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向前走,街的左面是制鏡廠,如今五六十歲的人還能記得它,其產品是普通的鏡子及畫有花鳥魚蟲工藝品性質的鏡面,按現在人的口味兒有些俗氣,那年月卻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姥姥家就掛有一幅這廠子的“年年有魚”的玻璃畫,儘管日子過的有些緊,姥姥也常把玻璃畫擦的乾乾淨淨,許是盼望著婉裡也能常見些魚肉吧。我望著畫面發呆時聯想更加豐富,那穿花裙子的小女孩兒站在魚池邊餵魚,幾條大鯉魚爭搶魚食躍出了水面。看著看著,那大鯉魚就冒著熱氣盛在盤子裡端上了飯桌,我迫不及待的伸出了筷子……那年頭食慾就是好!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向前走,街的左面是制鏡廠,如今五六十歲的人還能記得它,其產品是普通的鏡子及畫有花鳥魚蟲工藝品性質的鏡面,按現在人的口味兒有些俗氣,那年月卻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姥姥家就掛有一幅這廠子的“年年有魚”的玻璃畫,儘管日子過的有些緊,姥姥也常把玻璃畫擦的乾乾淨淨,許是盼望著婉裡也能常見些魚肉吧。我望著畫面發呆時聯想更加豐富,那穿花裙子的小女孩兒站在魚池邊餵魚,幾條大鯉魚爭搶魚食躍出了水面。看著看著,那大鯉魚就冒著熱氣盛在盤子裡端上了飯桌,我迫不及待的伸出了筷子……那年頭食慾就是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挨著制鏡廠南口的衚衕裡,有一幅畫面已是絕景,現在不光城裡邊蹤跡全無,農村也見不著它的影兒了。它就是“拉大鋸扯大鋸”,相當於木材廠用電鋸破板材的活計。離地面一人多高,架起一抱粗的大圓木,一個大鋸片,兩米多長,行話叫“槍鋸”,一人站在圓木上,一人在下,握著槍鋸兩端,“哧拉、哧拉”開始破板材,硬是把好幾米長的大圓木破成一塊塊的大板子。這麼原始繁重枯燥的勞動,竟讓兒時的我對它津津有味兒,一看就是半天。回家晚了,姥姥問我幹嗎去了?我說看拉大鋸的來。姥姥邊給我盛飯邊唱起了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聘閨女,娶媳婦,小外孫兒,也要去……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向前走,街的左面是制鏡廠,如今五六十歲的人還能記得它,其產品是普通的鏡子及畫有花鳥魚蟲工藝品性質的鏡面,按現在人的口味兒有些俗氣,那年月卻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姥姥家就掛有一幅這廠子的“年年有魚”的玻璃畫,儘管日子過的有些緊,姥姥也常把玻璃畫擦的乾乾淨淨,許是盼望著婉裡也能常見些魚肉吧。我望著畫面發呆時聯想更加豐富,那穿花裙子的小女孩兒站在魚池邊餵魚,幾條大鯉魚爭搶魚食躍出了水面。看著看著,那大鯉魚就冒著熱氣盛在盤子裡端上了飯桌,我迫不及待的伸出了筷子……那年頭食慾就是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挨著制鏡廠南口的衚衕裡,有一幅畫面已是絕景,現在不光城裡邊蹤跡全無,農村也見不著它的影兒了。它就是“拉大鋸扯大鋸”,相當於木材廠用電鋸破板材的活計。離地面一人多高,架起一抱粗的大圓木,一個大鋸片,兩米多長,行話叫“槍鋸”,一人站在圓木上,一人在下,握著槍鋸兩端,“哧拉、哧拉”開始破板材,硬是把好幾米長的大圓木破成一塊塊的大板子。這麼原始繁重枯燥的勞動,竟讓兒時的我對它津津有味兒,一看就是半天。回家晚了,姥姥問我幹嗎去了?我說看拉大鋸的來。姥姥邊給我盛飯邊唱起了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聘閨女,娶媳婦,小外孫兒,也要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街邊一小賣部曾令我神往,裡邊的東西倒沒啥吸引力,都是些油鹽醬醋火柴小食品,夏天,那醬缸裡還能看到蠕動的大蛆,那時沒有食監局質監局,老百姓也不大注意什麼食品安全,所以大蛆並不影響小賣店的生意。別看這小賣店不起眼兒,老闆娘卻生養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白淨淨,水靈靈,大的一笑還倆酒坑兒,讓你立馬就忘掉醬缸裡的蛆。上小學的我,路過小賣店常要進裡邊轉一圈兒,看一眼那帶笑的酒窩兒。她只是對我不作聲淺淺的一笑,木木的我,耳邊又響起不遠處那“哧拉、哧拉”的拉大鋸聲,及“聘閨女,娶媳婦”的童謠,然後又木木的走出門,“好兒童,上學去”。天遂人願,上中學時,那酒窩兒竟然和我一個班,但依然是大家閨秀的勁兒,對你淺淺的笑,從不多言。我在情感方面進步極慢,見到她仍發木發傻,或手足無措,不像我的同桌,跟女孩子嘰嘰嘎嘎有說不完的話,能逗得女孩子花枝亂顫。不過現如今,聽說他已離過三次婚,經濟上捉襟見肘,最終貧困潦倒,去年已開始吃低保了。由於顏值較高,酒窩兒的情感線發展迅猛,剛畢業就被別的男人搶了先機,一點兒沒給我時間和機會,看見過她和一個男人遛大街;再過兩年,看見她早晨推著嬰兒車裡的小寶貝兒匆匆忙忙的上班去,看得我目瞪口呆,由此也摧殘扼殺了一個懵懂少年一廂情願的暗戀。路過小賣店,有時能看到未遂我心願的“丈母孃”坐在門前,鬢髮見白,而月亮般如花似玉的酒窩兒,在我心中也秋風掃落葉般的隕落。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向前走,街的左面是制鏡廠,如今五六十歲的人還能記得它,其產品是普通的鏡子及畫有花鳥魚蟲工藝品性質的鏡面,按現在人的口味兒有些俗氣,那年月卻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姥姥家就掛有一幅這廠子的“年年有魚”的玻璃畫,儘管日子過的有些緊,姥姥也常把玻璃畫擦的乾乾淨淨,許是盼望著婉裡也能常見些魚肉吧。我望著畫面發呆時聯想更加豐富,那穿花裙子的小女孩兒站在魚池邊餵魚,幾條大鯉魚爭搶魚食躍出了水面。看著看著,那大鯉魚就冒著熱氣盛在盤子裡端上了飯桌,我迫不及待的伸出了筷子……那年頭食慾就是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挨著制鏡廠南口的衚衕裡,有一幅畫面已是絕景,現在不光城裡邊蹤跡全無,農村也見不著它的影兒了。它就是“拉大鋸扯大鋸”,相當於木材廠用電鋸破板材的活計。離地面一人多高,架起一抱粗的大圓木,一個大鋸片,兩米多長,行話叫“槍鋸”,一人站在圓木上,一人在下,握著槍鋸兩端,“哧拉、哧拉”開始破板材,硬是把好幾米長的大圓木破成一塊塊的大板子。這麼原始繁重枯燥的勞動,竟讓兒時的我對它津津有味兒,一看就是半天。回家晚了,姥姥問我幹嗎去了?我說看拉大鋸的來。姥姥邊給我盛飯邊唱起了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聘閨女,娶媳婦,小外孫兒,也要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街邊一小賣部曾令我神往,裡邊的東西倒沒啥吸引力,都是些油鹽醬醋火柴小食品,夏天,那醬缸裡還能看到蠕動的大蛆,那時沒有食監局質監局,老百姓也不大注意什麼食品安全,所以大蛆並不影響小賣店的生意。別看這小賣店不起眼兒,老闆娘卻生養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白淨淨,水靈靈,大的一笑還倆酒坑兒,讓你立馬就忘掉醬缸裡的蛆。上小學的我,路過小賣店常要進裡邊轉一圈兒,看一眼那帶笑的酒窩兒。她只是對我不作聲淺淺的一笑,木木的我,耳邊又響起不遠處那“哧拉、哧拉”的拉大鋸聲,及“聘閨女,娶媳婦”的童謠,然後又木木的走出門,“好兒童,上學去”。天遂人願,上中學時,那酒窩兒竟然和我一個班,但依然是大家閨秀的勁兒,對你淺淺的笑,從不多言。我在情感方面進步極慢,見到她仍發木發傻,或手足無措,不像我的同桌,跟女孩子嘰嘰嘎嘎有說不完的話,能逗得女孩子花枝亂顫。不過現如今,聽說他已離過三次婚,經濟上捉襟見肘,最終貧困潦倒,去年已開始吃低保了。由於顏值較高,酒窩兒的情感線發展迅猛,剛畢業就被別的男人搶了先機,一點兒沒給我時間和機會,看見過她和一個男人遛大街;再過兩年,看見她早晨推著嬰兒車裡的小寶貝兒匆匆忙忙的上班去,看得我目瞪口呆,由此也摧殘扼殺了一個懵懂少年一廂情願的暗戀。路過小賣店,有時能看到未遂我心願的“丈母孃”坐在門前,鬢髮見白,而月亮般如花似玉的酒窩兒,在我心中也秋風掃落葉般的隕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前邊不遠處,又是一家飯店——老字號的“裘翠樓”。據說這“裘翠樓”創業於清乾隆年間,是熱河街上馳名塞外的高檔酒樓。那時能進去就餐的,多為王公大臣和商賈大戶。聽說乾隆皇帝為它做過廣告——“名震塞外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而且是不用掏銀子的免費“廣告”。但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它就是一家大眾餐廳。到“文革”時順應“革命潮流”,改名為“人民飯店”,進去的大都是老百姓,只管吃飽不管吃好,涼飯冷菜,你愛吃不吃,那服務員的臉子,比飯菜還涼,放現在,啥好飯店也得讓那臉子給整黃了,皇帝做廣告?您就是請上帝做廣告也白搭!現如今,這寸土寸金的小樓掛了好幾個牌子,什麼麥當勞、肯德基、韓國燒烤、外加那塊兒老牌子的“裘翠樓”,家家生意火的了不得,好像吃飯都不花錢了。也不需要什麼皇帝來做廣告,市場經濟了嗎,吃飯的都是“皇帝”,你跟“皇帝”鬧臉子,準得砸了自己的飯碗子。您看那服務員,那熱情勁兒讓你受不了,比自家的妹子還親呢!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向前走,街的左面是制鏡廠,如今五六十歲的人還能記得它,其產品是普通的鏡子及畫有花鳥魚蟲工藝品性質的鏡面,按現在人的口味兒有些俗氣,那年月卻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姥姥家就掛有一幅這廠子的“年年有魚”的玻璃畫,儘管日子過的有些緊,姥姥也常把玻璃畫擦的乾乾淨淨,許是盼望著婉裡也能常見些魚肉吧。我望著畫面發呆時聯想更加豐富,那穿花裙子的小女孩兒站在魚池邊餵魚,幾條大鯉魚爭搶魚食躍出了水面。看著看著,那大鯉魚就冒著熱氣盛在盤子裡端上了飯桌,我迫不及待的伸出了筷子……那年頭食慾就是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挨著制鏡廠南口的衚衕裡,有一幅畫面已是絕景,現在不光城裡邊蹤跡全無,農村也見不著它的影兒了。它就是“拉大鋸扯大鋸”,相當於木材廠用電鋸破板材的活計。離地面一人多高,架起一抱粗的大圓木,一個大鋸片,兩米多長,行話叫“槍鋸”,一人站在圓木上,一人在下,握著槍鋸兩端,“哧拉、哧拉”開始破板材,硬是把好幾米長的大圓木破成一塊塊的大板子。這麼原始繁重枯燥的勞動,竟讓兒時的我對它津津有味兒,一看就是半天。回家晚了,姥姥問我幹嗎去了?我說看拉大鋸的來。姥姥邊給我盛飯邊唱起了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聘閨女,娶媳婦,小外孫兒,也要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街邊一小賣部曾令我神往,裡邊的東西倒沒啥吸引力,都是些油鹽醬醋火柴小食品,夏天,那醬缸裡還能看到蠕動的大蛆,那時沒有食監局質監局,老百姓也不大注意什麼食品安全,所以大蛆並不影響小賣店的生意。別看這小賣店不起眼兒,老闆娘卻生養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白淨淨,水靈靈,大的一笑還倆酒坑兒,讓你立馬就忘掉醬缸裡的蛆。上小學的我,路過小賣店常要進裡邊轉一圈兒,看一眼那帶笑的酒窩兒。她只是對我不作聲淺淺的一笑,木木的我,耳邊又響起不遠處那“哧拉、哧拉”的拉大鋸聲,及“聘閨女,娶媳婦”的童謠,然後又木木的走出門,“好兒童,上學去”。天遂人願,上中學時,那酒窩兒竟然和我一個班,但依然是大家閨秀的勁兒,對你淺淺的笑,從不多言。我在情感方面進步極慢,見到她仍發木發傻,或手足無措,不像我的同桌,跟女孩子嘰嘰嘎嘎有說不完的話,能逗得女孩子花枝亂顫。不過現如今,聽說他已離過三次婚,經濟上捉襟見肘,最終貧困潦倒,去年已開始吃低保了。由於顏值較高,酒窩兒的情感線發展迅猛,剛畢業就被別的男人搶了先機,一點兒沒給我時間和機會,看見過她和一個男人遛大街;再過兩年,看見她早晨推著嬰兒車裡的小寶貝兒匆匆忙忙的上班去,看得我目瞪口呆,由此也摧殘扼殺了一個懵懂少年一廂情願的暗戀。路過小賣店,有時能看到未遂我心願的“丈母孃”坐在門前,鬢髮見白,而月亮般如花似玉的酒窩兒,在我心中也秋風掃落葉般的隕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前邊不遠處,又是一家飯店——老字號的“裘翠樓”。據說這“裘翠樓”創業於清乾隆年間,是熱河街上馳名塞外的高檔酒樓。那時能進去就餐的,多為王公大臣和商賈大戶。聽說乾隆皇帝為它做過廣告——“名震塞外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而且是不用掏銀子的免費“廣告”。但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它就是一家大眾餐廳。到“文革”時順應“革命潮流”,改名為“人民飯店”,進去的大都是老百姓,只管吃飽不管吃好,涼飯冷菜,你愛吃不吃,那服務員的臉子,比飯菜還涼,放現在,啥好飯店也得讓那臉子給整黃了,皇帝做廣告?您就是請上帝做廣告也白搭!現如今,這寸土寸金的小樓掛了好幾個牌子,什麼麥當勞、肯德基、韓國燒烤、外加那塊兒老牌子的“裘翠樓”,家家生意火的了不得,好像吃飯都不花錢了。也不需要什麼皇帝來做廣告,市場經濟了嗎,吃飯的都是“皇帝”,你跟“皇帝”鬧臉子,準得砸了自己的飯碗子。您看那服務員,那熱情勁兒讓你受不了,比自家的妹子還親呢!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大街的南頭,是承德附屬醫院,這可是一塊兒大牌子。早先它只是一座紅磚小樓,帶有日本式的建築風格,當時醫院規模不大,名氣卻挺響,許是曾經的老熱河省省會的緣故吧,東到朝陽,北到赤峰,患者還都挺認承德附屬醫院的。“文革”中期,我到北京辦事,突然牙疼,當時住在永定門外,便到附近一家醫院看牙,那女大夫聽說我是承德人,作驚訝狀:“承德附屬醫院就不錯嗎,幹嗎跑北京來看牙?”我說是突然牙疼,並非專程來京看病。也驚訝京城的醫生竟然知道承德附屬醫院,還評價“不錯!”,讓我油然生出些許自豪,牙也不那麼疼了。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向前走,街的左面是制鏡廠,如今五六十歲的人還能記得它,其產品是普通的鏡子及畫有花鳥魚蟲工藝品性質的鏡面,按現在人的口味兒有些俗氣,那年月卻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姥姥家就掛有一幅這廠子的“年年有魚”的玻璃畫,儘管日子過的有些緊,姥姥也常把玻璃畫擦的乾乾淨淨,許是盼望著婉裡也能常見些魚肉吧。我望著畫面發呆時聯想更加豐富,那穿花裙子的小女孩兒站在魚池邊餵魚,幾條大鯉魚爭搶魚食躍出了水面。看著看著,那大鯉魚就冒著熱氣盛在盤子裡端上了飯桌,我迫不及待的伸出了筷子……那年頭食慾就是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挨著制鏡廠南口的衚衕裡,有一幅畫面已是絕景,現在不光城裡邊蹤跡全無,農村也見不著它的影兒了。它就是“拉大鋸扯大鋸”,相當於木材廠用電鋸破板材的活計。離地面一人多高,架起一抱粗的大圓木,一個大鋸片,兩米多長,行話叫“槍鋸”,一人站在圓木上,一人在下,握著槍鋸兩端,“哧拉、哧拉”開始破板材,硬是把好幾米長的大圓木破成一塊塊的大板子。這麼原始繁重枯燥的勞動,竟讓兒時的我對它津津有味兒,一看就是半天。回家晚了,姥姥問我幹嗎去了?我說看拉大鋸的來。姥姥邊給我盛飯邊唱起了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聘閨女,娶媳婦,小外孫兒,也要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街邊一小賣部曾令我神往,裡邊的東西倒沒啥吸引力,都是些油鹽醬醋火柴小食品,夏天,那醬缸裡還能看到蠕動的大蛆,那時沒有食監局質監局,老百姓也不大注意什麼食品安全,所以大蛆並不影響小賣店的生意。別看這小賣店不起眼兒,老闆娘卻生養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白淨淨,水靈靈,大的一笑還倆酒坑兒,讓你立馬就忘掉醬缸裡的蛆。上小學的我,路過小賣店常要進裡邊轉一圈兒,看一眼那帶笑的酒窩兒。她只是對我不作聲淺淺的一笑,木木的我,耳邊又響起不遠處那“哧拉、哧拉”的拉大鋸聲,及“聘閨女,娶媳婦”的童謠,然後又木木的走出門,“好兒童,上學去”。天遂人願,上中學時,那酒窩兒竟然和我一個班,但依然是大家閨秀的勁兒,對你淺淺的笑,從不多言。我在情感方面進步極慢,見到她仍發木發傻,或手足無措,不像我的同桌,跟女孩子嘰嘰嘎嘎有說不完的話,能逗得女孩子花枝亂顫。不過現如今,聽說他已離過三次婚,經濟上捉襟見肘,最終貧困潦倒,去年已開始吃低保了。由於顏值較高,酒窩兒的情感線發展迅猛,剛畢業就被別的男人搶了先機,一點兒沒給我時間和機會,看見過她和一個男人遛大街;再過兩年,看見她早晨推著嬰兒車裡的小寶貝兒匆匆忙忙的上班去,看得我目瞪口呆,由此也摧殘扼殺了一個懵懂少年一廂情願的暗戀。路過小賣店,有時能看到未遂我心願的“丈母孃”坐在門前,鬢髮見白,而月亮般如花似玉的酒窩兒,在我心中也秋風掃落葉般的隕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前邊不遠處,又是一家飯店——老字號的“裘翠樓”。據說這“裘翠樓”創業於清乾隆年間,是熱河街上馳名塞外的高檔酒樓。那時能進去就餐的,多為王公大臣和商賈大戶。聽說乾隆皇帝為它做過廣告——“名震塞外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而且是不用掏銀子的免費“廣告”。但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它就是一家大眾餐廳。到“文革”時順應“革命潮流”,改名為“人民飯店”,進去的大都是老百姓,只管吃飽不管吃好,涼飯冷菜,你愛吃不吃,那服務員的臉子,比飯菜還涼,放現在,啥好飯店也得讓那臉子給整黃了,皇帝做廣告?您就是請上帝做廣告也白搭!現如今,這寸土寸金的小樓掛了好幾個牌子,什麼麥當勞、肯德基、韓國燒烤、外加那塊兒老牌子的“裘翠樓”,家家生意火的了不得,好像吃飯都不花錢了。也不需要什麼皇帝來做廣告,市場經濟了嗎,吃飯的都是“皇帝”,你跟“皇帝”鬧臉子,準得砸了自己的飯碗子。您看那服務員,那熱情勁兒讓你受不了,比自家的妹子還親呢!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大街的南頭,是承德附屬醫院,這可是一塊兒大牌子。早先它只是一座紅磚小樓,帶有日本式的建築風格,當時醫院規模不大,名氣卻挺響,許是曾經的老熱河省省會的緣故吧,東到朝陽,北到赤峰,患者還都挺認承德附屬醫院的。“文革”中期,我到北京辦事,突然牙疼,當時住在永定門外,便到附近一家醫院看牙,那女大夫聽說我是承德人,作驚訝狀:“承德附屬醫院就不錯嗎,幹嗎跑北京來看牙?”我說是突然牙疼,並非專程來京看病。也驚訝京城的醫生竟然知道承德附屬醫院,還評價“不錯!”,讓我油然生出些許自豪,牙也不那麼疼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如今的承德附屬醫院更是了得,那紅磚小樓早無了蹤影,樓房越蓋越高,規模越擴越大,牢坐在“承德第一”的交椅上。偶爾去一次,見門前車水馬龍,樓裡患者蜂擁,把個“白衣天使”忙的不亦樂乎。順便說一句,這醫院沒我的股份,我無意為他們做廣告。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向前走,街的左面是制鏡廠,如今五六十歲的人還能記得它,其產品是普通的鏡子及畫有花鳥魚蟲工藝品性質的鏡面,按現在人的口味兒有些俗氣,那年月卻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姥姥家就掛有一幅這廠子的“年年有魚”的玻璃畫,儘管日子過的有些緊,姥姥也常把玻璃畫擦的乾乾淨淨,許是盼望著婉裡也能常見些魚肉吧。我望著畫面發呆時聯想更加豐富,那穿花裙子的小女孩兒站在魚池邊餵魚,幾條大鯉魚爭搶魚食躍出了水面。看著看著,那大鯉魚就冒著熱氣盛在盤子裡端上了飯桌,我迫不及待的伸出了筷子……那年頭食慾就是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挨著制鏡廠南口的衚衕裡,有一幅畫面已是絕景,現在不光城裡邊蹤跡全無,農村也見不著它的影兒了。它就是“拉大鋸扯大鋸”,相當於木材廠用電鋸破板材的活計。離地面一人多高,架起一抱粗的大圓木,一個大鋸片,兩米多長,行話叫“槍鋸”,一人站在圓木上,一人在下,握著槍鋸兩端,“哧拉、哧拉”開始破板材,硬是把好幾米長的大圓木破成一塊塊的大板子。這麼原始繁重枯燥的勞動,竟讓兒時的我對它津津有味兒,一看就是半天。回家晚了,姥姥問我幹嗎去了?我說看拉大鋸的來。姥姥邊給我盛飯邊唱起了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聘閨女,娶媳婦,小外孫兒,也要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街邊一小賣部曾令我神往,裡邊的東西倒沒啥吸引力,都是些油鹽醬醋火柴小食品,夏天,那醬缸裡還能看到蠕動的大蛆,那時沒有食監局質監局,老百姓也不大注意什麼食品安全,所以大蛆並不影響小賣店的生意。別看這小賣店不起眼兒,老闆娘卻生養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白淨淨,水靈靈,大的一笑還倆酒坑兒,讓你立馬就忘掉醬缸裡的蛆。上小學的我,路過小賣店常要進裡邊轉一圈兒,看一眼那帶笑的酒窩兒。她只是對我不作聲淺淺的一笑,木木的我,耳邊又響起不遠處那“哧拉、哧拉”的拉大鋸聲,及“聘閨女,娶媳婦”的童謠,然後又木木的走出門,“好兒童,上學去”。天遂人願,上中學時,那酒窩兒竟然和我一個班,但依然是大家閨秀的勁兒,對你淺淺的笑,從不多言。我在情感方面進步極慢,見到她仍發木發傻,或手足無措,不像我的同桌,跟女孩子嘰嘰嘎嘎有說不完的話,能逗得女孩子花枝亂顫。不過現如今,聽說他已離過三次婚,經濟上捉襟見肘,最終貧困潦倒,去年已開始吃低保了。由於顏值較高,酒窩兒的情感線發展迅猛,剛畢業就被別的男人搶了先機,一點兒沒給我時間和機會,看見過她和一個男人遛大街;再過兩年,看見她早晨推著嬰兒車裡的小寶貝兒匆匆忙忙的上班去,看得我目瞪口呆,由此也摧殘扼殺了一個懵懂少年一廂情願的暗戀。路過小賣店,有時能看到未遂我心願的“丈母孃”坐在門前,鬢髮見白,而月亮般如花似玉的酒窩兒,在我心中也秋風掃落葉般的隕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前邊不遠處,又是一家飯店——老字號的“裘翠樓”。據說這“裘翠樓”創業於清乾隆年間,是熱河街上馳名塞外的高檔酒樓。那時能進去就餐的,多為王公大臣和商賈大戶。聽說乾隆皇帝為它做過廣告——“名震塞外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而且是不用掏銀子的免費“廣告”。但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它就是一家大眾餐廳。到“文革”時順應“革命潮流”,改名為“人民飯店”,進去的大都是老百姓,只管吃飽不管吃好,涼飯冷菜,你愛吃不吃,那服務員的臉子,比飯菜還涼,放現在,啥好飯店也得讓那臉子給整黃了,皇帝做廣告?您就是請上帝做廣告也白搭!現如今,這寸土寸金的小樓掛了好幾個牌子,什麼麥當勞、肯德基、韓國燒烤、外加那塊兒老牌子的“裘翠樓”,家家生意火的了不得,好像吃飯都不花錢了。也不需要什麼皇帝來做廣告,市場經濟了嗎,吃飯的都是“皇帝”,你跟“皇帝”鬧臉子,準得砸了自己的飯碗子。您看那服務員,那熱情勁兒讓你受不了,比自家的妹子還親呢!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大街的南頭,是承德附屬醫院,這可是一塊兒大牌子。早先它只是一座紅磚小樓,帶有日本式的建築風格,當時醫院規模不大,名氣卻挺響,許是曾經的老熱河省省會的緣故吧,東到朝陽,北到赤峰,患者還都挺認承德附屬醫院的。“文革”中期,我到北京辦事,突然牙疼,當時住在永定門外,便到附近一家醫院看牙,那女大夫聽說我是承德人,作驚訝狀:“承德附屬醫院就不錯嗎,幹嗎跑北京來看牙?”我說是突然牙疼,並非專程來京看病。也驚訝京城的醫生竟然知道承德附屬醫院,還評價“不錯!”,讓我油然生出些許自豪,牙也不那麼疼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如今的承德附屬醫院更是了得,那紅磚小樓早無了蹤影,樓房越蓋越高,規模越擴越大,牢坐在“承德第一”的交椅上。偶爾去一次,見門前車水馬龍,樓裡患者蜂擁,把個“白衣天使”忙的不亦樂乎。順便說一句,這醫院沒我的股份,我無意為他們做廣告。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走到翠橋橋頭,再往南就是農村的菜地了。回首北望,那時的南營子大街既不平整,也不寬敞,車少人稀,不過是一幅北方小城的風俗畫,自然古樸,多看一會兒,便覺出她的清新淡雅……

我的南營子,一個溫馨的舊夢。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向前走,街的左面是制鏡廠,如今五六十歲的人還能記得它,其產品是普通的鏡子及畫有花鳥魚蟲工藝品性質的鏡面,按現在人的口味兒有些俗氣,那年月卻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姥姥家就掛有一幅這廠子的“年年有魚”的玻璃畫,儘管日子過的有些緊,姥姥也常把玻璃畫擦的乾乾淨淨,許是盼望著婉裡也能常見些魚肉吧。我望著畫面發呆時聯想更加豐富,那穿花裙子的小女孩兒站在魚池邊餵魚,幾條大鯉魚爭搶魚食躍出了水面。看著看著,那大鯉魚就冒著熱氣盛在盤子裡端上了飯桌,我迫不及待的伸出了筷子……那年頭食慾就是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挨著制鏡廠南口的衚衕裡,有一幅畫面已是絕景,現在不光城裡邊蹤跡全無,農村也見不著它的影兒了。它就是“拉大鋸扯大鋸”,相當於木材廠用電鋸破板材的活計。離地面一人多高,架起一抱粗的大圓木,一個大鋸片,兩米多長,行話叫“槍鋸”,一人站在圓木上,一人在下,握著槍鋸兩端,“哧拉、哧拉”開始破板材,硬是把好幾米長的大圓木破成一塊塊的大板子。這麼原始繁重枯燥的勞動,竟讓兒時的我對它津津有味兒,一看就是半天。回家晚了,姥姥問我幹嗎去了?我說看拉大鋸的來。姥姥邊給我盛飯邊唱起了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聘閨女,娶媳婦,小外孫兒,也要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街邊一小賣部曾令我神往,裡邊的東西倒沒啥吸引力,都是些油鹽醬醋火柴小食品,夏天,那醬缸裡還能看到蠕動的大蛆,那時沒有食監局質監局,老百姓也不大注意什麼食品安全,所以大蛆並不影響小賣店的生意。別看這小賣店不起眼兒,老闆娘卻生養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白淨淨,水靈靈,大的一笑還倆酒坑兒,讓你立馬就忘掉醬缸裡的蛆。上小學的我,路過小賣店常要進裡邊轉一圈兒,看一眼那帶笑的酒窩兒。她只是對我不作聲淺淺的一笑,木木的我,耳邊又響起不遠處那“哧拉、哧拉”的拉大鋸聲,及“聘閨女,娶媳婦”的童謠,然後又木木的走出門,“好兒童,上學去”。天遂人願,上中學時,那酒窩兒竟然和我一個班,但依然是大家閨秀的勁兒,對你淺淺的笑,從不多言。我在情感方面進步極慢,見到她仍發木發傻,或手足無措,不像我的同桌,跟女孩子嘰嘰嘎嘎有說不完的話,能逗得女孩子花枝亂顫。不過現如今,聽說他已離過三次婚,經濟上捉襟見肘,最終貧困潦倒,去年已開始吃低保了。由於顏值較高,酒窩兒的情感線發展迅猛,剛畢業就被別的男人搶了先機,一點兒沒給我時間和機會,看見過她和一個男人遛大街;再過兩年,看見她早晨推著嬰兒車裡的小寶貝兒匆匆忙忙的上班去,看得我目瞪口呆,由此也摧殘扼殺了一個懵懂少年一廂情願的暗戀。路過小賣店,有時能看到未遂我心願的“丈母孃”坐在門前,鬢髮見白,而月亮般如花似玉的酒窩兒,在我心中也秋風掃落葉般的隕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前邊不遠處,又是一家飯店——老字號的“裘翠樓”。據說這“裘翠樓”創業於清乾隆年間,是熱河街上馳名塞外的高檔酒樓。那時能進去就餐的,多為王公大臣和商賈大戶。聽說乾隆皇帝為它做過廣告——“名震塞外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而且是不用掏銀子的免費“廣告”。但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它就是一家大眾餐廳。到“文革”時順應“革命潮流”,改名為“人民飯店”,進去的大都是老百姓,只管吃飽不管吃好,涼飯冷菜,你愛吃不吃,那服務員的臉子,比飯菜還涼,放現在,啥好飯店也得讓那臉子給整黃了,皇帝做廣告?您就是請上帝做廣告也白搭!現如今,這寸土寸金的小樓掛了好幾個牌子,什麼麥當勞、肯德基、韓國燒烤、外加那塊兒老牌子的“裘翠樓”,家家生意火的了不得,好像吃飯都不花錢了。也不需要什麼皇帝來做廣告,市場經濟了嗎,吃飯的都是“皇帝”,你跟“皇帝”鬧臉子,準得砸了自己的飯碗子。您看那服務員,那熱情勁兒讓你受不了,比自家的妹子還親呢!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大街的南頭,是承德附屬醫院,這可是一塊兒大牌子。早先它只是一座紅磚小樓,帶有日本式的建築風格,當時醫院規模不大,名氣卻挺響,許是曾經的老熱河省省會的緣故吧,東到朝陽,北到赤峰,患者還都挺認承德附屬醫院的。“文革”中期,我到北京辦事,突然牙疼,當時住在永定門外,便到附近一家醫院看牙,那女大夫聽說我是承德人,作驚訝狀:“承德附屬醫院就不錯嗎,幹嗎跑北京來看牙?”我說是突然牙疼,並非專程來京看病。也驚訝京城的醫生竟然知道承德附屬醫院,還評價“不錯!”,讓我油然生出些許自豪,牙也不那麼疼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如今的承德附屬醫院更是了得,那紅磚小樓早無了蹤影,樓房越蓋越高,規模越擴越大,牢坐在“承德第一”的交椅上。偶爾去一次,見門前車水馬龍,樓裡患者蜂擁,把個“白衣天使”忙的不亦樂乎。順便說一句,這醫院沒我的股份,我無意為他們做廣告。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走到翠橋橋頭,再往南就是農村的菜地了。回首北望,那時的南營子大街既不平整,也不寬敞,車少人稀,不過是一幅北方小城的風俗畫,自然古樸,多看一會兒,便覺出她的清新淡雅……

我的南營子,一個溫馨的舊夢。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

南營子大街

承德最著名的一條街

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

每一個在承德生活工作過的人

都會在這條街上留下自己的印痕

流光碎影的回憶中

淡忘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溫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呂秀才 攝

南營子的流光碎影

✵曹偉剛

我是上個世紀的“50”後。歲數大些人愛懷舊,走到二仙居橋頭,總愛停下來,四下張望一番,像是在找什麼東西。是的,有些東西沒有了,那條冒著黑煙跑火車的鐵路,那個曾經繁華過的夜市,還有挨著橋頭鐵道邊的三輪社……唯有我的南營子大街還在。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南營子大街,北起二仙居橋,南到翠橋(現為北起火神廟 編者注),長不過二里地,卻是赫赫有名的承德第一街,相當於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東京的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營子大街,可沒有現在的繁花似錦、寸土寸金。讓我們回過頭去,看看老承德熱河第一街的舊貌,流光碎影中充滿了溫馨的回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時光倒流,由北向南,站在二仙居橋頭,右看是陝西營街口,裡首有一茶館,茶客們坐在條櫈上侃大山、下棋,門前掛著的鳥籠子裡,鳥兒叫得正歡;臨街挨著茶館的是一剃頭棚,裡邊三把椅子,是我小時常去剃頭的地方。記得一大叔給我剃頭時,說我寬肩膀大腦瓜子,將來能當個將軍,這預言讓我耿耿於懷了許多年,卻未能實現。前幾年,我的從軍多年的表哥來承,他已官至中將,穿著嵌有兩顆金星的將軍服,讓我好一陣子羨慕嫉妒恨,突然想起剃頭大叔的話,便講給表哥聽,順便發牢騷道:我腦瓜子比你大,肩膀子比你寬,按剃頭大叔的標準,我應該弄個上將才是,這上哪兒說理去!聽得表哥哈哈大笑。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剃頭棚前的街口常擺著幾挑柴禾,那時一挑柴禾才兩元錢左右,賣柴的農民與買家為一兩角錢爭來砍去。我姥姥在這方面智商極高,她總是趕在天黑之前才去買柴,她顛著小腳在幾挑柴禾前鑑別過質量,從不多費話,伸手指著其中的一挑柴“一塊五”,張嘴一口價,說完前邊先走了,那賣柴的竟乖乖的挑了柴跟在後邊。沒辦法,天要黑了,總不能為幾毛錢賣不出去,大老遠再挑回村裡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老照片 致謝拍攝者!

理髮館南是日雜門市部,賣鍋碗瓢盆缸筷子刀,與老百姓的日子密切相關。再往南是當年承德街上數一數二的飯店“塞北春”,老媽帶我進去吃碗麵條子,也讓我在小夥伴面前吹上半天,如同現在吃過鮑魚龍蝦,因為在“塞北春”下館子了嘛!“塞北春”對面是“青年門市部”,“文革”後期又改名為“慶豐商場”,那可是當年承德街上的“大潤發”或者“福滿家”,是貨最全,最上檔次的一家副食品商店了。小時的我常扒在櫃檯上,望著琳琅滿目的吃的,喝的流哈喇子。回到街右大佟溝口,一個賣開水的大水壺攤兒是我兒時的一景。如今這近乎一人高的大水壺似已絕跡。雖然一壺開水只賣五分錢,當年它卻可以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水沒開時,那壺中的水嘰嘰咕咕的低吟淺唱,水燒開了,壺頂的出汽孔兒發出招牌式的哨音,在告訴遠近的百姓:水開了,快來打水吧!那高亢嘹亮的哨音,就是一首老歌,至今仍縈繞在我耳畔。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跨過大佟溝口就是這條街的地標性的建築——群眾電影院。那時的電影院可是生意火爆,天天爆滿,要是上演新片,更是一票難求,甚至得走後門求人去買票。那時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現在掉地上你都懶的去撿——一兩毛錢一張,您別小看這一兩毛錢,當時能吃一頓早餐:一個燒餅加上一碗粉條豆腐湯!電影院前的石階上是個熱鬧的地方,三教九流閒雜人等聚集,是個製造傳播小道消息的場所。石階的平臺上,常見一老頭踢毽子,那老頭白髮白鬍子,說不好他有多大年紀,但踢毽子的工夫甚是了得。一隻白色羽毛的毽兒被老頭馴服的像只鳥兒,在他身前身後上下左右飛舞翻騰,圍觀者紛紛叫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還有一承德“名人”“哭巴精”,也常來電影院前“休閒”,髒兮兮的坐在石階上觀街景看熱鬧,反過來卻又被許多人將他當一“景”給看了。“哭巴精”有一絕至今我也為他點“贊”,就是他的美術功底。放學時路過電影院,如果看見他一人坐在石階上,我就走近前去,掏出書包裡的筆和紙,讓他畫我的人像畫。他在膝蓋上鋪好了紙,用一隻帶有“玻璃花”的眼睛打量我幾眼,然後低下頭去,運筆作畫。間或他抬頭再打量我一眼,只消一兩分鐘,畫作便完成,一個惟妙惟肖的我越然紙上,正陶樂其中的我發現他向我伸出一隻手來,我知道他在向我討要潤筆費,遂伸手在書包裡摸出一塊兒螺絲轉糖遞給他,他吃著糖,臉上露出怪怪的滑稽的笑意。他的作品風格淳樸,線條簡練,畫風與張樂平大師相近。“哭巴精”早已駕鶴西征,他與梵高的境遇相近,生前都是貧困潦倒,梵高好像只賣出過一幅畫,“哭巴精”只是用畫作換一塊兒糖或紅薯吃,可惜他的作品我沒有好好保存下來,不然的話,現在拿到“蘇富比”或“佳士得”拍它一下子,咋也得換回一臺奔馳寶馬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打電影院往南走,是群藝館的前身,我記事時那是一家醫院,小時一有病,媽媽就帶我去那裡打針吃藥,讓我對穿白大褂的痛恨不已,誰料想現如今,我的兒子兒媳都成了穿白大褂的“天使”,而鄰家的小孫子依舊痛恨穿白大褂的,因為在屁股上打針是一件令他十分恐懼的事。街對面五條衚衕口的五金公司是個不小的門市,在當時的承德首屈一指,裡邊的五金商品小到釘子鐵絲大到自行車一應俱全。十多歲時,我常在裡邊留連忘返,吸引我的是櫃檯裡的木工器械——因為我想當木匠。我家後院一大哥就是木匠,上下班時自行車上掛滿了斧子刨子鋸等,雖然是大鮑牙,但吹著口哨,很是神氣。由其是看他做木匠活兒,刨子一推“唰唰唰”,飛舞的刨花散發出木頭的清香味兒,頭頂木屑兒的他拿起木條兒,呲著鮑牙,單眼調線,耳邊還夾著一枝鉛筆——我的媽呦!羨慕死我了!由此誕生了我的第一個偉大志願——當木匠!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接下來是承德當年無人不曉的娛樂場所——承德劇場。氣派,輝煌,是我小時對它的印象。看它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設計者的初衷肯定與避暑山莊一脈相承。我的一位北京親戚對它讚歎不已,他操著一口京腔兒說:小承德子竟然有這麼漂亮的劇院,搬我們北京去都不丟面兒,擱你們這山溝裡有點兒可惜了!聽得我怒從心頭起,奮起捍衛承德“主權”:嘛玩藝兒?搬你們北京去?你也不怕風大剡了舌頭。你咋不把天安門和前門搬我們承德來呢?我們這兒正缺幾個好門樓子呢!如今這承德劇場已年歲花甲,是承德為數不多仍保留下來的建國後的“古蹟”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走,是一百公司,雖然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大樓,但在承德的地盤上,卻是響噹噹的“第一百貨公司”。計劃經濟年代,這裡的商品應該是最好最全的。當年的人們“均貧富,等貴賤”,兜裡錢都不多,可到一百公司逛上一圈兒,一飽眼福,也是一種享受。放學後,我和小夥伴兒常去裡邊藏貓貓兒玩,在當年少見的水磨石地面上追逐打鬧,幸福快樂極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向前走,街的左面是制鏡廠,如今五六十歲的人還能記得它,其產品是普通的鏡子及畫有花鳥魚蟲工藝品性質的鏡面,按現在人的口味兒有些俗氣,那年月卻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姥姥家就掛有一幅這廠子的“年年有魚”的玻璃畫,儘管日子過的有些緊,姥姥也常把玻璃畫擦的乾乾淨淨,許是盼望著婉裡也能常見些魚肉吧。我望著畫面發呆時聯想更加豐富,那穿花裙子的小女孩兒站在魚池邊餵魚,幾條大鯉魚爭搶魚食躍出了水面。看著看著,那大鯉魚就冒著熱氣盛在盤子裡端上了飯桌,我迫不及待的伸出了筷子……那年頭食慾就是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挨著制鏡廠南口的衚衕裡,有一幅畫面已是絕景,現在不光城裡邊蹤跡全無,農村也見不著它的影兒了。它就是“拉大鋸扯大鋸”,相當於木材廠用電鋸破板材的活計。離地面一人多高,架起一抱粗的大圓木,一個大鋸片,兩米多長,行話叫“槍鋸”,一人站在圓木上,一人在下,握著槍鋸兩端,“哧拉、哧拉”開始破板材,硬是把好幾米長的大圓木破成一塊塊的大板子。這麼原始繁重枯燥的勞動,竟讓兒時的我對它津津有味兒,一看就是半天。回家晚了,姥姥問我幹嗎去了?我說看拉大鋸的來。姥姥邊給我盛飯邊唱起了童謠: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聘閨女,娶媳婦,小外孫兒,也要去……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再往南街邊一小賣部曾令我神往,裡邊的東西倒沒啥吸引力,都是些油鹽醬醋火柴小食品,夏天,那醬缸裡還能看到蠕動的大蛆,那時沒有食監局質監局,老百姓也不大注意什麼食品安全,所以大蛆並不影響小賣店的生意。別看這小賣店不起眼兒,老闆娘卻生養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小姑娘,白淨淨,水靈靈,大的一笑還倆酒坑兒,讓你立馬就忘掉醬缸裡的蛆。上小學的我,路過小賣店常要進裡邊轉一圈兒,看一眼那帶笑的酒窩兒。她只是對我不作聲淺淺的一笑,木木的我,耳邊又響起不遠處那“哧拉、哧拉”的拉大鋸聲,及“聘閨女,娶媳婦”的童謠,然後又木木的走出門,“好兒童,上學去”。天遂人願,上中學時,那酒窩兒竟然和我一個班,但依然是大家閨秀的勁兒,對你淺淺的笑,從不多言。我在情感方面進步極慢,見到她仍發木發傻,或手足無措,不像我的同桌,跟女孩子嘰嘰嘎嘎有說不完的話,能逗得女孩子花枝亂顫。不過現如今,聽說他已離過三次婚,經濟上捉襟見肘,最終貧困潦倒,去年已開始吃低保了。由於顏值較高,酒窩兒的情感線發展迅猛,剛畢業就被別的男人搶了先機,一點兒沒給我時間和機會,看見過她和一個男人遛大街;再過兩年,看見她早晨推著嬰兒車裡的小寶貝兒匆匆忙忙的上班去,看得我目瞪口呆,由此也摧殘扼殺了一個懵懂少年一廂情願的暗戀。路過小賣店,有時能看到未遂我心願的“丈母孃”坐在門前,鬢髮見白,而月亮般如花似玉的酒窩兒,在我心中也秋風掃落葉般的隕落。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前邊不遠處,又是一家飯店——老字號的“裘翠樓”。據說這“裘翠樓”創業於清乾隆年間,是熱河街上馳名塞外的高檔酒樓。那時能進去就餐的,多為王公大臣和商賈大戶。聽說乾隆皇帝為它做過廣告——“名震塞外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而且是不用掏銀子的免費“廣告”。但建國後的五六十年代,它就是一家大眾餐廳。到“文革”時順應“革命潮流”,改名為“人民飯店”,進去的大都是老百姓,只管吃飽不管吃好,涼飯冷菜,你愛吃不吃,那服務員的臉子,比飯菜還涼,放現在,啥好飯店也得讓那臉子給整黃了,皇帝做廣告?您就是請上帝做廣告也白搭!現如今,這寸土寸金的小樓掛了好幾個牌子,什麼麥當勞、肯德基、韓國燒烤、外加那塊兒老牌子的“裘翠樓”,家家生意火的了不得,好像吃飯都不花錢了。也不需要什麼皇帝來做廣告,市場經濟了嗎,吃飯的都是“皇帝”,你跟“皇帝”鬧臉子,準得砸了自己的飯碗子。您看那服務員,那熱情勁兒讓你受不了,比自家的妹子還親呢!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大街的南頭,是承德附屬醫院,這可是一塊兒大牌子。早先它只是一座紅磚小樓,帶有日本式的建築風格,當時醫院規模不大,名氣卻挺響,許是曾經的老熱河省省會的緣故吧,東到朝陽,北到赤峰,患者還都挺認承德附屬醫院的。“文革”中期,我到北京辦事,突然牙疼,當時住在永定門外,便到附近一家醫院看牙,那女大夫聽說我是承德人,作驚訝狀:“承德附屬醫院就不錯嗎,幹嗎跑北京來看牙?”我說是突然牙疼,並非專程來京看病。也驚訝京城的醫生竟然知道承德附屬醫院,還評價“不錯!”,讓我油然生出些許自豪,牙也不那麼疼了。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如今的承德附屬醫院更是了得,那紅磚小樓早無了蹤影,樓房越蓋越高,規模越擴越大,牢坐在“承德第一”的交椅上。偶爾去一次,見門前車水馬龍,樓裡患者蜂擁,把個“白衣天使”忙的不亦樂乎。順便說一句,這醫院沒我的股份,我無意為他們做廣告。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邵百伶 攝

走到翠橋橋頭,再往南就是農村的菜地了。回首北望,那時的南營子大街既不平整,也不寬敞,車少人稀,不過是一幅北方小城的風俗畫,自然古樸,多看一會兒,便覺出她的清新淡雅……

我的南營子,一個溫馨的舊夢。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南營子大街,承德人抹不去的記憶

作者簡介

吐曹君,本名曹偉剛,1955年出生,河北承德人,高級編輯,河北作家協會會員,原承德晚報副總編。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國家、省、市級報刊雜誌發表作品100多萬字,中、短篇小說六十幾部,出版中篇小說集一部。其中兒童文學小說《司令和他的兵》入選全國中小學兒童課外讀物。


編輯:百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