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世界藝術史,真正的藝術家往往是孤獨的。在中國現當代書壇,有這樣一位“沉寂”的書家,其畢生以狂草為探索方向,取法漢唐,引碑入草,曲高和寡,為人又極為低調,從不宣傳自己,身後卻為書法理論界所重視和認同,成就書壇的一個傳奇。此人就是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與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的李志敏先生。

風追志敏——孤獨的狂草先行者!

沈尹默與李志敏

李志敏先生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早年求學武昌藝專,後常年授業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燕園書畫會(北大書畫協會前身)首任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中國書協藝委會副主任,北京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兼評審委員會主任。他精通英、法、德、俄四國外語,又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工詩文,擅繪畫,篆隸楷行草皆能,尤精魏碑和狂草,著有三春堂《書論》和《草論》,其狂草填補了20世紀中國狂草史空白。

風追志敏——孤獨的狂草先行者!

林散之與李志敏

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是不能成為書法大家的。老一輩書法家陳玉龍曾說:“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趙樸初也曾感慨地說:“我是先見李志敏其書,後見其人。最初看到他的草書時,覺得實在難以認讀,並略顯生澀。可放在一邊,偶然再來觀時卻感佩其點畫老辣蒼勁,不乏神來之筆。故仔細端賞,甚感神品也!”那麼,李志敏的書法境界是怎樣“煉成”的?一句話,唯墨池功深、博觀約取、物我兩忘也。他窮其一生致力於書論研究和書法探索,系統梳理書法史論及歷代書論專著,遍臨諸體碑帖,大字取法《石門頌》、《泰山經石峪》、《石門銘》、《瘞鶴銘》、《鄭文公碑》、《龍門造像》等;小字以墓誌碑版和皇象、索靖、陸機章草為根基,兼修金文、簡牘等;今草主攻張芝《冠軍帖》、張旭《斷碑千字文》《肚痛貼》《古詩四帖》、懷素《大草千字文》《自敘帖》、顏真卿《裴將軍詩》及二王閣帖等。他在臨習古帖上用力極深,臨習方法也獨特多樣。從留存的臨習遺蹟研判,如他臨懷素《大草千字文》時,採用的是“對臨法”,力求與原作形神兼似;而當他臨懷素另一名帖《自敘帖》時,則將張旭《斷碑千字文》的筆法與《自敘帖》的結體融為一體,“用顛張之筆法寫狂素之結體”,汲取兩位狂草宗師之精髓,這樣的臨習方法前無古人,匠心獨具。

風追志敏——孤獨的狂草先行者!

李志敏:無論軟筆硬筆,皆以圓為得道境界

當代書法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法籍華裔書法理論家熊秉明說過:“當代書法要從碑帖結合上找出路,狂草就應該像李志敏先生這樣寫,引碑入草價值不容低估”。在植根堅實書法功底之上,李志敏最終開創了引碑入草獨特書風。提起引碑入草,可能有人會認為其開創者應為于右任,而非李志敏。一次在探討這一問題時,實力派書法家、著名書法理論家寇克讓先生曾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于右任的書法是“引草入碑”,而非“引碑入草”。的確,于右任是現代碑帖結合的代表人物,曾創立“標準草書”,影響甚廣。但相比其草書,他的行書和楷書的造詣反而更高。其書風的最大特色也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引碑入草”,而是“引草入碑”,是在充分運用碑之雄健筆法基礎上,融入草書之縱逸意蘊。他的草書實際上是懷素《小草千字文》和章草的結合,即使也帶有些許碑蘊,實屬無心插柳,無意為之。與於書探索方向不同,李志敏不僅率先提出了“引碑入草”的命題,還自覺對其進行了可貴探索,將北碑之雄強方筆和開闊圓筆,自然嵌入狂草創作之中,使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圓,方圓兼備;將碑學用墨的生澀老辣及飽墨法引入草書,形成線條點畫更具張力、濃枯對比更為強烈的墨風特色;強調“曲、藏、和、圓”的筆墨技法和“情、氣、神、境”的精神氣韻,注重“以勢帶形”、化線為點、疏密互補、結構天成,豐富了當代草書的形式和風貌。

風追志敏——孤獨的狂草先行者!

李志敏: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一位書法家要留在書法史上,一定要有自身風貌。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早年亦多次致信李志敏,溝通求教藝術問題,他專門評價:“李老書法之蒼茫,氣勢之狂放,結體之奇異,章法之險峻,完全突破了世俗的審美觀,是與古人通息又展示現代精神的神品!率真!熱烈!氣勢浩然!”李志敏的狂草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連綿體”,特別是其獨特的“枯筆連綿”,歷代書家鮮有觸及。縱觀千年書法史,狂草大師張旭、懷素、黃庭堅等,或許囿於當時紙張尺幅較小之限制,均沒有大字書作,其狂草作品中雖也不時枯筆飛舞,卻難見多字間的、大面積的“枯筆連綿”,多字連綿或“一筆書”基本是用勻稱之墨來完成的,因為小字作品並不太需要使用更多的枯筆,《古詩四帖》、《自敘帖》等均是如此。後來寫大字的王鐸、傅山等在處理多字間的連綿時,也很少用“枯筆”這一高難度技法來實現。李志敏則在汲取前輩書家狂草精髓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枯筆連綿”技法,並將其推向自由之境,其枯筆在連續中鋒絞轉之中而不散、不斷、不弱,可謂李先生“獨門絕技”,憑此即值得在當代書法史上濃墨重彩。

風追志敏——孤獨的狂草先行者!

李志敏《書論》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既是畫理,又是書道。惟書道隨物宛轉,探妙於物,舍物之形....

另一類則是“散點書”,從書法史看,草書歷來是連綿線的藝術,而李志敏在致力於“連綿體”探索的同時,也有另一種風貌的作品,即“點”的散步,每個線段都有“縮線變點”的趨勢,整體看一幅作品就像是點的舞蹈,此類草書或可稱“散點書”,這在中國草書史上絕無僅有,具有開創性。同時,為了避免點的增多阻礙筆勢流動的快感,他還突破以往書家偏好單一取勢的風格,在同一幅作品中,通過“橫向取勢”與“縱向取勢”交替相映的字勢變化,輔以“左高右低”與“左低右高”的字體姿態,實現空間的隨性擺佈和筆斷意連,而對比、呼應、補救、依讓等又多依靠多個字來整體促成,使全篇氣勢一氣呵成,了無掛礙。沈鵬早年在致信李志敏時評價道:“足下此格為全書第一流作品。”

風追志敏——孤獨的狂草先行者!

李志敏用張旭筆法臨懷素《自敘帖》

李志敏生前說過:“我不在乎現在,在乎三百年後”。1994年4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李志敏的《詩情到碧霄》一文。四天後的4月12日,李志敏先生仙世。他臨危在病榻曾輕輕自語:“走,走,戴上眼鏡,穿上風雨衣,走到很遠的地方去!”作為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所作的書法探索或尚有優化改進餘地,但不管時間如何流逝,也不管書風怎麼變換,他的價值都是永恆的,終將濃墨重彩地銘刻在當代書法史上,值得書法界認真研究和借鑑。正如啟功所說:“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籬。而李志敏先生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風追志敏——孤獨的狂草先行者!

李志敏:欲返不盡,相期與來。明漪絕底,奇花初胎。青春鸚鵡,楊柳池臺。碧山人來,清酒滿杯。生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