十萬平方米的建築,就剩了一萬多平方米了。

20世紀50年代,軍分區搬進了避暑山莊。後來,地委家屬院也搬進去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陸續又有些單位和住戶搬進去了,如地區魚種場、“三支兩軍”家屬樓(九棟)等,進入山莊的單位越來越多,住戶也越來越多。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地磚被修紀念碑了,又險些失火的澹泊敬誠殿


住戶有500多戶居民,據說,連現在的博物館裡那些康熙乾隆住過的房子,也都住進了人家。孩子放學,揹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就回皇宮了。

現在想想都後怕,那個時候沒有集體供暖,家家戶戶都生爐子,把離宮點著了都是分分鐘的事。

險些失火的事還真的發生過。

安忠和《承德文壇名人軼事》載:1976年,時逢毛主席去世,澹泊敬誠殿改設靈堂,從閱射門到澹泊敬誠殿,花圈堆積如山。電視劇《打狗棍》的編劇之一戴俊卿那時還是小戴。小戴退伍歸家,一夕飯後,步行至閱射門,突見門前有花圈被燈泡烤燃,火苗竄起,正在蔓延。小戴雖已解甲,軍人雄風依然,抓起掃帚將火撲滅。

博物館那一片如果點著了,避暑山莊還能剩啥,想想就是一身冷汗。

山莊內非古建築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佔地65萬平方米,佔到了山莊總面積的12%,萬樹園、試馬埭全部被佔用。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煙雨樓被用做招待所,在這裡睡覺時不知道做什麼夢


5.

王蔭田說:其實,早在文革後期,周恩來總理和復出後的鄧小平就提出整頓方案,力圖儘快恢復各項事業,黨中央、國務院為了使外賓多一個可去的地方,就選定了承德避暑山莊。

中央指示:承德準備開放,進駐避暑山莊的單位、住戶搬出。

承德方面按照中央指示,組織人員做出來兩個《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上報省和中央、國務院。

1975年2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向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國家文物局轉發了紀登奎、餘秋裡、谷牧三位副總理對山莊問題處理意見的批示意見,除承德軍分區包括六和塔附近家屬宿舍暫不搬遷外,其他單位兩年內遷出。

實事求是的講,國務院領導的批示下發後,河北省委和承德地、市委也是高度重視,避暑山莊整修工作立刻提上日程。

1976年,國家計委撥搬遷經費800萬元,後來又追加了100萬元,同年就開始了基建工程。

二六六醫院在獅子溝選址建新醫院,行署安排在東園林和西大街建13棟住戶搬遷樓。

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不但沒搬出來的,還有搬進去的,這才有了《人民日報》的批評文章。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魚種場,真會想


6.

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

7月28日,《承德日報》全文轉載並加編者按。

編者按說:

中共承德地委和承德市委於二十七日分別召開常委會,對該文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地委認為,《人民日報》的批評是正確的,反映了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避暑山莊之所以遲遲不能對外開放,主要責任在地委......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8月11日,承德地委召開了有地直機關和全市幹部參加的搬遷動員大會,地委第一書記韓榮吉做動員講話,對搬遷遲緩問題查找原因,代表地、市委作了檢討,主動承擔責任。

動員會當天,就有地區文津閣招待所、地區知青辦、天津知青辦搬出了避暑山莊。

這一年的9月16——18日,谷牧副總理來承德,聽取彙報,就避暑山莊準備開放、整修、搬遷工作再次做出指示。對儘快完成搬遷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六十年代的德匯門 季增 攝


當時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住在山莊的住戶共有四百五十九家,兩千六百多人,這樣多的人在山莊內進進出出,給管理和修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去年才搬進來的承德地區建築局,有重型卡車和吊車多輛,天天在山莊內開來開去,喇叭尖叫,馬達轟鳴,煙塵飛揚,使得遊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

萬樹園南側湖邊,有一個“浦田叢樾”亭,國家去年才修復這個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幹部家屬把亭子的牆壁和倒掛眉子拆光了。

估計是拿家裡燒火煮餃子去了。

這幹部家屬都啥素質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萬樹園一角,原266醫院處


4.

時任承德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的王蔭田經歷了避暑山莊內單位和住戶搬遷的整個過程。

作為辦公室主任,對山莊內的單位和居民有更準確的記憶,他在《駐承德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遷出的經過》一文裡寫到:

由於自然和歷史人為破壞因素,新中國成立時,避署山莊的建築僅存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山莊內十萬平方米的建築,就剩了一萬多平方米了。

20世紀50年代,軍分區搬進了避暑山莊。後來,地委家屬院也搬進去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陸續又有些單位和住戶搬進去了,如地區魚種場、“三支兩軍”家屬樓(九棟)等,進入山莊的單位越來越多,住戶也越來越多。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地磚被修紀念碑了,又險些失火的澹泊敬誠殿


住戶有500多戶居民,據說,連現在的博物館裡那些康熙乾隆住過的房子,也都住進了人家。孩子放學,揹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就回皇宮了。

現在想想都後怕,那個時候沒有集體供暖,家家戶戶都生爐子,把離宮點著了都是分分鐘的事。

險些失火的事還真的發生過。

安忠和《承德文壇名人軼事》載:1976年,時逢毛主席去世,澹泊敬誠殿改設靈堂,從閱射門到澹泊敬誠殿,花圈堆積如山。電視劇《打狗棍》的編劇之一戴俊卿那時還是小戴。小戴退伍歸家,一夕飯後,步行至閱射門,突見門前有花圈被燈泡烤燃,火苗竄起,正在蔓延。小戴雖已解甲,軍人雄風依然,抓起掃帚將火撲滅。

博物館那一片如果點著了,避暑山莊還能剩啥,想想就是一身冷汗。

山莊內非古建築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佔地65萬平方米,佔到了山莊總面積的12%,萬樹園、試馬埭全部被佔用。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煙雨樓被用做招待所,在這裡睡覺時不知道做什麼夢


5.

王蔭田說:其實,早在文革後期,周恩來總理和復出後的鄧小平就提出整頓方案,力圖儘快恢復各項事業,黨中央、國務院為了使外賓多一個可去的地方,就選定了承德避暑山莊。

中央指示:承德準備開放,進駐避暑山莊的單位、住戶搬出。

承德方面按照中央指示,組織人員做出來兩個《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上報省和中央、國務院。

1975年2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向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國家文物局轉發了紀登奎、餘秋裡、谷牧三位副總理對山莊問題處理意見的批示意見,除承德軍分區包括六和塔附近家屬宿舍暫不搬遷外,其他單位兩年內遷出。

實事求是的講,國務院領導的批示下發後,河北省委和承德地、市委也是高度重視,避暑山莊整修工作立刻提上日程。

1976年,國家計委撥搬遷經費800萬元,後來又追加了100萬元,同年就開始了基建工程。

二六六醫院在獅子溝選址建新醫院,行署安排在東園林和西大街建13棟住戶搬遷樓。

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不但沒搬出來的,還有搬進去的,這才有了《人民日報》的批評文章。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魚種場,真會想


6.

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

7月28日,《承德日報》全文轉載並加編者按。

編者按說:

中共承德地委和承德市委於二十七日分別召開常委會,對該文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地委認為,《人民日報》的批評是正確的,反映了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避暑山莊之所以遲遲不能對外開放,主要責任在地委......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8月11日,承德地委召開了有地直機關和全市幹部參加的搬遷動員大會,地委第一書記韓榮吉做動員講話,對搬遷遲緩問題查找原因,代表地、市委作了檢討,主動承擔責任。

動員會當天,就有地區文津閣招待所、地區知青辦、天津知青辦搬出了避暑山莊。

這一年的9月16——18日,谷牧副總理來承德,聽取彙報,就避暑山莊準備開放、整修、搬遷工作再次做出指示。對儘快完成搬遷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國家文物局的李曉東記錄了谷牧副總理的承德之行:

9月18日下午,谷牧副總理聽取承德地市領導彙報,地委書記韓榮吉彙報應遷出的未遷出,人民日報鄭啟民著文批評時,他問:鄭是幹什麼的?(韓:人民日報記者)記者來訪了?

韓彙報到1972年在離宮建三支兩軍家屬樓時,他說:你們進宮了!(韓說:當時有的同志說不能在這裡建,地委沒有采納)你現都說的冠冕堂皇,那時候你說話算數不算。那時你不在。

... ...

谷牧說:

這次來不隱瞞觀點,來促你們一下。

前一段老韓抓農業,沒抓這,中央行文了,報社反映是正常的

到1979年12月,除承德軍分區、市幼兒園、暢遠樓招待所外,其他所有單位和365戶居民都搬出了避暑山莊。

後來,在一次承德市黨代會上,選舉市委委員時,唱票時還有“鄭啟民”的名字。有的代表說:真願意讓老鄭當一次書記。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六十年代的德匯門 季增 攝


當時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住在山莊的住戶共有四百五十九家,兩千六百多人,這樣多的人在山莊內進進出出,給管理和修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去年才搬進來的承德地區建築局,有重型卡車和吊車多輛,天天在山莊內開來開去,喇叭尖叫,馬達轟鳴,煙塵飛揚,使得遊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

萬樹園南側湖邊,有一個“浦田叢樾”亭,國家去年才修復這個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幹部家屬把亭子的牆壁和倒掛眉子拆光了。

估計是拿家裡燒火煮餃子去了。

這幹部家屬都啥素質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萬樹園一角,原266醫院處


4.

時任承德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的王蔭田經歷了避暑山莊內單位和住戶搬遷的整個過程。

作為辦公室主任,對山莊內的單位和居民有更準確的記憶,他在《駐承德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遷出的經過》一文裡寫到:

由於自然和歷史人為破壞因素,新中國成立時,避署山莊的建築僅存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山莊內十萬平方米的建築,就剩了一萬多平方米了。

20世紀50年代,軍分區搬進了避暑山莊。後來,地委家屬院也搬進去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陸續又有些單位和住戶搬進去了,如地區魚種場、“三支兩軍”家屬樓(九棟)等,進入山莊的單位越來越多,住戶也越來越多。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地磚被修紀念碑了,又險些失火的澹泊敬誠殿


住戶有500多戶居民,據說,連現在的博物館裡那些康熙乾隆住過的房子,也都住進了人家。孩子放學,揹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就回皇宮了。

現在想想都後怕,那個時候沒有集體供暖,家家戶戶都生爐子,把離宮點著了都是分分鐘的事。

險些失火的事還真的發生過。

安忠和《承德文壇名人軼事》載:1976年,時逢毛主席去世,澹泊敬誠殿改設靈堂,從閱射門到澹泊敬誠殿,花圈堆積如山。電視劇《打狗棍》的編劇之一戴俊卿那時還是小戴。小戴退伍歸家,一夕飯後,步行至閱射門,突見門前有花圈被燈泡烤燃,火苗竄起,正在蔓延。小戴雖已解甲,軍人雄風依然,抓起掃帚將火撲滅。

博物館那一片如果點著了,避暑山莊還能剩啥,想想就是一身冷汗。

山莊內非古建築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佔地65萬平方米,佔到了山莊總面積的12%,萬樹園、試馬埭全部被佔用。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煙雨樓被用做招待所,在這裡睡覺時不知道做什麼夢


5.

王蔭田說:其實,早在文革後期,周恩來總理和復出後的鄧小平就提出整頓方案,力圖儘快恢復各項事業,黨中央、國務院為了使外賓多一個可去的地方,就選定了承德避暑山莊。

中央指示:承德準備開放,進駐避暑山莊的單位、住戶搬出。

承德方面按照中央指示,組織人員做出來兩個《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上報省和中央、國務院。

1975年2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向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國家文物局轉發了紀登奎、餘秋裡、谷牧三位副總理對山莊問題處理意見的批示意見,除承德軍分區包括六和塔附近家屬宿舍暫不搬遷外,其他單位兩年內遷出。

實事求是的講,國務院領導的批示下發後,河北省委和承德地、市委也是高度重視,避暑山莊整修工作立刻提上日程。

1976年,國家計委撥搬遷經費800萬元,後來又追加了100萬元,同年就開始了基建工程。

二六六醫院在獅子溝選址建新醫院,行署安排在東園林和西大街建13棟住戶搬遷樓。

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不但沒搬出來的,還有搬進去的,這才有了《人民日報》的批評文章。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魚種場,真會想


6.

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

7月28日,《承德日報》全文轉載並加編者按。

編者按說:

中共承德地委和承德市委於二十七日分別召開常委會,對該文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地委認為,《人民日報》的批評是正確的,反映了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避暑山莊之所以遲遲不能對外開放,主要責任在地委......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8月11日,承德地委召開了有地直機關和全市幹部參加的搬遷動員大會,地委第一書記韓榮吉做動員講話,對搬遷遲緩問題查找原因,代表地、市委作了檢討,主動承擔責任。

動員會當天,就有地區文津閣招待所、地區知青辦、天津知青辦搬出了避暑山莊。

這一年的9月16——18日,谷牧副總理來承德,聽取彙報,就避暑山莊準備開放、整修、搬遷工作再次做出指示。對儘快完成搬遷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國家文物局的李曉東記錄了谷牧副總理的承德之行:

9月18日下午,谷牧副總理聽取承德地市領導彙報,地委書記韓榮吉彙報應遷出的未遷出,人民日報鄭啟民著文批評時,他問:鄭是幹什麼的?(韓:人民日報記者)記者來訪了?

韓彙報到1972年在離宮建三支兩軍家屬樓時,他說:你們進宮了!(韓說:當時有的同志說不能在這裡建,地委沒有采納)你現都說的冠冕堂皇,那時候你說話算數不算。那時你不在。

... ...

谷牧說:

這次來不隱瞞觀點,來促你們一下。

前一段老韓抓農業,沒抓這,中央行文了,報社反映是正常的

到1979年12月,除承德軍分區、市幼兒園、暢遠樓招待所外,其他所有單位和365戶居民都搬出了避暑山莊。

後來,在一次承德市黨代會上,選舉市委委員時,唱票時還有“鄭啟民”的名字。有的代表說:真願意讓老鄭當一次書記。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7.

時間很快就到了1983年。

8月22日早晨,風和日麗,鄧小平同志由大連來到承德。

兩個月前,他剛剛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承德文史專家高思文 鄧一民寫的《承德秋色好 山莊貴客來》,記錄了鄧小平同志關心承德軍分區搬遷的過程:

23日下午,參觀過普樂寺後,鄧小平同志第二次參觀遊覽了普寧寺。

... ...

小平同志正聽田野同志彙報時,秦基偉同志從門外走了進來。他站在小平同志的面前,大聲地跟他說道:“跟您說個事兒,承德有個軍分區,住在離宮的一個角上,要搬遷,搬遷需要花錢;要搬遷,沒有地方。”

這是秦基偉同志根據事先得到的情況,代承德有關方面所作的彙報。

就秦基偉的話,小平同志先後兩次插話說:

“搬遷要花錢,跟財政上說一說,幫助解決一下。”

“搬遷沒有地方就不好搬了,地盤還是可以解決的吧?!”

小平同志的話促進了避暑山莊內搬遷工作的進行。事後一個月,河北省有關方面下發《關於避暑山莊搬遷工作的通知》。後來又幾經協商,並得到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同志親自過問並督促,軍地雙方終於協商解決了地盤的問題,完成了搬遷工作。


"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避暑山莊麗正門


1.

去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很多媒體都在開專欄,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

有朋友說,你每天鏟史,寫一篇紀念文章吧。

四十年前,老羊還在大山的小村子裡,家裡還沒有電燈,沒看見過汽車。本來就夠苦的了,可因為修建引灤入津工程,不得不又搬到生活條件更差的半山腰上,把原有的家園和良田又奉獻給了國家......

四十年的時間,從掄鋤頭到用電腦發微信,是從農耕時代飛躍到了信息化社會,其變化之大,幾個人摞起來都想象不到,大山,限制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一個社會的進步,除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自然進步外,更重要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執政者對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更加文明,對社會發展的目光更寬更遠。

因此,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成就,更應該看到成就取得之不易、道路之曲折,創業者之艱辛,才能更珍惜成果,更支持改革開放。

回首改革之初,更應該知道我們過去有多保守、多封閉。

改革有阻力,發展須努力。

回顧過去,才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如今的避暑山莊,宮殿莊嚴,亭臺靈秀,山清水綠,鳥語花香。

皇家園林,紫塞明珠,每年吸引著大批的國內外的遊客,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四十年前,這還是一個你不敢想象的混亂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每一個承德人都有關的文章,促進了避暑山莊的保護和旅遊業的發展,承德人受益至今。

這是一篇批評文章,題目是《承德市避暑山莊為何遲遲不能對外開放?》,

發表在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的第二版上。

署名是“本報記者鄭啟民”。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2.

文章說:

避暑山莊在解放以前遭到了嚴重破壞。解放以後,黨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於承德地區前地委第一書記違反國家規定,於一九七二年擅自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為當地領導幹部建造了九棟宿舍樓,使這個風景區遭到破壞。上行下效,當地一些單位和住戶也蜂擁而至,先後搬進山莊的大小單位有十五個,住戶二百五十多家,和北京故宮的“文淵閣”齊名的“文津閣”,做了承德地區招待所;西湖邊上的芳園居,成了家屬院;景色秀麗的“梨花伴月溝”,成了承德市電力局的石渣堆集場。有的單位和住戶還在山莊內加築圍牆,擴大佔地,或養豬養鴨,或種瓜種菜,把個好端端的風景區分割得七零八落,成了一個大雜院。

國務院辦公室於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給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等單位下達指示,限令住進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遷出,所需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可列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奇怪的是,搬遷經費和建築物資早已按時撥發,限令搬遷的時間也過去了兩年半,住進山莊的單位和住戶不僅沒有搬出,個別單位和住戶竟然繼續遷進山莊。

人民日報的記者水平就是高,也敢說話。

按媒體規律,這是應該發表在內參上的文章,居然公開發表了,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以及高層領導對這個問題的重視程度。

這是一九七八年,那是一個春天。

這一年的五月十一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全黨上下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

那是歷史上輿論環境最好的時期之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3.

人民日報對一個地方黨委作出批評,這也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文章直接點出了問題的關鍵——主要領導不負責任。

很多事情都一樣,領導抓,抓領導,事情做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

文章接著說:

原因何在?據調查,承德地區和承德市的領導,對國務院的指示沒有認真執行。地委和市委雖然成立了搬遷領導小組,任命了組長和副組長,但形同虛設,無人負責。

關於那個時期避暑山莊的樣子,很少見到照片和文字記錄。

幸虧有鄭啟民的描述,才能夠讓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避暑山莊。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六十年代的德匯門 季增 攝


當時是這個樣子的:

現在住在山莊的住戶共有四百五十九家,兩千六百多人,這樣多的人在山莊內進進出出,給管理和修繕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去年才搬進來的承德地區建築局,有重型卡車和吊車多輛,天天在山莊內開來開去,喇叭尖叫,馬達轟鳴,煙塵飛揚,使得遊人掩耳捂鼻,敢怒而不敢言。

萬樹園南側湖邊,有一個“浦田叢樾”亭,國家去年才修復這個亭子,今年就被住在附近的幹部家屬把亭子的牆壁和倒掛眉子拆光了。

估計是拿家裡燒火煮餃子去了。

這幹部家屬都啥素質呀!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萬樹園一角,原266醫院處


4.

時任承德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的王蔭田經歷了避暑山莊內單位和住戶搬遷的整個過程。

作為辦公室主任,對山莊內的單位和居民有更準確的記憶,他在《駐承德避暑山莊的單位和住戶遷出的經過》一文裡寫到:

由於自然和歷史人為破壞因素,新中國成立時,避署山莊的建築僅存十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說山莊內十萬平方米的建築,就剩了一萬多平方米了。

20世紀50年代,軍分區搬進了避暑山莊。後來,地委家屬院也搬進去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陸續又有些單位和住戶搬進去了,如地區魚種場、“三支兩軍”家屬樓(九棟)等,進入山莊的單位越來越多,住戶也越來越多。

1975年統計,進駐山莊的單位共計有21個:承德軍分區、二六六醫院、行署文津閣招待所、行署暢遠樓招待所、行署煙雨樓招待所、市幼兒園、地區教學儀器供應站、地區基建局、人防辦公室、供水公司離宮水場、地區魚種場、獅子溝林場、戰備防空洞看守處、地區人防103看守處、鐵道兵某所屬特務連、空後某雷達站、承德地區基建局、地區知青辦公室、天津市知青辦公室、虹橋區白鐵加工廠、愛民製藥廠、德匯門派出所等。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地磚被修紀念碑了,又險些失火的澹泊敬誠殿


住戶有500多戶居民,據說,連現在的博物館裡那些康熙乾隆住過的房子,也都住進了人家。孩子放學,揹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就回皇宮了。

現在想想都後怕,那個時候沒有集體供暖,家家戶戶都生爐子,把離宮點著了都是分分鐘的事。

險些失火的事還真的發生過。

安忠和《承德文壇名人軼事》載:1976年,時逢毛主席去世,澹泊敬誠殿改設靈堂,從閱射門到澹泊敬誠殿,花圈堆積如山。電視劇《打狗棍》的編劇之一戴俊卿那時還是小戴。小戴退伍歸家,一夕飯後,步行至閱射門,突見門前有花圈被燈泡烤燃,火苗竄起,正在蔓延。小戴雖已解甲,軍人雄風依然,抓起掃帚將火撲滅。

博物館那一片如果點著了,避暑山莊還能剩啥,想想就是一身冷汗。

山莊內非古建築面積達八萬多平方米,佔地65萬平方米,佔到了山莊總面積的12%,萬樹園、試馬埭全部被佔用。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煙雨樓被用做招待所,在這裡睡覺時不知道做什麼夢


5.

王蔭田說:其實,早在文革後期,周恩來總理和復出後的鄧小平就提出整頓方案,力圖儘快恢復各項事業,黨中央、國務院為了使外賓多一個可去的地方,就選定了承德避暑山莊。

中央指示:承德準備開放,進駐避暑山莊的單位、住戶搬出。

承德方面按照中央指示,組織人員做出來兩個《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上報省和中央、國務院。

1975年2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向河北省革命委員會、北京軍區、國家文物局轉發了紀登奎、餘秋裡、谷牧三位副總理對山莊問題處理意見的批示意見,除承德軍分區包括六和塔附近家屬宿舍暫不搬遷外,其他單位兩年內遷出。

實事求是的講,國務院領導的批示下發後,河北省委和承德地、市委也是高度重視,避暑山莊整修工作立刻提上日程。

1976年,國家計委撥搬遷經費800萬元,後來又追加了100萬元,同年就開始了基建工程。

二六六醫院在獅子溝選址建新醫院,行署安排在東園林和西大街建13棟住戶搬遷樓。

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不但沒搬出來的,還有搬進去的,這才有了《人民日報》的批評文章。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魚種場,真會想


6.

1978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

7月28日,《承德日報》全文轉載並加編者按。

編者按說:

中共承德地委和承德市委於二十七日分別召開常委會,對該文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檢查,地委認為,《人民日報》的批評是正確的,反映了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促進,避暑山莊之所以遲遲不能對外開放,主要責任在地委......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8月11日,承德地委召開了有地直機關和全市幹部參加的搬遷動員大會,地委第一書記韓榮吉做動員講話,對搬遷遲緩問題查找原因,代表地、市委作了檢討,主動承擔責任。

動員會當天,就有地區文津閣招待所、地區知青辦、天津知青辦搬出了避暑山莊。

這一年的9月16——18日,谷牧副總理來承德,聽取彙報,就避暑山莊準備開放、整修、搬遷工作再次做出指示。對儘快完成搬遷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國家文物局的李曉東記錄了谷牧副總理的承德之行:

9月18日下午,谷牧副總理聽取承德地市領導彙報,地委書記韓榮吉彙報應遷出的未遷出,人民日報鄭啟民著文批評時,他問:鄭是幹什麼的?(韓:人民日報記者)記者來訪了?

韓彙報到1972年在離宮建三支兩軍家屬樓時,他說:你們進宮了!(韓說:當時有的同志說不能在這裡建,地委沒有采納)你現都說的冠冕堂皇,那時候你說話算數不算。那時你不在。

... ...

谷牧說:

這次來不隱瞞觀點,來促你們一下。

前一段老韓抓農業,沒抓這,中央行文了,報社反映是正常的

到1979年12月,除承德軍分區、市幼兒園、暢遠樓招待所外,其他所有單位和365戶居民都搬出了避暑山莊。

後來,在一次承德市黨代會上,選舉市委委員時,唱票時還有“鄭啟民”的名字。有的代表說:真願意讓老鄭當一次書記。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7.

時間很快就到了1983年。

8月22日早晨,風和日麗,鄧小平同志由大連來到承德。

兩個月前,他剛剛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承德文史專家高思文 鄧一民寫的《承德秋色好 山莊貴客來》,記錄了鄧小平同志關心承德軍分區搬遷的過程:

23日下午,參觀過普樂寺後,鄧小平同志第二次參觀遊覽了普寧寺。

... ...

小平同志正聽田野同志彙報時,秦基偉同志從門外走了進來。他站在小平同志的面前,大聲地跟他說道:“跟您說個事兒,承德有個軍分區,住在離宮的一個角上,要搬遷,搬遷需要花錢;要搬遷,沒有地方。”

這是秦基偉同志根據事先得到的情況,代承德有關方面所作的彙報。

就秦基偉的話,小平同志先後兩次插話說:

“搬遷要花錢,跟財政上說一說,幫助解決一下。”

“搬遷沒有地方就不好搬了,地盤還是可以解決的吧?!”

小平同志的話促進了避暑山莊內搬遷工作的進行。事後一個月,河北省有關方面下發《關於避暑山莊搬遷工作的通知》。後來又幾經協商,並得到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同志親自過問並督促,軍地雙方終於協商解決了地盤的問題,完成了搬遷工作。


四十年前,《人民日報》對承德有過一次嚴肅的批評

如今的避暑山莊德匯門


8.

到1991年承德軍分區搬遷為止,國家先後投資3650餘萬元,共用了十六年的時間,除幼兒園暫不搬遷外,共遷出20個單位,530個住戶,移交非古建築82560平方米,封存五處防空洞,結束了山莊內混亂的歷史。

老羊鏟史寫《承德避暑山莊,你原來還有一個大兄弟!》時,就暗暗的為承德避暑山莊感到慶幸,建設一個避暑山莊難,保護一個完好的避暑山莊更難。

如果不好好保護,消失了的乾隆皇帝修建的靜寄山莊就是前例。

前人栽樹,後人也得繼續栽。

1978年,承德僅接待國外遊客60——70人,1979年達到3457人。

四十年過去了。

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避暑山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2017年,承德市接待遊客5475萬人次,旅遊收入593億元,同比增長34%,已經成為河北省旅遊業發展最具活力和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