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低谷時,做到這“六戒”必能成大器'

"

被譽為"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湘軍的統帥和創立者。

當時位高權重,在功業和學問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深受後人尊崇。

通讀曾公“六戒”,深諳入世之道。

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總是能夠帶來好處的事不要做,眾人爭搶的地方不要去。人云亦云,這些都可能不利於你。曾國藩懂得過猶不及的道理,因此,中庸之道是曾國藩所推崇的。

前半句說:人不要太貪了!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人世間沒有一成而就的事情,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但凡有可以一直獲利的事情,那隻可以說這是一種假象或者騙局,這時請務必要時刻警醒自己。

後半句是說的安危,大家爭搶、打鬥的場所你別去,極易惹禍上身。

《論語》勸誡我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句話的意思可理解為,眾人所趨之若鶩的的利益,你就不要再去往裡擠了,因為那一定是蠅頭小利。

2

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別隻看到別人的短處就忽視了他的長處,別因一個小小的恩怨就忘記了別人給予你的恩德。

人一旦做事總要犯錯,這兩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別因他人丁點的過失,品德上的失範,個人之間的恩怨,就給人扣上一頂壞帽子,否定別人的優點,醜化別人。

《禮記》雲,“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釋義是對喜歡的人知其缺點,對討厭知其優點。

因此,與人交往,不要一葉障目,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審視別人的長處和不足。

"

被譽為"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湘軍的統帥和創立者。

當時位高權重,在功業和學問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深受後人尊崇。

通讀曾公“六戒”,深諳入世之道。

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總是能夠帶來好處的事不要做,眾人爭搶的地方不要去。人云亦云,這些都可能不利於你。曾國藩懂得過猶不及的道理,因此,中庸之道是曾國藩所推崇的。

前半句說:人不要太貪了!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人世間沒有一成而就的事情,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但凡有可以一直獲利的事情,那隻可以說這是一種假象或者騙局,這時請務必要時刻警醒自己。

後半句是說的安危,大家爭搶、打鬥的場所你別去,極易惹禍上身。

《論語》勸誡我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句話的意思可理解為,眾人所趨之若鶩的的利益,你就不要再去往裡擠了,因為那一定是蠅頭小利。

2

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別隻看到別人的短處就忽視了他的長處,別因一個小小的恩怨就忘記了別人給予你的恩德。

人一旦做事總要犯錯,這兩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別因他人丁點的過失,品德上的失範,個人之間的恩怨,就給人扣上一頂壞帽子,否定別人的優點,醜化別人。

《禮記》雲,“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釋義是對喜歡的人知其缺點,對討厭知其優點。

因此,與人交往,不要一葉障目,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審視別人的長處和不足。

人生低谷時,做到這“六戒”必能成大器


3


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常愛談論別人缺點,誇耀自己優點的人“存心不厚,識量太狹。”俗話說,“話不揭短。”老是誇耀自己,貶低別人,這是情商低的體現。必然會給自己招來橫禍,受到懲罰。

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對峙。曹操見連日陣雨,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正煩惱。這時士兵來問指令,曹操正呆呆看著碗內雞肋思想進退之計,便答道:雞肋!

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裡,他自作聰明,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

自認為:“雞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丞相進不能勝,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該事被曹操知道後以蠱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

楊修之死印證了曾國藩第三戒中此類人可憎可恨的行為。

我們可以發現,那種常說別人缺點的人,其目的是藉此遮蓋自己的缺點;經常誇讚自己長處的人,其目的是嫉妒別人的長處。

4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利益是眾人所追逐嚮往的,要是誰獨吞了大家的利益,那肯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人的攻擊對象。

劉邦入關咸陽,卻不敢稱王稱帝;曹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一生並未篡漢立帝,他們都是怕成為眾矢之的。因此,利益當頭,一定要權衡利弊,取捨有道。

出謀劃策,要與有共同志向的人談論,不要不加區分的與眾人一起商議。正如《戰國策》說,“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往簡單了說,就是謀大事,不必與眾人商量。因為謀大事之人,必定有不同凡響的眼力、胸襟與丘壑,只要是自己認準的事,一往無前的去做就是了,若是尋求別人意見,反倒加重負擔。

要是別人見識淺薄,經歷不深,思想落後,必定不會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一個嘴巴一個說法,後果是把你的信心打擊,把你的意志搖動,把你的情緒低落罷了。

"

被譽為"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湘軍的統帥和創立者。

當時位高權重,在功業和學問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深受後人尊崇。

通讀曾公“六戒”,深諳入世之道。

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總是能夠帶來好處的事不要做,眾人爭搶的地方不要去。人云亦云,這些都可能不利於你。曾國藩懂得過猶不及的道理,因此,中庸之道是曾國藩所推崇的。

前半句說:人不要太貪了!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人世間沒有一成而就的事情,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但凡有可以一直獲利的事情,那隻可以說這是一種假象或者騙局,這時請務必要時刻警醒自己。

後半句是說的安危,大家爭搶、打鬥的場所你別去,極易惹禍上身。

《論語》勸誡我們:“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句話的意思可理解為,眾人所趨之若鶩的的利益,你就不要再去往裡擠了,因為那一定是蠅頭小利。

2

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別隻看到別人的短處就忽視了他的長處,別因一個小小的恩怨就忘記了別人給予你的恩德。

人一旦做事總要犯錯,這兩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別因他人丁點的過失,品德上的失範,個人之間的恩怨,就給人扣上一頂壞帽子,否定別人的優點,醜化別人。

《禮記》雲,“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釋義是對喜歡的人知其缺點,對討厭知其優點。

因此,與人交往,不要一葉障目,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審視別人的長處和不足。

人生低谷時,做到這“六戒”必能成大器


3


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常愛談論別人缺點,誇耀自己優點的人“存心不厚,識量太狹。”俗話說,“話不揭短。”老是誇耀自己,貶低別人,這是情商低的體現。必然會給自己招來橫禍,受到懲罰。

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對峙。曹操見連日陣雨,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正煩惱。這時士兵來問指令,曹操正呆呆看著碗內雞肋思想進退之計,便答道:雞肋!

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裡,他自作聰明,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

自認為:“雞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丞相進不能勝,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該事被曹操知道後以蠱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

楊修之死印證了曾國藩第三戒中此類人可憎可恨的行為。

我們可以發現,那種常說別人缺點的人,其目的是藉此遮蓋自己的缺點;經常誇讚自己長處的人,其目的是嫉妒別人的長處。

4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利益是眾人所追逐嚮往的,要是誰獨吞了大家的利益,那肯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人的攻擊對象。

劉邦入關咸陽,卻不敢稱王稱帝;曹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一生並未篡漢立帝,他們都是怕成為眾矢之的。因此,利益當頭,一定要權衡利弊,取捨有道。

出謀劃策,要與有共同志向的人談論,不要不加區分的與眾人一起商議。正如《戰國策》說,“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往簡單了說,就是謀大事,不必與眾人商量。因為謀大事之人,必定有不同凡響的眼力、胸襟與丘壑,只要是自己認準的事,一往無前的去做就是了,若是尋求別人意見,反倒加重負擔。

要是別人見識淺薄,經歷不深,思想落後,必定不會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一個嘴巴一個說法,後果是把你的信心打擊,把你的意志搖動,把你的情緒低落罷了。

人生低谷時,做到這“六戒”必能成大器


5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古今天下,庸人佔絕大多數。庸人是一般人,也是普通的人。庸人沒有多少才華,只有在崗位上勤懇踏實工作才能成就事業,因而非常忌諱“懶”。

不同於那些有才華的人,雖然可以靠才華很容易成功,但也易恃才傲物,驕傲自大,又喜歡故步自封,不肯虛心請教別人,這種情況也易遭遇失敗。

曾國藩一生勤勞,人很愚笨,卻能以“勤”造就大學問跟大事業,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借鑑的榜樣啊。

而如前秦苻堅、太平天國洪秀全等這些人,佔盡天時地利,卻因為驕傲自大而敗北。

6


第六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成大事著須有豐富的閱歷和識見,再添一點才能作為點綴;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人和”要有,“天意”也要有,看時機成不成熟。所謂三分靠運氣,七分靠打拼。

曾國藩明確告訴我們,成大事以“識”為主,才氣、才能只是點綴而已。故而恃才傲物之人,恰恰難成大事。需要說明的是“識”,不僅指知識,也指經驗和見識。

“人謀參半,天意參半。”意思是說,我們不管怎麼辦事,都要抱著“盡人事以聽天命”的態度。

不可以因為一些客觀因素就放棄努力,更不可以由於自己努力了失敗了,就不努力了,而認為這是命運。不妨給自己一次機會,再努力一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