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又或者更準確的說是最近幾年,華為公司在海外拓展事業接連受阻,最近兩個月達到了一種空前的高潮,美國商務部宣佈正式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隨後迫於壓力,谷歌已暫停與華為部分業務往來,最要命的是使用Android系統的華為手機,將被谷歌停止服務。

華為被美國逼到牆角之後,華為方面“為了兌現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華為保密櫃裡的備胎芯片“全部轉正”,華為鴻蒙操作系統成為業內關注焦點。

“鴻蒙”一出,誰與爭鋒,世界電腦操作系統發展簡史

什麼是操作系統?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應用最廣泛的兩大操作系統為:安卓操作系統和蘋果操作系統。如果做一個較為直白的比喻的話,操作系統好比人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比如吃喝拉撒睡。

我們回顧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發現,操作系統已經發展了近半個世紀,其覆蓋的範圍包括:個人電腦端操作系統、工業應用操作系統以及移動端操作系統。

個人電腦端操作系統包括我們常用的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蘋果Mac操作系統以及門檻較高的Linux開源操作系統。

移動操作系統目前是安卓和蘋果操作系統的二分天下。

現代所有操作系統的鼻祖可追溯到美國AT&T公司和貝爾實驗室等共同開發的MULTICS(多路信息計算系統)。自那開始,整個操作系統的演化可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1、Unix初始系統誕生。此時的操作系統主要面向專業人士,非專業人士不可用。

2、可視化操作系統演進。以蘋果 Mac、微軟Windows為代表,降低了使用者門檻。

3、開源Linux誕生與演進。全世界軟件人員合力開發的免費開源操作系統的誕生和長足發展。

下面,讓我們大致來回顧一下電腦端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

一、Unix初始系統誕生

要說UNIX就得先說說MULTICS。我們在這裡簡稱為M系統。

1965年,M系統的研發工作正式開展,當初研發的設想是通過建置在美國通用電力公司的大型機GE-645,來連接1000部終端機,支持300的用戶同時上線。

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研發這樣的通用操作系統存在了太多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以至於研發進度極為緩慢,直至1969年,M系統依然難以問世。隨後,貝爾實驗室退出了研發隊伍,而美國國防部也決定裁撤MULTICS項目,通用公司隨即退出。

但是麻省理工並沒有就此罷休,M系統最終還是獲得了成功。隨後,這套系統被麻省理工用作學校的信息管理。在MULTICS中包含了很多現代操作系統的雛形,比如隱藏核心文件,只提供用戶界面等等。

不過,M系統最大的貢獻,還在於它直接孕育出了UNIX。1969年,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Ken Thompson和Dennis Ritchie為了讓自己編寫的遊戲能夠運行起來,倆人在一臺DEC小型計算機上編寫了MULTICS的改編版,這就是UNIX。

初代的Unix採用了200多條程序命令,雖然內核很小,但是功能極為精簡強悍。當時傳統需要用100行到1000行代碼的程序,用Unix不超過10條命令就可解決。因為它的極高效率,使得它在AT&T公司內得以瘋狂快速地傳播。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Unix屬於美國AT&T公司下的貝爾實驗室,但該公司和學術界合作開發(加州伯克利大學),從而快速將其在各大高校傳開。隨後在1977年,伯克利大學的Bill Joy在取得了Unix的核心原始碼後,著手修改成適合自己機器的版本,同時增加了很多功能軟件與編譯工具,最終將它命名為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簡稱BSD)。這個BSD是Unix很重要的一個分支,蘋果的操作系統實際源自此分支。

1979年,AT&T公司出於商業的考量,將Unix的版權收了回去。因此,AT&T在1979年發行的第七版Unix中,特別提到了 “不可對學生提供原始碼”的嚴格限制。

這導致後來學術界自力更生,Andrew Tanenbaum(安德魯·塔能鮑姆)教授參照Unix的功能,寫了一個Minix系統,用於教授學生操作系統。該系統在1986年完成併發布,並於次年發佈了相關書籍。這是後來大名鼎鼎的Linus Torvalds(林納斯·託瓦茲) 能夠得以構建Linux初代系統的基礎。

二、可視化操作系統

在1984年以前,大部分的計算機系統都是基於命令行終端,沒有圖形化的操作界面,這樣的操作系統只被極少部分的高級專業人員和學術界的老師、學生使用,一直到1984年的時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1984年前後,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1. VisiCorp的第一款可視化操作系統Visi On 發佈;

2. 蘋果的第一款可視化操作系統Mac OS System 1.0發佈;

3. 微軟推出Windows 1.0 (1985年);

4. 日本NEC公司宣佈基於ITRON/86規範,第一個實現了ITRON操作系統。

就在這一時期,世界上幾個重要的操作系統都在這個時間段內發佈了基於操作系統的商用版本,且都是圖形化界面。而這四個操作系統近40年的演進,幾乎影響了我們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蘋果的Mac OS 實際來源於Unix(free BSD版本),圖形化的界面和應用程序,降低了系統和機器的使用門檻。

微軟之前一直使用MS-Dos命令行的系統,在看到蘋果的可視化界面後,馬上開發出Windows系統,共同搶佔普通消費者市場,由此也導致了蘋果和微軟兩大公司長達30多年相恨相殺的爭鬥。

三、開源Linux誕生

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大量的基於可視化操作界面的系統問世後,操作系統真正普及開來。

不過,可視化的操作系統是直接裝在機器上的,它在降低了用戶使用門檻的同時,也封閉了內在複雜的軟件設計。這對於具有駭客精神的學院派老師、學生來講,難以看到其被隱藏的具體設計。由此,基於開源的操作系統Linux出現了。

Linux的創始人是大名鼎鼎的林納斯·託瓦茲(Linus Torvalds),相信每一個學習過操作系統的都知道這個開源江湖上的不老傳說,憑其手中誕生的兩大開源神作 Linux 與 Git ,也足以“彪炳千古”了。 據說,這個著名的Git版本控制程序他只花了兩個星期,這是何等強悍的戰鬥力啊。

1993年,大約有100多名程序員參與了Linux內核代碼。這時已經是互聯網的時代,他們不用相識,不用謀面,通過網絡討論,通過網絡協作,推進著Linux。

1994年3月,Linux1.0發佈,Linux已經成為一個基本可用的內核。從此Linux就一直沒有踩過剎車,一步步從幼苗長成參天大樹。

Linus小時候被企鵝攻擊過,他給Linux定Logo的時候選中了企鵝,真不知道這是什麼邏輯。長得像企鵝的除了QQ,還有Linux。

有別於Unix的閉源(代碼不可獲得),Linux系統遵循開源協議,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獲取和編輯代碼,進行修改,也因此,Linux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和應用推廣。到Linux內核4.9.2版本時,Linux內核源代碼量超過1800萬行(目前最新版本超過2500萬行)。

這時候,許多朋友們可能會好奇地問一下,當前市場上主流的系統佔比分佈是怎樣的?下圖給出了答案:

“鴻蒙”一出,誰與爭鋒,世界電腦操作系統發展簡史

​Windows系統仍然是市場的主流。雖然Linux的發展歷程很振奮人心,但是市場上的佔有率實際上只有1.61%(如果將谷歌的Chrome OS也看作Linux的一部分,則合起來是2.78%)。

四、中國操作系統

有好多朋友說,這麼多都是外國的,那麼中國力量又是怎樣一個現狀呢?

首先,早在1999年7月,幾個年輕的創業者做出第一個在framebuffer(Linux為顯示設備提供的一個接口)上進行漢化的中文版本藍點Linux。不過,因為沒有堅持在操作系統方向進行持續深耕,藍點公司的Linux系統最終消亡。

除此之外還有如紅旗Linux(誕生於1999年8月),中軟Linux版本(發佈於1999年9月)。但是因為在使用體驗上不如Windows,沒有市場的支持,最終沒有成熟強大起來。

不過,隨著我國龐大IT從業者的崛起,情況有了根本性變化。

“鴻蒙”一出,誰與爭鋒,世界電腦操作系統發展簡史

​在此以Linux5.1內核貢獻為例:

我們拉取了Linux內核貢獻度超過1%的國家統計數據,發現:美國第一,中國第二(注:第一名未知範疇,不作為真實有效國家)。

有數據顯示,華為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也超過了1015億人民幣。由此可見,華為面對谷歌的系統封殺,是有底氣的。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 我們的企業也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能有更多的企業榜上有名,只有那樣,我們的自主操作系統才算是穩了。

“鴻蒙”一出,誰與爭鋒,世界電腦操作系統發展簡史

五、華為鴻蒙系統誕生

美國禁止華為使用美國芯片和軟件,是否與打壓日本芯片和軟件是一樣的套路呢?

我想,這也是華為公司未雨綢繆地佈局鴻蒙系統開發的主因。

2012年12月的時候,華為在芬蘭設立研究中心,開始規劃自有操作系統“鴻蒙”。

單純的操作系統技術,相信國內是有能力瞭解並吃透的。但是如何在開闢新系統的同時,又能持續保住曾經的消費市場,才是考驗公司能力的地方。這一點,華為的策略相當讓人驚豔。

華為的系統變革讓普通用戶無感知,因此不會影響到用戶對系統的使用體驗。華為的EMUI系統的開發和迭代都是經過多年的深耕,將安卓系統進行深度的解耦合,碎片化替換,完成系統的優化和逐步升級。

所以,華為鴻蒙系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