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看似是狡猾的元載牽著王韞秀的鼻子走,處處狐假虎威,實際上兩人是一對好拍檔。強女弱男,一個想攀高枝,一個欲掙功勞,各取所需抱團。

兩人都在這長安城裡看多了旦夕禍福,遇事只盤算於己幾分利,不顧及正義道義。同是長安“算盤人”,相逢互利塑料情。

檀棋:命途多舛的自醒人

整部劇的女性角色,屬檀棋最動人、立體。

險象環生,她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用張小敬的話說,檀棋是按自己心裡規矩辦事的人。這個規矩,從前是李必的命令,後來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以婢女的身份出場,在後續劇情中側面反映中檀棋是家道中落後才被迫為奴的。做奴,就得以主人為天。多年來,她盡心盡力伺候李必,忠心護主。李必待她也算仁義。但這種情誼終究是界定在主僕關係的範疇而已,她不過是李必的一顆棋子。檀棋以為幫李必做大事就是自己活著的意義。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看似是狡猾的元載牽著王韞秀的鼻子走,處處狐假虎威,實際上兩人是一對好拍檔。強女弱男,一個想攀高枝,一個欲掙功勞,各取所需抱團。

兩人都在這長安城裡看多了旦夕禍福,遇事只盤算於己幾分利,不顧及正義道義。同是長安“算盤人”,相逢互利塑料情。

檀棋:命途多舛的自醒人

整部劇的女性角色,屬檀棋最動人、立體。

險象環生,她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用張小敬的話說,檀棋是按自己心裡規矩辦事的人。這個規矩,從前是李必的命令,後來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以婢女的身份出場,在後續劇情中側面反映中檀棋是家道中落後才被迫為奴的。做奴,就得以主人為天。多年來,她盡心盡力伺候李必,忠心護主。李必待她也算仁義。但這種情誼終究是界定在主僕關係的範疇而已,她不過是李必的一顆棋子。檀棋以為幫李必做大事就是自己活著的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的出現對於她來說是一場意外,從最初針鋒相對,到後來為了他可以把主子李必放在一邊,甚至願意忍受疼痛在炭火上跳舞只為了讓這個登徒子安全脫困。在這十二時辰的刀光劍影裡,她情不自禁愛上了這個不按規矩辦事的死囚。

她為什麼會愛他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金字塔式五層,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前,在李必身邊檀棋至多滿足的是歸屬感這一層面,跟著公子做大事,或者奴為替主死而榮耀。然而當她真的靠近過死亡,她卻發現潛意識裡選擇了跟著張小敬走。

張小敬待她與李必不同,帶給她的是更高一層的滿足——尊重。張小敬把人看,不因她奴婢身份對其輕視,認可她的才智、承認她的能力。他誇她好的時候不是為了恭維李必,評價的只是檀棋這個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

為奴為婢的生活讓檀棋像只敏感的刺蝟,一言不合就張開身上的刺,保護自己柔軟的內心。跟在張小敬身邊辦案,檀棋漸漸收起了刺。穿上了女裝,是外在形象因機緣巧合的一次轉變,更是內心的一次蛻變。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看似是狡猾的元載牽著王韞秀的鼻子走,處處狐假虎威,實際上兩人是一對好拍檔。強女弱男,一個想攀高枝,一個欲掙功勞,各取所需抱團。

兩人都在這長安城裡看多了旦夕禍福,遇事只盤算於己幾分利,不顧及正義道義。同是長安“算盤人”,相逢互利塑料情。

檀棋:命途多舛的自醒人

整部劇的女性角色,屬檀棋最動人、立體。

險象環生,她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用張小敬的話說,檀棋是按自己心裡規矩辦事的人。這個規矩,從前是李必的命令,後來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以婢女的身份出場,在後續劇情中側面反映中檀棋是家道中落後才被迫為奴的。做奴,就得以主人為天。多年來,她盡心盡力伺候李必,忠心護主。李必待她也算仁義。但這種情誼終究是界定在主僕關係的範疇而已,她不過是李必的一顆棋子。檀棋以為幫李必做大事就是自己活著的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的出現對於她來說是一場意外,從最初針鋒相對,到後來為了他可以把主子李必放在一邊,甚至願意忍受疼痛在炭火上跳舞只為了讓這個登徒子安全脫困。在這十二時辰的刀光劍影裡,她情不自禁愛上了這個不按規矩辦事的死囚。

她為什麼會愛他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金字塔式五層,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前,在李必身邊檀棋至多滿足的是歸屬感這一層面,跟著公子做大事,或者奴為替主死而榮耀。然而當她真的靠近過死亡,她卻發現潛意識裡選擇了跟著張小敬走。

張小敬待她與李必不同,帶給她的是更高一層的滿足——尊重。張小敬把人看,不因她奴婢身份對其輕視,認可她的才智、承認她的能力。他誇她好的時候不是為了恭維李必,評價的只是檀棋這個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

為奴為婢的生活讓檀棋像只敏感的刺蝟,一言不合就張開身上的刺,保護自己柔軟的內心。跟在張小敬身邊辦案,檀棋漸漸收起了刺。穿上了女裝,是外在形象因機緣巧合的一次轉變,更是內心的一次蛻變。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教她懂得人生的價值感在於自我實現。這已經越過被尊重的層面上躍至更高一層。後來她的每一步行動不再依李必指哪打哪,她是在做自己,救自己認為該珍重的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十二個時辰,婢女檀棋醒來,定能遇見自醒自尊的新人生。

聞染:被仇恨矇蔽雙眼的丫頭

聞染,平民之女。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老聞之死打碎了她平靜的心湖,攪動起血色冤仇。替父鳴不平,本是人之常情,可因自家受了不公,欲洩憤,累及萬千如她一般普通百姓,這與她最痛恨的王貴濫殺無辜有何異呢?

尼采說過,“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一個人如果恨極了吞噬人命的魔鬼,一不小心,鏡子裡的里人面目全非,幾近怪物。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看似是狡猾的元載牽著王韞秀的鼻子走,處處狐假虎威,實際上兩人是一對好拍檔。強女弱男,一個想攀高枝,一個欲掙功勞,各取所需抱團。

兩人都在這長安城裡看多了旦夕禍福,遇事只盤算於己幾分利,不顧及正義道義。同是長安“算盤人”,相逢互利塑料情。

檀棋:命途多舛的自醒人

整部劇的女性角色,屬檀棋最動人、立體。

險象環生,她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用張小敬的話說,檀棋是按自己心裡規矩辦事的人。這個規矩,從前是李必的命令,後來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以婢女的身份出場,在後續劇情中側面反映中檀棋是家道中落後才被迫為奴的。做奴,就得以主人為天。多年來,她盡心盡力伺候李必,忠心護主。李必待她也算仁義。但這種情誼終究是界定在主僕關係的範疇而已,她不過是李必的一顆棋子。檀棋以為幫李必做大事就是自己活著的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的出現對於她來說是一場意外,從最初針鋒相對,到後來為了他可以把主子李必放在一邊,甚至願意忍受疼痛在炭火上跳舞只為了讓這個登徒子安全脫困。在這十二時辰的刀光劍影裡,她情不自禁愛上了這個不按規矩辦事的死囚。

她為什麼會愛他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金字塔式五層,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前,在李必身邊檀棋至多滿足的是歸屬感這一層面,跟著公子做大事,或者奴為替主死而榮耀。然而當她真的靠近過死亡,她卻發現潛意識裡選擇了跟著張小敬走。

張小敬待她與李必不同,帶給她的是更高一層的滿足——尊重。張小敬把人看,不因她奴婢身份對其輕視,認可她的才智、承認她的能力。他誇她好的時候不是為了恭維李必,評價的只是檀棋這個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

為奴為婢的生活讓檀棋像只敏感的刺蝟,一言不合就張開身上的刺,保護自己柔軟的內心。跟在張小敬身邊辦案,檀棋漸漸收起了刺。穿上了女裝,是外在形象因機緣巧合的一次轉變,更是內心的一次蛻變。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教她懂得人生的價值感在於自我實現。這已經越過被尊重的層面上躍至更高一層。後來她的每一步行動不再依李必指哪打哪,她是在做自己,救自己認為該珍重的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十二個時辰,婢女檀棋醒來,定能遇見自醒自尊的新人生。

聞染:被仇恨矇蔽雙眼的丫頭

聞染,平民之女。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老聞之死打碎了她平靜的心湖,攪動起血色冤仇。替父鳴不平,本是人之常情,可因自家受了不公,欲洩憤,累及萬千如她一般普通百姓,這與她最痛恨的王貴濫殺無辜有何異呢?

尼采說過,“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一個人如果恨極了吞噬人命的魔鬼,一不小心,鏡子裡的里人面目全非,幾近怪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世上除了父親,聞染只在乎張小敬的死活。她依賴張小敬如兄,也懷揣著一個少女的懵懂初戀期待張小敬愛戀她。

可聞染並不懂張小敬是怎樣一個人,不理解一個守長安九年的人,誓死也要護長安。老聞臨死前講,“你若不開心了,就讓張小敬陪你去城牆上轉轉。”

她該知道張小敬是護的不是那沒有溫度的城牆,而是城牆內賣水盆羊肉的攤、賣胭脂的鋪子、剃頭的店,那些和聞記一樣尋常家庭安安穩穩的小確幸。

但她只信了龍波口中“恩必報、債必償”的鼓動,只見仇,不見義。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看似是狡猾的元載牽著王韞秀的鼻子走,處處狐假虎威,實際上兩人是一對好拍檔。強女弱男,一個想攀高枝,一個欲掙功勞,各取所需抱團。

兩人都在這長安城裡看多了旦夕禍福,遇事只盤算於己幾分利,不顧及正義道義。同是長安“算盤人”,相逢互利塑料情。

檀棋:命途多舛的自醒人

整部劇的女性角色,屬檀棋最動人、立體。

險象環生,她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用張小敬的話說,檀棋是按自己心裡規矩辦事的人。這個規矩,從前是李必的命令,後來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以婢女的身份出場,在後續劇情中側面反映中檀棋是家道中落後才被迫為奴的。做奴,就得以主人為天。多年來,她盡心盡力伺候李必,忠心護主。李必待她也算仁義。但這種情誼終究是界定在主僕關係的範疇而已,她不過是李必的一顆棋子。檀棋以為幫李必做大事就是自己活著的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的出現對於她來說是一場意外,從最初針鋒相對,到後來為了他可以把主子李必放在一邊,甚至願意忍受疼痛在炭火上跳舞只為了讓這個登徒子安全脫困。在這十二時辰的刀光劍影裡,她情不自禁愛上了這個不按規矩辦事的死囚。

她為什麼會愛他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金字塔式五層,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前,在李必身邊檀棋至多滿足的是歸屬感這一層面,跟著公子做大事,或者奴為替主死而榮耀。然而當她真的靠近過死亡,她卻發現潛意識裡選擇了跟著張小敬走。

張小敬待她與李必不同,帶給她的是更高一層的滿足——尊重。張小敬把人看,不因她奴婢身份對其輕視,認可她的才智、承認她的能力。他誇她好的時候不是為了恭維李必,評價的只是檀棋這個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

為奴為婢的生活讓檀棋像只敏感的刺蝟,一言不合就張開身上的刺,保護自己柔軟的內心。跟在張小敬身邊辦案,檀棋漸漸收起了刺。穿上了女裝,是外在形象因機緣巧合的一次轉變,更是內心的一次蛻變。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教她懂得人生的價值感在於自我實現。這已經越過被尊重的層面上躍至更高一層。後來她的每一步行動不再依李必指哪打哪,她是在做自己,救自己認為該珍重的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十二個時辰,婢女檀棋醒來,定能遇見自醒自尊的新人生。

聞染:被仇恨矇蔽雙眼的丫頭

聞染,平民之女。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老聞之死打碎了她平靜的心湖,攪動起血色冤仇。替父鳴不平,本是人之常情,可因自家受了不公,欲洩憤,累及萬千如她一般普通百姓,這與她最痛恨的王貴濫殺無辜有何異呢?

尼采說過,“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一個人如果恨極了吞噬人命的魔鬼,一不小心,鏡子裡的里人面目全非,幾近怪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世上除了父親,聞染只在乎張小敬的死活。她依賴張小敬如兄,也懷揣著一個少女的懵懂初戀期待張小敬愛戀她。

可聞染並不懂張小敬是怎樣一個人,不理解一個守長安九年的人,誓死也要護長安。老聞臨死前講,“你若不開心了,就讓張小敬陪你去城牆上轉轉。”

她該知道張小敬是護的不是那沒有溫度的城牆,而是城牆內賣水盆羊肉的攤、賣胭脂的鋪子、剃頭的店,那些和聞記一樣尋常家庭安安穩穩的小確幸。

但她只信了龍波口中“恩必報、債必償”的鼓動,只見仇,不見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這上元節,她誤以為張小敬會與她同路離開傷心地。她說,除了長安,哪兒不能活啊。可她想錯了,新開始並不是毀滅後的逃離,也不是犧牲無辜者的報復。越想帶張小敬同走,越是連累張小敬被奸人所傷。

最終,聞染意識到自己成了張小敬的軟肋,自盡於王韞秀刀下。這一命,丟得悲情。

所謂快意恩仇,其實不是想象中那麼快意,因為傷及無辜等同於惡。

丁瞳兒:被棄於暗影裡的求生者

《長安十二時辰》給觀眾的驚喜不止於製作精良的畫面,還在於將一個小配角的內心波折點得有理有據。

在地下城裡,哪個女子的背後沒有一段悽慘的過去?丁瞳兒,十七歲那年被自幼定了親男人賣入平康坊的時候她以為她的心已經死了。

被賣的日子,遇到情郎的上元夜,心又似著了陽光。說好了要同生共死,考驗來了,情郎最終還是選擇了陽光,而不是她!

葛爺對她說,不要相信男人的話,要看他為你做了什麼。

不再信甜言蜜語的丁瞳兒搞起了“事業”,就算此生見不到陽光,她也要做地下城最紅眼的女人。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看似是狡猾的元載牽著王韞秀的鼻子走,處處狐假虎威,實際上兩人是一對好拍檔。強女弱男,一個想攀高枝,一個欲掙功勞,各取所需抱團。

兩人都在這長安城裡看多了旦夕禍福,遇事只盤算於己幾分利,不顧及正義道義。同是長安“算盤人”,相逢互利塑料情。

檀棋:命途多舛的自醒人

整部劇的女性角色,屬檀棋最動人、立體。

險象環生,她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用張小敬的話說,檀棋是按自己心裡規矩辦事的人。這個規矩,從前是李必的命令,後來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以婢女的身份出場,在後續劇情中側面反映中檀棋是家道中落後才被迫為奴的。做奴,就得以主人為天。多年來,她盡心盡力伺候李必,忠心護主。李必待她也算仁義。但這種情誼終究是界定在主僕關係的範疇而已,她不過是李必的一顆棋子。檀棋以為幫李必做大事就是自己活著的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的出現對於她來說是一場意外,從最初針鋒相對,到後來為了他可以把主子李必放在一邊,甚至願意忍受疼痛在炭火上跳舞只為了讓這個登徒子安全脫困。在這十二時辰的刀光劍影裡,她情不自禁愛上了這個不按規矩辦事的死囚。

她為什麼會愛他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金字塔式五層,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前,在李必身邊檀棋至多滿足的是歸屬感這一層面,跟著公子做大事,或者奴為替主死而榮耀。然而當她真的靠近過死亡,她卻發現潛意識裡選擇了跟著張小敬走。

張小敬待她與李必不同,帶給她的是更高一層的滿足——尊重。張小敬把人看,不因她奴婢身份對其輕視,認可她的才智、承認她的能力。他誇她好的時候不是為了恭維李必,評價的只是檀棋這個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

為奴為婢的生活讓檀棋像只敏感的刺蝟,一言不合就張開身上的刺,保護自己柔軟的內心。跟在張小敬身邊辦案,檀棋漸漸收起了刺。穿上了女裝,是外在形象因機緣巧合的一次轉變,更是內心的一次蛻變。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教她懂得人生的價值感在於自我實現。這已經越過被尊重的層面上躍至更高一層。後來她的每一步行動不再依李必指哪打哪,她是在做自己,救自己認為該珍重的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十二個時辰,婢女檀棋醒來,定能遇見自醒自尊的新人生。

聞染:被仇恨矇蔽雙眼的丫頭

聞染,平民之女。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老聞之死打碎了她平靜的心湖,攪動起血色冤仇。替父鳴不平,本是人之常情,可因自家受了不公,欲洩憤,累及萬千如她一般普通百姓,這與她最痛恨的王貴濫殺無辜有何異呢?

尼采說過,“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一個人如果恨極了吞噬人命的魔鬼,一不小心,鏡子裡的里人面目全非,幾近怪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世上除了父親,聞染只在乎張小敬的死活。她依賴張小敬如兄,也懷揣著一個少女的懵懂初戀期待張小敬愛戀她。

可聞染並不懂張小敬是怎樣一個人,不理解一個守長安九年的人,誓死也要護長安。老聞臨死前講,“你若不開心了,就讓張小敬陪你去城牆上轉轉。”

她該知道張小敬是護的不是那沒有溫度的城牆,而是城牆內賣水盆羊肉的攤、賣胭脂的鋪子、剃頭的店,那些和聞記一樣尋常家庭安安穩穩的小確幸。

但她只信了龍波口中“恩必報、債必償”的鼓動,只見仇,不見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這上元節,她誤以為張小敬會與她同路離開傷心地。她說,除了長安,哪兒不能活啊。可她想錯了,新開始並不是毀滅後的逃離,也不是犧牲無辜者的報復。越想帶張小敬同走,越是連累張小敬被奸人所傷。

最終,聞染意識到自己成了張小敬的軟肋,自盡於王韞秀刀下。這一命,丟得悲情。

所謂快意恩仇,其實不是想象中那麼快意,因為傷及無辜等同於惡。

丁瞳兒:被棄於暗影裡的求生者

《長安十二時辰》給觀眾的驚喜不止於製作精良的畫面,還在於將一個小配角的內心波折點得有理有據。

在地下城裡,哪個女子的背後沒有一段悽慘的過去?丁瞳兒,十七歲那年被自幼定了親男人賣入平康坊的時候她以為她的心已經死了。

被賣的日子,遇到情郎的上元夜,心又似著了陽光。說好了要同生共死,考驗來了,情郎最終還是選擇了陽光,而不是她!

葛爺對她說,不要相信男人的話,要看他為你做了什麼。

不再信甜言蜜語的丁瞳兒搞起了“事業”,就算此生見不到陽光,她也要做地下城最紅眼的女人。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你說瞳兒恨長安麼?也許恨,她的命運正是從進入長安城的第一日就不再屬於她,她就像是一個毫無生命美貌傀儡。

也許不恨,也是在這個包容所有的長安城,她遇到了此生唯一的心動,只是遺憾一場虛妄。大概這就是她助張小敬的原因,居其中,共存亡。她信陽光下有守信之人,可守之事。

此外,劇中的女性角色還有魚腸、許鶴子、李香香等人。她們皆命不由己。

許鶴子歌舞再傾城,只是“進貢品”。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看似是狡猾的元載牽著王韞秀的鼻子走,處處狐假虎威,實際上兩人是一對好拍檔。強女弱男,一個想攀高枝,一個欲掙功勞,各取所需抱團。

兩人都在這長安城裡看多了旦夕禍福,遇事只盤算於己幾分利,不顧及正義道義。同是長安“算盤人”,相逢互利塑料情。

檀棋:命途多舛的自醒人

整部劇的女性角色,屬檀棋最動人、立體。

險象環生,她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用張小敬的話說,檀棋是按自己心裡規矩辦事的人。這個規矩,從前是李必的命令,後來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以婢女的身份出場,在後續劇情中側面反映中檀棋是家道中落後才被迫為奴的。做奴,就得以主人為天。多年來,她盡心盡力伺候李必,忠心護主。李必待她也算仁義。但這種情誼終究是界定在主僕關係的範疇而已,她不過是李必的一顆棋子。檀棋以為幫李必做大事就是自己活著的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的出現對於她來說是一場意外,從最初針鋒相對,到後來為了他可以把主子李必放在一邊,甚至願意忍受疼痛在炭火上跳舞只為了讓這個登徒子安全脫困。在這十二時辰的刀光劍影裡,她情不自禁愛上了這個不按規矩辦事的死囚。

她為什麼會愛他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金字塔式五層,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前,在李必身邊檀棋至多滿足的是歸屬感這一層面,跟著公子做大事,或者奴為替主死而榮耀。然而當她真的靠近過死亡,她卻發現潛意識裡選擇了跟著張小敬走。

張小敬待她與李必不同,帶給她的是更高一層的滿足——尊重。張小敬把人看,不因她奴婢身份對其輕視,認可她的才智、承認她的能力。他誇她好的時候不是為了恭維李必,評價的只是檀棋這個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

為奴為婢的生活讓檀棋像只敏感的刺蝟,一言不合就張開身上的刺,保護自己柔軟的內心。跟在張小敬身邊辦案,檀棋漸漸收起了刺。穿上了女裝,是外在形象因機緣巧合的一次轉變,更是內心的一次蛻變。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教她懂得人生的價值感在於自我實現。這已經越過被尊重的層面上躍至更高一層。後來她的每一步行動不再依李必指哪打哪,她是在做自己,救自己認為該珍重的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十二個時辰,婢女檀棋醒來,定能遇見自醒自尊的新人生。

聞染:被仇恨矇蔽雙眼的丫頭

聞染,平民之女。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老聞之死打碎了她平靜的心湖,攪動起血色冤仇。替父鳴不平,本是人之常情,可因自家受了不公,欲洩憤,累及萬千如她一般普通百姓,這與她最痛恨的王貴濫殺無辜有何異呢?

尼采說過,“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一個人如果恨極了吞噬人命的魔鬼,一不小心,鏡子裡的里人面目全非,幾近怪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世上除了父親,聞染只在乎張小敬的死活。她依賴張小敬如兄,也懷揣著一個少女的懵懂初戀期待張小敬愛戀她。

可聞染並不懂張小敬是怎樣一個人,不理解一個守長安九年的人,誓死也要護長安。老聞臨死前講,“你若不開心了,就讓張小敬陪你去城牆上轉轉。”

她該知道張小敬是護的不是那沒有溫度的城牆,而是城牆內賣水盆羊肉的攤、賣胭脂的鋪子、剃頭的店,那些和聞記一樣尋常家庭安安穩穩的小確幸。

但她只信了龍波口中“恩必報、債必償”的鼓動,只見仇,不見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這上元節,她誤以為張小敬會與她同路離開傷心地。她說,除了長安,哪兒不能活啊。可她想錯了,新開始並不是毀滅後的逃離,也不是犧牲無辜者的報復。越想帶張小敬同走,越是連累張小敬被奸人所傷。

最終,聞染意識到自己成了張小敬的軟肋,自盡於王韞秀刀下。這一命,丟得悲情。

所謂快意恩仇,其實不是想象中那麼快意,因為傷及無辜等同於惡。

丁瞳兒:被棄於暗影裡的求生者

《長安十二時辰》給觀眾的驚喜不止於製作精良的畫面,還在於將一個小配角的內心波折點得有理有據。

在地下城裡,哪個女子的背後沒有一段悽慘的過去?丁瞳兒,十七歲那年被自幼定了親男人賣入平康坊的時候她以為她的心已經死了。

被賣的日子,遇到情郎的上元夜,心又似著了陽光。說好了要同生共死,考驗來了,情郎最終還是選擇了陽光,而不是她!

葛爺對她說,不要相信男人的話,要看他為你做了什麼。

不再信甜言蜜語的丁瞳兒搞起了“事業”,就算此生見不到陽光,她也要做地下城最紅眼的女人。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你說瞳兒恨長安麼?也許恨,她的命運正是從進入長安城的第一日就不再屬於她,她就像是一個毫無生命美貌傀儡。

也許不恨,也是在這個包容所有的長安城,她遇到了此生唯一的心動,只是遺憾一場虛妄。大概這就是她助張小敬的原因,居其中,共存亡。她信陽光下有守信之人,可守之事。

此外,劇中的女性角色還有魚腸、許鶴子、李香香等人。她們皆命不由己。

許鶴子歌舞再傾城,只是“進貢品”。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李香香縱然香氣襲人,何曾由心底自由歡喜過。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看似是狡猾的元載牽著王韞秀的鼻子走,處處狐假虎威,實際上兩人是一對好拍檔。強女弱男,一個想攀高枝,一個欲掙功勞,各取所需抱團。

兩人都在這長安城裡看多了旦夕禍福,遇事只盤算於己幾分利,不顧及正義道義。同是長安“算盤人”,相逢互利塑料情。

檀棋:命途多舛的自醒人

整部劇的女性角色,屬檀棋最動人、立體。

險象環生,她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用張小敬的話說,檀棋是按自己心裡規矩辦事的人。這個規矩,從前是李必的命令,後來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以婢女的身份出場,在後續劇情中側面反映中檀棋是家道中落後才被迫為奴的。做奴,就得以主人為天。多年來,她盡心盡力伺候李必,忠心護主。李必待她也算仁義。但這種情誼終究是界定在主僕關係的範疇而已,她不過是李必的一顆棋子。檀棋以為幫李必做大事就是自己活著的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的出現對於她來說是一場意外,從最初針鋒相對,到後來為了他可以把主子李必放在一邊,甚至願意忍受疼痛在炭火上跳舞只為了讓這個登徒子安全脫困。在這十二時辰的刀光劍影裡,她情不自禁愛上了這個不按規矩辦事的死囚。

她為什麼會愛他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金字塔式五層,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前,在李必身邊檀棋至多滿足的是歸屬感這一層面,跟著公子做大事,或者奴為替主死而榮耀。然而當她真的靠近過死亡,她卻發現潛意識裡選擇了跟著張小敬走。

張小敬待她與李必不同,帶給她的是更高一層的滿足——尊重。張小敬把人看,不因她奴婢身份對其輕視,認可她的才智、承認她的能力。他誇她好的時候不是為了恭維李必,評價的只是檀棋這個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

為奴為婢的生活讓檀棋像只敏感的刺蝟,一言不合就張開身上的刺,保護自己柔軟的內心。跟在張小敬身邊辦案,檀棋漸漸收起了刺。穿上了女裝,是外在形象因機緣巧合的一次轉變,更是內心的一次蛻變。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教她懂得人生的價值感在於自我實現。這已經越過被尊重的層面上躍至更高一層。後來她的每一步行動不再依李必指哪打哪,她是在做自己,救自己認為該珍重的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十二個時辰,婢女檀棋醒來,定能遇見自醒自尊的新人生。

聞染:被仇恨矇蔽雙眼的丫頭

聞染,平民之女。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老聞之死打碎了她平靜的心湖,攪動起血色冤仇。替父鳴不平,本是人之常情,可因自家受了不公,欲洩憤,累及萬千如她一般普通百姓,這與她最痛恨的王貴濫殺無辜有何異呢?

尼采說過,“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一個人如果恨極了吞噬人命的魔鬼,一不小心,鏡子裡的里人面目全非,幾近怪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世上除了父親,聞染只在乎張小敬的死活。她依賴張小敬如兄,也懷揣著一個少女的懵懂初戀期待張小敬愛戀她。

可聞染並不懂張小敬是怎樣一個人,不理解一個守長安九年的人,誓死也要護長安。老聞臨死前講,“你若不開心了,就讓張小敬陪你去城牆上轉轉。”

她該知道張小敬是護的不是那沒有溫度的城牆,而是城牆內賣水盆羊肉的攤、賣胭脂的鋪子、剃頭的店,那些和聞記一樣尋常家庭安安穩穩的小確幸。

但她只信了龍波口中“恩必報、債必償”的鼓動,只見仇,不見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這上元節,她誤以為張小敬會與她同路離開傷心地。她說,除了長安,哪兒不能活啊。可她想錯了,新開始並不是毀滅後的逃離,也不是犧牲無辜者的報復。越想帶張小敬同走,越是連累張小敬被奸人所傷。

最終,聞染意識到自己成了張小敬的軟肋,自盡於王韞秀刀下。這一命,丟得悲情。

所謂快意恩仇,其實不是想象中那麼快意,因為傷及無辜等同於惡。

丁瞳兒:被棄於暗影裡的求生者

《長安十二時辰》給觀眾的驚喜不止於製作精良的畫面,還在於將一個小配角的內心波折點得有理有據。

在地下城裡,哪個女子的背後沒有一段悽慘的過去?丁瞳兒,十七歲那年被自幼定了親男人賣入平康坊的時候她以為她的心已經死了。

被賣的日子,遇到情郎的上元夜,心又似著了陽光。說好了要同生共死,考驗來了,情郎最終還是選擇了陽光,而不是她!

葛爺對她說,不要相信男人的話,要看他為你做了什麼。

不再信甜言蜜語的丁瞳兒搞起了“事業”,就算此生見不到陽光,她也要做地下城最紅眼的女人。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你說瞳兒恨長安麼?也許恨,她的命運正是從進入長安城的第一日就不再屬於她,她就像是一個毫無生命美貌傀儡。

也許不恨,也是在這個包容所有的長安城,她遇到了此生唯一的心動,只是遺憾一場虛妄。大概這就是她助張小敬的原因,居其中,共存亡。她信陽光下有守信之人,可守之事。

此外,劇中的女性角色還有魚腸、許鶴子、李香香等人。她們皆命不由己。

許鶴子歌舞再傾城,只是“進貢品”。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李香香縱然香氣襲人,何曾由心底自由歡喜過。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而凶狠的魚腸,早就把命交付了龍波,異化為殺人機器。

"

《長安十二時辰》是男人的主戰場,而這男人戲裡的女子們也是一番不得不看的圖景。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 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億千場。 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 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願,與人駐顏光。

人頭攢動,暗香浮動,一曲《短歌行》拉開了長安城這副絢爛華麗而又暗潮湧動的畫卷,亦暗示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性格各異的女子群像。

她們身在這華麗的長安城中,同仰一輪明月,而在上元燈節這一天,迎來了生命中不同的境遇,或喜或悲,是命運的安排,更是自己的選擇。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恃寵而驕的機會利己者

將門之女王韞秀是個利己主義者,抓住機會建奇功是她的“錦囊”。

生在將門,王韞秀習得家族的勇,卻用勇做成了一把利己的弓。她上了聞染的鉤,一身盔甲,如男兒一般闖去殺狼衛,這勇氣本可以助她成女中豪傑,花木蘭一般的人物。可她沒有啥家國情懷,每一次揮劍射弩,真正想贏得的是私利。

所以,她和元載是同一類善於趨利避害的人。她聽著元載的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言論,即使知道他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人,但仍然認同他的那套見風使舵、專門利己豪不利人的計謀。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王韞秀其實並不傻,堂堂將軍之女,樣貌又漂亮,怎麼會一日之間就被一介窮嗖的小評事所俘獲呢。其實她清楚元載為什麼看中她,但是她不以為意,她自以為能夠控制住這個男人,所以她允許他的投機、他的齷齪、他的卑鄙。

在元載面前,她毫不掩飾她的恣意以及她的冷酷,在剿殺李必時,元載的那句“容我想想”未必沒有瑟瑟發抖的成分。

與其說她是因元載所說,“保你一世不受欺負”所感動,倒不如說她就是吃這一套罷了。王韞秀放肆慣了,她需要元載巴結討好,慣著她,日後成婚她也能控得了。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看似是狡猾的元載牽著王韞秀的鼻子走,處處狐假虎威,實際上兩人是一對好拍檔。強女弱男,一個想攀高枝,一個欲掙功勞,各取所需抱團。

兩人都在這長安城裡看多了旦夕禍福,遇事只盤算於己幾分利,不顧及正義道義。同是長安“算盤人”,相逢互利塑料情。

檀棋:命途多舛的自醒人

整部劇的女性角色,屬檀棋最動人、立體。

險象環生,她遇見了愛情更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用張小敬的話說,檀棋是按自己心裡規矩辦事的人。這個規矩,從前是李必的命令,後來卻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她以婢女的身份出場,在後續劇情中側面反映中檀棋是家道中落後才被迫為奴的。做奴,就得以主人為天。多年來,她盡心盡力伺候李必,忠心護主。李必待她也算仁義。但這種情誼終究是界定在主僕關係的範疇而已,她不過是李必的一顆棋子。檀棋以為幫李必做大事就是自己活著的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的出現對於她來說是一場意外,從最初針鋒相對,到後來為了他可以把主子李必放在一邊,甚至願意忍受疼痛在炭火上跳舞只為了讓這個登徒子安全脫困。在這十二時辰的刀光劍影裡,她情不自禁愛上了這個不按規矩辦事的死囚。

她為什麼會愛他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金字塔式五層,由下到上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前,在李必身邊檀棋至多滿足的是歸屬感這一層面,跟著公子做大事,或者奴為替主死而榮耀。然而當她真的靠近過死亡,她卻發現潛意識裡選擇了跟著張小敬走。

張小敬待她與李必不同,帶給她的是更高一層的滿足——尊重。張小敬把人看,不因她奴婢身份對其輕視,認可她的才智、承認她的能力。他誇她好的時候不是為了恭維李必,評價的只是檀棋這個值得尊重的獨立個體。

為奴為婢的生活讓檀棋像只敏感的刺蝟,一言不合就張開身上的刺,保護自己柔軟的內心。跟在張小敬身邊辦案,檀棋漸漸收起了刺。穿上了女裝,是外在形象因機緣巧合的一次轉變,更是內心的一次蛻變。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張小敬教她懂得人生的價值感在於自我實現。這已經越過被尊重的層面上躍至更高一層。後來她的每一步行動不再依李必指哪打哪,她是在做自己,救自己認為該珍重的人,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十二個時辰,婢女檀棋醒來,定能遇見自醒自尊的新人生。

聞染:被仇恨矇蔽雙眼的丫頭

聞染,平民之女。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老聞之死打碎了她平靜的心湖,攪動起血色冤仇。替父鳴不平,本是人之常情,可因自家受了不公,欲洩憤,累及萬千如她一般普通百姓,這與她最痛恨的王貴濫殺無辜有何異呢?

尼采說過,“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一個人如果恨極了吞噬人命的魔鬼,一不小心,鏡子裡的里人面目全非,幾近怪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世上除了父親,聞染只在乎張小敬的死活。她依賴張小敬如兄,也懷揣著一個少女的懵懂初戀期待張小敬愛戀她。

可聞染並不懂張小敬是怎樣一個人,不理解一個守長安九年的人,誓死也要護長安。老聞臨死前講,“你若不開心了,就讓張小敬陪你去城牆上轉轉。”

她該知道張小敬是護的不是那沒有溫度的城牆,而是城牆內賣水盆羊肉的攤、賣胭脂的鋪子、剃頭的店,那些和聞記一樣尋常家庭安安穩穩的小確幸。

但她只信了龍波口中“恩必報、債必償”的鼓動,只見仇,不見義。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這上元節,她誤以為張小敬會與她同路離開傷心地。她說,除了長安,哪兒不能活啊。可她想錯了,新開始並不是毀滅後的逃離,也不是犧牲無辜者的報復。越想帶張小敬同走,越是連累張小敬被奸人所傷。

最終,聞染意識到自己成了張小敬的軟肋,自盡於王韞秀刀下。這一命,丟得悲情。

所謂快意恩仇,其實不是想象中那麼快意,因為傷及無辜等同於惡。

丁瞳兒:被棄於暗影裡的求生者

《長安十二時辰》給觀眾的驚喜不止於製作精良的畫面,還在於將一個小配角的內心波折點得有理有據。

在地下城裡,哪個女子的背後沒有一段悽慘的過去?丁瞳兒,十七歲那年被自幼定了親男人賣入平康坊的時候她以為她的心已經死了。

被賣的日子,遇到情郎的上元夜,心又似著了陽光。說好了要同生共死,考驗來了,情郎最終還是選擇了陽光,而不是她!

葛爺對她說,不要相信男人的話,要看他為你做了什麼。

不再信甜言蜜語的丁瞳兒搞起了“事業”,就算此生見不到陽光,她也要做地下城最紅眼的女人。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你說瞳兒恨長安麼?也許恨,她的命運正是從進入長安城的第一日就不再屬於她,她就像是一個毫無生命美貌傀儡。

也許不恨,也是在這個包容所有的長安城,她遇到了此生唯一的心動,只是遺憾一場虛妄。大概這就是她助張小敬的原因,居其中,共存亡。她信陽光下有守信之人,可守之事。

此外,劇中的女性角色還有魚腸、許鶴子、李香香等人。她們皆命不由己。

許鶴子歌舞再傾城,只是“進貢品”。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李香香縱然香氣襲人,何曾由心底自由歡喜過。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而凶狠的魚腸,早就把命交付了龍波,異化為殺人機器。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圖鑑,富貴的令人憎,卑微的活出自我

她們是可憐人,上元夜的花燈賽月明,她們卻只蒙陰影。

愛一個人,就送她去長安。

恨一個人,就送她去長安。

長安城裡有瞧不完的浮華,也有道不盡的辛酸。

看那個女子的眼淚是苦楚,說那個女子的笑意有真情。

富貴如王韞秀,自醒如檀棋,心灰似丁瞳兒,受蠱似聞染……

一朵花開是土壤與陽光的合作,一個女子綻放的姿態與自己分辨世事善惡的眼睛有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