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定王臺小學示意圖 供圖/四木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定王臺小學示意圖 供圖/四木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臺階上的地坪就是原定王臺位置 供圖/四木

1985年,長沙市圖書館在定王臺修建館舍,並投入使用,早兩年,圖書館遷往北辰三角洲的兩館一廳,此地現在成了“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

東慶街南段有兩大私家園林:芋園、柑子園

在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到現在“華盛藍色地標”以東的地方,晚清年間叫“芋園”。

當年的芋園主人是李星沅,先後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兵部尚書等,官居一品,被曾國藩稱作“八州作督”。這裡本有一個“水月林”廢寺,他發跡前,曾在寺裡苦讀,做了二十多年官後準備“一笑還山”,於1847年花鉅款於廢寺基礎上建築芋園。

當年的芋園,景色怡人,亭臺花榭假山,幾近半圓池塘,園內四周或有叢叢小竹林,玲瓏雅緻,景緻間有卵石小徑,木製迴廊蜿蜒相接,園內遍置名貴花木,令人賞心悅目。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定王臺小學示意圖 供圖/四木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臺階上的地坪就是原定王臺位置 供圖/四木

1985年,長沙市圖書館在定王臺修建館舍,並投入使用,早兩年,圖書館遷往北辰三角洲的兩館一廳,此地現在成了“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

東慶街南段有兩大私家園林:芋園、柑子園

在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到現在“華盛藍色地標”以東的地方,晚清年間叫“芋園”。

當年的芋園主人是李星沅,先後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兵部尚書等,官居一品,被曾國藩稱作“八州作督”。這裡本有一個“水月林”廢寺,他發跡前,曾在寺裡苦讀,做了二十多年官後準備“一笑還山”,於1847年花鉅款於廢寺基礎上建築芋園。

當年的芋園,景色怡人,亭臺花榭假山,幾近半圓池塘,園內四周或有叢叢小竹林,玲瓏雅緻,景緻間有卵石小徑,木製迴廊蜿蜒相接,園內遍置名貴花木,令人賞心悅目。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清末芋園老照片

著名花鼓戲劇表演藝術家李小嘉是芋園的第五代,雖然他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在此之前“文夕大火”已把芋園燒成了一片廢墟,可從長輩和兄長們的敘述,以及他兒時對芋園殘存的記憶中,還是能大致瞭解芋園當年的景緻。

李小嘉回憶說,當年芋園很大,東接定王臺,北鄰瀏正街,西去僅半里即為藩正街的藩臺衙門,現在的水月林小區、東慶街、瀏正街、都正街、柑子園還有市公安局都在芋園內,民間有“頭頂鳳儀園,腳踏柑子園,中間就是李星沅‘芋園’”的說法。

一師宿舍設芋園內,毛澤東是常客

其實,柑子園不過是芋園主人當年栽的一片桔園,解放初,李小嘉就在芋園殘存的水跡、瀏正街小學的池塘邊玩耍過。芋園地盤之大,房舍之多,風景之美,人們從李小嘉的回憶中可略知一二,更重要的是它與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及他的師長們都有過交集,因此芋園這地方的歷史價值便自然地顯現出來了。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定王臺小學示意圖 供圖/四木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臺階上的地坪就是原定王臺位置 供圖/四木

1985年,長沙市圖書館在定王臺修建館舍,並投入使用,早兩年,圖書館遷往北辰三角洲的兩館一廳,此地現在成了“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

東慶街南段有兩大私家園林:芋園、柑子園

在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到現在“華盛藍色地標”以東的地方,晚清年間叫“芋園”。

當年的芋園主人是李星沅,先後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兵部尚書等,官居一品,被曾國藩稱作“八州作督”。這裡本有一個“水月林”廢寺,他發跡前,曾在寺裡苦讀,做了二十多年官後準備“一笑還山”,於1847年花鉅款於廢寺基礎上建築芋園。

當年的芋園,景色怡人,亭臺花榭假山,幾近半圓池塘,園內四周或有叢叢小竹林,玲瓏雅緻,景緻間有卵石小徑,木製迴廊蜿蜒相接,園內遍置名貴花木,令人賞心悅目。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清末芋園老照片

著名花鼓戲劇表演藝術家李小嘉是芋園的第五代,雖然他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在此之前“文夕大火”已把芋園燒成了一片廢墟,可從長輩和兄長們的敘述,以及他兒時對芋園殘存的記憶中,還是能大致瞭解芋園當年的景緻。

李小嘉回憶說,當年芋園很大,東接定王臺,北鄰瀏正街,西去僅半里即為藩正街的藩臺衙門,現在的水月林小區、東慶街、瀏正街、都正街、柑子園還有市公安局都在芋園內,民間有“頭頂鳳儀園,腳踏柑子園,中間就是李星沅‘芋園’”的說法。

一師宿舍設芋園內,毛澤東是常客

其實,柑子園不過是芋園主人當年栽的一片桔園,解放初,李小嘉就在芋園殘存的水跡、瀏正街小學的池塘邊玩耍過。芋園地盤之大,房舍之多,風景之美,人們從李小嘉的回憶中可略知一二,更重要的是它與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及他的師長們都有過交集,因此芋園這地方的歷史價值便自然地顯現出來了。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位於芋香巷的瀏正街小學 供圖/四木

芋園建成後,主人李星沅卻於一年後在與太平天國的作戰中病亡。他有一個五世孫叫李青崖,上世紀初從比利時留學回國,任職於長沙高等商業學校,並在一師兼課,與楊昌濟、徐特立同事,楊等知道芋園空房較多,遂請李青崖向李家長輩商借,於是,芋園懷廬的一個院落就成了一師教師的宿舍。

李青崖與李小嘉同輩,是毛澤東的法文老師,“驅張”時,李青崖幫過毛澤東等的大忙。

毛澤東在一師讀書期間,是芋園的常客,因為這裡是一師老師的宿舍。一天的課堂受教後,毛澤東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到芋園是為求教,說的直白一點,有時是為了補課。住在芋園的這幾位老師,無論品德還是知識,都給了毛澤東重要影響,青年毛澤東與老師的親密關係,芋園可以作證。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定王臺小學示意圖 供圖/四木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臺階上的地坪就是原定王臺位置 供圖/四木

1985年,長沙市圖書館在定王臺修建館舍,並投入使用,早兩年,圖書館遷往北辰三角洲的兩館一廳,此地現在成了“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

東慶街南段有兩大私家園林:芋園、柑子園

在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到現在“華盛藍色地標”以東的地方,晚清年間叫“芋園”。

當年的芋園主人是李星沅,先後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兵部尚書等,官居一品,被曾國藩稱作“八州作督”。這裡本有一個“水月林”廢寺,他發跡前,曾在寺裡苦讀,做了二十多年官後準備“一笑還山”,於1847年花鉅款於廢寺基礎上建築芋園。

當年的芋園,景色怡人,亭臺花榭假山,幾近半圓池塘,園內四周或有叢叢小竹林,玲瓏雅緻,景緻間有卵石小徑,木製迴廊蜿蜒相接,園內遍置名貴花木,令人賞心悅目。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清末芋園老照片

著名花鼓戲劇表演藝術家李小嘉是芋園的第五代,雖然他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在此之前“文夕大火”已把芋園燒成了一片廢墟,可從長輩和兄長們的敘述,以及他兒時對芋園殘存的記憶中,還是能大致瞭解芋園當年的景緻。

李小嘉回憶說,當年芋園很大,東接定王臺,北鄰瀏正街,西去僅半里即為藩正街的藩臺衙門,現在的水月林小區、東慶街、瀏正街、都正街、柑子園還有市公安局都在芋園內,民間有“頭頂鳳儀園,腳踏柑子園,中間就是李星沅‘芋園’”的說法。

一師宿舍設芋園內,毛澤東是常客

其實,柑子園不過是芋園主人當年栽的一片桔園,解放初,李小嘉就在芋園殘存的水跡、瀏正街小學的池塘邊玩耍過。芋園地盤之大,房舍之多,風景之美,人們從李小嘉的回憶中可略知一二,更重要的是它與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及他的師長們都有過交集,因此芋園這地方的歷史價值便自然地顯現出來了。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位於芋香巷的瀏正街小學 供圖/四木

芋園建成後,主人李星沅卻於一年後在與太平天國的作戰中病亡。他有一個五世孫叫李青崖,上世紀初從比利時留學回國,任職於長沙高等商業學校,並在一師兼課,與楊昌濟、徐特立同事,楊等知道芋園空房較多,遂請李青崖向李家長輩商借,於是,芋園懷廬的一個院落就成了一師教師的宿舍。

李青崖與李小嘉同輩,是毛澤東的法文老師,“驅張”時,李青崖幫過毛澤東等的大忙。

毛澤東在一師讀書期間,是芋園的常客,因為這裡是一師老師的宿舍。一天的課堂受教後,毛澤東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到芋園是為求教,說的直白一點,有時是為了補課。住在芋園的這幾位老師,無論品德還是知識,都給了毛澤東重要影響,青年毛澤東與老師的親密關係,芋園可以作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有回憶錄如此記載:1915年上學期,毛澤東在結束教室的課程後,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經南門口到天心閣腳下,再往北走,來到瀏陽門正街,直進門頂上懸有“李氏芋園”牌匾的門院。

毛澤東在楊昌濟老師家與師長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哲學問題,將學生從“小課堂”引入“大社會”;在王立庵老師家裡補習數學;在黎錦熙老師家裡協助辦報刊,並與黎錦熙成了人生路上的亦師亦友;在方維夏老師家裡學會組織社會活動。總之,芋園讓毛澤東在一師的求學期間收穫了很多很多。

母親“技術歸隊”進了芋園的東風棉織廠

百年過去,滄海桑田,李氏芋園已不復存在,只留得柑子園、水月林公寓這兩處地名,讓後人能追根尋源找到當年芋園的影子和偉人的足跡。然而,我這個五零後卻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六十年前曾與芋園結下過一段不解之緣,同時讓我在這裡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呵護和無私的母愛。

記得那是一九五九年上半年,我六歲但還未上學,因家裡弟妹都小,特別是小弟出生不久,體弱多病,外婆一人在家忙不過來,母親便天天帶著我去上班。母親上班的工作單位就在芋園,那單位叫“東風棉織廠”,於1958年創辦,屬於當時的天心閣人民公社的一家區街企業。

依稀記得第一天跟著母親去上班,一大早從經武路家裡出發,過小吳門走東站路,在快到老火車站的地方向右拐,那條路叫落星田,然後穿過五一路,再走落星田(老長沙的落星田路被五一路切成兩段),便到了東慶街,走過瀏正街不遠處左邊的一個青磚白壁大門樓的房子便是母親工作的車間,其具體位置大約是現在“華盛藍色地標”大廈那個大藥房附近。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定王臺小學示意圖 供圖/四木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臺階上的地坪就是原定王臺位置 供圖/四木

1985年,長沙市圖書館在定王臺修建館舍,並投入使用,早兩年,圖書館遷往北辰三角洲的兩館一廳,此地現在成了“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

東慶街南段有兩大私家園林:芋園、柑子園

在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到現在“華盛藍色地標”以東的地方,晚清年間叫“芋園”。

當年的芋園主人是李星沅,先後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兵部尚書等,官居一品,被曾國藩稱作“八州作督”。這裡本有一個“水月林”廢寺,他發跡前,曾在寺裡苦讀,做了二十多年官後準備“一笑還山”,於1847年花鉅款於廢寺基礎上建築芋園。

當年的芋園,景色怡人,亭臺花榭假山,幾近半圓池塘,園內四周或有叢叢小竹林,玲瓏雅緻,景緻間有卵石小徑,木製迴廊蜿蜒相接,園內遍置名貴花木,令人賞心悅目。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清末芋園老照片

著名花鼓戲劇表演藝術家李小嘉是芋園的第五代,雖然他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在此之前“文夕大火”已把芋園燒成了一片廢墟,可從長輩和兄長們的敘述,以及他兒時對芋園殘存的記憶中,還是能大致瞭解芋園當年的景緻。

李小嘉回憶說,當年芋園很大,東接定王臺,北鄰瀏正街,西去僅半里即為藩正街的藩臺衙門,現在的水月林小區、東慶街、瀏正街、都正街、柑子園還有市公安局都在芋園內,民間有“頭頂鳳儀園,腳踏柑子園,中間就是李星沅‘芋園’”的說法。

一師宿舍設芋園內,毛澤東是常客

其實,柑子園不過是芋園主人當年栽的一片桔園,解放初,李小嘉就在芋園殘存的水跡、瀏正街小學的池塘邊玩耍過。芋園地盤之大,房舍之多,風景之美,人們從李小嘉的回憶中可略知一二,更重要的是它與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及他的師長們都有過交集,因此芋園這地方的歷史價值便自然地顯現出來了。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位於芋香巷的瀏正街小學 供圖/四木

芋園建成後,主人李星沅卻於一年後在與太平天國的作戰中病亡。他有一個五世孫叫李青崖,上世紀初從比利時留學回國,任職於長沙高等商業學校,並在一師兼課,與楊昌濟、徐特立同事,楊等知道芋園空房較多,遂請李青崖向李家長輩商借,於是,芋園懷廬的一個院落就成了一師教師的宿舍。

李青崖與李小嘉同輩,是毛澤東的法文老師,“驅張”時,李青崖幫過毛澤東等的大忙。

毛澤東在一師讀書期間,是芋園的常客,因為這裡是一師老師的宿舍。一天的課堂受教後,毛澤東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到芋園是為求教,說的直白一點,有時是為了補課。住在芋園的這幾位老師,無論品德還是知識,都給了毛澤東重要影響,青年毛澤東與老師的親密關係,芋園可以作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有回憶錄如此記載:1915年上學期,毛澤東在結束教室的課程後,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經南門口到天心閣腳下,再往北走,來到瀏陽門正街,直進門頂上懸有“李氏芋園”牌匾的門院。

毛澤東在楊昌濟老師家與師長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哲學問題,將學生從“小課堂”引入“大社會”;在王立庵老師家裡補習數學;在黎錦熙老師家裡協助辦報刊,並與黎錦熙成了人生路上的亦師亦友;在方維夏老師家裡學會組織社會活動。總之,芋園讓毛澤東在一師的求學期間收穫了很多很多。

母親“技術歸隊”進了芋園的東風棉織廠

百年過去,滄海桑田,李氏芋園已不復存在,只留得柑子園、水月林公寓這兩處地名,讓後人能追根尋源找到當年芋園的影子和偉人的足跡。然而,我這個五零後卻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六十年前曾與芋園結下過一段不解之緣,同時讓我在這裡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呵護和無私的母愛。

記得那是一九五九年上半年,我六歲但還未上學,因家裡弟妹都小,特別是小弟出生不久,體弱多病,外婆一人在家忙不過來,母親便天天帶著我去上班。母親上班的工作單位就在芋園,那單位叫“東風棉織廠”,於1958年創辦,屬於當時的天心閣人民公社的一家區街企業。

依稀記得第一天跟著母親去上班,一大早從經武路家裡出發,過小吳門走東站路,在快到老火車站的地方向右拐,那條路叫落星田,然後穿過五一路,再走落星田(老長沙的落星田路被五一路切成兩段),便到了東慶街,走過瀏正街不遠處左邊的一個青磚白壁大門樓的房子便是母親工作的車間,其具體位置大約是現在“華盛藍色地標”大廈那個大藥房附近。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藥房就是當年母親工作的東風棉織廠所在的位置 供圖/四木

母親是一名十二歲就做學徒、技術嫻熟的紡織工人,“文夕大火”後和父親一起來長沙謀生定居。母親會織布,算一門技術特長,五十年代初曾由長沙失業工會和勞動局推薦介紹到裕湘紗廠工作,因母親不識字,未予錄取。1956年再次由勞動局介紹到了長沙湘雅路靠近原北二馬路附近的長沙蜜餞加工廠工作。

1958年大躍進時期,各種企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不同行業需要不同的技術工人來操作,於是政府號召“技術歸隊”。東風棉織廠創辦之初,急需大量技術嫻熟的工人,廠長凌淑華便號召廠內職工分頭去聯繫熟悉的有紡織技術的同事和朋友來廠工作,母親一名同鄉也在該廠工作,便找到母親,勸我母親技術歸隊,幹老本行,並說該廠是拿計件工資,收入高。

據母親回憶,在長沙蜜餞加工廠,工作也還不錯,雖是做普工,但是長白班,工作勞動強度不大,還是正規國營企業。母親當時不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且上有老,下有四個子女,正是生活壓力山大的時候,衝著技術歸隊和收入計件這兩條,母親一咬牙,便毅然辭去了蜜餞廠的鐵飯碗,去捧區街企業的泥巴飯碗了。

布就是這樣紡成的

我第一天到母親的工廠,看到什麼都新鮮,這裡摸摸,那裡看看,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呆在母親身邊看她織布。

母親工作的這個車間大概有兩百來平米,還有一個天井,可能是百年前芋園的某個院落。左邊一字排開有七八張那種很原始的木製織機,右邊只放了四張機,因為機子很大,有普通織機兩張那麼大,都是男人在操作。

我雖年小,但從小耳濡目染男耕女織,今日看到有男人在織布,大惑不解,便問母親,母親告訴我,那是紋機,織床單或棚幅寬的棉織品,因機子大,棚子寬,女工織不動,所以都是由男工操作,而且那樣的紋機沒有座位,只能站著織,須手腳並用,工作一天,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而母親操作的織機就是那種普通的原始織機,有四個踩腳,人坐在織機上也是手腳並用,左手拿棚子,右手扯動織梭,讓織梭帶著緯紗在經紗中穿行,再用棚子將穿進經紗中的緯紗壓緊,四個踩腳則依次控制經紗上下,讓緯紗在經紗中形成十字交叉的紡織,布就是這樣紡成的。這樣的工作,母親從十二歲起就開始了,二三十年的紡織生涯就是這樣過來的,真是辛苦呀!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定王臺小學示意圖 供圖/四木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臺階上的地坪就是原定王臺位置 供圖/四木

1985年,長沙市圖書館在定王臺修建館舍,並投入使用,早兩年,圖書館遷往北辰三角洲的兩館一廳,此地現在成了“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

東慶街南段有兩大私家園林:芋園、柑子園

在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到現在“華盛藍色地標”以東的地方,晚清年間叫“芋園”。

當年的芋園主人是李星沅,先後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兵部尚書等,官居一品,被曾國藩稱作“八州作督”。這裡本有一個“水月林”廢寺,他發跡前,曾在寺裡苦讀,做了二十多年官後準備“一笑還山”,於1847年花鉅款於廢寺基礎上建築芋園。

當年的芋園,景色怡人,亭臺花榭假山,幾近半圓池塘,園內四周或有叢叢小竹林,玲瓏雅緻,景緻間有卵石小徑,木製迴廊蜿蜒相接,園內遍置名貴花木,令人賞心悅目。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清末芋園老照片

著名花鼓戲劇表演藝術家李小嘉是芋園的第五代,雖然他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在此之前“文夕大火”已把芋園燒成了一片廢墟,可從長輩和兄長們的敘述,以及他兒時對芋園殘存的記憶中,還是能大致瞭解芋園當年的景緻。

李小嘉回憶說,當年芋園很大,東接定王臺,北鄰瀏正街,西去僅半里即為藩正街的藩臺衙門,現在的水月林小區、東慶街、瀏正街、都正街、柑子園還有市公安局都在芋園內,民間有“頭頂鳳儀園,腳踏柑子園,中間就是李星沅‘芋園’”的說法。

一師宿舍設芋園內,毛澤東是常客

其實,柑子園不過是芋園主人當年栽的一片桔園,解放初,李小嘉就在芋園殘存的水跡、瀏正街小學的池塘邊玩耍過。芋園地盤之大,房舍之多,風景之美,人們從李小嘉的回憶中可略知一二,更重要的是它與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及他的師長們都有過交集,因此芋園這地方的歷史價值便自然地顯現出來了。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位於芋香巷的瀏正街小學 供圖/四木

芋園建成後,主人李星沅卻於一年後在與太平天國的作戰中病亡。他有一個五世孫叫李青崖,上世紀初從比利時留學回國,任職於長沙高等商業學校,並在一師兼課,與楊昌濟、徐特立同事,楊等知道芋園空房較多,遂請李青崖向李家長輩商借,於是,芋園懷廬的一個院落就成了一師教師的宿舍。

李青崖與李小嘉同輩,是毛澤東的法文老師,“驅張”時,李青崖幫過毛澤東等的大忙。

毛澤東在一師讀書期間,是芋園的常客,因為這裡是一師老師的宿舍。一天的課堂受教後,毛澤東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到芋園是為求教,說的直白一點,有時是為了補課。住在芋園的這幾位老師,無論品德還是知識,都給了毛澤東重要影響,青年毛澤東與老師的親密關係,芋園可以作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有回憶錄如此記載:1915年上學期,毛澤東在結束教室的課程後,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經南門口到天心閣腳下,再往北走,來到瀏陽門正街,直進門頂上懸有“李氏芋園”牌匾的門院。

毛澤東在楊昌濟老師家與師長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哲學問題,將學生從“小課堂”引入“大社會”;在王立庵老師家裡補習數學;在黎錦熙老師家裡協助辦報刊,並與黎錦熙成了人生路上的亦師亦友;在方維夏老師家裡學會組織社會活動。總之,芋園讓毛澤東在一師的求學期間收穫了很多很多。

母親“技術歸隊”進了芋園的東風棉織廠

百年過去,滄海桑田,李氏芋園已不復存在,只留得柑子園、水月林公寓這兩處地名,讓後人能追根尋源找到當年芋園的影子和偉人的足跡。然而,我這個五零後卻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六十年前曾與芋園結下過一段不解之緣,同時讓我在這裡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呵護和無私的母愛。

記得那是一九五九年上半年,我六歲但還未上學,因家裡弟妹都小,特別是小弟出生不久,體弱多病,外婆一人在家忙不過來,母親便天天帶著我去上班。母親上班的工作單位就在芋園,那單位叫“東風棉織廠”,於1958年創辦,屬於當時的天心閣人民公社的一家區街企業。

依稀記得第一天跟著母親去上班,一大早從經武路家裡出發,過小吳門走東站路,在快到老火車站的地方向右拐,那條路叫落星田,然後穿過五一路,再走落星田(老長沙的落星田路被五一路切成兩段),便到了東慶街,走過瀏正街不遠處左邊的一個青磚白壁大門樓的房子便是母親工作的車間,其具體位置大約是現在“華盛藍色地標”大廈那個大藥房附近。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藥房就是當年母親工作的東風棉織廠所在的位置 供圖/四木

母親是一名十二歲就做學徒、技術嫻熟的紡織工人,“文夕大火”後和父親一起來長沙謀生定居。母親會織布,算一門技術特長,五十年代初曾由長沙失業工會和勞動局推薦介紹到裕湘紗廠工作,因母親不識字,未予錄取。1956年再次由勞動局介紹到了長沙湘雅路靠近原北二馬路附近的長沙蜜餞加工廠工作。

1958年大躍進時期,各種企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不同行業需要不同的技術工人來操作,於是政府號召“技術歸隊”。東風棉織廠創辦之初,急需大量技術嫻熟的工人,廠長凌淑華便號召廠內職工分頭去聯繫熟悉的有紡織技術的同事和朋友來廠工作,母親一名同鄉也在該廠工作,便找到母親,勸我母親技術歸隊,幹老本行,並說該廠是拿計件工資,收入高。

據母親回憶,在長沙蜜餞加工廠,工作也還不錯,雖是做普工,但是長白班,工作勞動強度不大,還是正規國營企業。母親當時不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且上有老,下有四個子女,正是生活壓力山大的時候,衝著技術歸隊和收入計件這兩條,母親一咬牙,便毅然辭去了蜜餞廠的鐵飯碗,去捧區街企業的泥巴飯碗了。

布就是這樣紡成的

我第一天到母親的工廠,看到什麼都新鮮,這裡摸摸,那裡看看,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呆在母親身邊看她織布。

母親工作的這個車間大概有兩百來平米,還有一個天井,可能是百年前芋園的某個院落。左邊一字排開有七八張那種很原始的木製織機,右邊只放了四張機,因為機子很大,有普通織機兩張那麼大,都是男人在操作。

我雖年小,但從小耳濡目染男耕女織,今日看到有男人在織布,大惑不解,便問母親,母親告訴我,那是紋機,織床單或棚幅寬的棉織品,因機子大,棚子寬,女工織不動,所以都是由男工操作,而且那樣的紋機沒有座位,只能站著織,須手腳並用,工作一天,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而母親操作的織機就是那種普通的原始織機,有四個踩腳,人坐在織機上也是手腳並用,左手拿棚子,右手扯動織梭,讓織梭帶著緯紗在經紗中穿行,再用棚子將穿進經紗中的緯紗壓緊,四個踩腳則依次控制經紗上下,讓緯紗在經紗中形成十字交叉的紡織,布就是這樣紡成的。這樣的工作,母親從十二歲起就開始了,二三十年的紡織生涯就是這樣過來的,真是辛苦呀!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老式織布機

不僅如此,母親還要不時把眼睛盯著我,喊我不要離開太遠,更不要走出車間亂跑。我一個六歲的細伢子哪裡那麼聽話?總是趁母親聚精會神工作時就跑出車間,到東慶街上去了,不過那年代很少有車輛,不要說汽車就是自行車都少。跑到東慶街上我總是往南跑,因為我是從北頭來的,原路沒有新鮮感,不過最遠我也就只到東茅街口,再遠就不敢了,怕走失找不到母親的車間。

有時候在母親的織機旁呆久了也感到十分乏味。有一次,便趁母親離開織機喝水休息之際,也跑到織機上學著母親的樣子去織了一把,結果把布面織的一團糟,母親回來後,雖然氣得要命,但也只是輕輕地說我兩句,然後拿起錐子,把我織得一團糟的亂紗一根根挑出來,恢復到原來的布面,母親才能繼續織下去,需要耗費很作時間和精力。我看在眼裡,以後再也不去圖這樣的新鮮好奇了。

最後一次去芋園,最難忘的一餐

記憶中,母親在這個平房車間裡工作時間不長,便搬到離這個車間不遠處靠北一點的一處兩層樓的車間裡,那一處車間從東慶街進去要經過一處巷子,大概二三十米,從左邊一箇舊時公館樣的大門進去,母親的織機就在二樓西邊的角落彎裡,位置很陰暗,常年吊一盞白熾燈在織機上。這裡樓上樓下都是織機,大大小小几十張,織梭聲滴滴噠噠不絕於耳,據母親說,這裡也叫芋園。

母親在芋園二樓織布的時候,正是東風棉織廠不斷擴張規模的時候,這時母親帶著我上班也不方便了,因為要做晚班,所以東慶街的芋園也就不能去了。

最後一次去芋園是1960年春節前夕,那時候已經開始過苦日子了,糧食緊張,我們經常是靠吃米糠、豆渣和挖野菜充飢,由於營養不良,很多大人都得了浮腫病,父母親也不例外。但母親聽到廠裡春節前要進行職工會餐的消息時,便回來對外婆說,要帶我們去好好吃一頓,讓我們好生期待。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定王臺小學示意圖 供圖/四木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臺階上的地坪就是原定王臺位置 供圖/四木

1985年,長沙市圖書館在定王臺修建館舍,並投入使用,早兩年,圖書館遷往北辰三角洲的兩館一廳,此地現在成了“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

東慶街南段有兩大私家園林:芋園、柑子園

在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到現在“華盛藍色地標”以東的地方,晚清年間叫“芋園”。

當年的芋園主人是李星沅,先後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兵部尚書等,官居一品,被曾國藩稱作“八州作督”。這裡本有一個“水月林”廢寺,他發跡前,曾在寺裡苦讀,做了二十多年官後準備“一笑還山”,於1847年花鉅款於廢寺基礎上建築芋園。

當年的芋園,景色怡人,亭臺花榭假山,幾近半圓池塘,園內四周或有叢叢小竹林,玲瓏雅緻,景緻間有卵石小徑,木製迴廊蜿蜒相接,園內遍置名貴花木,令人賞心悅目。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清末芋園老照片

著名花鼓戲劇表演藝術家李小嘉是芋園的第五代,雖然他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在此之前“文夕大火”已把芋園燒成了一片廢墟,可從長輩和兄長們的敘述,以及他兒時對芋園殘存的記憶中,還是能大致瞭解芋園當年的景緻。

李小嘉回憶說,當年芋園很大,東接定王臺,北鄰瀏正街,西去僅半里即為藩正街的藩臺衙門,現在的水月林小區、東慶街、瀏正街、都正街、柑子園還有市公安局都在芋園內,民間有“頭頂鳳儀園,腳踏柑子園,中間就是李星沅‘芋園’”的說法。

一師宿舍設芋園內,毛澤東是常客

其實,柑子園不過是芋園主人當年栽的一片桔園,解放初,李小嘉就在芋園殘存的水跡、瀏正街小學的池塘邊玩耍過。芋園地盤之大,房舍之多,風景之美,人們從李小嘉的回憶中可略知一二,更重要的是它與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及他的師長們都有過交集,因此芋園這地方的歷史價值便自然地顯現出來了。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位於芋香巷的瀏正街小學 供圖/四木

芋園建成後,主人李星沅卻於一年後在與太平天國的作戰中病亡。他有一個五世孫叫李青崖,上世紀初從比利時留學回國,任職於長沙高等商業學校,並在一師兼課,與楊昌濟、徐特立同事,楊等知道芋園空房較多,遂請李青崖向李家長輩商借,於是,芋園懷廬的一個院落就成了一師教師的宿舍。

李青崖與李小嘉同輩,是毛澤東的法文老師,“驅張”時,李青崖幫過毛澤東等的大忙。

毛澤東在一師讀書期間,是芋園的常客,因為這裡是一師老師的宿舍。一天的課堂受教後,毛澤東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到芋園是為求教,說的直白一點,有時是為了補課。住在芋園的這幾位老師,無論品德還是知識,都給了毛澤東重要影響,青年毛澤東與老師的親密關係,芋園可以作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有回憶錄如此記載:1915年上學期,毛澤東在結束教室的課程後,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經南門口到天心閣腳下,再往北走,來到瀏陽門正街,直進門頂上懸有“李氏芋園”牌匾的門院。

毛澤東在楊昌濟老師家與師長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哲學問題,將學生從“小課堂”引入“大社會”;在王立庵老師家裡補習數學;在黎錦熙老師家裡協助辦報刊,並與黎錦熙成了人生路上的亦師亦友;在方維夏老師家裡學會組織社會活動。總之,芋園讓毛澤東在一師的求學期間收穫了很多很多。

母親“技術歸隊”進了芋園的東風棉織廠

百年過去,滄海桑田,李氏芋園已不復存在,只留得柑子園、水月林公寓這兩處地名,讓後人能追根尋源找到當年芋園的影子和偉人的足跡。然而,我這個五零後卻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六十年前曾與芋園結下過一段不解之緣,同時讓我在這裡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呵護和無私的母愛。

記得那是一九五九年上半年,我六歲但還未上學,因家裡弟妹都小,特別是小弟出生不久,體弱多病,外婆一人在家忙不過來,母親便天天帶著我去上班。母親上班的工作單位就在芋園,那單位叫“東風棉織廠”,於1958年創辦,屬於當時的天心閣人民公社的一家區街企業。

依稀記得第一天跟著母親去上班,一大早從經武路家裡出發,過小吳門走東站路,在快到老火車站的地方向右拐,那條路叫落星田,然後穿過五一路,再走落星田(老長沙的落星田路被五一路切成兩段),便到了東慶街,走過瀏正街不遠處左邊的一個青磚白壁大門樓的房子便是母親工作的車間,其具體位置大約是現在“華盛藍色地標”大廈那個大藥房附近。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藥房就是當年母親工作的東風棉織廠所在的位置 供圖/四木

母親是一名十二歲就做學徒、技術嫻熟的紡織工人,“文夕大火”後和父親一起來長沙謀生定居。母親會織布,算一門技術特長,五十年代初曾由長沙失業工會和勞動局推薦介紹到裕湘紗廠工作,因母親不識字,未予錄取。1956年再次由勞動局介紹到了長沙湘雅路靠近原北二馬路附近的長沙蜜餞加工廠工作。

1958年大躍進時期,各種企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不同行業需要不同的技術工人來操作,於是政府號召“技術歸隊”。東風棉織廠創辦之初,急需大量技術嫻熟的工人,廠長凌淑華便號召廠內職工分頭去聯繫熟悉的有紡織技術的同事和朋友來廠工作,母親一名同鄉也在該廠工作,便找到母親,勸我母親技術歸隊,幹老本行,並說該廠是拿計件工資,收入高。

據母親回憶,在長沙蜜餞加工廠,工作也還不錯,雖是做普工,但是長白班,工作勞動強度不大,還是正規國營企業。母親當時不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且上有老,下有四個子女,正是生活壓力山大的時候,衝著技術歸隊和收入計件這兩條,母親一咬牙,便毅然辭去了蜜餞廠的鐵飯碗,去捧區街企業的泥巴飯碗了。

布就是這樣紡成的

我第一天到母親的工廠,看到什麼都新鮮,這裡摸摸,那裡看看,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呆在母親身邊看她織布。

母親工作的這個車間大概有兩百來平米,還有一個天井,可能是百年前芋園的某個院落。左邊一字排開有七八張那種很原始的木製織機,右邊只放了四張機,因為機子很大,有普通織機兩張那麼大,都是男人在操作。

我雖年小,但從小耳濡目染男耕女織,今日看到有男人在織布,大惑不解,便問母親,母親告訴我,那是紋機,織床單或棚幅寬的棉織品,因機子大,棚子寬,女工織不動,所以都是由男工操作,而且那樣的紋機沒有座位,只能站著織,須手腳並用,工作一天,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而母親操作的織機就是那種普通的原始織機,有四個踩腳,人坐在織機上也是手腳並用,左手拿棚子,右手扯動織梭,讓織梭帶著緯紗在經紗中穿行,再用棚子將穿進經紗中的緯紗壓緊,四個踩腳則依次控制經紗上下,讓緯紗在經紗中形成十字交叉的紡織,布就是這樣紡成的。這樣的工作,母親從十二歲起就開始了,二三十年的紡織生涯就是這樣過來的,真是辛苦呀!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老式織布機

不僅如此,母親還要不時把眼睛盯著我,喊我不要離開太遠,更不要走出車間亂跑。我一個六歲的細伢子哪裡那麼聽話?總是趁母親聚精會神工作時就跑出車間,到東慶街上去了,不過那年代很少有車輛,不要說汽車就是自行車都少。跑到東慶街上我總是往南跑,因為我是從北頭來的,原路沒有新鮮感,不過最遠我也就只到東茅街口,再遠就不敢了,怕走失找不到母親的車間。

有時候在母親的織機旁呆久了也感到十分乏味。有一次,便趁母親離開織機喝水休息之際,也跑到織機上學著母親的樣子去織了一把,結果把布面織的一團糟,母親回來後,雖然氣得要命,但也只是輕輕地說我兩句,然後拿起錐子,把我織得一團糟的亂紗一根根挑出來,恢復到原來的布面,母親才能繼續織下去,需要耗費很作時間和精力。我看在眼裡,以後再也不去圖這樣的新鮮好奇了。

最後一次去芋園,最難忘的一餐

記憶中,母親在這個平房車間裡工作時間不長,便搬到離這個車間不遠處靠北一點的一處兩層樓的車間裡,那一處車間從東慶街進去要經過一處巷子,大概二三十米,從左邊一箇舊時公館樣的大門進去,母親的織機就在二樓西邊的角落彎裡,位置很陰暗,常年吊一盞白熾燈在織機上。這裡樓上樓下都是織機,大大小小几十張,織梭聲滴滴噠噠不絕於耳,據母親說,這裡也叫芋園。

母親在芋園二樓織布的時候,正是東風棉織廠不斷擴張規模的時候,這時母親帶著我上班也不方便了,因為要做晚班,所以東慶街的芋園也就不能去了。

最後一次去芋園是1960年春節前夕,那時候已經開始過苦日子了,糧食緊張,我們經常是靠吃米糠、豆渣和挖野菜充飢,由於營養不良,很多大人都得了浮腫病,父母親也不例外。但母親聽到廠裡春節前要進行職工會餐的消息時,便回來對外婆說,要帶我們去好好吃一頓,讓我們好生期待。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米糠

會餐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那天,我和我姐早早地到了母親上班的地方,潛伏在母親的那張織機後面。因廠裡有規定,不能帶小孩去食堂會餐,因為這是犒勞職工的福利,母親便用餐盒將會餐的食物打回來,讓我們躲在織機後面吃。我看到母親只是象徵性的嚐了幾口,剩下的都讓我們吃了。那次母親端回來的食物印象最深的是黃豆、紅蘿蔔,那可是那個年代的營養品,還有兩個乒乓球大的肉丸,那簡直就是奢侈品了。

我們兩姊妹好好地包餐了一頓,而母親則坐在織機旁抽著煙,靜靜地看著我們,滿臉的慈祥和欣慰,幾十年後,每當我回憶起這一情景的時候,總有些淚目。母親偉大,母愛神聖,總是體現在對子女無私和博大的呵護、憐愛上,無怪乎古人有築臺望母寄託情思的舉動,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嘆。

1960年下半年,母親因勞累和風溼性關節炎大病一場,最嚴重時臥床不起,全身癱瘓,在家病休了半年。適逢國家兩千萬職工下放,母親屬老、弱、病、殘,首當其衝,拿了四十元下放費後,便永遠地離開了東風棉織廠,離開了東慶街上的芋園,在芋園織布是我母親紡織生涯的最後絕唱。

東慶街繼續往南,橫過解放路,眼前突兀立起的是省人民醫院的大樓,雄偉的大樓,讓東慶街過來的人,要穿過大樓的架空層或從大樓東面繞過才能到達東茅街口。

"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四木

在長沙市芙蓉區的定王臺街道社區,有一條極不起眼的街道,那就是東慶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 供圖/四木

東慶街是昔日老長沙城裡的一條南北縱向小街,其寬度不過四米,其長度也就四百來米,它北接落星田街,南接吉慶街,與馬王街、都正街、高正街等直通城南路,共同構成一條貫穿南北鬧市區的縱向小街。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1987年長沙地圖 來源/《長沙市地名錄》

但你可別小看了這條不起眼的街道,它的故事可多著呢。

北接落星田:不乾不淨的麻石街

東慶街北接落星田,是以藩后街東口與肇嘉坪西口的十字街口為起點。五六十年代這個十字路口是很熱鬧的,有點像長沙北門正街的頭卡子,特別是早晚,過往行人摩肩接踵,通行困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右邊是藩后街,左邊為肇嘉坪,前面就是東慶街 供圖/四木

因為這個街口的西南角就是國營的肉食、菜場,東北角是豆腐店、南食店,沿途還有不少的個體攤檔,時常把這個路口擠得水洩不通。那時候這樣的小街都是麻石鋪路,常年溼漉漉的,感覺就是既沒有幹過,也沒有乾淨過。

東鄰肇嘉坪巷:有湖南最早的政法專門學校

東慶街這個路口東邊一條小街是肇嘉坪巷,長約三百米,直通昔日的東站路(後來叫建湘路)。這地段原是趙姓家族居住,故名趙家坪。

因長沙北門外原第十中學南邊也有一處趙家坪,為了有所區別,人們給城東的趙家坪取了一個雅緻的地名:肇嘉坪。肇嘉意為良好的開端,引自屈原《離騷》“肇錫餘以嘉名”詩句。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肇嘉坪巷過去是很窄很窄的 供圖/四木

1912年,湖南政法學堂恢復辦學,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政法學校”,因在又一村的校舍被軍隊佔用,政法學校便遷來肇嘉坪,是湖南最早培養政治、法律、經濟方面人才的政法專門學校。1926年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撤銷,參與合併組建湖南大學,就是今天湖大法學院的前身。

西鄰藩后街:三湘第一官巷

東慶街這個路口西邊的小街是藩后街,這條兩百多米長的小街可是“三湘第一官巷”,因為藩后街的南邊在清代曾是湖南布政使的辦公地,解放後此街的南北兩邊又成了長沙市委和市政府的辦公地,你說它是三湘第一官巷名不虛傳吧!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供圖/四木

2017年,政府對這三湘第一官巷進行了提質改造,再現古長沙悠久的歷史文化。依舊是麻石鋪路,青磚貼牆,同時設立了一面“二十四孝”故事的廉孝牆以及“生旦淨末醜”大型戲劇臉譜和兒童嬉戲的銅雕小品等。

西頭街口新建的古牌樓,全用整條上等麻石鑲嵌而成,正面與背面設計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正面兩側有一對雄獅把守,牌樓上方正反兩面鐫刻著“藩后街”金色草書字樣,它將給長沙留下永久的記憶。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藩后街 供圖/四木

南臨瀏正街:往東出城第一街

東慶街往南走約五六十米的距離,左邊有一條街巷,就是著名的瀏正街。瀏正街三百多米長,直通當年古長沙城的瀏陽門。古長沙有九個城門,瀏陽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瀏正街又叫瀏陽門正街,是長沙往東出城的咽喉要道。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 供圖/四木

既是正街,那它的繁華和熱鬧和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是可以比肩的。不過到現在,由於受地域和街巷狹小的侷限,瀏正街早已輝煌不再,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瀏正街似乎被人遺忘了,就像一位歷史老人,成為長沙為數不多的古街之一,以“不變”和“慢變”的淡定,迎接它周圍的現代化。

南臨藩正街: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

跨過瀏正街口,繼續南行一百來米,在西邊曾經有一條街便是藩正街,與北邊的藩后街相對應。藩的本義是籬笆,引申為屏障保護之義,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公安局門前的地域是昔日藩正街的位置 供圖/四木

藩正街與藩后街一樣,長不過兩百來米,但筆直寬敞,在長沙眾多彎彎曲曲的街巷中是不多見的。它曾是湖南布政司的衙門駐地,布政使即藩司,隸屬於巡撫,掌一省財賦與人事。

省城長沙藩司署內建有布政使庫房,即藩庫,儲存錢幣,現今蔡鍔路與解放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角,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中國金幣、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此,是有它的歷史沿革的。

1997年因建瀏城橋立交橋,拉通解放東路,現在藩正街已蕩然無存了,此地成了市公安局門前的道路和地域。

土壘的定王臺五六十年代還在

東慶街往南稍微斜對著昔日藩正街路口,有一條僅容兩人通行的里巷叫槽坊巷,這是一條曲裡拐彎如迷宮般的里巷,走進這裡向東穿過水月林,便是五六十年代的定王臺小學,西漢定王所築的望母臺便在這小學的操場邊。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文夕大火前的定王臺 供圖/陳先樞

定王臺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

定王,史書記載為西漢景帝劉啟的皇六子劉發。劉發的母親唐兒本是程姬的侍女,漢景帝有一天召幸程姬,因其月事不能侍寢,於是將侍女唐兒收拾打扮為漢景帝侍寢,後生下劉發。

劉發或許因生母身份卑微,十分孝順生母,每年都差人將長沙的優質稻米運回長安孝敬母親,然後再從長安運回泥土,在長沙築臺。如此年復一年,運回的泥土堆成一座高臺,每當夕陽西下之時,劉發就登臺遙望北方,以寄託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劉發死後,諡號定王,他築的高臺被稱為“定王臺”,後臺廢址存,遂稱定王岡。後人於岡前建廟,又稱定王廟,宋朝時為長沙學宮即文廟。乾隆年間,長沙士紳購置了學宮舊基,寬四丈,長五丈。

民國前期,定王臺一直作為省立圖書館館舍。1938年10月19日,日軍飛機空襲長沙,定王臺館舍被直接命中。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定王臺遺址設立定王臺小學。

我姨姐1956年至1962年在此校就讀,據她回憶,在校讀書期間,定王臺還在,純粹一土堆夯實的高臺,坐落在進大門後的操場的東邊,佔地二十平米左右,分三級堆壘,每級約三米高,成梯形狀,有簡易臺階而上,高臺頂端四五平米,從上至下不足十米而已。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五六十年代定王臺小學示意圖 供圖/四木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臺階上的地坪就是原定王臺位置 供圖/四木

1985年,長沙市圖書館在定王臺修建館舍,並投入使用,早兩年,圖書館遷往北辰三角洲的兩館一廳,此地現在成了“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

東慶街南段有兩大私家園林:芋園、柑子園

在東慶街上的瀏正街口到現在“華盛藍色地標”以東的地方,晚清年間叫“芋園”。

當年的芋園主人是李星沅,先後任雲貴總督、兩江總督、兵部尚書等,官居一品,被曾國藩稱作“八州作督”。這裡本有一個“水月林”廢寺,他發跡前,曾在寺裡苦讀,做了二十多年官後準備“一笑還山”,於1847年花鉅款於廢寺基礎上建築芋園。

當年的芋園,景色怡人,亭臺花榭假山,幾近半圓池塘,園內四周或有叢叢小竹林,玲瓏雅緻,景緻間有卵石小徑,木製迴廊蜿蜒相接,園內遍置名貴花木,令人賞心悅目。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清末芋園老照片

著名花鼓戲劇表演藝術家李小嘉是芋園的第五代,雖然他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出生,在此之前“文夕大火”已把芋園燒成了一片廢墟,可從長輩和兄長們的敘述,以及他兒時對芋園殘存的記憶中,還是能大致瞭解芋園當年的景緻。

李小嘉回憶說,當年芋園很大,東接定王臺,北鄰瀏正街,西去僅半里即為藩正街的藩臺衙門,現在的水月林小區、東慶街、瀏正街、都正街、柑子園還有市公安局都在芋園內,民間有“頭頂鳳儀園,腳踏柑子園,中間就是李星沅‘芋園’”的說法。

一師宿舍設芋園內,毛澤東是常客

其實,柑子園不過是芋園主人當年栽的一片桔園,解放初,李小嘉就在芋園殘存的水跡、瀏正街小學的池塘邊玩耍過。芋園地盤之大,房舍之多,風景之美,人們從李小嘉的回憶中可略知一二,更重要的是它與一代偉人毛澤東以及他的師長們都有過交集,因此芋園這地方的歷史價值便自然地顯現出來了。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位於芋香巷的瀏正街小學 供圖/四木

芋園建成後,主人李星沅卻於一年後在與太平天國的作戰中病亡。他有一個五世孫叫李青崖,上世紀初從比利時留學回國,任職於長沙高等商業學校,並在一師兼課,與楊昌濟、徐特立同事,楊等知道芋園空房較多,遂請李青崖向李家長輩商借,於是,芋園懷廬的一個院落就成了一師教師的宿舍。

李青崖與李小嘉同輩,是毛澤東的法文老師,“驅張”時,李青崖幫過毛澤東等的大忙。

毛澤東在一師讀書期間,是芋園的常客,因為這裡是一師老師的宿舍。一天的課堂受教後,毛澤東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到芋園是為求教,說的直白一點,有時是為了補課。住在芋園的這幾位老師,無論品德還是知識,都給了毛澤東重要影響,青年毛澤東與老師的親密關係,芋園可以作證。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有回憶錄如此記載:1915年上學期,毛澤東在結束教室的課程後,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經南門口到天心閣腳下,再往北走,來到瀏陽門正街,直進門頂上懸有“李氏芋園”牌匾的門院。

毛澤東在楊昌濟老師家與師長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哲學問題,將學生從“小課堂”引入“大社會”;在王立庵老師家裡補習數學;在黎錦熙老師家裡協助辦報刊,並與黎錦熙成了人生路上的亦師亦友;在方維夏老師家裡學會組織社會活動。總之,芋園讓毛澤東在一師的求學期間收穫了很多很多。

母親“技術歸隊”進了芋園的東風棉織廠

百年過去,滄海桑田,李氏芋園已不復存在,只留得柑子園、水月林公寓這兩處地名,讓後人能追根尋源找到當年芋園的影子和偉人的足跡。然而,我這個五零後卻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六十年前曾與芋園結下過一段不解之緣,同時讓我在這裡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呵護和無私的母愛。

記得那是一九五九年上半年,我六歲但還未上學,因家裡弟妹都小,特別是小弟出生不久,體弱多病,外婆一人在家忙不過來,母親便天天帶著我去上班。母親上班的工作單位就在芋園,那單位叫“東風棉織廠”,於1958年創辦,屬於當時的天心閣人民公社的一家區街企業。

依稀記得第一天跟著母親去上班,一大早從經武路家裡出發,過小吳門走東站路,在快到老火車站的地方向右拐,那條路叫落星田,然後穿過五一路,再走落星田(老長沙的落星田路被五一路切成兩段),便到了東慶街,走過瀏正街不遠處左邊的一個青磚白壁大門樓的房子便是母親工作的車間,其具體位置大約是現在“華盛藍色地標”大廈那個大藥房附近。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這個藥房就是當年母親工作的東風棉織廠所在的位置 供圖/四木

母親是一名十二歲就做學徒、技術嫻熟的紡織工人,“文夕大火”後和父親一起來長沙謀生定居。母親會織布,算一門技術特長,五十年代初曾由長沙失業工會和勞動局推薦介紹到裕湘紗廠工作,因母親不識字,未予錄取。1956年再次由勞動局介紹到了長沙湘雅路靠近原北二馬路附近的長沙蜜餞加工廠工作。

1958年大躍進時期,各種企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不同行業需要不同的技術工人來操作,於是政府號召“技術歸隊”。東風棉織廠創辦之初,急需大量技術嫻熟的工人,廠長凌淑華便號召廠內職工分頭去聯繫熟悉的有紡織技術的同事和朋友來廠工作,母親一名同鄉也在該廠工作,便找到母親,勸我母親技術歸隊,幹老本行,並說該廠是拿計件工資,收入高。

據母親回憶,在長沙蜜餞加工廠,工作也還不錯,雖是做普工,但是長白班,工作勞動強度不大,還是正規國營企業。母親當時不到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且上有老,下有四個子女,正是生活壓力山大的時候,衝著技術歸隊和收入計件這兩條,母親一咬牙,便毅然辭去了蜜餞廠的鐵飯碗,去捧區街企業的泥巴飯碗了。

布就是這樣紡成的

我第一天到母親的工廠,看到什麼都新鮮,這裡摸摸,那裡看看,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呆在母親身邊看她織布。

母親工作的這個車間大概有兩百來平米,還有一個天井,可能是百年前芋園的某個院落。左邊一字排開有七八張那種很原始的木製織機,右邊只放了四張機,因為機子很大,有普通織機兩張那麼大,都是男人在操作。

我雖年小,但從小耳濡目染男耕女織,今日看到有男人在織布,大惑不解,便問母親,母親告訴我,那是紋機,織床單或棚幅寬的棉織品,因機子大,棚子寬,女工織不動,所以都是由男工操作,而且那樣的紋機沒有座位,只能站著織,須手腳並用,工作一天,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而母親操作的織機就是那種普通的原始織機,有四個踩腳,人坐在織機上也是手腳並用,左手拿棚子,右手扯動織梭,讓織梭帶著緯紗在經紗中穿行,再用棚子將穿進經紗中的緯紗壓緊,四個踩腳則依次控制經紗上下,讓緯紗在經紗中形成十字交叉的紡織,布就是這樣紡成的。這樣的工作,母親從十二歲起就開始了,二三十年的紡織生涯就是這樣過來的,真是辛苦呀!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老式織布機

不僅如此,母親還要不時把眼睛盯著我,喊我不要離開太遠,更不要走出車間亂跑。我一個六歲的細伢子哪裡那麼聽話?總是趁母親聚精會神工作時就跑出車間,到東慶街上去了,不過那年代很少有車輛,不要說汽車就是自行車都少。跑到東慶街上我總是往南跑,因為我是從北頭來的,原路沒有新鮮感,不過最遠我也就只到東茅街口,再遠就不敢了,怕走失找不到母親的車間。

有時候在母親的織機旁呆久了也感到十分乏味。有一次,便趁母親離開織機喝水休息之際,也跑到織機上學著母親的樣子去織了一把,結果把布面織的一團糟,母親回來後,雖然氣得要命,但也只是輕輕地說我兩句,然後拿起錐子,把我織得一團糟的亂紗一根根挑出來,恢復到原來的布面,母親才能繼續織下去,需要耗費很作時間和精力。我看在眼裡,以後再也不去圖這樣的新鮮好奇了。

最後一次去芋園,最難忘的一餐

記憶中,母親在這個平房車間裡工作時間不長,便搬到離這個車間不遠處靠北一點的一處兩層樓的車間裡,那一處車間從東慶街進去要經過一處巷子,大概二三十米,從左邊一箇舊時公館樣的大門進去,母親的織機就在二樓西邊的角落彎裡,位置很陰暗,常年吊一盞白熾燈在織機上。這裡樓上樓下都是織機,大大小小几十張,織梭聲滴滴噠噠不絕於耳,據母親說,這裡也叫芋園。

母親在芋園二樓織布的時候,正是東風棉織廠不斷擴張規模的時候,這時母親帶著我上班也不方便了,因為要做晚班,所以東慶街的芋園也就不能去了。

最後一次去芋園是1960年春節前夕,那時候已經開始過苦日子了,糧食緊張,我們經常是靠吃米糠、豆渣和挖野菜充飢,由於營養不良,很多大人都得了浮腫病,父母親也不例外。但母親聽到廠裡春節前要進行職工會餐的消息時,便回來對外婆說,要帶我們去好好吃一頓,讓我們好生期待。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米糠

會餐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那天,我和我姐早早地到了母親上班的地方,潛伏在母親的那張織機後面。因廠裡有規定,不能帶小孩去食堂會餐,因為這是犒勞職工的福利,母親便用餐盒將會餐的食物打回來,讓我們躲在織機後面吃。我看到母親只是象徵性的嚐了幾口,剩下的都讓我們吃了。那次母親端回來的食物印象最深的是黃豆、紅蘿蔔,那可是那個年代的營養品,還有兩個乒乓球大的肉丸,那簡直就是奢侈品了。

我們兩姊妹好好地包餐了一頓,而母親則坐在織機旁抽著煙,靜靜地看著我們,滿臉的慈祥和欣慰,幾十年後,每當我回憶起這一情景的時候,總有些淚目。母親偉大,母愛神聖,總是體現在對子女無私和博大的呵護、憐愛上,無怪乎古人有築臺望母寄託情思的舉動,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嘆。

1960年下半年,母親因勞累和風溼性關節炎大病一場,最嚴重時臥床不起,全身癱瘓,在家病休了半年。適逢國家兩千萬職工下放,母親屬老、弱、病、殘,首當其衝,拿了四十元下放費後,便永遠地離開了東風棉織廠,離開了東慶街上的芋園,在芋園織布是我母親紡織生涯的最後絕唱。

東慶街繼續往南,橫過解放路,眼前突兀立起的是省人民醫院的大樓,雄偉的大樓,讓東慶街過來的人,要穿過大樓的架空層或從大樓東面繞過才能到達東茅街口。

從定王臺到芋園——長沙東慶街上的故事

東慶街在這裡被省人民醫院大樓和解放路截了 供圖/四木

其實,東慶街到東茅街口也就到頭了,是解放路和省人民醫院的大樓切去了一段歷史老街,讓老長沙人的心目中有了些許的失落,但這似乎又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東慶街也應該像瀏正街一樣,以“不變”或“慢變”的淡定來迎接都市現代化的到來,而城市記憶則應該將它的歷史舊貌全方位的保留下來。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四木,編輯 | 牧野,排版 | 莉莉安,未註明出處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