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種植白茶 帶動村民就業脫貧

白茶 種植業 農業 蕪湖新聞網 2017-06-08

在南陵縣煙墩鎮海井村,有一片青山綠水環繞的茶園。5月19日,記者來到這片茶葉基地時,一些工人還在田壟間忙著除草。“今年清明節前是茶園的白茶第一年採摘,茶園招來幫忙的工人都是周邊的村民和貧困戶,前後忙了近20天,給這些村民和貧困戶增加了不少收入。”海井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張正對記者說。

煙墩鎮海井村位於南陵縣西南部,地處沿江丘陵地帶,不少村莊位置偏僻,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海井村一直是煙墩鎮有名的貧困村。如何增加村民收入,帶動貧困戶脫貧,成為了擺在鎮村扶貧幹部面前的一道難題。要想摘掉貧困村的窮帽子,關鍵還是要因地制宜。近年來,海井村依靠土地、山林等自然資源優勢,通過開發這些自然資源的潛力,拉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014年,海井村利用集體林場資源豐富的優勢,引進安吉客商投資創辦白茶基地,集白茶的種植、產品供應以及衍生產品的開發銷售於一體,目前海井村種植的白茶已達200餘畝。“2014年開始種的白茶,今年是第一年採摘。”白茶基地的負責人陳運祖告訴記者,按今年的行情,產出的白茶每斤800-1000元,由於白茶的品質較好,在市場上基本不愁銷路。

記者瞭解到,今年是採摘的第一年,基地白茶的產量不算太大,總量在6000斤左右。清明節前是茶葉採摘最忙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基地就近從海井村招了不少村民來幫忙。海井村的貧困戶郎秀紅就是其中的一員,今年52歲的郎秀紅家庭貧困,沒有收入來源,讓她每天都為生活而發愁,白茶基地讓她多了一個就業的機會。“除草施肥採摘,都可以做,茶園需要人手的時候就去幫忙。”郎大姐告訴記者,除草是70元一天,摘茶葉90元一天,一個人做一個月的話,大概能賺2000多元錢,這對於她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在地裡幹活是很累,但總比在家無事可幹強,又能多掙點錢,苦點累點我也願意。”

張正介紹說,目前,海井村有3戶貧困戶6個人在白茶基地就業。而隨著白茶基地發展漸漸走上正軌,基地的負責人也打算增加投入,在茶葉基地旁建設廠房和冷庫,引進生產線,形成茶葉的生產製作銷售一條龍,並逐步打造自己的白茶品牌,“白茶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將帶來更多的用工需求,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就業脫貧的路也會越走越寬。”

記者 季鯤 李林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