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1000天|關注產後媽媽的情緒,就是給寶寶最好的養育!

鄰居家生了二胎,女主人,即產婦,從醫院回家後,情緒越來越低落,時而又很煩躁,還經常哭泣,說自己很抑鬱。

她丈夫擔心她的狀態,過來向我詢問:“都說頭胎生完會抑鬱,怎麼都二胎了,還有產後抑鬱?這不應該很熟練了嘛。”。

很多人都有如此誤解,認為二胎產婦經歷過一次生產,情緒上應該不會波動太大,但真實情況是:二胎媽媽和頭胎媽媽一樣,都有可能面對產後抑鬱。

而媽媽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嬰兒的照顧和情緒傳遞上,因此,關心產後媽媽情緒刻不容緩。

生命早期1000天|關注產後媽媽的情緒,就是給寶寶最好的養育!

什麼是產後抑鬱情緒?

寶寶出生後,產婦感到持續的情緒低落,莫名其妙哭泣,對周圍的一切都不滿意,對自己也持否定態度,有些甚至對家人充滿敵意、怨恨,這就是有產後抑鬱情緒了。

產後抑鬱情緒最大的特點是:一般在產後三天開始出現。因此,國外也有稱之為“第三天情緒低落”。

產後抑鬱情緒,通常可以通過自己觀念、認知上的調整,得以恢復正常情緒。

即使不干預,一般產後抑鬱情緒也會在2個月內消失,通常出月子後,症狀就會大幅減輕。

如果發展為產後抑鬱症,則需要立即就醫,千萬不要拖拉

產後抑鬱症最典型的三個特徵是:

  • 低落的情緒非常顯著且持久
  • 思維能力下降,睡眠障礙
  • 有強烈的想死念頭
生命早期1000天|關注產後媽媽的情緒,就是給寶寶最好的養育!

什麼樣的產婦不容易得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的形成原因,現在沒個統一說法,科學家還沒研究出來。

對於如何不容易得產後抑鬱,科學家倒是給出了一些建議:

  • 產婦本身體質較好,身體健康,甚至強健;
  • 產婦性格堅強,處事自信,穩重、果敢,情緒穩定;
  • 有育兒經驗,或善於學習的產婦;
  • 溝通能力強,善於尋求家庭、社會支持的產婦;
  • 寶寶健康,天生氣質較溫和,作息規律。

除此之外,教育程度高、物質更豐富等因素,並不會明顯減少產後抑鬱情緒的發生。

瞭解什麼樣的產婦不容易得產後抑鬱,有助於我們在生產前就有意識的訓練自己,來預防產後抑鬱的發生。

要注意的是,這5條並非具備一條就可預防產後抑鬱,而是具備得越多,預防的可能性越高。

但即使5條全部具備,也不代表就一定不會得產後抑鬱,只是概率會降低。

生命早期1000天|關注產後媽媽的情緒,就是給寶寶最好的養育!

產後抑鬱情緒如何調節?

已經產後抑鬱了,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儘快走出困境呢?

我曾在產後3-8天時間裡,有過短暫的抑鬱情緒,雖然時間很短,但給我衝擊很大——抑鬱真的是不好受!

而我能在短時間裡迅速走出來,完全得益於下面三條:

1,堅信出月子抑鬱就會消失

看到希望,才會更有勇氣!

要有信仰,才能毫不退縮!

這兩句話,是我當時的理念,送給有需要的人。

其實面對任何困難都是這樣,而“希望”和“信念”要自己尋找!

當你有了“堅信”,其實就放鬆下來了。

我的體會是:和抑鬱情緒和平共處,不互掐,反正它遲早會走,就當一個客人待之就行。

生命早期1000天|關注產後媽媽的情緒,就是給寶寶最好的養育!

2,學習、學習、再學習

產後抑鬱情緒很大程度來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

而“不確定”來源於沒能力;

要解決“沒能力”的問題,只有通過學習,再實踐,再學習……

這條也是面對任何困難都可以使用的招數。

怎麼學?

剛開始並沒有目標,我是什麼都學:

  • 見到生過孩子的人,就請教(我去商店買個東西,都能和已育營業員請教一番);
  • 想到任何問題,馬上搜索網絡(遇到問題不拖拉,馬上尋找答案);
  • 購買育兒書籍,系統的瞭解育兒過程;
  • 尋找育兒視頻,反覆研究手法;
  • 參加育兒講座,課後請教演講老師、專家、學者。

……

慢慢地,清晰的育兒思路就成型了。

生命早期1000天|關注產後媽媽的情緒,就是給寶寶最好的養育!

3,尋找支持系統

產後抑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疲勞。

產婦生產後,馬上要投入到餵奶等照顧嬰兒的工作中,而嬰兒的作息決定了媽媽必須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連續熬夜。

身、心是聯動的,當身體極度疲勞時,情緒便容易不穩定

其實,每個家庭裡,都有三個“得力助手”可以調動:丈夫、自己媽媽、婆婆。

很多新媽媽也知道這點,但卻因為不信任,覺得對方達不到自己的養育標準,而不使用,這是沒必要的。

任何人的養育都不可能完美,所以,期望值應該調整在合理的範圍內。

如果老人家有一些不科學的養育方式,新媽媽也不必親自上陣糾正,完全可以讓老人家參加些育兒培訓課,通過專家之口,傳遞科學育兒理念。

生命早期1000天|關注產後媽媽的情緒,就是給寶寶最好的養育!

每個剛剛迎來新生命的家庭,都應該積極關注新媽媽的情緒狀況,而不是將全部的注意力都給了嬰兒。

讓新媽媽在產後這一特殊時期,體會到更多的關愛、包容、理解、協助,這本身也是“家”的意義所在。

—End—


作者簡介: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EAP諮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育兒類原創文章獲獎作者。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