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記憶」外國人筆下的三峽縴夫

長江三峽 探險 潛水 游泳 三峽廣電 2017-04-02
「宜昌記憶」外國人筆下的三峽縴夫

外國人筆下的三峽縴夫

文|李瑜

本文由三峽廣電公眾號首發

“三尺白布,嗨喲!四兩麻呀,嗬嗨!腳蹬石頭,嗬嗨!手刨沙呀,嗨著!光著身子,嗨喲!往上爬喲,嗨著著……” 我雖然在三峽的山水間長大,卻和許多人一樣,生活在沒有三峽縴夫的年代。

關於三峽縴夫,除了音像作品裡的船工號子之外,就“爭牽百丈上巖谷,兩旁捷走如猿猱”這樣的古詩詞裡尋找了。 我對一些打著“縴夫文化”旗號的商業活動宣傳有一種莫名的厭惡, 也促使我去更多地瞭解真實的三峽縴夫。 可惜的是描述三峽縴夫的中文資料不僅數量上少得可憐,而且大都缺少細節。

在19世紀末,一些歐美人士來到三峽,在他們撰寫的英文書籍裡留下一些關於三峽和宜昌的描述。筆者和宜昌市政協及三峽大學合作,翻譯編輯的《20世紀之交的三峽宜昌》已於2017年初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現將其中關於縴夫的部分文字選編如下,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下百年前外國人筆下的三峽縴夫。

「宜昌記憶」外國人筆下的三峽縴夫

布萊克斯頓筆下的三峽縴夫

湯馬斯-萊特-布萊克斯頓(Thomas Wright Blakiston) (1832-1891) 是一位英國軍官,探險家和自然學家。1861年,布萊克斯頓組織了一次”揚子江上游的探險” (Upper Yang-tsze Expedition)活動,於1861年2月12日離開上海,坐船沿長江而上,經過宜昌和三峽,於同年5月25日到達離上海1800英里的四川宜賓市屏山縣。由於那時這個地區 有許多暴亂,不安全,他們不得不在5月30日回撤,於7月9日回到上海。

雖然沒有到達預定的目的地,布萊克斯頓一行還是比其他歐洲人(除了那些打扮成本地人的耶穌傳教士以外)向揚子江上游多走了900英里 。他繪製了一份非常準確的漢口到屏山縣這一段的長江河道圖,於1861年發表, 獲得1862年的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頒發的皇家勳章。他在1862年出版了這本《在揚子江上度過的五個月》(Five Months on the Yang-Tsze), 記錄了他這次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河流之一”探險的經歷。

他的敘述記錄了對當時中國政治變動的觀察和評論,以及對當地的地形,地貌,動植物的描述。這本書在發表後的50年間一直是研究揚子江地區的權威資料和教科書。

我們坐在新僱的船上, 二十幾個全裸或者半裸的縴夫用長長的竹子編成的纖繩拉著我們的船向前走,宜昌城迅速地在我們身後消失著。

看看這些縴夫們是如何在險峻的岩石岸邊攀爬的吧!他們有時候是用手和膝蓋在地上爬行,有時候靠腳趾摳著地面。在光滑的岩石斜坡上,他們穿的草鞋幫助他們不掉入身邊的激流裡去。我們一會兒看到他們在比我們高的岸邊絕壁上行走,像一群瘋狂的人一樣大聲喊著號子, 一會兒又看到他們跑到低處,爬過突出到河裡的尖石。幾個領頭的先卸下身上的纖繩,謹慎地爬過障礙,然後有人把纖繩扔給他們,他們接過來繼續拉縴,讓其他人也爬過障礙,再一起拉。不過會留兩三個人在後面清理被岩石卡住的纖繩。就這樣重複著,他們像一群大聲叫嚷的獵狗一樣向前進。當到了一個河水很湍急,比平常更強,需要更努力的拉縴時,一個很幽默,像小丑一樣的人會從人群裡跳出來,跑到大家前面,在地上翻筋斗,做一些千奇百怪,古怪滑稽的動作, 來娛樂他的同伴們。他接著又會從最頭上開始,用隨身帶著的木棍敲打縴夫們。然後他又跑到前面,彎下膝蓋跪下來“求求”他們,像在寺廟裡跪拜聖壇一樣,似乎在用他的乞求來誘發他們身上的力量。然後他又給他們一頓痛打,或者說看起來要打他們的樣子,就這樣持續下去。 他是這隊伍裡的小丑。我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情況時,都以為那個表演者是真正的傻子。

現在解開系在船前的纖繩, 系在船中間與船舷平齊的位置,再由另一條從桅杆頂引出的繩子向上提拉著,我們完全在水流之中,繞過了一塊水中突起的巨石。接著纖繩被縮短了,岸上的縴夫們又喊起了號子,訓練有素地繼續他們的工作。 這就是三峽的船工們。

「宜昌記憶」外國人筆下的三峽縴夫

船工們在船的每一邊安放8支槳,面向船頭站著,一邊快速有力地划著槳,一邊跺著腳唱著歌,十分歡快。有時候我們來到一段河段,岸上不是特別陡峭,可以讓縴夫拉一會兒纖, 我們就會利用這機會,因為拉縴比在激流中划槳要容易些。當風力不錯時,我們也會升起那方形的大棉布風帆, 利用風力就輕鬆不少。

因為航行比較困難,天氣也不好,我們離開三鬥坪沒多遠就在一個叫“獺洞”的險灘的下面停下來休息。這一天是四月六日。我們的船工們費了很大的功夫才讓我們的船穿過一些非常困難的地方。在離開宜昌的第四天我們經過了歸州。

如果想逆流而上穿過一個險灘, 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是讓船老大帶一些銅錢上岸,到附近村子裡把所有他能找到的人都找來幫忙拉縴。 通常在附近的村子裡都有縴夫們等著接活兒。然後所有的人都從船上下來,只留兩三個人來掌握長的大槳,來幫助舵手避免船陷入漩流或者撞上礁石。 另外還有兩個人來負責管理纖繩。用的纖繩是最強壯的竹繩。 當一切都準備好了,船老大發出號令,縴夫們開始拉縴, 有時候80到100名縴夫一起來拉,船在激流中一點一點地向上移動。在這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纖繩卡在水下的岩石裡,這時就需要一兩個最勇敢的人跳到河裡,潛入水下去清除障礙。有時候是船本身撞到水下的礁石上,這時那個獨眼的廚子就會用一面小鼓敲出不同的信號,同時大聲叫喊,讓縴夫們停止向前,好讓船後退一下繞過暗礁。在浪濤聲和縴夫們的號子聲中來發號施令真不容易。有時候船卡在暗礁上不容易退出來,這時船工們就要跳進激流裡去推船。 當船再次移動時,也許可以安全地到達上游。但有時會遇到纖繩崩斷的情況,就只能看著整條船和船上的貨物陷入激流裡, 聽天由命了。有時在下游一兩英里的地方找到船,有時候船撞上礁石,在江中沉沒。沉船的事情在這一帶時有發生。看著五六艘船一個接一個地通過激流險灘,聽著縴夫們的號子聲在兩岸巖壁間不斷地迴響,船工們在船上忙碌地操縱船以避免迎面而來的礁石,這是我們沒有見過的情景。而這樣的情景每天在宜昌到歸州之間的揚子江上的每一個險灘都能見到。

”新灘“急流是力量非常大的一個險灘,普通的竹繩換成了更粗壯的纖繩,我們的帆船被一條大纜繩系在岸邊大礁石上,船工們忙碌地準備著上行的拉縴工作。 船老大帶著銅錢在附近找來許多村民, 有年老的有年輕的,為了掙幾個銅錢,他們把纖繩掛到斜挎在他們身上的肩帶上拉縴。我們數了一下,包括我們自己的船工,一共103人。如果我們的這條小客船需要這麼多人拉縴,那些四川的大貨船就需要更多的縴夫了。在船上的指揮者發出號令以後,纖繩被拉緊了,系船的纜索被收起來了,大的船舵把船引向咆哮著的河水中,讓船和河岸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以免撞上暗礁。

湯馬斯-庫柏筆下的三峽縴夫

湯馬斯-庫柏 (Thomas Thornville Cooper, 1839-1878), 是英國最愛冒險的一位旅行家。1868年,在上海商會的邀請下,湯馬斯-庫柏計劃了一次通過西藏到印度的探險旅行。1868年1月4日他從漢口出發,經過宜昌,穿過三峽,向成都西行, 又轉道雲南,曾被扣押五個星期。由於種種原因,他沒能到達印度,只能順著岷江和楊子江返回,於1868年11月11日回到漢口。他隨後回到英格蘭,在1871年出版了這本書《一位穿長袍扎辨子的商業先行者的旅程》 (Travels of a pioneer of commerce in pigtail and petticoats), 記錄他這次旅行的經過。

我們的船,從岸上看起來很小,沒有遇到很大困難就逆流穿過了這個險灘。附近村莊的村民大都會在河邊幫過往的船隻拉縴過險灘,掙幾個銅錢。有幾個村民拉著我們船上的纖繩,不一會兒就幫它過了險灘。不過這是個讓我很緊張的時間,因為幾乎我所擁有的一切東西都在這船上。只見這船幾乎完全淹沒在浪花裡,船頭激起的浪花超過了船舷上端兩三英尺,似乎隨時都會將它淹沒。還好,它有驚無險地穿過了這個急流。

一艘停在險灘下面等待縴夫們的大帆船是接下來穿過急流的。它是一艘載貨差不多80噸,吃水有五英尺的大船,拉它上來不太容易。從附近村莊召集來的一百多名縴夫拉著長長的竹子製成的纖繩,纖繩的另一頭綁在船的桅杆頭上,一寸一寸地把它向上拉。船上留有幾名舵手,控制船的方向,讓它遠離河岸和礁石。有時候需要縴夫們鬆開纖繩,或者突然停下來,所以在船頭有一個敲鼓的人,用不同的鼓點來指揮岸上的縴夫們。

在這樣大的船上一般都有幾個被稱為“水鬼”的船工,他們的任務是保證纖繩不掛在突出的礁石上或者卡在暗礁裡。可以想象這是一個非常辛苦非常危險的工作。纖繩常常會卡在急流中間的暗礁上,這些“水鬼”必須去清除這困難。他們都是游泳和潛水的高手,在凶猛的急流中就像在自己家裡一樣。不過有時候他們自己被纖繩卡在礁石上而喪命。

我認為三峽的船工是我見過的最勤勞的人,他們從清晨一直忙碌到太陽落山。他們每天的工錢只有100到150個銅錢,外加六碗米飯, 但他們總是那麼高興。當他們套上纖繩,在河岸邊一步一步地拉著船隻渡過險灘,他們不斷地喊著縴夫號子 隨著節奏揮舞著臂膀。每艘大的帆船上都有一兩個小丑 , 每當要開始一段困難的拉縴工作時,他們就從休息的地方跳出來,拿著用來抽打他們的同伴的長長的鞭子,躥上躥下,大聲叫罵,讓船工縴夫們用最大的力氣來拉船。如果有船工縴夫想偷懶不幸被小丑們抓到,就會被嘲笑,小丑就會大聲叫出偷懶者的名字, 罵他是懶鬼,其他的船工縴夫都會一起朝著偷懶者叫罵。這些小丑實際上是小把頭,一個50人的船工隊伍裡一般有5個把頭。船老大付錢給這些把頭,讓他們每人找10個船工縴夫來拉縴。在一次航行結束後,雖然得到的工錢不多,但這些船工縴夫們覺得欠了把頭的人情,所以必須接受他的條件,繼續做下一個航行。

「宜昌記憶」外國人筆下的三峽縴夫

版權歸作者所有

主編:李瑜(北美宜昌同鄉會會長)責編:劉慧豔(三峽廣電)

三峽廣電整理髮布

編輯:劉慧豔

商務合作:0717—6862151

往期回顧

「宜昌記憶」外國人筆下的三峽縴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