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
"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邑侯趙老爺施義塚碑記

"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邑侯趙老爺施義塚碑記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李侯惠民鹽政碑記

"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邑侯趙老爺施義塚碑記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李侯惠民鹽政碑記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邑侯父母方老爺愛民去思碑

"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邑侯趙老爺施義塚碑記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李侯惠民鹽政碑記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邑侯父母方老爺愛民去思碑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龍泰兩邑愛民父母貟侯祿位碑記

"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邑侯趙老爺施義塚碑記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李侯惠民鹽政碑記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邑侯父母方老爺愛民去思碑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龍泰兩邑愛民父母貟侯祿位碑記

長泰遺留珍貴的惠民德政碑記

大尹洪公愛民父母碑

長泰自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置縣以後,設立縣署,縣署行政長官在歷代有不同的稱呼,為縣令、達魯花赤(蒙人)、縣尹(漢人)、知縣等。一些行政長官在任職期間,恪盡職守,不顧個人私利,使百姓減輕負擔,擺脫貧困,為百姓過上歡樂祥和、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而保駕護航,付出了諸多努力,嘔心瀝血,有的甚至死於任上,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如明正德年間,知縣趙佩兩袖清風,連告老回鄉的路費都湊不齊,卻兩次在五里亭婉拒百姓自發贈送用作路費的銀兩;嘉靖年間,知縣肖廷宣關注百姓的安危,組織全縣軍民堅決抗擊倭寇入侵長泰;清順治九年(1652年),知縣傅永吉組織軍民抵禦鄭成功率軍進泰抗清,身先士卒,親自上城牆督戰,不幸被炮彈擊中,捐軀報國。他們樂善奉公、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操,為後人樹起一座座不可磨滅的豐碑。

在明嘉靖、清乾隆等版本的《長泰縣誌》中,均設有名宦、德政、鄉賢等章節,對心唯社稷、興利除弊、勤政愛民的清官廉吏進行頌揚,除了在史籍記載外,更有老百姓自發將他們的惠民德政功績刻在石碑上,讓他們的高風亮節,垂範後世,影響一個又一個繼任者,也讓後人去追思、感恩背後動人的故事。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他們的遺澤猶存,影響深遠。現通過介紹該縣明、清兩代遺留珍貴的、較有代表性的惠民德政石碑記,來展現清官廉吏胸懷坦蕩、廢寢忘食、一心為民,不愧為百姓“父母官”的光輝形象。

一、大尹劉公愛民父母碑

2018年10月,在長泰縣城的城南路道路施工改造中發現。劉公即劉鐸,明成化年間任長泰知縣,任職期間,心繫百姓,勞苦功高。據清乾隆版《長泰縣誌·名宦》記載:“劉鐸,字振文,浙江麗水人。成化八年(1472年),由國子生知本縣。廉明練達,政尚寬厚,勸課農桑,留心學校,疏治陂塘,壇廟、廓舍,無不修葺。每月朔望,則封神禱誓,不為蠹政害民之事,而心事如青天白日。歷任九載,始終一節,刑清訟簡,事集民安,民畏其威,亦懷其惠。及去,民立碑思之。”在他離任時,百姓自發為其立“大尹劉公愛民父母碑”。後來不知何故碑記被掩埋於土中,如今又重見天日。

二、大尹洪公愛民父母碑

位於長泰縣武安鎮珠阪村五里亭,碑記始立於明代,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洪氏三十二世裔孫洪兆麟重修。大尹洪公即洪福,浙江省壽昌縣人,監生,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始任長泰知縣。惜《長泰縣誌》僅記載有“去思碑”在五里亭,而沒有記載他的詳細事蹟。

三、兩邑管公生祠碑記

位於長泰縣武安鎮珠阪村五里亭。管橘,江南南陵人,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進士任長泰知縣,“先革諸無名陋規,飭胥曹,均賦役,平獄訟,衙齋惟飲水,堂上若履冰。至於臨百姓,則如親冬日;接士子,則如坐春風。未幾,公攝龍溪邑,他如免麻戶,疏陂渠,恤賠器,皆公善政,難更僕數也。”任期滿後,升大理寺評事。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長泰、龍溪兩邑的百姓捐資為其建生祠於五裡亭,並立“兩邑管公生祠碑記”,讓兩縣的父老鄉親世世代代加以奉祀。在其去世後,還入祀長泰的名宦祠,享廟祀。今遺留的這通生祠碑記,是其無負朝廷,盡心盡責,事事替黎民百姓著想,以拯民艱為己任等感人事蹟的生動體現。

四、李侯惠民鹽政碑記

位於長泰縣政府大院內,李侯即李大則,舉人,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始任長泰知縣。碑記立於崇禎十四年,由兩廣總督戴燿的孫子戴金撰文,記載知縣李大則為長泰百姓申請酌減鹽稅政策,得到漳州府許可豁免。長泰酌減鹽稅,減輕了百姓沉重的稅收負擔,全城百姓同歡共慶。使鹽真正成為日常食物的調味品,成為滋潤人民心田的鹽,李大則為百姓減負的恩惠澤及全縣,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隨後,李大則因政績顯著,擢升知州而去。

五、邑侯父母方老爺愛民去思碑、方父母惠民石碑記

這二通碑記均立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邑侯父母方老爺愛民去思碑,最初就立於五里亭,後因颶風大作亭毀而碑壞。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溪邑職員洪兆麟順修,七甲裡班姚旋政立。方父母惠民石碑記,由順治十八年(1661年)長泰籍進士楊夢枝撰文,最初立於長泰縣衙內,2007年遷至五里亭。如今,這二通碑記相得益彰,都在五里亭向遊客展示。

方鎮,浙江金華人,於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至康熙五年(1666年)任長泰知縣,曾於順治十六年重修五里亭。因政績顯著,後升戶部主事,離任時,百姓有感於他的恩德,為其立“邑侯父母方老爺愛民去思碑”“方父母惠民石碑記”,以示紀念。

六、邑侯趙老爺施義塚碑記

石碑記立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原位於長泰縣古農農場黎明作業區楓樹行自然村,現收藏於該縣博物館。碑文清晰可見,陰刻三豎行楷書,右刻“山西高平縣鄉進士”,中刻“邑侯趙老爺施義塚碑記”,左刻落款“康熙捌年正月 日立”字樣。

邑侯趙老爺即長泰縣知縣趙象乾,稱呼“趙老爺”是百姓對趙象乾的一種敬畏和讚譽,籍貫山西省高平縣,鄉進士是舉人的別稱,實際上不是進士,是對他的一種尊稱。清康熙六年(1667年),趙象乾始任長泰知縣,是方鎮的下一任,在三年短暫的任職期間,勤政為民,減輕百姓的徭役負擔,重視教育,設義學,聘請教師教育貧困子弟,每月還親自為學生講課。他愛民如子,關心百姓疾苦,認為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康熙八年年初,他捐獻出微薄的俸祿在楓樹行買一座小山包設義塚,作為收埋無主屍骸的墓地。恩澤及於死者,給人恩惠極大,也解決窮苦百姓的後顧之憂。

七、龍泰兩邑愛民父母貟侯祿位碑記

位於長泰縣武安鎮珠阪村五里亭。貟侯即貟養純,遼寧蓋平人,由生員教習,曾任龍溪縣知縣。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始任長泰知縣,曾倡建明倫堂、修義學。康熙二十一年倡修五里亭,立可壠兵房。後升沅州守。在長泰任職期間,經歷了康熙十七年鄭經率軍進長泰抗清,他積極組織防禦,致力於戰後重建,百廢倶舉,為長泰的教育事業、社會安定作出一定的貢獻。離任後,龍溪、長泰兩縣的百姓感念貟知縣的恩德,特在五里亭為其建貟公祠,並在祠內的龕位供奉“龍泰兩邑愛民父母貟侯祿位”的神牌位,加以祭祀。今貟公祠已廢。

長泰遺留的明、清兩代惠民德政碑記,除了上述外,還有袁爺斷便民汲井功德碑(明天啟二年)、易父母修築東關堤碑記(清康熙四十三年)、侯公弊行石禁記(清康熙五十年)、太老爺陳明斷輪水碑記(清乾隆二十年)等,均已歷盡滄桑,大多仍保存完好,彌足珍貴,雖然有的僅有簡短的一行字,卻言簡意賅,都足以使後人從“愛民”“便民”“惠民”“義”“功德”“世德”等字,去思“父母”政績,寓意深遠,與史料的記載相輔相成,不僅是曾經來長泰任職的父母官在短暫的任內,體恤百姓、情暖民心、政績顯著的重要實物見證,而且也淳樸地表達了百姓對愛民父母官世德的懷念。正應了京劇《岸柳搖曳》的一句唱詞:“為官一點愛民意,百姓報你三春暉!” (本文源自《閩南日報》 鄭阿忠 文/圖)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