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一座城,長春歷史,新立城長春廳衙署舊址'

"

新立城長春廳遺址位於長春市郊區新立城鎮衛星村新立城屯南。

清順治入關統一中國後,長春一帶為蒙古郭爾羅斯遊牧之地,但從乾隆時期開始,“流寓漸多”,主要為清初戰俘、罪犯、河北山東的窮困漢民。蒙公鑑於流民日多,墾種有利,遂於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正式報請理藩院,劃出地畝,招民墾種。以後,“無業流民利其收穫,至者日眾”,於是1800年(嘉慶五年)“奏準郭爾羅斯長春堡地方民人開墾地畝,設立理事通判一員,巡檢一員,辦理刑錢事務,取租息令蒙古自行收取。”(《蒙古遊牧記》)當時長春廳的轄區為:東自沐石河起,西至巴彥濟魯克山根止,廣二百三十里;南至伊通邊壕,北至季家窩卜止,縱一百八十里。全境劃分四大鄉,一曰沐德,二曰撫安,三曰恆裕,四曰懷惠。

"

新立城長春廳遺址位於長春市郊區新立城鎮衛星村新立城屯南。

清順治入關統一中國後,長春一帶為蒙古郭爾羅斯遊牧之地,但從乾隆時期開始,“流寓漸多”,主要為清初戰俘、罪犯、河北山東的窮困漢民。蒙公鑑於流民日多,墾種有利,遂於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正式報請理藩院,劃出地畝,招民墾種。以後,“無業流民利其收穫,至者日眾”,於是1800年(嘉慶五年)“奏準郭爾羅斯長春堡地方民人開墾地畝,設立理事通判一員,巡檢一員,辦理刑錢事務,取租息令蒙古自行收取。”(《蒙古遊牧記》)當時長春廳的轄區為:東自沐石河起,西至巴彥濟魯克山根止,廣二百三十里;南至伊通邊壕,北至季家窩卜止,縱一百八十里。全境劃分四大鄉,一曰沐德,二曰撫安,三曰恆裕,四曰懷惠。

記錄一座城,長春歷史,新立城長春廳衙署舊址

1900年的長春府衙(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長春廳治的地理位置,《長春縣誌》寫道:“長春廳之設非在長春堡,乃在堡東隔伊通河十里地方築土城設治,因謂之為新立城。當日長吏奏疏均稱為長春堡者以築城地方原無村落,且其地屬長春堡界,故舉以名之耳。後人以與長春堡無別故又有新立城之名。”

長春廳在新立城設立了25年,其理事通判所理者為自內地遷往民人之事,土地權屬盟國,即所謂“借地設治。”1825年(道光五年)因廳治地方偏僻,墾民日益增多,遂移建衙署於比校適中的寬城子。由於長春廳設在新立城時間較短,其性質又為“借地設治”,所以築城及衙署規模均不會很大,在文獻中還未找到關於這方面的記載,《長春縣誌》說,自長春廳治遷於寬城子後,新立城“從此遂降為市鎮矣”,“街東西長約裡許,有雜貨商店十數家。清光緒間為最繁盛時代,近受時局影響漸次僅存小本營業數家。”

"

新立城長春廳遺址位於長春市郊區新立城鎮衛星村新立城屯南。

清順治入關統一中國後,長春一帶為蒙古郭爾羅斯遊牧之地,但從乾隆時期開始,“流寓漸多”,主要為清初戰俘、罪犯、河北山東的窮困漢民。蒙公鑑於流民日多,墾種有利,遂於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正式報請理藩院,劃出地畝,招民墾種。以後,“無業流民利其收穫,至者日眾”,於是1800年(嘉慶五年)“奏準郭爾羅斯長春堡地方民人開墾地畝,設立理事通判一員,巡檢一員,辦理刑錢事務,取租息令蒙古自行收取。”(《蒙古遊牧記》)當時長春廳的轄區為:東自沐石河起,西至巴彥濟魯克山根止,廣二百三十里;南至伊通邊壕,北至季家窩卜止,縱一百八十里。全境劃分四大鄉,一曰沐德,二曰撫安,三曰恆裕,四曰懷惠。

記錄一座城,長春歷史,新立城長春廳衙署舊址

1900年的長春府衙(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長春廳治的地理位置,《長春縣誌》寫道:“長春廳之設非在長春堡,乃在堡東隔伊通河十里地方築土城設治,因謂之為新立城。當日長吏奏疏均稱為長春堡者以築城地方原無村落,且其地屬長春堡界,故舉以名之耳。後人以與長春堡無別故又有新立城之名。”

長春廳在新立城設立了25年,其理事通判所理者為自內地遷往民人之事,土地權屬盟國,即所謂“借地設治。”1825年(道光五年)因廳治地方偏僻,墾民日益增多,遂移建衙署於比校適中的寬城子。由於長春廳設在新立城時間較短,其性質又為“借地設治”,所以築城及衙署規模均不會很大,在文獻中還未找到關於這方面的記載,《長春縣誌》說,自長春廳治遷於寬城子後,新立城“從此遂降為市鎮矣”,“街東西長約裡許,有雜貨商店十數家。清光緒間為最繁盛時代,近受時局影響漸次僅存小本營業數家。”

記錄一座城,長春歷史,新立城長春廳衙署舊址

20世紀90年代在新立城復建的“長春廳””衙署(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在,在新立城屯住房南有一片略呈方形的房舍基址,略高出周圍的稻田地0・30米左右,其面積近萬平方米。當地農民稱此處為“衙門地”,長久相傳為清代官署。在基址中經常發現青色磚瓦殘件及白石灰殘塊等,其青磚略小於遼金時代青磚,而比之現代者又較大,應為清代遺物,在此東南30餘米另有一處略高於地表的小片基址,面積為2500平方米左右。也常有清代磚瓦等建築構件出土。這兩處基址很可能就是當時長春廳衙署遺址。

新立城屯的古老廟宇也很多,即有東北角的“城皇廟”,西南角的“關帝廟”,屯中部的“娘娘廟”等,可惜均早已拆毀,現只能見到部分殘磚碎瓦了。據講這些廟宇所建年代均很久遠,起碼在清代末期,始建之初規模也很大,為四方村民燒香敬神主要場所。

文獻中記載的雜貨店鋪之房舍現多數還在,均集中在今屯子西南面街道兩旁,排列長百餘米,共40餘間。這些房舍中建築年代最早者為清代所建,以後又陸續有所增建。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的雜貨鋪、木匠鋪、藥鋪、油坊、鐵匠鋪等現仍為居民利用,有的繼續做為食雜、百貨小店。這些房舍均為弧形平頂,青磚構築,比較矮小,有的經過維修,用紅磚掛麵,其主體結構並未改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文字內容來自長春市文物志,感謝吉林省方誌館提供資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