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丕篡了位漢獻帝的位,形式上搞的是禪讓制,是政權的和平交接,沒有流血。但是,篡位這種事,在道義上畢竟站不住腳,怎麼說也不該得諾貝爾和平獎吧?總不能說,你曹丕幹了個壞事,沒有殺人,就是道德模範啊。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什麼這麼說。

話說,公元220年12月10日,魏王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詔書,登基為帝。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大家都知道,這種禪讓和傳說中的堯舜禹的禪讓當然不是一回事。到了這個時候,大漢朝廷的各種軍政實力都掌握在曹家手中,你想當皇帝就直接當嘛,又何必搞那麼多虛偽的繁文縟節呢?漢獻帝光禪讓詔書就下了四次,曹丕也義正詞嚴推託了三次,群臣更是勸進了數十次,曹丕才扭扭捏捏上臺。你曹家,明明不是以德服人,你這是拿刀服人啊。你明明是逼的人家,非要讓人家承認是自願的,這種虛偽是不是很噁心?

"

曹丕篡了位漢獻帝的位,形式上搞的是禪讓制,是政權的和平交接,沒有流血。但是,篡位這種事,在道義上畢竟站不住腳,怎麼說也不該得諾貝爾和平獎吧?總不能說,你曹丕幹了個壞事,沒有殺人,就是道德模範啊。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什麼這麼說。

話說,公元220年12月10日,魏王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詔書,登基為帝。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大家都知道,這種禪讓和傳說中的堯舜禹的禪讓當然不是一回事。到了這個時候,大漢朝廷的各種軍政實力都掌握在曹家手中,你想當皇帝就直接當嘛,又何必搞那麼多虛偽的繁文縟節呢?漢獻帝光禪讓詔書就下了四次,曹丕也義正詞嚴推託了三次,群臣更是勸進了數十次,曹丕才扭扭捏捏上臺。你曹家,明明不是以德服人,你這是拿刀服人啊。你明明是逼的人家,非要讓人家承認是自願的,這種虛偽是不是很噁心?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曹丕自己可能沒想到,他開創的這一套虛偽的流程,居然成了一個政治傳統。曹魏代漢是這麼幹的,過了四十幾年,司馬家又這麼幹一回。然後整個東晉南朝時代,再到隋代北周,李唐代隋,直到宋朝的趙匡胤最後幹一次,前後七八百年,只要亂臣賊子上位,全部複製了這個“曹丕模式”。

那這個模式的價值在哪裡呢?真的僅僅是虛偽嗎?

權力運作的過程,其實不僅是一個暴力過程,更是一個匯聚共識的過程。只有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暴力才是一個有效的權力槓桿。

這麼說你就明白了,為什麼曹操,也就是曹丕他爸爸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漢朝的全部軍政實權,但是他還是不敢自己做皇帝的原因,因為還沒有達成共識。

孫權有一次,就向曹操稱臣,說我願意對你稱臣,但是你就別當什麼大漢丞相了,你就當大魏皇帝好不好啊?曹操拿到孫權的信,冷笑一番,說你們都看看,孫權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這就是曹操的判斷。雖然他已經完成篡位的全部準備,什麼加九錫,封魏王這些程序都走完了。但是隻要他覺得,這事眼下還不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識,他就還是不敢走出最後一步。

比如說,當曹操接到晉魏公,加九錫的詔書的時候,他班底裡最核心的文臣,就是荀彧,居然跳出來反對,說讓曹操“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我們跟你幹,是為了扶漢室,怎麼搞到最後,是你要上位呢?荀彧不是一般人啊,他可是曹操嫡系班底,是曹操最倚重的老臣,他這一反對,不僅朝野震驚,就連曹操本人都是萬萬沒想到。曹操因此記恨荀彧,有一種記載,說荀彧後來因此也被曹操弄死了。

"

曹丕篡了位漢獻帝的位,形式上搞的是禪讓制,是政權的和平交接,沒有流血。但是,篡位這種事,在道義上畢竟站不住腳,怎麼說也不該得諾貝爾和平獎吧?總不能說,你曹丕幹了個壞事,沒有殺人,就是道德模範啊。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什麼這麼說。

話說,公元220年12月10日,魏王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詔書,登基為帝。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大家都知道,這種禪讓和傳說中的堯舜禹的禪讓當然不是一回事。到了這個時候,大漢朝廷的各種軍政實力都掌握在曹家手中,你想當皇帝就直接當嘛,又何必搞那麼多虛偽的繁文縟節呢?漢獻帝光禪讓詔書就下了四次,曹丕也義正詞嚴推託了三次,群臣更是勸進了數十次,曹丕才扭扭捏捏上臺。你曹家,明明不是以德服人,你這是拿刀服人啊。你明明是逼的人家,非要讓人家承認是自願的,這種虛偽是不是很噁心?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曹丕自己可能沒想到,他開創的這一套虛偽的流程,居然成了一個政治傳統。曹魏代漢是這麼幹的,過了四十幾年,司馬家又這麼幹一回。然後整個東晉南朝時代,再到隋代北周,李唐代隋,直到宋朝的趙匡胤最後幹一次,前後七八百年,只要亂臣賊子上位,全部複製了這個“曹丕模式”。

那這個模式的價值在哪裡呢?真的僅僅是虛偽嗎?

權力運作的過程,其實不僅是一個暴力過程,更是一個匯聚共識的過程。只有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暴力才是一個有效的權力槓桿。

這麼說你就明白了,為什麼曹操,也就是曹丕他爸爸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漢朝的全部軍政實權,但是他還是不敢自己做皇帝的原因,因為還沒有達成共識。

孫權有一次,就向曹操稱臣,說我願意對你稱臣,但是你就別當什麼大漢丞相了,你就當大魏皇帝好不好啊?曹操拿到孫權的信,冷笑一番,說你們都看看,孫權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這就是曹操的判斷。雖然他已經完成篡位的全部準備,什麼加九錫,封魏王這些程序都走完了。但是隻要他覺得,這事眼下還不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識,他就還是不敢走出最後一步。

比如說,當曹操接到晉魏公,加九錫的詔書的時候,他班底裡最核心的文臣,就是荀彧,居然跳出來反對,說讓曹操“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我們跟你幹,是為了扶漢室,怎麼搞到最後,是你要上位呢?荀彧不是一般人啊,他可是曹操嫡系班底,是曹操最倚重的老臣,他這一反對,不僅朝野震驚,就連曹操本人都是萬萬沒想到。曹操因此記恨荀彧,有一種記載,說荀彧後來因此也被曹操弄死了。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殺一個人容易,你曹家手裡有刀嘛,但是這是個信號。說明天下人並沒有達成共識,就是在曹操陣營裡面,你自己都沒有達成共識。那怎麼辦?曹丕的“禪讓”就是解決這個共識問題的。

我們來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完成的。

當時曹丕剛上臺,他面對的,是三撥人。第一是自己曹家陣營裡的支持者。第二是潛在的反對者。第三,就是漢獻帝。

先來看第一撥人,支持者。

公元220年初,曹操一死,曹丕繼承了他的位置。雖然大家都認你這個繼承人,但是畢竟你是少主,和曹操相比,權威還是差了一大截。所以,曹丕要想鞏固自己的權威,必須給大家好處。還能給出什麼好處?當然就是讓大家當開國元勳。所以這時候,不僅是曹丕自己想當皇帝,為了讓這些跟隨曹家這麼多年的文臣武將得點好處,看見奔頭,他也不得不馬上開啟當皇帝的流程。

採取禪讓制的好處是,大家形成了一個默契。我曹丕只管推辭,但是你們得拼命地勸進啊。你們得挖空心思地寫勸進表啊。找一堆理由說我應該當皇帝。好,只要你們寫,這是你們要的,我是被你們逼的。這個過程中,我是不是假惺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都白紙黑字地表了態的,這個皇位是我們大夥兒並著肩一塊篡的,歷史責任不能由我一個人來擔。簡單說就是,把曹魏陣營裡的每一個人都拉上了篡位的戰車。

你看,這是不是在內部就形成了共識。

"

曹丕篡了位漢獻帝的位,形式上搞的是禪讓制,是政權的和平交接,沒有流血。但是,篡位這種事,在道義上畢竟站不住腳,怎麼說也不該得諾貝爾和平獎吧?總不能說,你曹丕幹了個壞事,沒有殺人,就是道德模範啊。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什麼這麼說。

話說,公元220年12月10日,魏王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詔書,登基為帝。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大家都知道,這種禪讓和傳說中的堯舜禹的禪讓當然不是一回事。到了這個時候,大漢朝廷的各種軍政實力都掌握在曹家手中,你想當皇帝就直接當嘛,又何必搞那麼多虛偽的繁文縟節呢?漢獻帝光禪讓詔書就下了四次,曹丕也義正詞嚴推託了三次,群臣更是勸進了數十次,曹丕才扭扭捏捏上臺。你曹家,明明不是以德服人,你這是拿刀服人啊。你明明是逼的人家,非要讓人家承認是自願的,這種虛偽是不是很噁心?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曹丕自己可能沒想到,他開創的這一套虛偽的流程,居然成了一個政治傳統。曹魏代漢是這麼幹的,過了四十幾年,司馬家又這麼幹一回。然後整個東晉南朝時代,再到隋代北周,李唐代隋,直到宋朝的趙匡胤最後幹一次,前後七八百年,只要亂臣賊子上位,全部複製了這個“曹丕模式”。

那這個模式的價值在哪裡呢?真的僅僅是虛偽嗎?

權力運作的過程,其實不僅是一個暴力過程,更是一個匯聚共識的過程。只有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暴力才是一個有效的權力槓桿。

這麼說你就明白了,為什麼曹操,也就是曹丕他爸爸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漢朝的全部軍政實權,但是他還是不敢自己做皇帝的原因,因為還沒有達成共識。

孫權有一次,就向曹操稱臣,說我願意對你稱臣,但是你就別當什麼大漢丞相了,你就當大魏皇帝好不好啊?曹操拿到孫權的信,冷笑一番,說你們都看看,孫權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這就是曹操的判斷。雖然他已經完成篡位的全部準備,什麼加九錫,封魏王這些程序都走完了。但是隻要他覺得,這事眼下還不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識,他就還是不敢走出最後一步。

比如說,當曹操接到晉魏公,加九錫的詔書的時候,他班底裡最核心的文臣,就是荀彧,居然跳出來反對,說讓曹操“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我們跟你幹,是為了扶漢室,怎麼搞到最後,是你要上位呢?荀彧不是一般人啊,他可是曹操嫡系班底,是曹操最倚重的老臣,他這一反對,不僅朝野震驚,就連曹操本人都是萬萬沒想到。曹操因此記恨荀彧,有一種記載,說荀彧後來因此也被曹操弄死了。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殺一個人容易,你曹家手裡有刀嘛,但是這是個信號。說明天下人並沒有達成共識,就是在曹操陣營裡面,你自己都沒有達成共識。那怎麼辦?曹丕的“禪讓”就是解決這個共識問題的。

我們來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完成的。

當時曹丕剛上臺,他面對的,是三撥人。第一是自己曹家陣營裡的支持者。第二是潛在的反對者。第三,就是漢獻帝。

先來看第一撥人,支持者。

公元220年初,曹操一死,曹丕繼承了他的位置。雖然大家都認你這個繼承人,但是畢竟你是少主,和曹操相比,權威還是差了一大截。所以,曹丕要想鞏固自己的權威,必須給大家好處。還能給出什麼好處?當然就是讓大家當開國元勳。所以這時候,不僅是曹丕自己想當皇帝,為了讓這些跟隨曹家這麼多年的文臣武將得點好處,看見奔頭,他也不得不馬上開啟當皇帝的流程。

採取禪讓制的好處是,大家形成了一個默契。我曹丕只管推辭,但是你們得拼命地勸進啊。你們得挖空心思地寫勸進表啊。找一堆理由說我應該當皇帝。好,只要你們寫,這是你們要的,我是被你們逼的。這個過程中,我是不是假惺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都白紙黑字地表了態的,這個皇位是我們大夥兒並著肩一塊篡的,歷史責任不能由我一個人來擔。簡單說就是,把曹魏陣營裡的每一個人都拉上了篡位的戰車。

你看,這是不是在內部就形成了共識。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但是,還有第二撥人,就是那些內心裡嘀嘀咕咕,對曹魏篡漢可能不滿的反對者。這些人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內心沒準有對大漢王朝的依戀,有對儒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擁護。

曹丕雖然不知道他們是誰,內心又反對到什麼程度,但是理論上不排除這樣的人確實存在。這個時候,禪讓制的好處又體現出來了。

禪位的詔書是漢獻帝,漢家的皇上下的。我曹丕是反覆拒絕的。那些潛在反對者的心理活動就非常複雜了。

這種人大概分兩類,一種是比較堅決的反對者,曹丕可是給了你機會反對的,前後長達九個月的時間,你要真是漢家的忠臣,反對改朝換代,自己跳出來說啊。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膽量公開說,到生米煮成熟飯的那一天,你就只能怪自己苟且偷生膽子小了。別怪亂臣賊子篡位了。你的攻擊對象指向你自己就行了。

如果是那些不太堅決的反對者,一想,我是要當大漢朝的忠臣的,但是皇帝自己都撂挑子了,反覆下禪位詔書。我也沒辦法,就按照漢獻帝的意思辦吧。你看,大家好歹有了一個下臺階的機會。

你看,禪讓制這個磨磨唧唧的過程,讓曹丕的反對者,也自己說服自己,形成了共識。

還有第三撥人,那就是這個事件中的受害者漢獻帝。

"

曹丕篡了位漢獻帝的位,形式上搞的是禪讓制,是政權的和平交接,沒有流血。但是,篡位這種事,在道義上畢竟站不住腳,怎麼說也不該得諾貝爾和平獎吧?總不能說,你曹丕幹了個壞事,沒有殺人,就是道德模範啊。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什麼這麼說。

話說,公元220年12月10日,魏王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詔書,登基為帝。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大家都知道,這種禪讓和傳說中的堯舜禹的禪讓當然不是一回事。到了這個時候,大漢朝廷的各種軍政實力都掌握在曹家手中,你想當皇帝就直接當嘛,又何必搞那麼多虛偽的繁文縟節呢?漢獻帝光禪讓詔書就下了四次,曹丕也義正詞嚴推託了三次,群臣更是勸進了數十次,曹丕才扭扭捏捏上臺。你曹家,明明不是以德服人,你這是拿刀服人啊。你明明是逼的人家,非要讓人家承認是自願的,這種虛偽是不是很噁心?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曹丕自己可能沒想到,他開創的這一套虛偽的流程,居然成了一個政治傳統。曹魏代漢是這麼幹的,過了四十幾年,司馬家又這麼幹一回。然後整個東晉南朝時代,再到隋代北周,李唐代隋,直到宋朝的趙匡胤最後幹一次,前後七八百年,只要亂臣賊子上位,全部複製了這個“曹丕模式”。

那這個模式的價值在哪裡呢?真的僅僅是虛偽嗎?

權力運作的過程,其實不僅是一個暴力過程,更是一個匯聚共識的過程。只有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暴力才是一個有效的權力槓桿。

這麼說你就明白了,為什麼曹操,也就是曹丕他爸爸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漢朝的全部軍政實權,但是他還是不敢自己做皇帝的原因,因為還沒有達成共識。

孫權有一次,就向曹操稱臣,說我願意對你稱臣,但是你就別當什麼大漢丞相了,你就當大魏皇帝好不好啊?曹操拿到孫權的信,冷笑一番,說你們都看看,孫權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這就是曹操的判斷。雖然他已經完成篡位的全部準備,什麼加九錫,封魏王這些程序都走完了。但是隻要他覺得,這事眼下還不是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識,他就還是不敢走出最後一步。

比如說,當曹操接到晉魏公,加九錫的詔書的時候,他班底裡最核心的文臣,就是荀彧,居然跳出來反對,說讓曹操“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我們跟你幹,是為了扶漢室,怎麼搞到最後,是你要上位呢?荀彧不是一般人啊,他可是曹操嫡系班底,是曹操最倚重的老臣,他這一反對,不僅朝野震驚,就連曹操本人都是萬萬沒想到。曹操因此記恨荀彧,有一種記載,說荀彧後來因此也被曹操弄死了。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殺一個人容易,你曹家手裡有刀嘛,但是這是個信號。說明天下人並沒有達成共識,就是在曹操陣營裡面,你自己都沒有達成共識。那怎麼辦?曹丕的“禪讓”就是解決這個共識問題的。

我們來看看這個過程是怎麼完成的。

當時曹丕剛上臺,他面對的,是三撥人。第一是自己曹家陣營裡的支持者。第二是潛在的反對者。第三,就是漢獻帝。

先來看第一撥人,支持者。

公元220年初,曹操一死,曹丕繼承了他的位置。雖然大家都認你這個繼承人,但是畢竟你是少主,和曹操相比,權威還是差了一大截。所以,曹丕要想鞏固自己的權威,必須給大家好處。還能給出什麼好處?當然就是讓大家當開國元勳。所以這時候,不僅是曹丕自己想當皇帝,為了讓這些跟隨曹家這麼多年的文臣武將得點好處,看見奔頭,他也不得不馬上開啟當皇帝的流程。

採取禪讓制的好處是,大家形成了一個默契。我曹丕只管推辭,但是你們得拼命地勸進啊。你們得挖空心思地寫勸進表啊。找一堆理由說我應該當皇帝。好,只要你們寫,這是你們要的,我是被你們逼的。這個過程中,我是不是假惺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都白紙黑字地表了態的,這個皇位是我們大夥兒並著肩一塊篡的,歷史責任不能由我一個人來擔。簡單說就是,把曹魏陣營裡的每一個人都拉上了篡位的戰車。

你看,這是不是在內部就形成了共識。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但是,還有第二撥人,就是那些內心裡嘀嘀咕咕,對曹魏篡漢可能不滿的反對者。這些人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內心沒準有對大漢王朝的依戀,有對儒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擁護。

曹丕雖然不知道他們是誰,內心又反對到什麼程度,但是理論上不排除這樣的人確實存在。這個時候,禪讓制的好處又體現出來了。

禪位的詔書是漢獻帝,漢家的皇上下的。我曹丕是反覆拒絕的。那些潛在反對者的心理活動就非常複雜了。

這種人大概分兩類,一種是比較堅決的反對者,曹丕可是給了你機會反對的,前後長達九個月的時間,你要真是漢家的忠臣,反對改朝換代,自己跳出來說啊。如果這個時候沒有膽量公開說,到生米煮成熟飯的那一天,你就只能怪自己苟且偷生膽子小了。別怪亂臣賊子篡位了。你的攻擊對象指向你自己就行了。

如果是那些不太堅決的反對者,一想,我是要當大漢朝的忠臣的,但是皇帝自己都撂挑子了,反覆下禪位詔書。我也沒辦法,就按照漢獻帝的意思辦吧。你看,大家好歹有了一個下臺階的機會。

你看,禪讓制這個磨磨唧唧的過程,讓曹丕的反對者,也自己說服自己,形成了共識。

還有第三撥人,那就是這個事件中的受害者漢獻帝。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曹丕

漢獻帝可不是一個任人欺負的慫人。曹操的時候,不就搞出了什麼衣帶詔之類的花樣嗎?他作為一個四百年皇朝的末代子孫,無論是出於對於家族的責任,還是出於對於自己安危的擔心,拼死一搏,不是沒有可能。

這個時候禪讓制又起作用了。

因為是禪讓,它其實暗示了皇權轉移之後的事態發展。古時候堯把江山傳給了舜,舜總不能上臺之後把堯給弄死吧?所以,啟動禪讓制,等於也是曹丕公然地承諾,不傷害漢獻帝的人身安全。

從人性上說,你只有保證了失敗者的安全出局,才能保障成功者的順利上位。這方面,曹丕做得確實不錯。他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政治地位也高於一般諸侯王,曹丕曾親口說:“天下之珍,當與山陽共之。”天下好吃好喝的,我們倆都有份。果然,漢獻帝不僅得以善終,而且活得比曹丕還長。漢獻帝去世的時候,曹丕的兒子,也就是魏明帝曹睿,還以帝王之制厚葬之,帶著朝廷全體班子到陵前哭得泣不成聲。

你看,通過禪讓制,漢獻帝這個最難搞定共識的人,也搞定了。

所以,這麼一分析,禪讓制不是什麼假惺惺的政治秀,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政治運作過程。它用最低成本,最小代價,形成了最大的政治共識。

過去,我們總是喜歡說,別給我來虛的,假惺惺的,你就說這件事的實質是什麼。但是就像我們今天說的,人類社會的很多事,其實不存在什麼硬邦邦的事實,只有隨時變化,而且可以主動塑造的共識。

共識,往往就是事實本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